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5985-王芳回忆录(选载)-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V飨春贾莶皇抢葱菹ⅲ抢垂ぷ鞯模沂抢创淼澈凸沂鹿厝值闹卮笫虑榈摹H绺脑熳时局饕宓木龆ǎ1957年的反右决定;后来的关于“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简称《农业发展纲要40条》);“大跃进”后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国民经济建设的方针;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决定(简称四清运动《前十条》);以及关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等等,都是在杭州讨论和形成的。中央在杭州作出重大决定,主席都在杭州主持召开政治局或政治局扩大会议,届时中央各常委、大区书记、中央各部委和省市委书记,都来杭州参加会议。这时杭州就成了全党全国政治活动的中心,此时也是我们警卫工作任务最重,责任最大的时候。
讨论《农业发展纲要40条》时,因为是研究农业问题,开始时没有叫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同志参加,到会议快结束要通过决定时,才叫他来杭州的。会议代表都住在大华饭店,住房很紧张,罗瑞卿同志只好住在如今老北楼楼梯口的半间房里。罗瑞卿对农业发展纲要内容很关心,在大会讨论时,他提出要加一条,把农村地、富、反、坏、右这些当时作为专政对象的人员管理和教育工作,也列入农业发展纲要的内容。主席说这一条很重要。还在大会上表扬罗瑞卿同志,对制定农业发展纲要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来纲要只有39条,加上罗瑞卿提出的这一条,就成了40条。
我看主席办公累了,就劝他休息一下,陪他一起散散步。他对我说:“这次来杭州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过去在战争年代养成白天睡觉、晚上办公的习惯想改变一下。你看我这段时间都在改,可是效果不好。旧的习惯势力太顽固了。看来要一下子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是很不容易的。”我也看出主席这些天晚上没有睡好觉,眼皮有些红肿,偶尔还显得有点烦躁。我根据自己的体验,请主席去爬山,这是调剂睡眠的有效办法。
《王芳回忆录》 第二部分毛主席“失踪”事件(1)
毛主席“失踪”事件
毛主席在杭州期间,兴致勃勃地爬了玉皇山、北高峰、莫干山、城隍山、北山、钱江果园、五云山、狮子峰、天竺山等,几乎把杭州市周围所有的山都爬遍了,有的地方还去过多次,差不多每个星期出去一次。他对杭州秀美壮丽的自然风光赞叹不已。这里有他的诗《七绝·五云山》为证:
五云山上五云飞,
远接群峰近拂堤。
若问杭州何处好?
此中听得野莺啼。
五云山在杭州西南方向,钱塘江北边,离市区有七八公里。如今属于城西风景保护区。这里群山连绵,峰峦叠翠,风光宜人。我陪主席先后两次去过五云山。一次是从钱江果园,经狮子峰、五云山,到天竺山回来。主席意犹未尽,又一次直接上五云山,从龙井茶主要产地梅家坞下来。这首诗是主席第二次上五云山后的即兴之作,没有公开发表。主席用诗歌赞美杭州自然风光,表达对第二故乡杭州的深情热爱。
主席每年都来杭州,差不多每次都要抽时间去爬山。可是有一次出了一个意外,搞得大家十分紧张,我也因此挨了批评。
一天下午6点钟,该是主席吃饭的时候了,可是主席还没有回来。住地工作人员打电话问主席办公的地方,回答是主席下午4点半已出去了。问罗瑞卿、杨尚昆,他们也不知道。7点钟了,主席还没有回来。罗瑞卿和杨尚昆急忙赶到刘庄,问到底是怎么回事,但谁也说不清楚。他们担心主席外出去偏僻的地方,遇上意外的事故,又无法与家里取得联系。那时没有随身带的通信工具。罗瑞卿、杨尚昆估计主席会到哪几个地方去,赶紧派出几路人马去寻找,同时又打电话到几个公安执勤点查询。时间到了晚上8点多,还没有主席的踪影,也没有任何消息。罗瑞卿、杨尚昆急得团团转,头上直冒汗。不知道主席到底去哪里了,路上会发生什么问题,万一有个什么长短,这天大的责任谁能承担得了!这次罗瑞卿随毛主席来杭州,直接负责毛主席的安全保卫工作。罗瑞卿在公安机关向来以自身作风严谨、对下级要求严格闻名。对主席的安全保卫工作更是一丝不苟,哪怕一点小小的差错,也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如今遇上这种情况,怎么不叫他万分焦急和提心吊胆?
