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共和之路-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蒋介石出山(2)

    〃这不成!〃载沣摇摇头。1908年载沣要为哥哥光绪报仇,想杀袁世凯,怕引起军变,没敢动手,就以〃回籍养疴〃为名,把他赶出宫廷。这时袁世凯住在河南彰德府洹上村。

    〃挽救危局要紧!〃

    〃就这样定啦。〃载沣犹豫了半天,终于下了决心。于是任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冯国璋、段祺瑞的北洋军和湖北水陆各军。就在这一天,北洋军受袁密令,向汉口的革命军发起猛攻。

    黄兴接湖北军政府电请,赴武汉〃以资镇摄〃。黄兴多次组织领导过武装起义,且身先士卒,临危不惧,威名远扬。

    10月28日,黄兴偕同夫人徐宗汉与宋教仁、刘揆一等乘江轮到汉口,旋即南渡武昌。黎元洪派代表及乐队、仪仗队在江岸隆重迎接。29日,黄兴以战时总司令身份赴汉口督师,设指挥部于歆生路满春茶园。11月2日,北洋军攻占了汉口。革命军退守汉阳,黄兴回到武昌。3日,都督府在阅兵场举行了盛大的拜将仪式,特建一座拜将台,各机关人员及军队官佐,并派军队一标,于正午会齐军政府参加仪式。台上四角树立军旗,中央挂着一面大旗,上书〃战时总司令黄〃。黎元洪在台上亲将印信、委任状、令箭授予黄兴。黄兴慷慨陈词道:

    〃此次革命,是光复汉族、建立共和政府,无知虏廷仍无觉悟,派兵来鄂,与民军为难,我辈宜先驱逐在汉口之敌,然后进攻,收得北京,以完成革命之志。今日承黎都督与诸同志举兄弟为战时总司令,责任重大,实难负荷。但大敌当前,不敢不勉。因念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以艰苦奋斗为己任,兄弟愿从黎都督与诸同志后,直捣虏廷,恢复神州,虽捐躯献身,均所不惜。〃

    黄兴当日即戎装出发,赴汉阳备战,将湖北军队编为第一军,分片划区,保卫汉阳,并准备反攻汉口。

    袁世凯攻占汉口后,一方面源源增兵,一方面急欲与武昌军政府谈判。他派蔡廷干、刘承恩带着他的信件来到武昌军政府。呈上信文:〃如以承认君主立宪,两军息战。否则,仍难免以武力解决。〃态度之蛮横,间有讹诈,立遭斥责。革命党人把信文公开,民众团体也在军政府门外示威抗议。黎元洪虽心有动摇,但迫于革命党人和示威群众的压力,不敢公开表示什么,只是说道:

    〃为项城(袁)计,即令返旆北征,克服汴冀,则汴冀都督非项城而谁?以项城之威望,将来大功告成,选举总统当推首选。〃蔡廷干和刘承思在黎元洪卫队的护送下返回汉口。

    在和平试探受挫后,袁世凯见软的不行,又来硬的,即令冯国璋集中三万兵力猛攻汉阳,企图迫使武昌军政府就范。汉阳民军只有一万二千多人,不及敌军一半。黄兴指挥民军奋勇抗击,但因敌我力量悬殊,敌军攻入汉阳。黄兴在城破之际,决心与城共存亡,经同志劝止才撤出汉阳,乘江轮返武昌。

    〃丢人啊丢人!〃黄兴大呼。江轮渡至中流时,黄兴纵身投水,被左右救起,免予死难。当晚11时,渡江到武昌军政府,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黄兴悲愤万分,深以为愧。他分析了汉阳之败,原因有三:〃第一,官长不听命;第二,军队无教育;第三,缺乏机关枪。〃黄兴主张放弃武昌,攻取南京,但被否决。27日,汉阳失陷,〃武汉人心,悲痛异常,甚至车夫、舟子皆相视对泣。〃

    当时,最最使人忧虑的事是南北议和,此事在革命党内部呼声越来越高,暗中的进程也越来越快。

    11月11日,江苏省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原咨议局议长和铁路总理)和上海都督陈其美联名致电各省军政府,建议派代表,像美国独立战争那样,在上海开各省代表大会,但黎元洪却通电全国,要各省代表到武昌组织临时政府。以后,虽然各省代表陆续在上海集会,组成了〃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但公认湖北军政府为中央军政府,同意到武昌组建临时政府,这样,就更使黎元洪有资格代表南方革命党人同袁世凯谈和了。

    再者,各省革命党人在建立军政府时,大都效仿湖北的做法,把都督这一最高军政要职交给原来的巡抚或协统等旧官僚。这些旧官僚,在革命党人的枪口下,依然两怕:不摘下红顶花翎怕革命党;穿上都督服却怕半倒不倒的皇帝。可见,他们是一帮混在革命营垒中的蛀虫。

