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式王朝兴替-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一切都非常顺利,吴胜兆同意反清复明,鲁王政权也预备派张名振率一支舰队北伐,以策应吴胜兆领导的松江起义。
起义前两天,洪承畴接到松江同知杨之易的密信。杨之易是著名东林义士杨涟的儿子,他在关键的时候向洪承畴告了密。洪承畴立即下令处死在南京被扣作人质的吴胜兆的家人,随即做好了应变准备。
这时,吴胜兆也得知了消息,处死了杨之易及松江的知府与其他文官。
但兵变不幸又失败了,吴胜兆和戴之俊等首事者都被杀害。戴之俊的老师杨廷枢也被怀疑而遭逮捕。当时杨廷枢尚未剃发,说:“明无大臣剃发,此当死无疑。”他用血在狱墙上写道:“予自幼读书,慕文信国为人,今日之事,乃其志也。”文信国即文天祥。杨廷枢在吴江的泗州寺前被处斩。当刽子手的斧钺高高举起之时,他大声叫道:“生为大明人……”据旁观者说,挥起来的斧钺已将他的头颅砍掉时,人们听到了最后一句话:“死为大明鬼。”刽子手们也为之动容(温睿临《南疆绎史》)。
松江兵变之后,安抚地方的责任移交给陈锦。陈锦是辽东袁崇焕旧部,1633年投降皇太极后,一直对满清忠心耿耿,此次受命治理苏州,“谋乘此尽除三吴知名之士”。
陈子龙随即以首谋被全力追捕,环绕着他的罗网便收紧了。起初他躲到了夏允彝兄弟夏之旭处。于是夏家受到追查。夏允彝的儿子夏完淳被捕,押送南京。到了南京,洪承畴被亲自劝降。夏完淳大骂洪承畴变节降清,遂被处死。夏之旭意识到自己也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就在当地孔庙里上吊自尽。被牵连之人达千人之多,“兜捕之后,凡能咀嚼者一人不留”。
夏之旭自杀后,陈子龙东躲西藏,易姓李,号车公,辗转逃亡,终于于昆山被捕。清兵立即把他带到陈锦面前,陈子龙此时还留着长发。史书上记录的他在人世间最后的话是:
陈锦:“何不剃发?”
陈子龙:“吾惟留此发,以见先帝于地下也。”
1647年五月十三日,陈子龙被押往南京。在松江跨塘桥时,陈子龙挣断镣铐,纵身投河。虽然有会水的清兵下水打捞,但陈子龙已经自溺身死。清兵割下了陈子龙的首级,然后将他抛尸河中。几天后,陈子龙的几个学生捞回了他的遗体,将其安葬于陈氏坟地。
陈子龙不仅是一个文采风流的才子,更是一个以身许国的志士。他论“危时拙计”那首诗中的最后一节,可以作为他的一篇合适的墓志铭:
第三编 1644之何去何从复社的公子们(6)
故物经时尽,殊方逐态新。
恨无千日酒,真负百年身。
芝草终荣汉,桃花解避秦。
寥寥湖海外,天地一遗民。
明末清初,许多明朝遗民不愿为新朝效力,有积极地反抗的,如陈子龙、张煌言;也有消极地避世的,如张岱、屈大均。屈大均的诗比词好,张岱的文比诗好,张煌言则更关注政治,他诗词的成就不能算很高,只有陈子龙,诗词都有相当的地位。
1776年,乾隆下诏为陈子龙平反,还追谥为“忠裕”。陈子龙墓在现松江县余山镇广富林村,1988年重新修竣。墓地为花岗石平台,墓碑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之原物。墓前有石柱方亭,名“沅江亭”,有陈子龙画像碑,刻有传略。墓门额为李一氓书。
3 桃花扇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桃花扇》《入道》出下场诗)
写《桃花扇》的孔尚任出生于1648年,已经是国变之后了,所以他未亲身感受到亡国之痛,但他耗尽毕生精力的《桃花扇》却写出了兴亡之恨。
孔尚任是山东曲阜人,是孔子六十四代孙子。他年轻的时候在石门山中读书,博学多才,精通音律。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皇帝“南巡北归”时,到曲阜祭孔,当时三十六岁的孔尚任在御前负责讲解《论语》等书和文庙车服礼器,得到康熙赏识,被封为国子监博士。后来他奉命前往淮扬一带治水,其间他得以结识了与侯方域同时代的人冒襄等“遗民”,使他对明末清初的遗文逸史感慨颇多,就以之为主题,完成了《桃花扇》。
《桃花扇》一共有四十出,是中国有史以来结构最好的历史剧,也是清代成就最高的一部戏剧。全剧以明朝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故事为经,以明朝亡国的大小事件为纬,举凡政治腐败、军事黑暗、党派争斗、贵族糜烂,种种情节,都波澜纸上,要人从“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告诉人一个政权,一旦“私君、私臣、私恩、私仇,南朝无一不私,焉得不亡?”
