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362-政治理论基本教程-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材料3
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
年份1952 1957 1965 1978 1988 1993 1998GDP(亿元) 679 1068 1716 3624 149283463479553人均GDP(元) 119 168 2403791355 2939 6404
②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学史专家安格·麦迪逊的计算结果,中国的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1952年为5。2%,1978年为5。0%,1995年这一比重超过11%。这是因为1978—1995年期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上升为7。49%,而世界GDP平均增长率下降为2。7%。
摘自《瞭望》1999年第39期
我国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以及钢、煤、水泥、化肥、电视机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棉布、化学纤维产量居世界第二位;茶叶、大豆、甘蔗产量居世界第三位;糖、原油产量居世界第四、五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经上升到第七位。
摘自《瞭望》1999年第39期资料整理
③改革开放这20年,告别了“大锅饭”,告别了凭票供应,告别了缺衣少食的贫困年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1949年到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增加到2162元,提高了48倍,其中最近这20年,就增加了2028元。城里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1949年年人均现金收入不足100元,1957年达到254元,1978年提高到343元,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25元,扣除物价因素,最近这20年实际增长2。2倍。
摘自《瞭望》1999年第35期
(2000年,文科第35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2,概括我国经济运行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3)从材料3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发展带来的变化。
(4)综合材料1、2、3,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及为什么选择这一目标。
9下列数据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以1997年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不同阶段。(2003年,第36题)
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GDP增长率9。214。213。512。610。59。68。87。87。18。07。3物价上涨率3。46。414。724。117。18。32。8…0。8…1。40。40。7根据资料,请回答
(1)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两个阶段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以及国家的调控目标。
(2)结合我国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实际,从理论上分析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0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形成价格的原理说明,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
1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下表的数据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演变状况。
单位:%
年份19891992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GDP增长率4。114。210。59。68。87。87。18。07。58。07。8就业增长率1。831。010。901。301。261。171。070。981。300。980。90就业弹性系数0。4460。0710。0860。1350。1430。1500。1510。1230。1730。1230。115*就业变化的百分值。弹性系数指就业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1个百分点,多对应的就业数量
根据材料,请回答:(2005年分析题第35题)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却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速度。
(2)当前为了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12.试分析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主要内容以及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Ⅰ
1。C2。A3。C4。B5。D6。C7B8D9C10A11C12B13B14A15C(二)选择题Ⅱ
1。ABD2。ABCE3。ACD 4。CD 5。ABCDE 6。 ABCD7。ABCD8。ABCD9。 ABCD 10。 ABCD 11ABCDE12ACD(三)分析题
1。【答案要点】 长期以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一直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内在属性;实行计划经济必然是搞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就必然是搞资本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具有社会基本制度的属性,相互排斥和根本对立。改革开放以来,在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了全新的认识,相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来说,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和方法,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2。【答案要点】 政府在生产经营性的经济活动中,既直接经营管理企业扮演“运动员”的角色,又负责经济的调控扮演“裁判员”的角色,这是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重大弊端之一。(1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是“运动员”;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承担宏观调控的职能,当市场经济活动的“裁判员”。政府一般不应直接从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充当“运动员”的角色。(3分)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改变政府在生产经营性经济活动中的双重身份,是增强企业活力,搞好宏观调控的关键。(1分)
3。【答案要点】(1)市场是资源配置方式。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及时准确地促进生产和需求的相互协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现代市场经济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也有缺陷,主要是它是“事后调节”,即市场经营往往是在其产品生产后才收到市场信号,此时,往往容易造成损失。市场经济这种缺陷,需要依靠计划来纠正或弥补。
(2)计划同市场一样也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事前调节”,能从许多方面弥补市场的缺陷,因而,计划对任何国家也是需要,计划的另一特点是“权威性,指导性”,它由政府来执行更为合适。
(3)从市场与计划的特点和国内外经济实践来看,市场主要管理资源配置,政府主要管计划是合适的,但是,应该指出政府管计划也是管资源配置,但是,它间接地,通过宏观的计划来指导资源配置。
4。【答案要点】 (1)“抓大放小”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抓大”就是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大型国有企业改革;“放小”并不是放弃国有小型企业,而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对国有小型企业放开搞活,优化国有资本结构。因此,不能把“放小”错误理解为放弃国有小型企业。
(2)对国有小型企业的放开搞活有多种形式,如:合营、承包、出租、出售等。其中出售只是放开搞活的一种形式。“放小”不等于把国有小型企业统统出售。即使把一些国有小型企业出售,其目的也是为了改变国有资本结构,把这些国有小型企业的资本转移到国有资本中去。出售企业只是国有小型企业的一部分,这也不等于放弃所有小型企业。
