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卖酒的宋国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于是向左邻右舍请教这么好的酒竟然卖不出去的原因。邻居们告诉他:“这是因为你家养的狗太凶猛了的缘故。我们都亲眼看到过,有的人高高兴兴地提着酒壶准备到你家去买酒,可是还没等走到店门口,你家的狗就跳将出来狂吠不止,甚至还要扑上去撕咬人家。这样一来,又有谁还敢到你家去买酒呢?因此,你家的酒就只好放在家里等着发酸变质啊。”
请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有关原理进行分析。
7材料分析
《庄子·齐物论》的一则故事:宋国有个很喜欢猴子的人,为了养猴子,他节省自己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食欲。不久,他发现家中的粮食快被吃完了,便准备减少供给猴子的口粮,但又害怕猴子不顺从自己,有一天,就对猴子说:“给你们的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们听了,都站了起来,异常恼怒。过一会儿,他改口说:“给你们的栗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足够吃了吧!”猴子们听了,个个都趴在地下,十分高兴。
用马克思主义质量互变的原理进行分析。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
《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
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请说明: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9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霍尔巴赫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的。偶然性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空洞词语”,是我们对产生结果的原因愚昧无知造成的,我们把看不出同原因相联系的结果归之于偶然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
毕尔生说,必然性只属于概念的世界,而不属于现实世界本身。莫诺认为,偶然性是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全部基础,生物进化本质上是由无法预测的纯粹偶然变化造成的,人类的出现也不过是“蒙特卡诺赌窟里中签得彩的号码”,是纯粹的偶然性。
——转摘自《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环节。必然性根据于事物自身,偶然性根据于他物;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在于从偶然中去认识必然性”。
——摘自《小逻辑》
请回答: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
(1)材料1的哲学观点和错误。
(2)材料2的哲学观点和错误。
(3)材料3的贡献和错误。
10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
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
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在矛盾存在问题上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11下面是老子哲学的一些材料:
材料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因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填写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似万物之宗”。
材料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地道,道法自然。”
材料3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关于有无、阴阳、大小、静躁、正反、生死、存亡、兴废、美丑、善恶、攻守、治乱、古今等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概念。老子认为,“有两”的思维方法是人们分析事物的出发点。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4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5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说明老子哲学的本体论性质及其辩证法思想。
(2)依据材料2,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3)依据材料3, 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4)依据材料4, 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5)依据材料5, 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12 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以下材料。
材料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其间可能出现暂时的曲折和倒退,但总趋势是前进的。
材料2
孟子认为历史以五百年为一周期,治乱循环。18世纪意大利历史学家维科在其《新科学》中提出,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都先后经过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和人的时代三个阶段,在第三个阶段,由于“蛮族”入侵或内部纷争等原因,社会退回到原始野蛮状态,开始了新一轮的周期性运动。
材料3
前资本主义时期,人的发展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缺乏独立自由、个性极不发展的时期。当时的生产力极端低下,人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被束缚于血缘关系、宗法关系、阶级关系和等级关系之中,直接依赖于体现这些关系的各种人类共同体,作为个体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发展是以对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具有较多的独立性、较丰富的关系和较多样才能的形态。这时,物质生产得到一定发展,物质生产活动却表现为对人来说是异己的东西,人成为自己所创造的奴隶。人不再直接依赖于别人或某种共同体,而是依赖于物,依赖于货币,这样,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颠倒地表现出来的,就是说,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有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自由。这时的生产力获得了充分的发展,物质财富极其富足,劳动成为人本身的内在需求,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人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由此,人真正获得了自由和个性,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请回答:
(1)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2)材料1和材料3的共性是什么?