那天的事情的确很意外,不仅搞得罗瑞卿、杨尚昆很紧张,而且搞得我也十分紧张和疲惫不堪。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这天下午,时间已到4点半,主席从办公室里出来,对我说:“老毛病又犯了,昨天晚上没有睡好觉。我们出去走一走。”
天已晚了,到哪里去比较合适?主席的习惯是说走就走,不容迟疑。我脑子里迅速思索着,决定到钱塘江边上的钱江果园去。那里的梨花已经开了,地势比较平缓,山坡不陡,路也不太远,转一下回来吃晚饭还来得及。
我们一行数人立即陪主席乘车来到钱江果园。主席健步走上北边的山坡顶上,回身南望,眼前是一片雪白的梨花和长势良好的小麦、油菜。空气中散发着甜甜的清香。主席显然很高兴。我在前面带路,主席在后面走。我知道主席走路有个从不改变的习惯,就是不走回头路。所以我从山坡的西侧带主席上坡,准备从山坡东侧带主席下坡。这样我们在果园转一圈出去,估计6点钟就可以回家了。
主席知道了我的意思,停住了脚步,朝我笑笑说:“要回家?还早呵!你们不累吧?继续往前走。”说着,他迈开大步朝狮子峰方向走去。我们不知道他还要走多远。他在前面快步走着,我们只好在他后面紧紧跟着。到了狮子峰山顶,主席才歇下脚来。这里是狮峰龙井茶的产地,在坡地上,一层层,一片片,远近几千亩茶山,在早春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清新。主席活动着胳膊,深深地呼吸着。
过了好长时间,主席又向五云山方向走去。这时太阳快落山了。我想劝主席回家,但主席不走回头路,往前走,路还长着呢。我心里暗暗着急。五云山是这里最高的一个山峰,海拔近400米,上了山,主席伫立山顶,举目远望,一览众山小。这时太阳已落山了,西边的天上映出大片彩霞,南望钱塘水,滔滔东去,东眺西子湖,平静似镜。五云山顶有一个庙,主席和我们在庙前拍了一张照。相一照完,天似乎立刻暗下来了,大家还想再拍几张,就来不及了。我催主席抓紧赶路,因为下午主席出来时家里不知道。已经过了吃晚饭的时间了,还不见主席回家,他们肯定很着急。可是主席说“不忙”。他点上一支烟,悠悠地吸着,看着五云山下暮色苍茫,峰峦起伏,烟云缭绕,几处农户亮起了电灯。现在已是农民收工回家吃晚饭的时候了。主席还不想走。不知是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还是在思考什么问题,或者是在酝酿一首诗词。
这时我们大家感到有点累了,渴了,但主席丝毫没有疲劳的表示,下了五云山,仍然大步往前走着。这时我们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既不能走回头路,也没有地方绕近路。过了五云山只有往天竺山方向走去。北京来的几位警卫干部不知道我们走在什么地方,向什么地方走去,他们已辨不清现在的方位。我虽没有到过这里,但我知道大体方位。出于对警卫工作的敏感和警惕,我和他们一样,内心感到很是紧张和不安。四周是荒山野岭,走的是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有的地方被水冲了,根本无路可走,加上天已全黑了,我们几乎在摸黑行进。不一会,前面真的无路可走了。我说:“主席,不行,前面没有路了。”主席说:“鲁迅说过,路是人走出来的,这里没有路,我们给杭州人民走出一条路来。”主席的个性是从来不怕任何困难,越是困难越要挑战。他加快步伐往前走去。我赶紧上前去。越过几道被大水冲成的土坎和乱石,接着是陡坡。由于树长得茂密,连星光也借不到了。主席两手搭着我肩膀,我凭脚底的感觉,一步一步探着往下走。因为是陡坡,泥土又潮湿,有点打滑。主席个头又高又大,分量压在我肩膀上,我如滑倒就要和主席一起滚下山去。我挺直腰板,稳住全身,一步一步往下移动着。我思忖,主席为什么喜欢在这荒山野岭中赶夜路,估计是他在寻找战争年代昼伏夜行与敌周旋的那种感觉。
过了五云山,又上了天竺山,这里地势比较平缓了。荒草中的小路依稀可以辨认。主席在路旁一块大石头上坐下稍稍休息。幸亏有个警卫员身上带了一壶水,给主席喝了两杯。这时我身上都被汗浸湿了。大家又饥又渴又疲劳,但看到主席这么大年纪了,走了这么多路,没有疲劳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谁也不肯说声累,个个显得精神振奋,毫无倦意。
这时,我赶紧叫人到上天竺的浙江省公安干校给住地打电话,告诉主席现在的方位。正在焦急万分的罗瑞卿、杨尚昆,立即赶到上天竺把主席和大家接回去。回到住地已是夜里8点半的时间了。他们为主席“失踪”4个小时虚惊一场。一到住地罗瑞卿同志对叶子龙和我就发作起来,批评我们不打招呼,太大意。还个别对我说:“对主席的安全,不能有半点疏忽。”
三上北高峰
三上北高峰,