(3)把“放小”理解为“放弃国有小型企业”,是对“抓大放小”原则的一种误解。“抓大放小”原则的精神是优化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重组国有资本。
5【答案要点】 ①良好的市场秩序是维系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它构成对生产主体行为的制约。当前某些不法商 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谋取自身利益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损害消费者利益。由政府采取建立信用档案,借助媒体曝光等多种措施,严把市场准入关,强化法制作用、从严监管十分必要,政府为市场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4分)
②政府干预与发挥市场作用并不矛盾,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约束市场主体,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树立诚实守信的市场道德风尚,培育和发展有序的市场,恰恰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的重要保证。(2分)
6。【答案要点】(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的思想主要有下列涵义:
①相对于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来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和方法,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要搞经济建设,而市场经济能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正是在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问题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体制,找到了结合点。
②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因而,不能将实行哪种经济体制作为区分两种制度的标志。区分两种制度的根本标志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与资本主义社会相似,但却有根本的不同。这就是说,市场经济既有共性和普遍性,也有因社会制度不同、国情各异而造成的个性与特殊性。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主体。
(2)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说明: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相结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①从市场的功能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调节功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实现优胜劣汰,并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与此同时,市场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它也需要与计划手段相结合。第一,市场的调节是事后的调节,供大于求了,才去减少生产,缺少预见性。第二,经济主体是从自身局部利益出发,根据市场信号作出选择。当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往往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全局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三,市场自发的分配作用,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影响共同富裕原则的实现。第四,有些领域如公共工程、环保、教育等,不属于市场经济活动的领域,这些事业需要调节和计划指导对于社会主义市场都是不可缺少的。
②从市场经济的作用看,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它并不排斥计划调节,因为市场作用的结果是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这与计划调节的功能是一致的。
③从建立市场经济的目的来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调节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只搞计划经济或只搞市场经济不搞计划调节,都会影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
7。【答案要点】(1)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公有制居于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国有经济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中起着导向作用。(3分)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经济实力在总体上壮大了,特别是涌现出一批经营好、经济实力雄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它们是国有经济中的骨干力量,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某些地区的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发展也取得了好的成绩,并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同时,国有企业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如:企业经营机制不顺,企业亏损面大,相互拖欠债务问题突出,企业社会负担重。对国有经济基本状况的认识,应该既要看到成绩又要重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全面地、历史地进行分析估价。(4分)
(3)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当前国有经济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逐步解决。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才能不断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进一步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因此,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既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3分)
8。【答案要点】(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改革。(2分)
(2)我国经济运行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开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2分)
(3)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迅速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2分)
(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这一目标,是因为市场经济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形式。(4分)
9。【答案要点】(1)97年以前是经济过热,高通货膨胀。国家主要采取了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控制总需求扩张,缩小信贷规模。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防止经济过热,在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抑制高通货膨胀,实现经济“软着陆”。97年以后是经济过剩,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通货紧缩。国家主要采取了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加国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防止通货紧缩,扩大内需,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2)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呈现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大生产要求各产业、各部门之间协调发展,仅靠市场机制的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