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从百家到一家 -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一是改革腐朽的封建政治的思想。魏源提倡学习国外的先进政治制度,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倡议。具体改革的办法,魏源主张必须从改革人心做起,只有这样,才有“天日昌”,“风雷行”,从而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
其二是主张抵抗外国侵略的思想。他认为,要抵御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首先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这是战胜外敌、富国强兵的重要条件。“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这种主张的充分体现,所谓“师夷”,也就是向西方学习;但并非学习西方的一切,只是要学习西方的“长技”,也就是比中国先进的技术。而“师夷”的目的,是为了“制夷”,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一个半世纪以前,这么一个纲领性的爱国主义主张,确实是卓越的见解。
其三是主张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工业、实现富国的思想。同时为了强国,不仅要学习西方,更重要的是要发展本民族的军事工业,改进中国的国防设施和武器装备,加强国防能力。同时他也提出了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才各个方面的具体实行措施。魏源充分吸收了先贤们优秀的思想精华,他的思想具有先进代表性,比如他认为历史是不断进化的,号召人们重视时代的进步和法令制度的变革;同时,他也提倡身体力行,认为只有一个人见到的东西,才能认识它的好坏;实行过的事情,才能知道它的难易。总之,魏源提出了要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和切实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也是他的进步之处。魏源的爱国主义、开明世见、维新意向和务实避虚的思想与治学态度,对后世具有极其积极的影响。
相关人文景点:
魏源故居:在湖南省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湾村的沙坝上,有一座江南农村的典型清代民居,它是我国著名思想家魏源的故居。这是一座两正两横的木结构四合院,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院前有木结构槽门,四周有干打垒土围墙,总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其中第一、二栋正房和左侧厢房为平房,单檐悬山项、盖小青瓦。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左侧厢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右侧厢房为二层楼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底层五间正房全为谷仓,两端为楼梯间;二楼为读书楼,正中三间为课堂,两梢间隔书房,魏源在这栋楼上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魏源的作品:
魏源留下的作品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圣武记》和《海国图志》。
《圣武记》是一部历史书,也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全书共十四卷,记载了清朝的开国经过,是魏源探求盛衰之理、筹划海关国防之策的倾力之作。书中总结了清代盛衰教训,记述边疆民族问题,并从中总结出军事指挥的得失,为当时抵抗侵略提供了鉴戒。充分体现了当时进步的知识分子要求富国强兵的思想,它对后来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海国图志》是部划时代的著作,共一百卷。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罢免官职,遣戍伊犁,途经镇江时与同道好友魏源相会。他委托魏源根据《四洲志》编著《海国图志》。魏源不负故人之托,经过一年的奋笔疾书,在扬州新仓巷的絜园中完成了中国人研究东西方世界的划时代著作——《海国图志》。后来魏源又花四年时间将之扩充到六十卷,到1852年,编成了长达一百卷的浩瀚巨著。这本书是近代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国情的著作。其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而且在书中魏源还重点了自己抵抗侵略、民族自强的重要思想。近代的中国人通过它认识了世界,开阔了视野,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对清朝政府昏庸愚昧、投降媚敌的倒行逆施,更是一种有力的鞭挞和冲击。该书传入日本后,频频翻刻,对日本后来的明治维新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节 晚清的思想启蒙(3)
龚自珍
——三百年来第一流
人物介绍:
龚自珍(1792…1841年),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道光年间的进士,曾官内阁中书、礼部祠祭司行走、宗人府主事等。他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折时期的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从事于现实问题的研究,提倡变法改革,对社会的进步和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梁启超曾评价说:“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龚自珍的社会启蒙思想,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生平:
