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房龙讲述地理的故事-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极做实地考察,那又有多麻烦。  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行星(planet)。“planet”这个词来源于希腊人。希腊人很早就观察到(或者认为自己观察到),有些星体在宇宙中不停地运转,他们称之为“行星”(planets),或者“流浪星”(wanderers);而有些则是静止不动的,他们称之为“恒星”(fixed stars),这是因为当时希腊人没有发明望远镜,不可能观察到恒星的运行。至于“星星”(star)这个词的来源,现已无法考证了,大概它同梵语的“撒、播、点缀”这个词根有关:繁星点缀着天空,就像是撒在天空里的小火苗。好一个美丽而贴切的比喻。


第一部分:人类与家园地球的特点 规律和状况(图)2

  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吮吸着太阳的光与热。由于太阳表面温度达到摄氏6000度,太阳的体积是太阳系内全部行星体积总和的700多倍,因此,地球获取的光和热,只是那么一点点,实在微不足道,对这点微乎其微的恩惠,地球也不必惴惴不安。  古时候的人认为,宇宙的中心就是这个地球,它是一小块干燥的陆地,汪洋大海包围在它的四周,如同穆罕默德的木棺和断线的风筝,完全悬浮在空中。只有少数几个先知先觉的希腊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这是第一批不请示教士就自行去思考问题的人)敢于质疑这种理论。艰难而执著地探索了几个世纪之后,这些先驱作出结论:踩在人类脚下的这块土地,不是一个扁平的圆盘,而是一个圆圆的球体,它不是静止不动地孤立地悬挂在天空中,更不是整个宇宙的中心;正好相反,它以较快的速度围绕着一个更大的球体———太阳在不停地运转。  他们同时还指出,相对于所谓静止的恒星而言,那些运动着的星星并非围绕着地球运转,实际上,它们也是行星,与地球一起共同围绕太阳公转。它们与地球一样同属太阳系家族,遵循着一样的运行规律(这种规律决定着人类的日常作息,包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沿着各自既定的轨道运行,如出现偏差,势必走向毁灭。


第一部分:人类与家园地球的特点 规律和状况(图)3

  在罗马帝国的最后200年间,知识阶层已经能够接受了,因为这一假说是令人信服的。但是,从4世纪初起教会执掌大权之后,再相信这种思想就非常危险了。假如谁有胆敢于宣称地球是圆的,他就会有生死之虞。但是,对此我们不应责怪教会,因为在当时,基督教的那些最早皈依者都出身于最蒙昧的社会阶层,他们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世界末日正在逼近,到那个时候,为了自己的子民,耶稣将在荣光之中重返受难地,对人间的善恶做出审判。这些基督徒确信这是世界惟一的真理,并因此而坚信不移。假如耶稣真的第二次来临的话,那么,此外的任何事情就都是虚假的,人类脚下的这片大地理所当然就会像教会所说的那样是扁平的,要不然,耶稣就得君临两次,一次去西半球,一次去东半球。真是这样的话,那简直是荒诞离奇而又亵渎神灵了。因此,地球也就绝不可能是圆的。教会花了近千年的时间,不遗余力地把地球是一个扁平的圆盘、是整个宇宙的中心这种思想向它的信徒反复地灌输。而对古希腊的地圆学说,当时的知识分子,一些修道院里的学者和新兴城市中的天文学家并未放弃,但他们不敢公开议论地圆学说。他们很明白,如果公开谈论地圆学说的话,不但会打破成千上万蒙昧人民的平静生活,而且也是无济于事的。


