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574-笔底波澜-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日报》是这年1月陈少白受孙中山委托在香港创办的革命报纸,是“拿报馆作为革命的唯一机关”,分日刊和旬刊,旬刊叫做《中国旬报》。此前尚未发表过具有如此强烈的反满色彩的文章。编者在按语中称发表章太炎的文章,“霹雳半天,壮者失色,长枪大戟,一往无前,有清以来,士气之壮,文字之痛,当推此次为第一”。转引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页162。    
    从此,章太炎就“以文章排满的骁将”(鲁迅语)的姿态出现在晚清中国的言论史上。    
    [记事]    
    1月11日,澳门《知新报》第111期发表陈荣衮的论说《论报章宜改用浅说》,主张改革文言,以开民智,以“浅说”来“输入文明”。    
    1月25日,兴中会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陈少白主持。    
    2月14日,清廷发布上谕,缉捕康有为、梁启超。    
    3月7日,湖广总督张之洞下令江汉关道查禁《天南日报》、《清议报》及其他“语涉悖逆”的报纸,并禁止在汉口、汉阳等地“续开报馆”。    
    9月28日,日本人在汉口主办的中文《汉报》因为支持新党,在多次遭当地官府限禁后,自动停刊。    
    同年,陈范接办上海《苏报》。    
    《白话爱国报》在北京创刊。    
    连横在台湾台南创办《台南日报》,常有眷怀故国、反对满清的言论,与香港《中国日报》有密切联系。    
    广州《嘻笑报》旬刊以“对上不敬”罪名被粤督李鸿章饬令南海县查究,主编人朱通儒、杨肖欧等潜逃,报纸停刊。    
    广州《博闻报》因刊载慈禧太后西迁消息中有关于她“唇厚”、“口大”等词汇,以不大敬被广东巡抚下令南海县查封。


《笔底波澜》 第一部分1901年:《大清律例》的紧箍咒下

    笔底波澜    
    1901年:《大清律例》的紧箍咒下    
    纪元更始,《辛丑条约》拉开了20世纪的序幕,割地赔款,国势日危。1月,慈禧在西安返回北京的途中匆忙发出了名动天下的变法上谕,要求各地官吏提出改革建议,次第实行,从此揭开了清末最后10年的变革序幕。姑且不论刘坤一、张之洞等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即使民间舆论也普遍认为,欲变革首先在于启迪民智,也就是从兴学校、励游学、译西书、开报馆以及阅报讲报等入手。    
    这一年,《清议报》出满一百册,梁启超发表长文《本馆第一百册祝辞    
    杭州名士项兰生创办的《杭州白话报》    
    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称誉上海的《苏报》、《中外日报》、《同文沪报》等“皆日报矫矫者,屹立于惊涛骇浪狂毒雾之中,难矣,诚可贵矣!”这一年,《申报》已出满一万号。这一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避居上海的英敛之,应紫竹林天主教总管柴天宠之请,悄然北上天津,紧锣密鼓地筹办《大公报》,名垂言论史的《大公报》已在历史的地平线下孕育。    
    《苏州白话报》创刊号    
    6月20日,求是书院学生、杭州名士项藻馨(兰生)主办的《杭州白话报》在西子湖畔问世,初涉报坛的林白水用大白话起草了发刊词《论看报的好处》。《杭州白话报》不断用白话在报上鼓吹新政,攻击小脚、迷信和鸦片(随后杭州出现了第一个“女子放足会”),也曾刊出以古文名世的林纾的《白话道情》(那时的林纾已翻译了《黑奴吁天录》,“不以仕途为念”,思想开放,倡导维新),都很受欢迎。《杭州白话报》由最初的月刊变为旬刊、周刊、三日刊,最后成了日刊,发行量也从2000份增加到3000份,直至5000份,风行杭城,乃至附近各地,“大受欢迎”。20多年后(1925年12月4日)林白水回首当年,“说到《杭州白话报》,算是白话的老祖宗”。9月,北京最早的白话报《京话报》创刊,也经常转载《杭州白话报》、《无锡白话报》上的文章。    
    这一年,管学大臣张百熙应诏上疏,建议朝廷创办官报控制舆论,以抵制民办报刊。他称报纸是“耳目”,上下、中外之间都靠报纸流通,“中国通商各埠,由民间自行办理者不下数十种”,“多不免乱是非而淆视听”。加上多数报纸设在租界,挂着洋旗,以清议的名义评论时局,“入人深而藏力固,听之不能,阻止不可,惟有由公家自设官报,诚使持论通而记事确,自足以收开通之效而广闻见之途。”这番话从反面印证了民办报刊在百年前在晚清中国的影响。他主张在“各省及有洋关设立等处”各设报馆一所,“并粗定报律:一、不得轻议宫廷;二、不得立论怪诞;三、不得有意攻讦;四、不得妄受贿赂”等。报馆未设,先定“报律”,这四个“不得”就是加在未来报纸头上的紧箍咒。    
    《无锡白话报》创刊号    
    这一年出版的《大清律例增修统纂集成》公布了《大清律例》钳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条款:    
    凡造谶纬、妖书、妖言,及传用惑众者,皆斩(监侯。被惑人不坐。不及众者,流三千里,合依量情分坐)。    
    因事造言,捏成歌曲,沿街唱和,及以鄙俚亵嫚之词,刊刻传播者,内外各地方官,即时察拿,审非妖言惑众者,坐以不应重罪。    
    各省抄房在京探听事件,捏造言语,录报各处者,系官,革职;军民杖一百,流三千里。该管官不行查出者,交与该部,按次数分别议处。”张荣铮等点校:《大清律例》,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页362。    
    所谓“妖书”、“妖言”等都不是法的概念,可以任意拿捏,全凭掌权者的好恶,名为“法律”,实际上无法可依,动不动就处“斩”,这是何等的严刑峻法!以言治罪,“偶语弃市”,自古皆然,堂而皇之写入“律例”恐自晚清始。    
    [记事]    
    12月21日,《清议报》在出了三年之后,因一场火灾而停刊。


