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4099-史无前例的年代-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工作者,特别是鲁迅,也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服务和工农自己创作文艺的口号,但是并没有系统地解决文艺同工农兵相结合这个根本问题。当时的左翼文艺工作者,绝大多数还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主义者,有些人民主革命这一关就没过去,有些没有过好社会主义这一关。”    
    2月14日,张春桥把陈亚丁找到锦江饭店小礼堂,又看了修改稿,说:可以了。并对陈亚丁说:你可以先回去,把修改稿带几份回去。    
    3月10日至15日,江青又把陈亚丁等叫去上海。由江青、陈伯达、张春桥、陈亚丁一起把《纪要》改出了第三稿。其中修改的一段,是“重新教育文艺干部,重新组织队伍”,并说我们的文艺队伍是“叛变了”,“烂掉了”,“掉队了”。    
    3月19日,江青对张春桥、陈亚丁等人说:斗争很复杂,周扬在苏州宾馆养病,听说我在同你们谈文艺问题,好紧张,跑到上海来看张春桥,打听消息。    
    江青趾高气扬,跷着二郎腿,笑着说:难道周扬不明白,讲文艺黑线讲的是谁?周扬就是文艺黑线的大头目。他30年代的后台是王明,现在的后台是刘少奇。接着,江青又说:你们回去后,要保密,这是一条纪律。定下来,一定要守纪律。    
    毛泽东修改三次    
    1966年3月19日,江青要陈亚丁代她起草了一封给当时在上海的林彪的信,争取林彪的点头和支持。信文如下:    
    “林彪同志:    
    根据你的委托,我于2月2日至20日,邀请刘志坚等四位同志就部队文艺工作问题进行了座谈。座谈后,他们整理了个座谈纪要送给你和军委其他领导同志,也送给我一份。我看了,觉得座谈纪要整理得不够完整,不够确切。因此,请春桥、亚丁两位同志一起座谈修改,然后,送主席审阅。主席很重视,对纪要亲自作了修改,并指示请伯达同志参加,再作充实和修改。我于3月10日至15日,请伯达、志坚、春桥、亚丁四位同志一起讨论修改后,又送主席审阅,主席再次作了修改,并于17日批示:‘此件看了两遍,觉得可以了。我又改了一点,请你们斟酌。此件建议用军委名义,分送中央一些负责同志征求意见,请他们指出错误,以便修改。当然首先要征求军委各同志的意见。’19日,我又请志坚、春桥、镗忠、曼村、亚丁五位同志一起座谈,大家一致同意这一纪要。现将座谈纪要送上,请审批。


《史无前例的年代》 一开始了进攻(3)

    此致    
    敬礼!    
    江青    
    1966年3月19日”    
    毛泽东在批示中指出:“当然要征求军委各同志的意见。”当时,中央军委主席是毛泽东,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是林彪。军委副主席还有贺龙、聂荣臻、陈毅、刘伯承、徐向前、叶剑英。军委常委除包括主席、副主席,还有朱德、邓小平、谭政、罗瑞卿。    
    善于“紧跟”的林彪,看了江青的信和毛泽东的批示,自然很高兴。他马上找来刘志坚、陈亚丁,代他起草了一封致贺龙等中央军事委员会各常委的信。信文如下:    
    “常委诸同志:    
    送去江青同志3月19日的信和她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请阅。这个纪要,经过参加座谈会的同志们反复研究,又经过主席三次亲自审阅修改,是一个很好的文件,用毛泽东思想回答了社会主义时期文化革命的许多重大问题。不仅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而且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6年来,文艺战线上存在着尖锐的阶级斗争,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文艺这个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去占领,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极为广泛、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搞不好就会出修正主义。我们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坚定不移地把这一场革命进行到底。    
    纪要中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完全符合部队文艺工作的实际情况,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使部队文艺工作在突出政治、促进人的革命化方面起重要作用。    
    对纪要有何意见望告,以便报中央审批。    
    此致    
    敬礼!    
