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从百家到一家 -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上铲除了诸侯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封建社会里沿用了近两千年。
在文化上为了适应大一统的政治形式,李斯主张愚民思想。他建议秦始皇下令禁私学;焚《诗》、《书》;实行文化专制的政策。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在秦代首都咸阳纵起了焚书的烈火;接着这样的烈火在全国各郡或先或后被点燃了;而且在一个月内没有熄灭过。在这遍及全国的大火中;秦以前的中国古典文献;除自然科学(医药、种树) 及神学(卜筮文献) 以外;几乎全都变成了黑炭。第二年,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
秦统一后,由于过去各诸侯国长期分裂割据,语言、文字有很大差异,对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极其不利。李斯向秦始皇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并亲自主持了这一工作。他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废除异体字,简化字形,整理部首,形成了笔画比较简单、形体较为规范,且便于书写的小篆,将之作为全国的标准文字。他还亲自用小篆书写了一部《仓颉篇》,作为范本,推行全国。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李斯还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修驰道、同车轨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名相重臣比比皆是,累世之功不下其主,但大多不过功在当朝,时过则境迁。而李斯,几乎每做一件大事,都能产生影响千年的效果,荫及后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李斯时说,李斯作为一名普通平民在秦国为官,利用机遇和能力辅佐秦始皇终成霸业。如果不是因为某种无法让人容忍的恶行毁坏了他的声誉,那么他的功绩可与周公、召公媲美了。
相关人文景点:
李斯坑:李斯被害于咸阳,赵高带人来上蔡抄了李斯的家,在整个李斯的故居处进行了残酷的“挖地三尺”,最深处竟达丈余。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一片芦苇丛生的坑塘。后人为纪念李斯,称此处为“李斯坑”。
李斯楼:位于河南上蔡县,是李斯的乡下故居。李斯被害后,其幼子在亲朋的掩护下得以幸免,藏匿在李斯楼。直到现在,李斯楼村的居民都姓李,自说是李斯的后代。他们自秦至今,留下一个个习俗:即在清明节扫墓时不在坟顶上放置祭物(即贺形土块)。理由是李斯被杀没头。这是让李斯楼的人们永远记着李斯被赵高杀害的冤案。
李斯墓:位于河南上蔡县城西关15公里,在李斯楼村东南角,是一座高大的土冢。墓的四周砌有石阶,墓前树有墓碑,上刻“秦丞相李斯之墓”。
墓的四周松柏掩映,花木丛生,墓西不远处有李斯跑马岗和李斯饮马涧。据传,李斯青年时期经常在此处纵马驰骋,马渴了就在此涧沟中饮马,后人便称此处为跑马岗和饮马涧。整个墓区岗岭高耸,涧水澄溥,云浮碧野,鸟语花香,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唐朝诗人胡曾专为李斯墓题了诗,其诗曰:“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宋朝大诗人刘敞也为李斯墓题了诗。诗为:“二事三公何足论,忆牵黄犬出东门。天人忌满由来事,枉持沙丘有旧恩。”
第二节 外儒内法(1)
儒家思想与汉代政治实践的结合,是在西汉中期。
汉武帝晚年,曾对大将军卫青讲到自己的一生事业说:“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儒家治思想便在这一内兴外作的政治环境下应运而起。(汉武帝征和四年)。
儒家政治思想作为西汉中期的主导政治思想,将汉代的社会政治发展推向了极盛。而在西汉中期的极盛局面结束以后,也仍然能够作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政治思想,历时久远,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与政治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
儒家学说开创于孔子,又经孟子、荀子及众多儒家弟子的发展。先秦儒家学说是具有极强的人文倾向、社会政治倾向的学说,提倡中庸、博学、择善而从,善于汲取古代知识及百家所长。在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实行仁政、王政,取法西周初期的礼制。在汉代之前,儒家思想始终没能与当时的政治实践结合。