一、选择题Ⅰ
1D【解析】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所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的总特征,绝对与相对、有限与无限、共性与个性是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但不是总特征。
2B【解析】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在本题中,只有命题B是辩证法论思想的。命题A是虚无主义的,命题C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命题D是不成熟的命题,所以不选。
3B【解析】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实质是割裂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肯定就是肯定一切,否定就是否定一切。本题中否定一切只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一个特点,即在强调否定时就会否定一切,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本质是把肯定与否定绝对对立起来,所以本题选B。
4B【解析】这句话是形而上学的典型的名言,体现的形而上学思想的实质,即把对立的东西绝对的对立起来,在对立中看不到统一,在统一中看不到对立。所以本题选B。
5C【解析】是否承认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以及量变和质变,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但是二者分歧的核心是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所以本题选C。
6C【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把握事物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之间的关系,只有命题C是正确的。
7C【解析】条件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所以任何事物都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发展和灭亡,但从条件的概念中得不出条件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条件的改变并非只会引起事物的量变,根本条件的改变也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8C【解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能说条件变了事物也就变了,但没有否认事物存在的稳定性,只是强调了条件对事物存在的重要性。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否认事物的稳定性,与本题题意不对,因此本题选择命题C。
9A【解析】本题考核事物的普遍联系,只有命题A符合题意。
10B【解析】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辩证法的基本知识。
11D【解析】董仲舒认为,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古今没有变化和发展,所以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12C【解析】此就是此,彼就是彼,此与彼没有关系,就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是否认对立双方具有同一性的观点。而辩证法从对立统一的矛盾观点出发,必定承认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所以看问题在承认非此亦彼,也承认亦此亦彼。
13C【解析】本题考查对矛盾同一性要领的把握,命题A是矛盾斗争性的基本含义,而命题B、D则否认差别,把矛盾的同一性看作是完全等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本题中对矛盾同一性正确表达的只有命题C。
14B【解析】矛盾转化并非只有一个方向,比如由坏向好,由低级向高级,但也不是向任何一个方向,而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是矛盾转化的基本特点,所以本题选B。
15D【解析】本题中,两句诗所体现的哲理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只有命题D符合题意。
16C【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和谐社会和矛盾同一性的原理。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它要求人与人、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也就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学会在矛盾同一中思维。而矛盾的同一性原理正揭示了和谐社会的本质。所以选C。选项A、B、D虽然都在和谐社会中有所体现,但他们并不构成直接的辩证法基础。
17B【解析】事物的规定性和事物的特殊矛盾,是区别不同质的矛盾的依据,事物的度则是确定事物量变和质变的依据,对于同质的事物,因为质是相同的,所以区别同质事物的依据,只能是事物的属性和量。比如人的区别,既然都是人,人的特殊矛盾就对人与人的区别不起作用,把人与人区别开来的是人的各种属性,比如身高、体重等。所以本题选B。
18C【解析】本题考查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唯心主义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认为因果联系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所以只有命题C 符合题意。
19B【解析】本题考查对度的把握,对事物的把握“过犹不及”,“过”与“不及”都是没有把握好度,本题中就没有把握好度,所以选B。
20D【解析】辩证的否定又称扬弃,它本身的含义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本题考查对扬弃这一概念的把握。
21C【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法各个规律特殊作用的理解。命题A,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作用,命题B是质量互变规律的作用,命题C揭示的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所以本题选C。
22B【解析】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但偶然性是不可缺少的,不是不起任何作用,也不是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而是时时都起作用的,只不过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所以本题选B。
23D【解析】本题考核对现实性的认识,它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所以只有命题D符合题意。
24D【解析】本题是间接性试题,它综合考查可能性范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等原理的理解和应用。A是错误选项,因为科学研究的任务是获得理性认识(理论),而感性经验是理论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经验并非都是不可靠的。B是错误选项,因为可能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它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因人而异的。C是错误选项,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既有可能性,也有不可能性。D是正确选项,因为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在于说明一切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25C【解析】本题仍考查对真象与假象的区别。
26A【解析】国家的兴亡有其内在的规律,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亡国,否定了国家发展的规律,所以是否认必然性的非决定论的观点。
27D【解析】这是马克思所说的一句话,意思是历史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不能把偶然性从历史中排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