《笔底波澜》 第一部分1902年:呼唤“新民”

    笔底波澜    
    1902年:呼唤“新民”    
    因为《新民丛报》和《大公报》的问世,1902年注定要成为百年言论史上值得记忆的一个年头。2月8日在日本横滨问世的《新民丛报》(半月刊),实际上算不上是康、梁所代表的维新派的机关刊物,经费由梁启超、冯紫珊等五人自行筹集,六股中梁启超一人就占了两股。他在创刊号告白中明确提出:“持论务极公平,不偏于一党派;不为灌夫骂座之语,以破坏中国者,咎非专在一人也;不为危险激烈之言,以导中国进步当以渐也。”    
    《新民丛报》内容之丰富、议论之深刻、编辑之精密、印刷之精美都令人耳目一新,“中国报界前此所未有”。从最初发行2000份,半年就突破了5000份,不到一年即增至9000份,以后经常发行1万份左右,最高发行量达1。4万份,仅创刊号就加印了四次,在国内外设立了97个销售处,可    
    旅居日本时期的梁启超    
    谓盛极一时。这也是“言论界的骄子”梁启超一生中办得最成功的一个刊物,他自述“别办《新民丛报》,稍从灌输常识入手,而受社会之欢迎,乃出意外。”这一年他还不到30岁。    
    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    
    11月1日,他在《新民丛报》发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提出著名的报馆“两大天职”说,“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在一个多世纪前的漫漫长夜里,这些新闻观念何止是石破天惊,与他初涉报界时提出的报纸“喉舌”、“耳目”说相比,“两大天职”论是一次大飞跃,这些思想和他的办报实践一起把中国报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他成为王韬之后,中国报纸“文人论政”的一个代表人物,“梁启超时代”进入了鼎盛时期。    
    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新民说》从这一年开始连载了近四年,呼唤讲自由、有个性、具备独立人格,有权利、守义务的一代新民。他翻译、引进了一系列全新的概念,如“自由”、“国民”、“权利”等汉语所缺乏的新词汇就是他首倡的。从此,新民的理想一直是梁启超精神世界的主旋律。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梁氏自号‘中国之新民’,又号‘新民子’,他的杂志也叫做《新民丛报》,可见他的全副心思贯注在这一点。‘新民’的意义是要改造中国的民族,要把这老大的病夫民族改造成一个新鲜活泼的民族。”    
    梁启超的言论、思想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启迪、影响了一代乃至几代人。黄遵宪说他的文章“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    
    11月14日,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新小说》月刊,第二卷起即由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发行,他在创刊号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大力张扬小说的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开辟了一条以小说针砭时弊、传播思想的新路,他自己创作的《新中国未来记》和吴沃尧(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都不仅仅属于文学史。    
    《大公报》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初创,36岁的满族天主教徒英华(敛之)一人兼经理、撰述、编辑,他在《大公报》创刊号发表《大公报序》,标举“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的宗旨,提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报头刊有法文“L’Impartial”(“无私”),创刊仅3个月发行量就达到5000份,在上海、济南、南昌等大中城市及南洋、日本、美洲等地设立了60多个代派处和代销点。这份在20世纪前半叶声誉卓著、影响了几代人的报纸在“英敛之时代”即以“敢言”著称。《大公报》创刊第五天就发表论说《论归政之利》,公开要求慈禧太后撤销垂帘听政,归政于囚禁瀛台的光绪帝,直斥刚毅等后党是“国贼”,指控反对慈禧归政的大臣是“献媚之小人”,触及了那个时代最敏感的政治神经。从那时起,《大公报》不断地呼吁君主立宪,伸张民权,抨击专制,笔锋犀利,经常指名道姓地批评、警告张之洞、盛宣怀、袁世凯等权贵。报    
    《大公报》创刊号    
    馆虽在租界,读者却多在租界外,这样大胆、无所顾忌的言论自然令世人刮目。无怪严复送给英敛之这样一副对联:“能使荆棘化堂宇,下视官爵如泥沙。”    
    6月22日、7月7日,《大公报》先后发表《原报》和《论阅报之益》的论说,阐明报纸是政府监督、国民向导,作用在开民智,指出“阅报”有四益,可以知“政事得失”,可以了解国际形势,可以及时学到“新学”、“新艺”等。11月23日,发表社论《严设报律问题》,反对清廷制定报律限制言论自由,并针对某道员最近提出的“严设报律”条陈,逐条予以驳斥。    
    《启蒙画报》——中国画报史中值得大书特书的画报    
    在近代新闻出版中心上海,陈范主办的《苏报》与蔡元培等创立的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相互呼应,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变革力量,章太炎、蔡元培、吴稚晖、黄宗仰、张继等都成为《苏报》撰稿人。这年冬天,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学潮不断,《苏报》开辟“学界风潮”专栏,不断报道各地学潮的消息,并支持上海南洋公学、南京陆师学堂学生反对学校当局干涉言论自由而引发的退学风潮,受到东南学界的注目。    
    [记事]    
    这一年,清廷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其中有禁止学生“离经叛道,妄发狂言怪论,以及著书妄谈,刊布报章”、“私充报馆主笔或访事员”、“私自购阅稗官小说,谬报逆书”等荒唐的条款。    
    彭翼仲在北京创办《启蒙画报》,内容涉及上下古今、军国大事、国际知识、科学技术等,不只是“启迪蒙稚”,也是启蒙成人。梁漱溟、萨空了、郭沫若等在孩提时代都曾深受教益,终生不忘,萨空了称其为“中国画报史中值得大书特书的画报”。