龚自珍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其祖父龚敬身官至云南楚雄府知府,他的父亲龚丽正曾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而外祖父是乾嘉时期著名学者、音韵大家段玉裁。龚自珍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封建文化传统的教育,对经学、史学、古典文学、诸子百家,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他十二岁开始习诵《说文解字》,十四岁考订古今官制,十六岁读《四库全书总目》,开始搜罗罕见古籍,致力于目录学,十七岁进一步收集石刻,研究金石文字。当时正值乾嘉考据之学盛行,龚自珍的师友辈中,不少是考据学者,加上祖父辈的熏染,所以龚自珍自幼便养成考据的癖好,懂得如何“以字说经,以经说字”,他所作诗文“风发云逝,大有不可一世之概”。
龚自珍一直跟随做官的父亲辗转往返于浙江与北京之间,由于长期随其父游宦于苏、浙、皖各地,龚自珍耳闻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广泛接触下层群众,对社会有了颇为深入的了解。
龚自珍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走仕途之路,但是在科举上一直很不顺。按照清朝的惯例,他的祖上为官多年,完全可以凭此入仕。但龚自珍不屑于仰仗祖上的荫德,以普通学生的身份参加科举考试。龚自珍在十九岁时首次应乡试,只中了个副榜贡生。直到二十七岁,第四次应乡试,才中了个举人。道光元年(1821年),龚自珍在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他的求官道路十分坎坷,一直到道光九年(1830年)才考中了进士。此时的龚自珍三十八岁,他被留京任礼部主事,担任客司主事等一些小官。虽然他提过一些改革政治的建议,但是一直不被人重视。
龚自珍时代的社会教育是脱离现实的,康乾时期文字狱的兴盛,致使学术发展转向了繁难杂陈的考据训诂,整个社会缺乏经世致用的人才。龚自珍在当时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并没有按照从小接受的汉学考据、训诂的路子走下去,而是关心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大力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即对治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学问。
龚自珍青年时代所撰《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等文,对封建专制的积弊,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他的思想是后来康有为等人提倡变法的基础。这些文章相当深刻地揭露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败,指出社会变革的风暴即将来临,积极主张改革弊政,提拔人材,以安定社会。他的外祖父段玉裁在看到他的四篇《明良论》后,曾十分赞赏地说:“四论皆古方也,而中今病,岂必别制一新方哉?髦(耄)矣!犹见此才而死,吾不恨矣。”
龚自珍28岁时,结识了今文经学家刘逢禄、宋翔凤,并拜刘逢禄为师,专注于研究春秋公羊学,此后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他从对社会现状的揭露延伸到对封建历史的批判,从对各派学术的隶用扩展到对传统哲学的反思。正是思想上的进步使他不能得到当权者的重视,官职卑微的龚自珍也受到各方面的排挤。
和龚自珍有着同样抱负的思想家魏源以及清末名臣林则徐都是他的好友。1838年冬天,林则徐动身前往广州查禁鸦片。临行前,龚自珍写信为他送行,而且表示坚决支持林则徐的禁烟主张,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例如建议林则徐要制止白银外流、平定银价,严惩鸦片的贩卖者和制造者;并鼓励林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为其他诱惑所动摇。不仅如此,龚自珍还要求跟随林则徐一起去广州,为禁烟效力。最终因受到当权者的阻挠而未能成行。
道光十九年(1839年),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夕,龚自珍因得罪了军机大臣穆彰阿,不得不弃官离京南行。他得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销毁鸦片后,积极抗御英国侵略者的武装进攻,因此特意写了一封信,提出对敌作战的策略,曾写了一首诗表示当时心情:“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蒇勋。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龚自珍离职后在云阳书院教书,两年后暴病死亡。
龚自珍的思想成就:
龚自珍生活的时代,是统一的清王朝面临没落崩溃,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新阶段,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外国烈强侵略不断加深,这些社会现状使龚自珍深刻地意识到封建国家的严重危机,他的思想中心内容就是社会批判论。他对旧事物进行了辛辣的抨击讽刺,对新事物极力赞颂,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知识界对进步的要求。
