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从百家到一家 -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南宋抚州金溪县人。宋代著名的理学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与其兄陆九龄并称“江西二陆”。
学派
始创心学的“象山学派”。
陆九渊曾讲学于象山(今江西贵溪西南应天山),自号“象山居士”,学者称“象山先生”,因称所创学派为“象山学派”。至明朝王守仁时集其大成,与陆九渊“象山学派”合称为“陆王学派”,或称“陆王心学学派”。
生平
陆九渊的父亲陆贺,生九渊兄弟六人,陆九渊最小,生母早在他幼年时即去世。他的四哥九韶、五哥九龄,都是当时较有名气的理学家。陆家也是世代崇尚儒学的书香门第,陆九渊的高祖陆有程,就是一位“博学,于书无所不观”的学者;曾祖“能世其业,宽厚有容”;其祖父陆晋“好释老”;其父亲陆贺也是一位典型的儒生。
陆九渊自幼聪明好学,其学上无师承,只是与父贺及兄九韶、九龄等自为师友,互相,讲学论道。又与刘清之、李浩、王厚之、杨庭显、丰谊、罗点、黄文晟、刘恭等为友,往复论学。他善于思考,“遇事物必致问”,三四岁时,“一日忽问:‘天地何所穷际’?”其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寝食。”幼年就有疑古精神,在学习中能够提出问题,具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不受权威的束缚。这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他后来能够在学术研究中自成一家,有着重大的关系。陆九渊长到十六七岁时,更是少年气盛,能为国事担忧。16岁时,读三国六朝史,看见外族入侵的历史,便慨然剪去长长的指甲,开始学习骑马射箭。从此便立下了抗金复国之志。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陆九渊参加乡试,以《周礼》中举,名列第四,考官王景文对他的考卷内容十分满意,笔批说:“毫发无遗恨,波澜独老成。”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再参加乡试,又以《易经》中举。次年赴京应南宫试,一举中了进士,当时主持南宫的考官就是吕祖谦,他早闻陆子静之名,敬其人而爱其文。事隔多年,他回忆说:“那时看了你的高文,顿觉心开目朗,就知道作者是江西陆子静了。”此后,陆九渊在学术界的名声更大了,学者接踵而来,他甚至都没有时间睡觉。从这以后,他开始了讲学生涯,同时也进入了仕途生活。首先向他拜师的人,就是富阳主簿杨简。他于秋天回到金溪老家时,“远迩闻风而至,求亲炙问道者日盛。”在家候职三年中,将家中的槐堂辟为讲学场所。在此期间,便确立了自己以“本心”为其学说基本范畴的理论方向,从事“心学”体系的建设,很快便树立起同朱熹以“理”为中心范畴相对峙的“心学”派别。陆九渊在宋代新儒学中独树一帜,积极宣扬了“心即理也”的心学本体论学说,顿时就在学术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陆九渊中进士后,于宋孝宗淳熙元年授迪功郎、兴隆府靖海县(今江西靖安县)主簿。淳熙九军(1182年)又被推荐为国子正,到太学任教,接着再迁敕令所删定官。淳熙十三年(1186年)冬,主管台州崇道观。他为官清廉、不喜空谈、务求实干,认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为医国“四君子汤”。
淳熙十六年(1189年),任知荆门军。当时的荆门距金人治区不远,他听说金人有南侵之意,仍然携带家眷赴任,可见其热心报国之决心。荆门地区位于长江以北、汉江以西,境内民情复杂,吏风不良,工作任务繁重。陆九渊上任后,正值金兵南侵压境,他便主持构筑荆门城,并开挖了护城河渠。还大刀阔斧地改革荆门军的不合理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重视整军习武。废除了荆门境内税卡,减免捐税,一时间荆门商贾云集,税收日增,民讼渐息,盗贼敛迹。
在这短短的一年,陆就做出了很多成绩,受到当时丞相周必大的称赞。陆九渊本来想在荆州施展抱负,但上任仅一年零三个月便病死于住所。归葬金溪,赐谥号为“文安”。
由于对荆门军治理成效突出,陆九渊被作为地方长官“躬行”的榜样。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为纪念陆九渊,在荆门城西象山东麓当年陆九渊受理民事诉讼和讲学的象山书院遗址兴建了陆夫子祠,后几经焚毁,清乾隆年间重建。陆九渊当年讲学的讲经台也于清代重建,台上建纪念亭,安陆知府张世芳取《诗经》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句意,题为“仰止亭”。
陆九渊的心学