《笔底波澜》 第一部分1903年:风雨“苏报案”

    笔底波澜    
    1903年:风雨“苏报案”    
    这一年将因“苏报案”而名垂史册,后世的人们不会忘记20世纪初发生的那一幕。    
    5月27日,陈范聘年轻的章士钊任主笔,对《苏报》进行大胆革新,力图办成一个开放的公共论坛。5月底,少年邹容的《革命军》由上海大同书局出版。6月9日,章士钊在《苏报》发表《读〈革命军〉》一文,并在“新书介绍”栏刊出《革命军》广告。第二天,又发表章太炎署名的《〈革命军〉序》。短短一个月间,《苏报》还发表了大量革命言论。如同在上海放了一颗卫星,在整个舆论界放射出夺目的异彩,刹那的光华让《申报》等老牌大报黯然失色,论说一出,《中国日报》、《鹭江报》等报刊纷纷转载。这也是陈范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章士钊任主笔的《苏报》    
    邹容写下的《革命军》影响深远    
    6月24日,两江总督魏光焘与湖广总督端方通电中透露,他已要求工部局查禁《苏报》。两天后,江苏候补道、南京陆师学堂总办俞明震奉命到达上海,协助上海道袁树勋处理查禁爱国学社、《苏报》等事宜,罗网已经张开。6月29日,《苏报》还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出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节选自《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以饱满的激情、极富感染力的文采赞美革命,甚至直呼光绪之名,“载湉小丑,未辨菽麦”。这即是“苏报案”发生的那一天,在清廷的要求下,经过多次密谋,租界工部局终于发出对章太炎、邹容、龙积之等人的拘票。至7月1日邹容投案,除陈范外,名列拘票的其余五人全部被捕,酿成了轰动一时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