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4504-四季养生保健宜忌全书-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秋季,天高气爽,空气干燥,气温逐渐降低,湿度逐渐减小,天气忽冷忽热,变化急剧。因此,平时要多饮水,以维持水代谢平衡,防止皮肤干裂、邪火上侵;多吃蔬菜、水果,以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多吃豆类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腻、厚味。在饮食上,要尽可能少食用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食品,不宜多吃烧烤,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77秋季宜注重精神调养
阴虚的人,肝火易旺,动辄发脾气。肝火偏旺,久则内耗阴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为明显。因此,预防秋燥宜注重精神调养。
古人认为,秋季的精神养生,应做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精,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在秋季的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宜早睡早起,参加户外活动,舒展筋骨,或外出秋游,登高赏景,令人心旷神怡,或静练气功,收敛心神,保持内心宁静,安静心神;另一方面宜注意培养自己的乐观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理智的眼光看待自然界的变化,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平静地度过这一多事之秋。
78秋季养生心理宜清静
秋季养生心理宜清静。因为,夏末秋初,酷暑蒸灼,气压较低,人容易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所以,在秋季生活中,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切忌火暴脾气,因燥能生热,要防止心火内生,心静自然凉。
79“多事之秋”老年人宜保持心态平衡
宋代养生家陈直说:“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老年人何以如此秋愁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天人相应”说。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说:“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类依赖自然界而得以生存,而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影响人体,使机体发生相应的反应;秋季是暑寒交替之季,秋寒逼人,草木凋零。那些素来缺少亲友关照,生活条件比较困苦的老年人触景生情,不免会发生哀叹人生迟暮的悲伤心理。
第二,“生物节律紊乱”说。现代医学认为,秋愁、悲秋或苦秋,在一定程度上与老人生物节律紊乱密切相关。在人的大脑中,有一个似碗豆大小的腺体——松果体,它所分泌的松果体激素有影响人体的时间生物效应。这种激素的分泌主要受年龄的影响。在青少年时期,松果体的分泌量最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逐步减少。人老了之后,松果体萎缩,激素分泌量就下降到极点,致使老人睡眠时间短促、熟睡程度差。人的机体在经历了酷暑的煎熬,进入秋凉之后,正处于生理性休整阶段,一般人都有疲倦困顿、昏昏欲睡的“秋乏”现象,需要通过增加睡眠来积极调整和协调身心,休养生息。老年人却因生物节律紊乱,无法更多地睡眠,以致产生精神萎靡不振、疲惫不堪、抑郁寡欢等症状。
第三,“温差刺激”说。中秋前后,特别是深秋时节,寒暖气流交替往来,气温骤升骤降。为适应外界温差的剧变,人们可以通过“行为调节温度”和增减衣服等手段来调节。除此之外,一般人还可通过大脑中的下丘脑发出指令,主动调节全身的血流、体液,以保持机体的恒温状态。相对而言,老年人因神经系统功能的衰退,对外界环境的反应灵敏度不高,往往来不及采取“行为调节温度”手段。加之老年人血管老化所致的血流改变、体液总量减少,使机体体温受外界干扰的程度较常人要严重得多。从而影响到老年人身心的协调,使其难以保持稳定的精神状态。
第四,“秋燥影响”说。我国传统医学认为,秋属金,其气燥;燥为阳邪,易耗津液;津液损耗则肺气虚;肺气虚则疲倦气短、头昏乏力、食欲不振。老年人更易受秋燥影响,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力、耐受性下降,心境不宁,生出悲愁情绪。
由此可见,秋愁是老年人对外界干扰所作出的一种不良精神反应。这种不良情感刺激,将导致老人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失调,阴阳失去平衡,进而危及机体的健康。