第一部分:人类与家园地球的特点 规律和状况(图)4

  但是,对地圆学说,基督徒们还是逐渐地、不得不接受了。到了15世纪末,社会已经普遍地认同了古希腊产生的地圆学说。地圆学说是古往今来一系列观察的结果:  首先,当人们在靠近一座大山或一条大船时,它们的顶部总是被人们最先看到,然后才逐渐是它们的全貌。这是一不容争辩的事实。  其次,不管人们身在何方,人的视野范围总是圆形的。不论是看大地还是看大海,人的双眼的视线总是平行地移动着,当搭乘热气球升到天空之中或者置身在高塔之上时,人们的视野就开阔许多了,那个圆圈的范围也就扩大许多了。假如地球是圆的,人们就会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椭圆的视野圈的中心;假如地球是方形或三角形,看到的地平线也应该呈方形或三角形。  第三,发生月偏食时,出现在月亮上的地球阴影也是圆形的。只有圆形的物体才会产生圆形的阴影。  第四,既然其他行星和恒星都是圆球体,那么为什么只有地球在成千上万的天体中出现例外呢?  第五,当年麦哲伦(葡萄牙航海家,约1480—1521。1519年,他奉西班牙政府之命,率船队进行环球航行,本人中途死亡。1522年9月,船队中的“维多利亚”号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译者注)船队自东向西航行了很久,最终还是回到了出发地,而库克船长的经历也是这样,他的探险队自西向东航行,幸存者最终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第一部分:人类与家园地球的特点 规律和状况(图)5

  最后,当人们朝北极方向行走时,人们所熟悉的星座(古代的黄道十二宫星座)就会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在地平线上,而当人们朝赤道走近时,这些星座又会越来越高。  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充分地证明———人类脚下的地球就是一个圆球体。  我当然能够罗列一大堆科学数据来加以证实,但是,对普通人而言,它们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比如说光,光的运行速度是18.6万英里/秒,弹指之间,它就围绕地球绕了7个圈了。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8分钟,而木星的光到达地球只需3分钟。而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的光照到地球上需要4年零3个月,北极星的光在航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抵达地球的北极星光早在40年前就出发了。  去把这个距离想像一下吧,去把一光年有多长想像一下吧,去把一束光线在一年中所走过的路想像一下吧,或者去把365×24×60×60×186000英里是个什么概念想像一下!我想,这个天文数字会把大多数人搞得头脑发昏,干脆就不去管它了。


第一部分:人类与家园地球的特点 规律和状况(图)6

  还是用众人都熟悉的火车为例来描述吧:  一列普通旅游火车昼夜不停地开,走260天才能抵达月亮,而抵达太阳的日子就多得多了。如果这列火车从现在(1932年)动身,它将在2232年才能到达太阳。这列火车开到海王星要走8300年,这还是微不足道的,因为火车开到太阳系外最近的恒星要走7500万年,而开到北极星要走7亿年呢!这真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如果以人类平均寿命70年作为标准,7亿年意味着人类繁衍生息1000万代之后,这列火车才最终到站了!  而且,现在谈论的只是我们所观察到的这一部分宇宙。在伽利略时代,天文学家借助一种简陋的装置观测天空,得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和那个时代相比,现在的望远镜已改进了很多,但是,仍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直至人类把镜头扩大了1000倍,我们才在天文学研究中取得了长足进展。由此可见,人类所说的宇宙实在只是“人类用肉眼或者借助感光胶片观察到的那浩瀚宇宙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对宇宙的其他部分,对那个尚未观察到的世界,人类还什么也不知道,甚至连想都不敢去想呢!  在浩瀚的星海之中,人类的家园有两个紧邻———太阳和月亮,它们都在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显而易见而又直截了当。每24小时,太阳就向地球上一半的生命提供一次光与热。距离人类最近的月亮则影响着大海的运动,使大海出现一种奇异的、被称之为”潮汐”的水流现象。