龚自珍揭露批判了封建土地兼并的严重现象和社会危害。他指出,土地兼并、贫富两极分化,是导致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同时他猛烈揭露了封建官吏的残酷罪行和腐化堕落,指出封建官吏的寡廉鲜耻、巧取豪夺,是社会黑暗、时代危机的原因之一。对于封建君王的专制统治,龚自珍明确指出这是社会衰落的原因,同时也正是由于“霸天下之氏”的王权统治,造成了社会风气的腐败和国家政治的黑暗,从而导致了人心世俗的败坏堕落,其结果必将是国家社会的覆灭。
龚自珍以拯救国家民族的危机为己任,主张依托春秋公羊的道理,抨击时政弊端,并寻求社会改良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变法主张。比如,平均分配土地,发展社会生产以及修改封建礼仪制度,取消科举八股取士。龚自珍改良方案思想中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对社会学术学风的批判,呼唤有用人才。他在学术上不强调今古经学的门户之见,在当时重师承门户的风气下,实在是很了不起的。他的这一思想,对于晚清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他的学术论见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启蒙了后来的“同光学派”,也间接引发了戊戌变法。
第一节 晚清的思想启蒙(4)
相关人文景点:
龚自珍纪念馆:位于北京西城区手帕胡同21号,这里曾是龚自珍在北京的居住点之一。整个院落占地600多平方米,主体是座清代风格的两层楼房,上下五开间,兼有耳房,整个建筑仍然保持了清朝时期的建筑风格,雕梁画栋,古朴典雅。馆内正厅安放龚自珍半身古铜色塑像,四周悬挂沙孟海、赵朴初等名家提写的匾额、楹联以及院内有当年道光御笔“福”字匾及“耕读堂”匠。馆内有四个展室,分别陈列了龚自珍生平图文简介、大事年表、史料、龚氏年谱、诗选和后人研究文集等。宅院前面是住宅,后面有花园。庭院内小桥流水、假山亭榭,在花木衬托下,富有古典园林的特色。
龚自珍的著作《乙亥杂诗》
如果要了解龚自珍其人的生平和抱负、文采,《己亥杂诗》便是最集中的反映。《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这一大型组诗记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官经历、诗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等,可以说是龚自珍用诗写成的一部回忆录。
《乙亥杂诗》创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已亥年,因此得名。龚自珍辞官后,于农历四月二十三日离京,七月初九回杭州,九月十五日北上接家眷。十月二十六日抵达江苏昆山。期间往返九十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第二年诗人加以编排,并刻印成集而流传至今。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它真实的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公的远大抱负,在当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政治环境的失望,都没有让这位爱国诗人退缩,反倒让我们看到他积极有为自负向上的一面。
严复
——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最敏锐的人
人物介绍:
严复(1854…1921年),曾名传初、体乾、宗光,字又陵、几道,晚号愈壄老人,侯官县(今福州市区)阳岐村人。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家,翻译家。
严复是近代第一个比较系统地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代表作介绍给中国知识分子的人,也是颇具戏剧性的一个人物,他一生的思想起伏较大,由青年时期的热情洋溢到中老年的墨守成规,无一不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思想变迁的结果。无论后来的严复如何守旧,但在早期他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介绍到中国,对我国在近代思想界对自由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探索、对于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启蒙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严复积极倡导自由、民权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梁启超、鲁迅等文学巨匠,为旧民主主义革命者们所接受;也影响了陈独秀和毛泽东等革命先驱,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者们所借鉴,所有这些对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说:严复是近代史上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是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的代表。
生平:
1853年12月10日(咸丰三年十一月十日)严复出生于福州南台的中医世家。
严复7岁时和普通的小孩一样,在私塾里接受旧式教育。到了9岁,父亲送他到“宗彝书馆”学习。“宗彝书馆”的教师黄少岩在当地颇负盛名,教育学生很有一套。当时书馆设在一个戏班的楼上,戏班经常在上半夜彩排,免不了锣鼓喧天,吵闹声让前半夜经常加班的小严复无法静心读书,只得用两只小手紧紧地捂着耳朵。黄老师见状便劝他上半夜先睡觉,等下半夜戏班彩排结束后再起来读书。对学习非常痴迷的小严复就开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