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574-笔底波澜-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8月23日,邹韬奋再次在上海创办《生活星期刊》。11月23日,邹韬奋被捕。12月4日,国民党下令查禁了《生活星期刊》等13种刊物。《生活星期刊》一共出了28期。    
    10月5日,沙千里等编辑的《生活知识》半月刊出了一年后被禁。    
    10月17日,《厦门大报》因语涉日方,受日本领事的压力,被当局勒令停刊一个月。    
    10月19日凌晨,鲁迅在上海租界病逝,长星陨落。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他著译的作品被查禁的至少有28种。凡是研究和纪念他的作品几乎也都被查禁(至少有11种)。11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发出“训令”,肯定鲁迅在五四运动时提倡白话、创作小说的文化贡献,对他转变为左翼作家表示惋惜,同时“绝对禁止刊载”“盲从左翼分子”的“无谓捧场文章,利用死者大肆煽惑”。    
    10月,福建仙游县《商报》因刊出国民大会选举舞弊的消息,编辑蔡名良被捕并遭刑讯。仙游各报为此停刊抗议。    
    11月25日,李公朴主编的上海《读书生活》半月刊遭查禁,共出了50期。    
    11月29日,素来温和的《独立评论》也因第229期发表反对日本策划“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评论,被国民党北平当局责令停刊。    
    11月,柳是主编的《大家看》半月刊在上海创刊,只出了3期即遭查禁。    
    11月,巴金等主编、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的《文季月刊》也在出了7期后遭禁。    
    从11月14日起,美国记者斯诺采访陕北归来,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和国内外多家报刊上发表《毛泽东采访记》等大量报道和新闻照片,突破了国民党长达9年来的新闻封锁,让国际社会第一次听到毛泽东和共产党人的主张,成为轰动世界的重大新闻。    
    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之后,新闻界忧心如焚,157家报馆联合发出《全国报界对时局宣言》。    
    12月18日,《大公报》发表张季鸾执笔的《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不管后世的人们如何评价,不可否认的是,其言论对西安事变的最终和平解决或多或少都产生了影响。


《笔底波澜》 第三部分1937年:“一不投降,二不受辱”(1)