到西汉中期,儒生董仲舒为了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提出了“大一统”思想;同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从而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此时的儒家思想与先秦儒学不同,它已吸收了法、道、阴阳等家的思想,尤其是特别强调法治,把儒法两家揉合为一体,更有利于地主阶级的统治,这种统治思想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遵循儒家理论,举行了隆重的封禅大典,标志着汉武帝的功业达到极盛。儒家学说认为,圣人王者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以告天地。在举行封禅之前,汉武帝令诸儒采《尚书》、《周官》、《王制》之文,草封禅仪,自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独尊儒术”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儒法兼用。西汉中期以后,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政治思想,法家思想同时也得到统治者的重视。汉朝很好地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和法律体制,形成了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法制的体系结构,这一结构的简单描述就是外儒内法。儒家思想对现实政治政策只起一种辅助、维护的作用,所谓“独尊儒术”也只是名义上的独尊,法家思想才真实显示出汉代的政治本质。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王道、德教指儒家,霸道指法家,明确揭示出汉代自开国以来兼用儒法的事实。所以,法家思想在我国从来没有真正被冷落过。
贾谊
——风华绝代的悲情才子
人物介绍: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人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
学派: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
贾谊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才子,风华绝代,才华横溢,可惜却怀才不遇,以至于郁郁寡欢,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生平:
汉高帝七年(前200年),贾谊出生,这个时代正是西汉政权刚刚建立的年代,它既给贾谊带来了施展才华的机遇,也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坎坷和痛苦。
贾谊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度过,他的生活内容也基本上是以读书习文为主,十八岁时即以能诵诗著文而闻名,并赢得了“洛阳才子”的称号。河南郡守吴公听到贾谊的才名后,将他召置门下,收为弟子,非常器重。可以说,到那时为止,贾谊一切都很顺利。他风度翩翩,出口成章,指点河山,极有文士之风。因为少年成名,也让他自视极高,性格执著,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才高气盛”四个字,用在贾谊身上,再合适不过。
晋潘岳有《西征赋》赞叹贾谊:“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后人于是用“洛阳才子”泛指洛阳有文学才华的人。
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又和秦相李斯同乡,曾师事李斯,便征召吴公为廷尉。汉元帝元年(前179年),由于老师吴公的大力推荐,贾谊被征召入朝,得任为博士。这时朝廷官员多为年长者,而贾谊年仅二十余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年轻敢为,思想敏锐。每次参议诏令,其他博士尚未能言,贾谊即尽为之对答,并得到众人的一致赞同。一年间就破格晋升为太中大夫。从此,年纪轻轻的贾谊便踏上了仕途,前途无可限量。
贾谊少年得志,自然踌躇满志,指望因此大有所为。他坚持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
贾谊大力提倡改革制度,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但他没有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文帝为高祖庶子,新即位不久,而且是在没有任何根基的情况下登上了皇位,地位尚不稳固,哪里有心情和精力去搞一些大动作的华而不实的改革。从而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没有任何实际政治经验的贾谊不但在他人生中遭遇了第一次挫折,还因此事得罪了不少大臣和王族,从而埋下了他仕途中的祸根。
文帝虽然没有采纳贾谊的改革建议,但对贾谊的才能却非常器重,认为他有自己的政治主张。更重要的是,文帝希望能亲自提拔几个有才干的人,作为自己在朝廷中的亲信。于是,打算提升贾谊为公卿。此时,贾谊才刚刚二十岁出头,没有任何政绩,也没有干过任何实事。加上他自恃才高,一向盛气凌人,朝中大臣没有人喜欢他。以丞相周勃和太尉灌婴等重臣为首,上下都反对提拔贾谊为公卿。文帝此时最担心的就是根基不稳,怎么敢轻易得罪这些扶助他登上皇位的大臣?不得已而作罢。