陆九渊毕竟是一位学者,在他的一生中,扮演的重要历史角色不是官吏,而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一个鼎鼎有名的“心学”开创人。
陆九渊学术上并无师承,融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说以及佛教禅宗“心生”、“心灭”等论点,独自建立起所谓“心学”,提出了“心即理”说。陆九渊断言天理、人理、物理都在吾心之中,心是客观世界的本源、唯一的实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认为心与理完全合一,“理,万人心所固有”。人心会被物欲蒙蔽,致使天理不明;人们首先应该“明得此理”,内心有所主宰,再去克制物欲,才能“存心”。教人的方法是强调辨别义利和公私,端正为学的动机;主张格除物欲,切实践履(指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陆九渊还宣扬封建纲常伦理,认为纲常、封建等级制度是“根乎人心而塞乎天地”,“终古不易”的。劝谕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封建秩序。“心学”创建后,一度成为与朱熹理学并立的有影响的学派。
“心学”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进步与消极反动两种相反的作用。一方面,它是统治者用来作为维护封建统治、镇压人民起义的精神武器。“心学”鼓吹“存心去欲”的说教,就是他们欺压人民的理论工具。另一方面,由于“心学”十分强调个人的独立思考和主观能动作用,对于不着实际、不求开拓进取的士风和政风,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因此,它又在客观上产生过一定程度促进思想解放的作用,明清时代的一些思想家,如唐甄、李贽、谭嗣同等人,都曾利用陆王心学的一些理论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反对崇拜,破除教条,启发思维,宣传革新思想。
第二节 心学的起源(2)
相关文化景点
仰山书院:为纪念陆象山先生,清乾隆二年(1737)在南宋陆象山曾经讲学过的崇正书院遗址上兴建了仰山书院。仰山之名渊源《诗经》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书院占地1078平方米,嘉庆年间扩大规模,请江西学政王鼎题写匾额,光绪末年改为官学堂,民国又改为县立高等小学,一直是金溪培育人才的地方。
书院环境幽雅,有池塘、竹山,曾受到破坏,但书院建筑保存完整。1992年金溪县重修了书院,古老的书院又焕发了青春。1993年在书院开设了陆九渊纪念馆,1996年成立了金溪县陆象山研究会。现在正厅为“陆九渊纪念馆”,安放着陆象山先生半身塑像,陈列着陆象山先生生平图片。上堂还辟有金溪历史人物展厅、书画和石刻展室等。正厅右侧为“先儒祠”,是学子们春秋两季开学时祭祀陆象山先生的地方;正厅左侧为居室厨房等,是学生和先生们歇息、用膳的地方。
故事:“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5年),吕祖谦鉴于朱熹、陆九渊两派学说论点不同,常引起争论,故而发起约会,邀请朱、陆两家集会于鹅湖寺。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皆应邀赴约。在这里,发生了朱、陆两派学说第一次面对面的激烈争论。这次争论,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这是我国书院史上最大的一次讲会,是我国理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争论的焦点是关于认识论的问题。朱熹认为陆学太简易;陆九渊则认为朱学太支离。由于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因此,这次乃是唯心主义阵营内部两种不同流派之间的争论。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
陆氏兄弟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认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会上,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此次“鹅湖之会”,双方争议了三天,陆氏兄弟略占上风,但最终结果却是不欢而散。“鹅湖之会”并没有解决两派学说之间的分歧,故以后还有更加激烈的关于世界观问题的争论。
第三节 程朱理学的发展(1)
五代十国之后,赵宋立。这是一段佛儒交融的历史。以二程和朱熹为首,以儒家之名,理学兴起并成宋代国学。另一方面,理学对中国人文思想是个巨大的打击,其占据统治地位也预示人文启蒙不能在中国快速兴起。
二程
——北宋理学奠基人
人物介绍