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
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
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飖下,
欢迎有晚鹰。
这是毛主席1955年在杭州写的一首诗《五律·看山》。20世纪80年代公开发表后,大家都说毛主席这首诗是对杭州的湖光山色的赞美。如果光从字面上看,是无可非议的,也是可以接受的。其实不然,主席是在批评我们的警卫工作。主席对我们在警卫工作中脱离群众的做法十分不满,用写诗词的方式提出了严肃的批评。
主席三上北高峰,都在他第一次来杭州那段时间。根据主席不走回头路的习惯,这三次我们分别从北高峰的正面和东、西两侧爬上去,再从不同方向下山的。主席为什么对北高峰特别感兴趣,连去三次?我分析是北高峰乃杭州近郊最高的山峰,主席喜欢登高望远,站在北高峰顶,放眼远眺,湖光潋滟、山色空濛,涛涛钱江、烟波浩渺。主席诗人气质,对这景色的感受肯定和常人是不大一样的。
《王芳回忆录》 第二部分毛主席“失踪”事件(2)
社会上有人传说,一些小报过去也捕风捉影,说主席在北高峰的庙里抽过签,说他有帝王之相。那是胡编乱造。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我陪主席去北高峰,是从北高峰的正面即灵隐后面,经上天竺过韬光寺上去的,李敏和毛远新也跟去了。当时他们还都是小孩子,对在天竺庙里有人抽签算命感到很新奇。主席上山热了正在擦汗。毛远新、李敏跑来对主席说有不少人在庙里抽签算命的事。主席说,这是一种迷信活动,等你们长大就见不到了。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去试一试,若干年后你们就体验不到了。主席这句话的意思是,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这种封建迷信活动很快就可能消失了。他是让孩子们作为生活体验去接触一下这种东西的。
另一件有趣的事,当时担任中央政府副主席的高岗,1953年10月来杭州,我陪他去玉皇山时,他真的在玉皇庙抽了签。那是个上上之签,说他是大富大贵之人。他感到非常高兴。可是不到一年,因高饶反党集团的阴谋被揭露,他不久就自绝于人民,成为历史的罪人。
第二次登北高峰是从玉泉经凤来亭过桃花岭上山的。往留下方向下来时天色已晚,望见炊烟缭绕,正是农家点火做饭的时候。我们下山路过一户农舍,只见门户紧闭,不见一人。尽管这种情况事先我就知道,此时心中仍觉得有些矛盾和不安。主席外出,既要确保绝对安全,又要能够接触群众,如何处理好其中的关系,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和探索,但离主席的要求还是很远。主席和我们站在农舍旁的几棵大松杉树下休息。松杉长得高大挺拔,树冠大,冬天不落叶,春天长新叶、掉老叶,风一吹,树叶纷纷落下。主席站在树下闷声不响,似在思考什么问题。我准备挨主席的批评。这时,忽然从房后跳出一只大公鸡,它见人也不害怕,迎面向我们走过来。这时主席笑着对我说:“厅长,厅长,你把群众管住了,却没有把大公鸡管住。是这只大公鸡不听你管,还是你管不住它?我们到这里,没有群众欢迎我们,还有大公鸡欢迎我们呢!”
主席用这种风趣的方式批评我们,对警卫工作脱离群众表示不满。
主席第三次上北高峰,是从留下老东岳上去的。那条路是石板铺成的,年代久远,多有破损,路面长满杂草,但相当陡,两旁没有树木。已是3月中旬,那日天气晴好,空气有些闷热。登山时身上微微出汗,主席敞开衣裳,手里拿了把扇子。由于当时国内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浙江又是蒋介石的老巢,敌人的破坏活动很频繁。中央指示公安机关要提高警惕,严防阶级敌人破坏、捣乱。因此,我们对主席的警卫工作也特别小心。为保万无一失,在主席活动经过的地方,我们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那天上山前,我们事先派人对游人做了疏散和布控。主席一路上见不到群众,他很不高兴,也不吭声。那首《五律·看山》,我估计就是那天打的腹稿。
主席在诗中写的“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指的是他三次登上北高峰,远望杭州一座城,不见杭州老百姓,在北高峰上,只看到“飞凤亭边树”,吹到“桃花岭上风”。凤来亭、桃花岭,原名飞凤亭、桃源岭,主席在诗中把名称改了。这些地方本来是人们来往休息的地方,但此时却见不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