    接着,程德全致电各省军政府,建议公请孙中山回国组织临时政府。此时,孙中山正在美国为起义筹款奔走呼号。

    南京光复后,在上海的三位都督:沪军都督陈其美、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同各省都督代表举行会议,决定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并公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但是,黄兴由于汉阳之役受挫,在内部很遭一些人的非议,他自己也很沮丧,大有饮恨终生之意;再加上黎元洪反对推举黄兴为大元帅,结果黄兴竟然在上海为欢迎黄任大元帅而举行的大会上宣布:〃鄙人才力不胜,请各位容许辞此大元帅之职!〃全场一片哗然。

    当然,宋教仁等同志是能理解黄兴的。这位忠勇的战将,同盟会的柱石,心地坦荡无私,他推辞不就的原因,除了以上那些消极方面,还有一条,就是他认为最高职务应当虚位以待孙中山。黄兴虽然也认为利用袁世凯逼清帝逊位,不失为一条策略,但他到底是希望孙中山赶快回来主持大局。考虑到局面的复杂性,如果黄兴执意不就大元帅之职,此职就毫无疑问地落入黎元洪之手了,但黎元洪是宋教仁等革命党人无论如何信不过的。所以,宋教仁坚决主张在孙中山回国前,应当由黄兴来主持大政方针。经过多人劝说,黄兴总算勉强答应暂时担当大元帅之职,一俟孙中山回国,理应由这位同盟会总理执掌大权。

    然而,黎元洪几乎立刻作出反应。他通电全国,反对上海方面推举黄兴为大元帅。与此同时,加快了南北和谈的步伐。12月17日,作为袁世凯的谈判代表,唐绍仪到达上海,同革命党代表伍廷芳谈判。

    同日,在南京,一群江浙联军的军官聚众闹事,迫使各省代表改选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当副元帅。南京的立宪党人、旧军官自称拥黎派,排斥黄兴;而革命派中拥护黄兴的人,有些人激愤难抑,提出逮捕闹事军官,惩办改选黎元洪的各省代表。南京,处于革命军内部火并的前夜。亏得能干的宋教仁巧于斡旋,才使南京的政局得以维持。

    好像混乱、争权夺利还不够似的,光复会的领袖、一代文宗章太炎竟然在这时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革命阵营内部的思想非常混乱。宋教仁面对这一切,他望眼欲穿地盼望着孙中山回来。他相信,只有众望所归的中山先生回来,才能扭转目前的混乱局面。盼啊!革命党中有多少人像宋教仁一样,翘首以待他们的领袖孙中山早日归国。

    接着,各省代表在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开会三天。讨论的内容是成立中央政府,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并议定,〃若袁世凯反正,当公举为临时大总统〃。这又为袁日后窃权埋下了伏笔。历史就是这般复杂、微妙。

 十六年的海外漂流终于画上…

    孙中山到达英国不久,10月12日傍晚,在到一家饭店就餐前,购得一张报纸,从上面看到了〃武昌被革命军占领,革命政府成立〃的消息。孙中山喜出望外。他心情异常激动,多年的奔波,多次起义的失败,始终有一片愁云在笼罩着他。今日消息传来,愁云不驱自散。

    〃今天我请客。〃孙中山对同伴高兴地说。

    〃要请客必须到高级餐馆去。〃

    〃那当然啦!〃

    于是,在孙中山的带领下,几个同伴直奔杨氏饭店而来。

    要知道这杨氏饭店相当豪华,东西很贵,顾客多是上等英国人,华侨很少去。招待人员都是日本人和中国人。孙中山带同伴昂然直入,选择中央的座位,挥手请大家入席。傍晚来用餐的人很多,原先招待还好,坐定后,刀叉餐盘跟着送来。后来人越来越多,情况就变了。邻座有比他们后到的,都已有菜来了,而他们的菜仍迟迟不上。孙中山环视四周,随即拿起餐刀连续在餐盘上猛击几下,发出〃当、当、当〃的响声,这么一来,大家都把视线集中到他的身上。餐厅的管理人员马上跑过来,问是什么事。

    孙中山正襟而坐,庄严地说:〃我们是来用餐的,不是来看别人吃饭的。〃

    管理人员立即道歉,并另调专人招待,非常客气。这虽是一件小事,但却给同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中山本想由太平洋回国亲自指挥作战,像当年指挥镇南关战役一样,亲自发炮,以快平生之志!但又想到共和国即将成立,它将遇到外交、财力方面的重重困难,也为了切断清政府在国外的援助,决定暂不回国,先在国外开展外交活动。此时他认为:〃当尽力于革命事业者,不在疆场之上,而在樽俎之间,所得效力更大也。〃

    不料,后来半个月,国内革命党人的电文接踵而来,有黄兴、宋教仁、宋嘉树、陈其美等的。有报告喜讯的,有邀请他回国任总统的。此时,应付电文已成为他不可少的工作。

    在英国伦敦时期,他依旧住在老师康德黎先生家,各地信件也都寄往此处。

    一天,邮差送来一封由清使馆转来的电报,正巧孙中山不在。康夫人一见〃清使馆〃三字,中山伦敦蒙难的恐惧又在她心中复出,惟恐泄露中山行踪,为慎重起见,便将电报号码抄录,并临摹下中文译文,将电报退回清使馆,表示孙文不在此处。