    林彪    
    1966年3月22日”    
    林彪在这封信中,从政治上对《纪要》作了高度评价。他对毛泽东为他加上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这一提法,不但心甘情愿地默认了,而且还在信末标明“以便报中央审批”,这意味着《纪要》将作为中共中央正式文件发向全国。    
    果然,1966年4月10日,《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中共中央文件形式下达全国团、县级党委。    
    中共中央在对《纪要》的批语里高度赞扬说:“这次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是一个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的座谈会。经过毛主席三次修改的座谈会纪要,对当前文艺战线上阶级斗争的许多根本问题,作了正确的分析,提出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是一个很好的很正确的文件。”要全党全军“贯彻执行”。    
    1967年5月29日,《人民日报》正式全文公开发表了《纪要》,在全国掀起大吹大捧江青的热潮。江青一跃从电影明星变成“文艺旗手”,成为国内政治生活中的显赫人物了。    
    《纪要》抛出后,陈伯达、康生、张春桥、姚文元等人更加狂热地吹捧林彪、吹捧江青,把江青称为“文化大革命的英勇旗手”。至于一些投靠江青的文艺干将,更是肉麻地把江青吹捧到天上。    
    《纪要》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摧残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镇压革命文艺工作者的黑纲领:是实行法西斯文化专制的动员令,是林彪、江青互相利用、互相勾结进行篡党夺权活动的重要步骤,是他们发动“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实行“全面专政”的信号!    
    在《纪要》的刀光剑影下,许多对《纪要》表示不同意见和敢于坚持真理的文艺工作者,都被扣上“反毛主席”、“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帽子,遭到残酷迫害。    
    就在这一年,连参加座谈会的刘志坚、谢镗忠、李曼村也都遭到无情的打击。刘志坚被江青、康生诬蔑为“刘邓在军队中的代表”,在“一月风暴”开始这天,被造反派撕掉领章、帽徽,挂上黑牌,押入监狱,过了八年铁窗生活。    
    就在这一年的4月8日到6月11日,在总政治部召开的“全军创作工作会议”上,“看电影,抓黑线”,《抓壮丁》、《兵临城下》、《红日》、《逆风千里》、《怒涛》等64部影片受到批判,62位部队文艺工作者遭到打击。    
    会议过后,各大军区、省军区也都召开类似的会议,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    
    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于1979年批转了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请示报告,撤销了这个《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把广大文艺工作者从枷锁下解放出来。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BT1〗第五章〓制造天下大乱    
    《5·16通知》宣布,解散文化革命五人小组,成立中共中央文化革命小组,隶属于政治局常委领导之下。    
    这个小组逐步取代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实际指挥机关,掌握了“文化大革命”的领导权。他们凌驾于中共中央政治局之上,成为毛泽东一人之下的最高权力机关。原有的党、政、军、民领导机关全部陷于瘫痪了。    
    毛泽东号召对他艰苦创业几十年的大好江山,进行“天下大乱”!    
    这在中国和外国的几千年的文明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    
    康生得知毛泽东对《5·16通知》做了多次修改以后,尽管中央还没有通过,他便抢先一步,在5月13日把消息告诉给老婆曹轶欧。    
    1966年5月14日中午,曹轶欧带着原北大哲学系的几个人到了北京大学。    
    据北大校长陆平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谈到,5月14日中午,他刚端起碗要吃饭,有人打电话说曹轶欧已经来到学校。他马上赶到校党委办公室,见曹轶欧和一位秀才坐在沙发上,曹轶欧单刀直入对陆平说,来学校了解你们学术批判情况。    
    此后,他们鬼鬼祟祟地住进距北大二公里的西颐宾馆,利用调查组的名义,背着北大党委物色打手和帮凶,往上搞!    