“多事之秋”并非不可抗拒。老年人在秋季应保持心态平衡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切不可为秋的苍凉、肃杀之气所惑,自寻烦恼。这一点,特别需要得到家人的关怀和理解;保持起居、饮食有常的生活习惯;适量采取一些耐寒锻炼措施,增强机体对多变气候的适应能力;参与一些有益于愉悦身心的娱乐活动,安全地度过“多事之秋”。
80“白露不露”宜防秋寒
白露过后,气候逐渐变凉,一早一晚更添寒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赤膊露体,就容易受凉,轻则易患感冒,重则易染肺疾。
因为,秋气主燥,燥易伤肺。如因着凉而使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外邪,则会出现肺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肺炎等。若风邪侵犯经络筋骨,使经络阻痹,可出现四肢痹症。所以,“白露不露”宜防秋寒。
秋季养生保健宜忌秋季养生宜养阴
81秋季养生宜养阴
中医强调,秋季养生宜养阴。中医认为,四时八序,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春华夏长,秋实已成,粟黄粱红,一派丰盈。自然界万物因成熟而阳承收敛,阴精内蓄,及至严冬,天寒地冻,万物蛰伏,阳气潜藏。人体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就必须在秋冬之际顾护阴气,使其收敛潜藏,以为来年生发的物质基础。这种适应四时阴阳,顺从生长收藏自然规律的养生之道,就是《内经》“秋冬养阴”的真谛所在。
具体而言,入秋以后,宜早睡早起,安神宁志,调摄精神,以顺应秋令的特点,保养机体的适应能力,减轻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若平素感觉唇干舌燥、口渴欲饮、舌红少津者,为胃阴不足,宜予益胃汤(生地、沙参、麦冬、玉竹、冰糖)以生津液,养胃阴。若口干鼻燥、干咳无痰、舌干无苔,为肺阴不足,可予百合、麦冬、雪梨干之类,以养阴润燥,甚者可与清燥救肺汤加减。药用沙参、麦冬、玉竹三味,清养肺胃,也深合秋冬养阴之旨。
82秋季养生宜重点在肺
中医认为,秋季养生,重点在肺。由于秋季转凉,气候干燥,一切生物的新陈代谢机能开始由旺盛而转为低潮。人体如果不能适应外界气温的变化,体表肌肤及担负呼吸机能的肺脏稍有不慎,便会发生感冒、咳嗽,特别是那些素有哮喘病、支气管炎等病史的人,也往往在秋季复发或病情加重。
秋季养肺,在饮食调理上,要坚持以防燥护阴、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甘蔗等食物,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
《黄帝内经》里说“早卧早起,与鸡起兴”。早卧以避风寒,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或缩短血栓形成的机会,对预防脑血栓发病有一定的意义。
秋季,有时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要保持体温恒定,就应多备几件秋装适时增减。衣服不可骤增骤减,也不可增衣过早,这样不利于身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力,“春捂秋冻”就是这个道理。
不少人鼻腔黏膜对冷空气过敏,秋季一到,便伤风、流涕,因此很有必要经常按摩鼻部。可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后,在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15次。每天做1~2遍,可增强鼻的耐寒能力,亦可治伤风、鼻塞不通。
此外,在秋季生活中,根据秋季气候的特点,除适当多食一些维生素类食物外,还可少量服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进行调理保健,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远志、川贝、胖大海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83秋季养生宜养护胃
慢性胃炎是秋季容易复发或新发的疾病,因此,秋季养生宜养护胃。
根据临床诊断经验,慢性胃炎可分为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三种类型。临床上共有的症状为:上腹部闷胀疼痛、嗳气频繁、反酸、食欲减退、消瘦、腹泻等。
根据实验研究与临床实践得知,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慢性胃炎的主要病菌。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世界各地都较为常见。有人认为,50%的人,其胃里都有幽门螺杆菌定居。因此,彻底杀灭幽门螺杆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胃病反反复复无法根治这一老大难问题。仅仅通过止痛、调节胃的酸碱度、提高胃动力等等,只能缓解一时的症状,消除不了胃内的致病菌,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因。对于较严重的慢性胃炎,特别是萎缩性胃炎,仅依靠注意饮食是不够的,应该用杀幽门螺杆菌药物并配合适当的中药治疗。用活血化淤的方法来改善胃内血液循环,以消炎解毒来解决胃内炎症,配合正确饮食,对治愈慢性胃炎是有帮助的。
那么,秋季养生如何养护胃呢?