《桃花扇》三次易稿,写作时间达十年以上,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问世。《桃花扇》一出,轰动京城,人人争相抄阅,一时洛阳纸贵。孔尚任在这部《桃花扇》里,用了许多春秋笔法,“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因此,次年孔尚任被康熙罢了官。
《桃花扇》之所以能抓住南明倾覆悲剧中的最浪漫最销魂的题材,自然是与侯方域与李香君本身动人的爱情故事分不开的。桃花扇原是秦淮河名妓李香君身边时时带着一把绢扇,因为洁白的素绢扇面上绘着一幅色彩浓艳的桃花图,故称之为“桃花扇”。这扇面上的桃花,并非染料所画,而是以李香君的鲜血写成,上面凝结着她与情郎侯方域缠绵哀艳的爱情故事,也是她此生全部的希冀所在。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他出生在世宦之家,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祖父侯执蒲是明朝的太常卿;其父侯恂,做过明朝户部尚书;叔父侯恪,任国子祭酒。侯朝宗少年天赋异禀,自幼随家乡名士倪元路学习诗书,敏慧多才,长进极快。他读书的速度与悟性都胜于同辈,行文奇特,落笔气势不凡,结尾则出人意外。
崇祯五年(1632年),十五岁的侯方域中了秀才,被誉为少年名士。他读书甚多,又博闻强记,少时即能辨忠奸,遂有“日后必为国家栋梁”之誉。崇祯六年(1633年),侯恂任户部尚书时,侯方域已被视为文章高手,常有人赞扬他重振韩愈文风。侯方域与当时俊才登高赋诗,激浊扬清,品评人物,并加入了复社,深得复社领袖张溥、陈子龙的赏识,海内名士争与之交。时人将侯方域和湖广巡抚、桐城方孔炤之子方以智,都御史、宜兴陈于廷之子陈贞慧,副使、如皋冒起宗之子冒襄合称为“复社四公子”。
侯方城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乡试中举后,又前往北京参加1640年的会试,当时其父侯恂任湖广总督与弄明军作战失利而被劾入狱。侯方域因其文章锋芒毕露,批评崇祯帝用人不当,主考官为私欲而不取。但侯方域名落孙山后,文名反而更盛。
也就是在这次崇祯十三年的会试中,“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进士及第。而在会试前,方以智还在表面上对侯方域信誓旦旦地说,他无心于功名,但实际上却暗中应试。
史书上记录了侯方域曾经向父亲献破贼之计:方恂之督师援汴也,方域进曰:“大人受诏讨贼,庙堂议论多牵制。今宜破文法,取赐剑诛一甲科守令之不应徵办者,而晋帅许定国师噪,亟斩以徇。如此则威立,军事办,然后渡河收中原土寨团结之众,以合左良玉於襄阳,约陕督孙传庭犄角并进,则汴围不救自解。”恂叱其跋扈,不用,趣遣之归。
侯方域回到家乡后,既负才无所试,不久,因家乡河南受到李自成的威胁,前往南京避难,从此“一放意声伎,流连秦淮间”。
崇祯十五年(1642年),侯方域在南京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等人重逢,喜出望外。
南京是六朝金粉之地,灯红酒绿、流彩溢香,自然免不了要涉足一番风月场所。于是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复社公子们整日聚在秦淮楼馆,说诗论词,狎妓玩乐。孔尚任还在《桃花扇》中借道士之口讽刺这些名士道:“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吴敬梓也曾经记述自己在秦淮歌楼里放荡的生活情形,“迩来愤激恣豪侈,千金一掷买醉回。老伶小蛮共卧起,放达不羁如痴憨”。从中也可以想象,四公子当时在秦淮歌楼里颠痴狂笑之姿了。
也是在这个时候,侯方域经杨文骢(字龙友)的介绍,结识了秦淮名妓李香君。
在南明覆灭中,李香君是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一个悲剧人物。从李香君身上,可以看到南明悲剧的一个缩影。
李香君是秦淮河畔媚香楼里的红姑娘。媚香楼临水而立,站在楼上凭栏而望,烟水澄碧、画舫织彩的秦淮河尽收眼底。媚香楼的主人是李大娘,她年轻时也是秦淮河边的红妓女,年长后用自己的积蓄建了这座媚香楼,收养了几个干女儿,以诗酒歌舞待客,在南京城里颇有些名气。