    曹轶欧首先想到当时担任北大哲学系总支书记的聂元梓。    
    聂元梓是河南省滑县人。她和六个哥哥姐姐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她的大哥聂真是个老革命,并把几个弟妹都引导上革命道路。1937年,聂元梓16岁时来到山西太原,在国民师范参加山西牺盟会主办的军训。1938年又在晋城参加华北军政干部班学习。    
    日本投降后,她来到刚解放的东北。1946年5月,她25岁时在黑龙江齐齐哈尔一区担任区委副书记。1947年,调哈尔滨任区委宣传部长。1964年调入北京大学,先任经济系副主任,1965年调任哲学系总支书记。    
    哲学系是藏龙卧虎的地方,著名学者冯友兰、朱光潜、梁漱溟、汤用彤、任继愈等都在系里任教。这批老教授周围团结培养了一批新秀。


《史无前例的年代》 一开始了进攻(4)

    往北大工作期间,聂元梓感到校领导对她重视不够,嫌自己的官太小,常常小病大养,不上班。“四清”运动开始,她积极参加揭阶级斗争盖子,混水摸鱼,受到批评,写过检查。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笔者访问过聂元梓,当时她佩带着红卫兵袖章时,已是45岁的12级干部了。    
    5月20日,北大校党委在党员干部中传达《5·16通知》。聂元梓一边听着传达,一边想着5月14日北大党委书记陆平的讲话。陆平根据周恩来总理和北京市委的指示,认为北大有几十个国家的留学生,要注意内外有别。他说:北大不宜贴大字报,群众要贴,要积极引导,等等。    
    陆平原是铁道部副部长,1958年调来北大任北大校长兼党委书记。1964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聂元梓因为左得出奇,曾受过党委批评。北京市委书记邓拓指出,聂元梓这是一匹害群之马,不彻底批判,教育不得安宁。    
    聂元梓一直心怀不满,总是想伺机报复北大领导人。现在终于盼到了文化大革命。在聂元梓看来,这是她雪耻的机会。    
    曹轶欧听了聂元梓关于北大文化大革命情况的汇报,明确告诉聂元梓说:《5·16通知》是总纲,你们要好好学习,认真领会,可以写大字报。    
    聂元梓认为,曹轶欧的话决不仅仅代表曹轶欧个人。    
    聂元梓从西颐宾馆回来,分头向北大哲学系的五位干部、教师“吹了风”。这六个人秘密集中到23楼的一位教师家里,分析了北大和全国的政治形势,聂元梓坚决表示要写大字报,大字报来得快可以引起注意。并且决定先从5月14日陆平的讲话开刀。    
    大字报经过六个人的三次改写,5月24日晚最后定稿。这张充满火药味的大字报,首先描述了北大的形势:    
    北大按兵不动,冷冷清清,死气沉沉,广大师生的强烈革命要求被压制下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原因在哪里?这里有鬼。    
    接着对陆平5月14日的讲话逐条批驳,说:    
    “这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制定的文化革命路线吗?不是,绝对不是!”    
    “你们为什么到现在还这么干?你们到底是些什么人?”    
    “老实告诉你们,这是妄想!”    
    “你们引导群众不开大会,不出大字报,制造种种清规戒律,这不是压制群众革命,不准群众革命,反对群众革命吗?我们坚决不答应!”    
    “你们是些什么人,搞的什么鬼,不是很清楚了吗?……告诉你们……这是白日做梦!”    
    大字报还提出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牛鬼蛇神、一切赫鲁晓夫式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    
    大字报用毛笔抄清以后,加上临时碰巧来的一位研究生;签名的共七人。    
    5月25日下午2时,北京大学大饭厅东墙贴出了题为《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了些什么?》的大字报。    
    大字报一贴到墙上,马上惊动了整个校园,一大群师生围上观看了。三小时后,反击的1500多张大字报,就在聂元梓大字报周围贴出来了。一些师生涌到哲学系门口,高呼口号;“要找聂元梓算老账”,质问聂元梓为什么要贴反对党委的大字报,说“聂元梓是赫鲁晓夫式的女阴谋家!”,“聂元梓是党的叛徒……”    
    当晚,北京新市委第一书记李雪峰到北大讲话,传达中央精神,指出:“党有党纪,国有国法,要遵守纪律,内外有别。”他说:“大小字报内外要分开,党内党外要分开。”    
    第二天,校党委派人在临湘轩同聂元梓谈话,劝她把大字报撕下来。聂元梓沉思一会说:检查,可以,我检查。不过;把大字报撕下来,我不,我不撕。    
    事情闹大了。师生不同观点的分歧,引起了辩论。激烈的辩论中,发生了扭打。    
    师生扭打惊动了党中央。周恩来总理派秘书张彦到北大,重申中央关于文化革命的八条规定,提出“注意泄密”、“大字报不要上街”、“不要包围黑帮住宅”等,特别强调贴大字报要严格遵守“内外有别”的原则,严厉批评聂元梓等人的做法。    
    康生得悉周恩来对聂元梓等人的态度以后,马上叫曹轶欧派人要来了大字报底稿,背着在京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来、邓小平等常委,直接写信给在上海的毛泽东,并附上聂元梓一张大字报的抄稿。    
    6月1日,毛泽东在一份《文化大革命简报》上批示:“此文可以由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