程颢(1032…1085),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与其弟被合称为“二程”,他被习称为“大程”,河南洛阳人。北宋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洛学”的创始人之一。
程颐,字正叔,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死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后人称他为伊川先生。
学派:
程朱理学
程颢和程颐是亲兄弟,世称二程,他们在中国儒学思想发展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儒学第二次复兴的骨干人物。
生平
程颢
程颢自幼聪颖,幼年时期就开始习诵儒家经典,10岁就能写诗作赋。他不但天资聪颖,而且能刻苦学习。
20岁的时候,程颢考中了进士。随后就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陆续做了几任地方官,在任上,他是一位干练的官员。在他中进士后不久,即被调到京兆府酃县(今陕西户县)主簿,刚上任时,县令即因其年轻,不了解他的才能,就在这时,县衙受理了一宗比较复杂的案件:有个县民借居其兄长的屋宅,很多年之后,在此住宅中挖出大量埋藏于地下的钱币,这个县民的兄长之子认为是他父亲所藏,两家到县衙争讼。县令觉得难以判案,对程颢说:“此事没有证据说明钱币为谁人所藏,应该如何断案?”程颢说:“此事容易辨明”。他对原告说:“你父亲是在什么时候把钱币埋在宅内的?”原告说:“四十年了”。又问:“被告借住这所房子多少年了?”原告说:“二十年了”。程颢即派人取出十千钱币,进行了仔细考察,然后对原告说:“如今官府铸钱,不到五六年就流行于全国,这些钱币都是未藏前数十年所铸造的,怎么解释?”原告不能答对。案子判清了,县令对程颢十分惊奇。对于他在任的政绩,其弟程颐在《明道先生行状》中叙述了其兄做地方官时期的一些重要事迹。
神宗即位之初,由御史中丞吕公著推荐,程颢调回朝廷做了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
程颢在政治上同司马光等政见相同,共同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实行变法的神宗时期,没有得到信任与重用。公元1072年,他的父亲从四川汉州回京师,旋即致仕(退休),此时的程颢也“厌于职事”,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顾为由,退居闲职。
他回到洛阳后,便与其弟程颐一起日以读书劝学为事,神宗去世后,程颢又被召入京,授为中正寺丞,但还未及上路,便病死在家,终年54岁。
程颐
程颐和他的哥哥一样,都是年少有才学,朱熹在《伊川先生年谱》中,谈他“幼有高识,非礼不动,年十四五,与明道受学于春陵周茂叔先生。”因此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位早熟的道学先生。
在18岁时,程颐就以布衣身份上书仁宗皇宗,劝其“以王道为心,生灵为念,黜世俗之论,期非常之功”,怀有雄心大志。令人遗憾的是,此次上书未达于仁宗。然而就在同一年,他在太学读书时,写了一篇名为《颜子所好何学论》,得到当时掌管太学的大儒胡瑗之赏识,立即传他相见,又“处以学职”,年轻的程颐一举出名,与他同在太学读书的吕希哲等人竟来拜他为师,“而四方之士,从游者日众”。此后,他的名声和影响就更大了。
但是和他哥哥不同,他没有考中进士,加之他又是一个无心官场的人,所以虽然他父亲有庇佑自家子弟做官的权利,他却一直都没有出去做官,而是长期以“处士”的身份潜心于孔孟之道,并且大量接受学生,从事讲学活动。
公元1059年,程颐受诏,赐进士出身。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太尉文彦博鉴于程颐“著书立言,名重天下,从游之徒,归门甚众”,就在洛阳呜皋镇的一个小村庄拨了一块土地,专门为他建修了一座“伊皋书院”,让他在此讲学。就这样,程颐在这个书院里讲了近20年的学。虽说被赐进士出身,但是自1088年起,程颐便基本上脱离了政治生活,在洛阳从事讲学。尽管如此,到了1096年,在新、旧两党的斗争中,因新党再度执政,他仍被定为反对新党的“奸党”成员,贬到四川涪州(今四川绵阳市),交地方官管制起来。
后来,这种打击又累及他的儿子和学生。1102年,恢复新法的宋哲宗还下令追毁了他的全部著作。程颐在此境遇下,不久病死于家。死后,洛阳地区凡与他有关系的朋友和门生都不敢去送葬。
二程的思想
程颢、程颐兄弟从十五六岁时,就开始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时,他们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皆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