    笔底波澜    
    1937年:《大公报》“一不投降,二不受辱”    
    2月14日,以通讯《中国的西北角》而名动一时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从延安回到上海,第二天就在《大公报》发表了述评《动荡中的西北大局》。时值国民党三中全会,当天下午报纸一到南京,“与会人员对于西北大势之实况皆大为震撼”,因为和蒋介石上午讲的完全不一样。“蒋介石大怒,把当时在南京的《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叫去大骂一顿”。1941年,已脱离《大公报》的范长江发表回忆文章说:“此文本不为上海新闻检查所通过。……胡政之先生也认为此事非常重要,也当夜亲为我改稿,并坐等检查结果,检查所对此稿不敢放行,他乃决定‘违检’一次,发表再说。”沈谱编:《范长江新闻文集》,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页984。胡政之虽然将蒋介石发怒一事告诉了范长江,但没有批评他。国民党特务机关却从此开始检查范长江的私人信件,并严密监视他的行踪。    
    2月18日,《大公报》发表长篇社评《论言论自由》,然而接踵而来的是国民党政府7月8日公布的《修正出版法》、7月28日公布的《修正出版法细则》、8月12日通过的《新闻检查标准修正案》,以及秋天制定的《战时图书杂志原稿审查标准及办法》,是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和各省市分会的相继设立。    
    从1927年到1937年,被国民党查禁的书刊,仅载入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档案的就有2058种,其中社会科学书刊1028种、文艺书刊458种。左翼作家蒋光慈一个人被查禁的作品就有27种,郭沫若被查禁的著译有25种,钱杏邨被查禁的著译也在20种以上。甚至以写多角恋爱著称的小说家张资平的许多小说,也未能幸免同样的命运(如被黎烈文在《申报·自由谈》“腰斩”的《时代与爱的歧路》等)。从1936年11月到1937年6月“七七事变”前夕,至少就有130种书刊被查禁。    
    1937年,范长江(左一)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采访时与当地的郡王及其夫人合影    
    阴云低垂,中华民族正面临着日本侵略的严重危机。以裙带关系位居行政院长的孔祥熙,在参加英王加冕典礼时,向英国借款300万英镑,其夫人宋霭龄不顾国难当头,竟私用公款在上海操纵纱布市场,结果引起纱布暴涨风波。内幕被京沪各报披露后,龚德柏在国民党背景的南京《救国日报》发表社论,严辞抨击孔家豪门。蒋介石勒令《救国日报》停刊三天。    
    许多不同背景的报纸都报道了“七君子”案的开庭情况及他们在狱中的生活。《大公报》和文摘刊物《月报》等还全文刊出了“七君子”的长篇辩护词,堂堂正正地驳斥了国民党当局罗织的种种罪名。《新闻报》记者陆诒曾到苏州狱中采访了邹韬奋,初露头角的《妇女生活》记者子冈也曾以堂妹名义到狱中采访了史良。    
    面对强敌压境,中国言论界的表现真更是可歌可泣,足以感动后世。8月4日,天津沦陷以后,《大公报》发表“暂行停刊”启事,宣告停刊。《益世报》继续在租界出版,坚持主张抗日,8月18日,经理生宝堂被日寇绑架,因不屈服,终遭杀害。    
    9月18日,上海战火正炽,张季鸾主持创办《大公报》武汉版,他不顾病弱之躯,以如椽之笔先后写下了《中国民族的严重考验》、《置之死地而后生》、《最低调的和战论》等振奋人心的社评,影响极为深远。    
    10月5日,上海10家以社会花边新闻著名的小报联合出版《战时日报》,令人耳目一新。12月11日接到租界工部局的禁令被迫停刊。上海沦陷后,《战时日报》主编冯梦云遭日军逮捕、枪杀,以身殉国。    
    1937年8月3日,救国会诸领袖出狱后和马相伯老人等合影,自左至右:杜重远、沙千里、章乃器、史良、邹韬奋、沈钧儒、马相伯、王造时、李公朴    
    11月28日,日军强占了国民党中宣部设在上海的新闻检查所。12月13日(也即南京陷落之日)向上海各报发出通知,迫令从14日晚上起,所有稿件小样必须送交审查,否则不准刊载。《大公报》、《申报》等拒绝送检,自动宣布停刊。12月14日,《大公报》上海版同时发表《不投降论》和《暂别上海读者》两篇掷地有声的社评:    
    我们是报人,生平深怀文章报国之志,……到今天,我们所能自勉兼为同胞勉者,惟有这三个字——不投降。    
    我们是中国人,办的是中国报,一不投降,二不受辱。    
    [记事]    
    1月,交通部以设备简陋的借口勒令上海的华光、新声、同乐等8家电台停播,2月,上海私营广播电台同业公会发表抗议宣言,认为即使民营电台取缔规则中也无此明文规定。    
    2月26日,北平市报业公会致电南京政府和全国新闻界,呼吁当局增加纸张进口数量,缓解纸荒,并准许报社与国家银行保持经济往来,以获得必要贷款。


《笔底波澜》 第三部分1937年:“一不投降,二不受辱”(2)

    2月,陈子展主编的《读书》半月刊在上海创刊,仅出2期即遭查禁。    
    3月1日,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令上海书业公会“对于新文字任何书刊一律停售”。11日,南京国民政府通令禁售上海出版的《新认识》、《读书生活》、《文季月刊》等13种刊物,限定2日内焚毁所有存刊。16日,钱俊瑞主编的上海《现世界》半月刊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共出15期。    
    3月,夏征农主编的上海《新认识》半月刊遭查禁,共出6期。    
    4月11日,江西《商报》和《健报》记者因在新闻中涉及教育厅长,被南昌警察局关押。南昌新闻界为此向南京当局呈诉,并呼吁全国新闻界声援。    
    4月25日,汉口记者协会致电江西省要求保释两报记者,以爱护新闻事业。    
    4月中旬,车耀先在成都创办的《大声》周刊出至13期后,被国民党当局以“消息言论多不正确”为名查封。不久,改名《大生》周刊继续出版,5期后,当局又以“更名出版,言论更为荒谬”为由,再次查封。7月9日,化名《图存》,出了3期,第三次遭查禁。11月5日又复刊。    
    4月,胡适回国不久,复活了已停刊四个多月的《独立评论》,直到“七七事变”爆发后(7月18日)才停刊。从1932年创刊,《独立评论》共出版了243期,始终坚持“说平实的话”,发表“负责的言论”。    
    5月18日,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传讯开明书店经理章锡琛,宣布禁售开明经销的发行过万份的《民众周报》,并罚款30元。    
    5月23日,《申报周刊》发表主编俞颂华采访延安的通讯《从上海到西安和陕北》,全文1万多字,被删节成5000多字。    
    6月,陈子展主编、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的《生活学校》半月刊只出了7期即遭查禁。    
    “七七事变”发生后,张友鸾、张恨水主办的《南京人报》在发表中央社消息时冠以《南口剩一兵》的标题,激怒国民党当局,导致两名记者被捕。    
    10月29日,共产党的《解放》周刊西安分销处遭查封。30日,《解放》1卷21期发表时评《抗议解放周刊的查禁》。另一方面,蒋介石又同意共产党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创办《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11月中旬,经反复交涉先后办理了出版登记手续。12月11日《群众》周刊首先在汉口问世。    
    11月12日,中学教师李敷仁等在西安创办了通俗报纸《老百姓》报,宣传抗日。    
    11月22日,上海《救亡日报》被迫停刊,共出85期。    
    12月1日,《大美晚报晨刊》在上海“孤岛”创刊。12月9日创刊的《译报》出了12期,就被日军通过租界当局强行取缔。    
    12月12日,南京《兴华报》总编辑萧韩榘惨遭日寇杀害。