李香君自幼跟人习得艺家诸艺,音律诗词、丝竹琵琶无一不精通,她尤擅南曲,歌声甜润,深得四方游士追慕。李香君身材小巧玲珑,肤理玉色,慧俊婉转,颇有韵味,时人誉之“香扇坠”。因她娇小而香艳,名字里又带个香字,所以客人们都戏称她是“香扇坠”。
第三编 1644之何去何从复社的公子们(7)
李香君第一次见到侯方域并一见倾心时,才十六岁。侯方域也倾慕李香君的才貌,作诗一首,送给李香君作为初次相见的礼物,诗云:
绰约小天仙,生来十六年;
玉山半峰雪,瑶池一枝莲。
晚院香留客,春宵月伴眠;
临行娇无语,阿母在旁边。
一种欣赏倾慕的情怀已在诗中表露出来,一个是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一个是娇柔多情、蕙质兰心的青楼玉女,接连几次交往之后,便双双坠入了爱河之中,缠绵难分。
按当时的风尚,如果哪位客人中情于一个妓女,只要出资举办一个隆重的仪式,再给妓院一笔重金,这个妓女就可以专门为这一位客人服务了,这套手续称为“梳拢”。梳拢所需资金,因梳拢对象名位高低而不同,象李香君这样一位名妓,梳拢必须邀请大批有头有脸的风流雅士,宴会的级别自然要高,还要付一笔丰厚的礼金给鸨母,才不至于失面子。如今侯方域是逃避战祸来到江南,身无多文,有心想梳拢李香君,却又无能为力。
李香君却劝慰侯方域说:“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李香君的人格气节由此可见一斑。孔尚任的《桃花扇》,把那么多的南明学士文人放在了一个歌妓下面,却照出了他们灵魂的卑琐。堂堂大明,无论是侯方域,还是吴伟业,士子已沉,气节怎不终?
正在侯方域犯难之时,友人杨文骢雪中送炭,给了他大力的资助。有了资本,梳拢仪式很顺利地办了下来。
后来侯方域偶然得知杨文骢出的那笔钱并不是杨文骢自己拿出来的,而是阮大钺通过杨文骢赠送给侯方域的一个人情。阮大钺得知侯方域在南京城正缺钱用,马上打通关节,设法让杨文骢把钱送给了侯方域,为防止被侯方域拒绝,开始还让杨文骢暂瞒实情。阮大钺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通过拉拢侯方域而缓和与复社名士们的关系。
阮大钺是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土,多年在朝中为官,为人阴险诡诈,后被朝廷削籍免官,退到南京闲居。失位的阮大钺并不甘心就此埋没,他在南京广交江湖人士,暗中谋划,准备伺机东山再起。复社名士陈贞慧、吴应箕等人察觉了阮大钺的不轨之心,曾经作“留都防乱公揭”对他的阴谋进行了揭露,阮大钺既恼怒又害怕,只好闭门谢客,深居简出,只与马士英暗中往来。
侯方域了解真象后十分气愤,他素来痛恨阮大钺的人品和奸行,曾为陈贞慧等人的口诛笔伐拍手称快,如今不知不觉中竟用了阮大钺的钱,怎不让他恶心难忍呢!他决意立即把钱退还阮大钺,以断绝奸人的不良用心。李香君变卖了几件心爱的首饰,又从姐妹们那里借了些钱,总算凑够了数,交给了侯方域。
那些钱又经杨文骢之手退给了阮大钺,阮大钺见状,大感脸面丢尽,咬牙切齿地说:“老夫有意与他们攀交,这些小子们竟如此气傲,看老夫将来有朝一日,一定要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大明江山正处于风雨飘摇,时局果然很快就发生了变化,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殉国。福王朱由崧在马士英的拥护下,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新皇朝,马士英成了执政大臣后,立即启用阮大钺为兵部侍郎,继而又升为兵部尚书。
大权重握,阮大钺得意之极,马上着手清除异己,陈贞慧、吴应箕等转眼被捕下狱,正要拟罪逮捕侯方域之时,杨文骢及时报信。李香君挥泪送侯方域离开金陵时,侯方域将一柄上等的镂花象牙骨白绢面宫扇送给了李香君,作为订盟之物,并且在上面题了一首诗:
夹道朱楼一径斜,
王孙初御富平车。
春溪尽是莘夷树,
不及东风桃李花。
孔尚任的《桃花扇》正是依此而展开的,但孔尚任是借用这把桃花扇是喻前朝的。孔尚任写作《桃花扇》时,几下扬州,在扬州梅花岭南明抗清名将史可法墓前徘徊,寻找《桃花扇》的灵魂。桃花扇底送前朝,儿女浓情何处消,看似浪漫,但在孔尚任的笔下,这把桃花扇底却扇来了前朝多少萧瑟。“萧条异代微臣泪,无故秋风洒玉河”,道出了一个汉人对前朝眷念的楚心。
侯方域离开金陵后,投奔扬州史可法为幕府。李香君则洗尽铅华,闭门谢客,天天凝视着那把订情的绢扇,一心等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