第一,保暖。秋凉之后,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及时添加衣服,夜晚睡觉应盖好被子,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另外,胃病患者“秋冻”一定要适度,不要勉强挨冻而冻出病来。
第二,饮食。“人食五谷杂粮,孰能无疾?”饮食入口,首先影响的就是胃。胃黏膜血管丰富,具有对食品的储存、消化和运送功能。所以,饮食不调是引起胃病的重要因素。专家们指出,在慢性胃炎的发病因素中,饮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防治胃炎的关键,这也是与其他疾病不同的地方。进食时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二是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三是细嚼慢咽,可以减少粗糙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四是注意饮食卫生,杜绝外界微生物对胃黏膜的侵害。五是尽量做到进食较精细、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
第三,静养。专家认为,人的情绪、心态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症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同时应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而影响了胃炎的痊愈。
第四,运动。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
84贴秋膘宜防秋胖
经过一段漫长酷暑流汗的煎熬,人体内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及脂肪等营养物质耗损了不少。立秋以后,秋风送爽,人们的食欲逐渐增强,希望多吃一些,吃好一些,补补夏季给身子造成的亏空。虽然补身子确实有益于恢复体力和体能,但是,如果补益不当,将会导致“秋胖”。所以,贴秋膘宜防秋胖。
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认为,在进餐之前20~40分钟,吃一些水果或饮上1杯果汁,可以顺利又无痛苦地防止因进餐过多而诱发的肥胖。由于在水果或果汁中富含果糖及葡萄糖,同属“单糖”,可以快捷地被机体吸收“运作”,使因强体力或脑力劳作而减低的血糖得以恢复,满足肌体对热量与血糖的紧迫“渴求”。
85秋季宜防肥胖反弹
秋季也是一个容易使人发胖的季节。因为,夏天天气炎热,出汗多,能量消耗大,体重往往有所减轻。对于“苦夏”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进入秋季,不再有酷暑的煎熬,人们的食欲恢复。加上气候宜人,睡眠充足,食物特别丰富,人体也为冬季御寒而积极地储存脂肪。所以,在秋季生活中,稍不留心,就可能增加体重。因此,秋季宜防肥胖反弹,更加注意减肥。
秋季养生保健宜忌秋季养生宜预防感冒
86秋季养生宜预防感冒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应互相配合,才能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在生活起居方面的养生之道,中医经典著作《内经》指出,此时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避秋天肃杀之气。秋天早晚的温差较大,南北的温差也较显著,在气候多变的环境下,一些抵抗力或适应性较差的人,很容易患感冒。所以,秋季养生宜预防感冒。
秋天气候比较干燥,空气中的湿度较低,在节气上属于“燥”。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在这个时候患感冒,比较容易出现所谓“秋燥”的病理征型。根据专家们的临床总结和概括,这个季节感冒的特点为:常伴有皮肤干燥、口干鼻燥、咽喉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难出等一系列上呼吸道黏膜津气干燥的现象,简称为“燥象”。
燥象有“温燥”和“凉燥”之分。温燥的临床表现,除了上述的燥象外,还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舌红、脉数大等特点;而凉燥则与温燥不同,凉燥在初起时恶寒重而发热较轻,舌头颜色不红,脉浮紧而不数。
在临床用药方面,温燥宜选用辛凉甘润的药物,如桑叶、薄荷、菊花、杏仁、贝母、沙参、梨皮、枇杷叶等。临床上常用桑杏汤、桑菊饮等方剂处理。
凉燥则不宜用温燥药物,而以温润化痰宣肺为主,如紫苏叶、橘红、前胡、白术、百部等。临床上常用杏苏散方剂处理。
秋季预防感冒的具体措施为:
第一,宜酌加衣服。由于早晚温差较大,天凉时宜酌加衣服,睡觉时应盖好被子。若吹电风扇,需注意风量不宜太大,避免直接对着人吹,室内温度设定不宜过低。
第二,宜注意避免感染。在气候突然变化时,应注意保暖,少出现在人多的公共场所,以避免感染。
第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