经此一事,周勃、灌婴等大臣对少年得志、才华横溢的贾谊由不喜欢发展到警惕,认为他年少轻狂,将来要误大事,便经常在文帝面前说贾谊是洛阳少年,意在擅权,不宜重用。文帝是这班老臣们所拥立,为众议所迫,不得不改变本意,开始有意疏远贾谊。随后派贾谊去长沙,担任长沙王太傅,实际上就是变相的贬职。
第二节 外儒内法(2)
贾谊本来少年得志,自以为鹏程万里,却突然莫名其妙地失意,还要被迫远离京师这个政治权力的中心,受到相当大的打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此去长沙将寿命不长,而且又因为是被贬谪,心情非常不好。南下渡过湘水时,悲吊战国时楚臣屈原。屈原因为奸臣谗言而被放逐,后来投湘水自尽。贾谊心有所感,作赋自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吊屈原赋》。
汉文帝七年(前173年),文帝思念远在长沙的贾谊,于是将他召进皇宫。当文帝听完贾谊的一番宏论后,十分感慨地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过不多久,汉文帝拜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在任梁怀王太傅期间,贾谊仍对政事十分关注,而且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写下了如《治安策》、《论积贮疏》等名篇。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怀王刘揖人朝,不幸坠马而死。贾谊认为自己作为梁怀王的太傅而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非常伤心。一年以后,由于伤感过度,贾谊也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死时年仅33岁。
贾谊的思想: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在当前社会的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他受用时,正值“文景之治”之始,黄老不干涉主义的治国方略已颇显成效。他从天下太平的表象中洞察出严重的社会危机,且认为这种危机恰如干柴覆于烈火之上,随时会剧烈暴发。他痛惜于时人的麻木,明确提出自己的治国思想,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兴礼义、定法制,即以礼义为中心对旧的政治统治模式进行改革甚至重建。
贾谊的治世方略中非常看重民的作用,认为“民”是国家兴衰、治国成败与否的最终决定者。他还认为,统治者以民为本,不仅只是凭着一颗仁爱民众之心,也不仅仅靠几件仁爱民众之举,而必须要切实将这种精神贯彻到政治统治的具体运作中去,即要力行仁政。他认为仁政就是在经济上要利民、富民。措施是重本轻末、重农抑商、以农致富。在政治运作过程中要慎刑罚,勿扰民、伤民。他奉劝统治者对于刑罚一定要慎之又慎,甚至主张统治者宁失之有罪,也不可滥杀无辜。
在外交思想上贾谊也有很独到的见解。秦汉之际,北方匈奴强盛,对中原构成极大威胁。迫于国力不济,汉初以来对匈奴一直实行和亲政策。时过境迁,随着汉王朝的强大,和亲局面不能维持下去。在贾谊看来,汉与匈奴之间理应是匈奴向汉王朝臣属,而不是相反。他对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力量作了一番对比。贾谊认为,匈奴的力量其实是很弱的,总其人口,不及汉室一个大县,汉王朝之所以在匈奴面前如此被动正在于中央政府民族政策的不当。他推崇传统儒家以德服远的华夷理论,主张用仁义政策去感化匈奴。
此外,贾谊还设想通过设置专门负责匈奴事务的政府部门,把匈奴各部以千家为单位,肢解为若干国,确定其居住区域,将其纳入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一则可以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二则可以用来防范月氏等部落,可谓一举两得。
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名文都显示出他卓越的政治见解和对国家大事关切的激情。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
贾谊的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扣紧时代脉搏,篇篇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洗礼,言词激切,理足气盛,如《论积贮疏》《治安策》等,而《过秦论》更以铺张扬厉;排比渲染、辞采绚丽见长。影响所及;非但两汉;下及唐宋奏议;骈文莫不受其遗泽。
相关人文景点:
贾谊祠: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亦称贾太傅祠、贾谊故宅。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太平街太傅里。
其故宅规制,初时无考,晋代长沙郡公陶侃曾居此,故又一度称陶侃庙。唐代杜甫、韩愈、李商隐、刘长卿等均有吟咏诗句。宋、元时,祠几度兴废。
明成化前为兵营,成化元年(1465),长沙太守钱澍赎回修葺,仍复祀贾谊,李东阳《汉长沙王太傅贾公祠记》详其事。万历八年(1580),兵备道李天植于祠内增祀屈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