    孙中山回来后,康夫人呈上电报,他看了一眼,笑着塞入口袋。

    康夫人疑惑不解地问:〃由清使馆转来的电报是不是秘密的?〃

    〃不是,电报要我回去做新共和国的总统。〃

    〃真的,我还以为有别的事呢!〃夫人道。

    康德黎听后连忙从内室走出来道:〃那你愿意不愿意就任这个大总统啊?〃

 十六年的海外漂流终于画上…

    孙中山想了想回答说:〃假如没有更合适的人选,我是愿意就任的。〃

    孙中山的态度平平常常,毫无狂喜之色,他依旧筹款,致使归国之期一拖再拖。康德黎十分钦佩、盛赞他这个弟子〃大有耶稣的救世精神,确无一丝自私自利的野心〃。

    同时,这位老师由对学生的认识又推而广之,逢人便讲:〃我自己是个医生,与逸仙相处甚久,确知中国人是世界优等民族,大脑重量重于西方人,故中国人有智力魄力特长,复经四五千年进化,循天择演进之例,愈经天择愈精良,所以不是西洋人能够赶上的。〃

    不管这〃至高至上〃评价是否科学,但它却是中山先生为东方人赢得的。

    一个月后,在国人的急切催促下,中山先生终于起程回国了,12月12日抵达香港。

    1911年12月25日,一个不平凡的日子。

    这是耶稣诞生的日子。

    圣诞节前的日子,人们就要忙着购置各种节日用品、圣诞礼物。邮电局也格外地忙碌,雪片似的圣诞卡要从这里飞出去。按西方人的习俗,即使平日里不通音讯的亲戚,圣诞节总要寄上一张圣诞卡,写几句贺词。等到圣诞这天,租界里的大饭店、大餐馆、大舞厅也一概爆满。

    然而今天,一个压倒一切的新闻吸引了全上海的注意:

    就在圣诞节这天,孙中山抵达上海吴淞口。

    以黄兴为首的革命党人和前来欢迎孙中山的党、政、军、民各界人士云集在码头上。

    无风的黄浦江,被笼罩在蒙蒙的雨雾中,透着一股透骨的寒意。孙中山一行乘坐的〃香港〃号邮轮,很早就下停在吴淞口外,等候靠岸。由于雾太浓,沪军都督府派去迎候他们的〃建威〃号军舰转了一圈竟然没有找到。

    孙中山站在甲板上焦急地眺望着,身后站着胡汉民、廖仲恺,美国人咸马里,日本人宫崎滔天等人。

    面对着祖国,孙中山此时心潮起伏:经过十六年海外流亡生活,终于回来了。其间虽然多次返国,但都是秘密的,都必须乔装打扮。今天终于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主人回来了。这个将一生贡献给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的伟人,从来置个人荣辱生死于度外,现在也深深地感喟起来。然而,他没有更多的时间沉浸在个人的情绪中,他知道他面临着严重的局面。他要为中华民国谋得财政贷款的希望都一一落空了。而国内,根据宋嘉树和其他同志不断拍发的电报看来情况极其严峻。清军尚控制北部中国,其军事实力显然非革命军所能相比。且革命军内部纷争不已,艰难的革命刚刚开始啊!

    想到这里,孙中山更急了。他多么想赶快踏上国土,去澄清那纷乱的天宇,去扫平胡虏盘踞的北国,统一大好河山。

    正在这时,一艘汽艇穿过雨雾,急速地画了一个大的圆弧,轻巧地在〃香港〃号一侧靠上了船舷,翻身上来一个精悍的中年人,他竟是宋嘉树。

    当孙中山见到似乎从天而降的老朋友时,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了。咸马里觉得很奇怪,宫崎滔天是认识宋嘉树的,便敬佩地介绍:〃查理·宋,同盟会的老革命家!〃胡汉民也是认识宋嘉树的,便悄声向廖仲恺介绍他的特殊身份和勋业。廖仲恺赶紧走向前去,握住宋嘉树的手:〃宋先生,真是劳苦功高啊!〃

    大家在甲板上热切地叙谈着,宋嘉树想把一切都告诉孙中山,孙中山也是一切都想问,结果谈话是又零碎又急促。雾中的细雨虽然很小,但却很密,不知不觉就把大家的衣帽打湿了。大家正要返回船舱时,远远传来一阵隆隆的炮声,众人猛一惊,但旋即省悟,必定是〃建威〃号发现〃香港〃号而发出的欢呼。果然,不一会儿,一只小艇驶近〃香港〃号,上来两个慌慌张张的军官。一个是〃建威〃号舰长的代表,一个是沪军都督府的代表。他们是来欢迎孙中山一行的,预定上岸的地方是金利源码头。

    孙中山一挥手:〃好,那就准备靠岸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