《笔底波澜》 第三部分1938年:“撤销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

    笔底波澜    
    1938年:邹韬奋提案“撤销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    
    1月11日,共产党在武汉公开出版大型机关报《新华日报》(10月25日迁至重庆)。尽管创刊仅7天(1月17日),国民党的特务流氓就在光天化日之下捣毁了营业部、排字房和机器房,一则说明情况的“启事”等到19日才刊登出来。但迫于团结抗日的巨大压力,国民党毕竟允许这份极不喜欢的报纸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公开发行了9年之久。    
    5月14日、22日,《新华日报》先后发表两篇社论:《查禁书报问题》和《抗战期中言论与出版的完全自由》。7月29日,又发表专论《反对查禁救亡书报》。共产党人正是充分利用《新华日报》这个公开的载体,高举民主大旗,大力呼唤言论自由、新闻出版自由,以反专制、反独裁、争民主、争自由的面目,倾倒了无数知识分子,赢得了万千人心。    
    负言论重望的《大公报》,在天津版、上海版相继停刊之后,一度只剩下汉口版一枝独秀。8月13日,《大公报》香港版创刊,胡政之在发刊词中郑重地说:“虽然备历艰危,而一枝秃笔,却始终在手不放。”10月17日,《大公报》汉口版在出了最后一期报纸之后向重庆撤离,12月1日,重庆版在张季鸾主持下创刊,他在当天的社评中表示要在民族抗战的大旗下“尽言论界一兵卒之任务”。    
    强敌压境,抗战成为当务之急,这是包括《大公报》在内的民间报纸和一切有识之士的基本共识。但当政的国民党一刻也不想放松对言论的控制,长沙《观察日报》成为抗战后第一家被国民党当局封闭的报纸。7月21日,国民党中央通过了不得人心的《战时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及《抗战期间图书杂志审查标准》,7月底对外公布,9月起执行。    
    范长江1938年为《新华日报》创刊纪念题词    
    8月3日、6日,邹韬奋在汉口《全民抗战》三日刊连续发表《审查书报的严重性》、《再论审查书报的严重性》等社论,予以严正抨击。    
    7月10日,参政会通过邹韬奋等22人提出的《具体规定检查书报标准并统一执行案》,反对图书杂志的任意查抄和原稿审查。    
    8月,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局、生活书店等20多家出版机构联名发出呼吁,要求取消《战时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及《抗战期间图书杂志审查标准》,保障言论出版自由。9月3日的《全民抗战》三日刊和10日的《群众》周刊都报道了这一消息。    
    10月1日,由国民党中宣部、社会部、行政院、教育部、内政部、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共同组成的“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在重庆出笼。11月4日,邹韬奋以参政员身份向国民参政会提出《请撤销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以充分反映舆论及保障出版自由案》,列举了六条理由,其中第三条指出:    
    政府对于广开言路,听取公意,原已注重。但为更增效率起见,有使舆论得到充分反映之必要。审查原稿办法,因奉令审查者往往以过于小心拘泥或怕多事,即对于政府原定之许可范围内亦尚须大打折扣,以致舆论得不到充分的反映,减少贤明政府的耳目效用。《国民参政会纪实》上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页349。    
    然后,他提出了“实行出版后审查”、“对出版界加紧领导”、“加强思想领导”等三条办法。提案共得到74位参政员联署,并得到罗隆基等参政员的“桴鼓相应”。经激烈辩论之后,提案获得了通过,但国民党当局并不把参政会的提案当回事,结果还是“忙得一场空”。    
    从3月到12月,国民党当局至少查禁了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