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础。
14ABCD【解析】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包括: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虚心学习的观点。依据群众观点的内容,命题A、B、C、D属于选择之列。
15ACD【解析】人类的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但这些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并受历史条件制约而进行的,人们的活动不可能没有条件,所以命题B不选。
16ABCD【解析】本题命题A、B、C、D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选择之列。
17AD【解析】从这可以直接得出命题A,而承认了命题A,也就承认历史不是神创造的,从题意中,得不出“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这一结论,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这是从现象上来分析历史,历史过程的实现是人的不同的活动的“合力”,所以不是任意的,也不是人的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在人的活动中有着客观规律的作用,所以不选命题B、C。命题D揭示了历史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在选择之列。
18AB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性和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最根本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关系。因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而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脱离社会、社会生产关系来谈人性,人性就成为了抽象、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命题A、B、D符合题意。
19ABCD【解析】历史唯心主义在于没有考查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历史唯心主义在考查历史时人民群众和物质生产都在他们的视野之外,他们只停留于人的思想动机和杰出人物上面,从来没有深入到人民群众和物质生产中去,因此,他们也找不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所以本题选A、B、C、D。
20ABC【解析】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物质生产决定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根本不承认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进程,所以本题不选命题D。
21ABC【解析】命题D是个错误的命题,在排除之列。命题D认为每一时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相同的,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相同这一概念无法在历史领域中衡量,超越了历史时空更是一个虚假的概念了。
22CD【解析】在A、B命题中,A命题是历史唯心主义命题,故而可以立刻作出判断,关键是对命题B,其实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所谓客观的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着,既然不依赖于人的意志,当然也就不依赖于阶级的意志了,所以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没有阶级性,只不过在阶级社会先进的阶级容易认识并符合社会规律罢了,而且社会规律的实现有利于先进阶级的阶级利益,但不能由此得出社会规律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的结论,这是两个概念。
23ABD【解析】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是与科学不相符的,科学预见了资本主义的灭亡,但资本主义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的,社会规律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要通过革命这一社会质变的形式,所以本题选A、B、D。至于C在不选之列,因为本题的这句话,肯定了“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只不过认为既然是必然的,就应该自然而然的实现,一切都会自然而然的到来,所以这句话本身并没有否认科学和决定论,只是对人的自觉活动提出了看法,所以本题不选C。
三、分析题
1【答案要点】社会规律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固有的关系。它不以任何个人、阶级以至于整个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并支配人们的活动,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与自然规律相比,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1)从社会规律的表现形式看,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揭示的是一种必然性和多种随机现象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所以,人们不可能准确地预见社会事件的发生,而只能预见社会发展的大概趋势,
(2)从社会规律的形成机制看,它形成于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之中。实践活动包括物质变换,表明人的活动也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共同规律,同时这种物质变换又是在一定的观念指导下进行的,即是同物质和观念之间的变换交织在一起的,因此人的实践活动又体现为新的自然运动所不具有的特殊运动规律,也就是包括物质运动在内的人的实践活动规律,社会规律就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以及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
(3)从社会规律起作用的方式看,社会规律得以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出来,所以,离开了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规律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载体和发挥作用的场所。
2【答案要点】在全部物质生活条件中,只有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是因为:
(1)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前提。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劳动以谋取生活资料,如果不解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及其政治制度,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不同的社会形态。
(3)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着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的转化。由于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尖锐化的结果,旧有的生产关系必然为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所代替,也就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代替了旧的社会形态。所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生产方式相互更替的历史。
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当始终把经济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
(2)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无产阶级政党在制定方针、政策时,应当把经济作为出发点,认真研究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理。
(3)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就应当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搞好各方面的改革,以使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答案要点】(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阶段。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4)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振兴中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解决国内各种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平统一祖国,都离不开发展。归根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
4【答案要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物质生产过程的内部矛盾。在这一矛盾统一体中,一般说来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在其中运动的社会形式。其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与变革。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生产力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它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而生产关系则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这种稳定性只是相对的,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更高的水平,旧的生产关系容纳不了生产力的发展时,生产关系迟早要发生变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最终源泉,生产力是生产方式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力量,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也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它一经形成就对生产力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时,它就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表现出巨大的反作用,当不变更旧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时,当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遭到破坏、生产力停滞或下降时,生产关系的变更或恢复对生产力的发展就有巨大的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
这一原理对掌握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有重要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①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在于要从资本主义束缚下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建立一个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即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的生产关系。②由于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在于要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准备物质条件。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科学规定。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要求的。
5【答案要点】(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和变革的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并与有害于自己经济基础的现象作斗争;它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时,就起促进作用;否则,就阻碍自己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它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
(3)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两者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规律指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我国民主制度和法制尚不健全,存在政企不分、民主法制不健全、官僚主义、机构臃肿等现象,必须进行改革,以同经济体制改革互相配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进一步发挥其优越性,提高效率,维护安定团结,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答案要点】(1)所谓“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2)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坚持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实践原则,也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前提。坚持生产力标准,对于我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确立生产力标准能使我们破除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界限。同时“生产力标准”又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从历史主体的角度,为把“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真正贯彻和落实于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提供了根本保证。
7【答案要点】(1)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社会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其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和革命阶级本身,革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 改革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形式,它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中,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经常出现的、具有相当普遍性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
改革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当社会基本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