第一部分:人类与家园地球的特点 规律和状况(图)7

  尽管从体积上来说,月亮远远小于太阳(如果将太阳比作一个直径3英尺的球,那么,地球就像一颗青豆,而月亮就只是一个针尖了),但是,月亮对地球的引力要比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大得多,这是由于地球距离月亮很近。  假如整个地球都是由固体物质组成的,那么月亮的引力就不易觉察出来了。然而,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如同纸上的铁屑会随着一块磁铁左右移动而移动,海水也会随着围绕地球公转的月亮而潮起潮落。  在月光的牵引力的作用下,一条几百英里宽的水带日日夜夜奔腾不息。当它涌到海湾、港口或河口时,就像猛兽骤然被缚,更加狂暴不已,激起的巨浪高达20英尺、30英尺乃至于40英尺。这时航行在这样的地方是很危险的。当月亮与太阳恰好都在地球的同一个方向时,对海水产生的引力就更强大了,所谓的“大潮”就出现了。大潮在许多地方就像一次小小的洪灾。


第一部分:人类与家园地球的特点 规律和状况(图)8

  包裹着地球的是一层氮气和氧气,由这层氮氧混合物构成的大气层就是“空气”,大约有300英里厚。空气与地球密不可分,就像橙皮保护着它的橙肉,共同运转。  大约在一年前(即1931年),一只特制的热气球载着一个瑞士教授,升到了10英里高的高空。这是人类第一次进入大气层。尽管这是人类的一次伟大创举,但是,等待着人类去探索的地球大气层还有290英里厚。  大气、地表和海洋共同组成了一个实验室,形成各种各样的气候,产生风、暴雨、暴风雪、干旱。既然人类的生活时时刻刻为气候所影响,就应该对气候详细地讨论一下。  土壤的温度、盛行风和空气的湿度是影响气候(climate)变化的三大要素。“climate”的本意指的是“地表的倾斜度”。很早的时候,古希腊人就注意到了与极点靠得越近,地球表面 “倾斜”得就越厉害,其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也越大。 “climate”这个词的含义,后来就从特指一个地区而延伸到表示任一地区的气候状况。  现在说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气候”时,指的是在一年四季中这个国家和地区盛行的平均天气状况。  先说一说奇特的风(wind)吧。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风所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假如热带海洋盛行的信风不存在,那么美洲大陆的发现就得等到蒸汽船的发明了;假如不存在湿润的和风,加利福尼亚和地中海沿岸各国就绝不可能出现今天这样的繁荣,以致它们东部和北部的邻国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那些随风而来的飞沙走石就更不用说了,它们如同一张巨大的无形的砂纸,即使想把地球上最雄伟的山峰磨平,也只需几百万年的时间。


第一部分:人类与家园地球的特点 规律和状况(图)9

  “蜿蜒、盘旋、迂回”地前行是“wind”的原意,而风就是一股从一地“迂回”前行到另一地的气流。那么,气流为何要从一个地方迂回前行到另一个地方呢?这是由于一些地方的空气因温度较高而轻于其他地方的空气,所以它就不断地向上运动。由于温度高且轻的空气上升,一个真空地带就会在它的下面出现,这时,较冷较重的空气就乘虚而入,填补了这个真空地带。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说过“大自然讨厌真空”,就像水和人类一样,空气也不喜欢真空。  怎样在房间里制造热的空气呢?生一只火炉子就够了。而太阳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只火炉子,太阳系的行星就是等待它去温暖的房间。对地球上来说,最热之地当然是靠“火炉”最近的赤道地区,而最冷之地就是离“火炉”最远的南北极了。  “房间”里的空气因为有了“火炉”而剧烈振荡,形成一种环形流动。空气受热后就不断上升,一直上升到“天花板”(大气层的顶部),但同时离热源也逐渐远起来了,因此温度也在不断地降低。冷却的气流渐渐地变重了,又重新回流至地面上。随着这冷的气流靠近了地面,它离“火炉”也越来越近了,于是,它再一次被烤得又热又轻,重新向上走了。就这样周而复始,直至“火炉”熄灭为止。但是,在“火炉”燃烧之时,“房间的墙壁”吸取了大量的水分,能够保持“房间”的湿度,而决定保温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墙体”的材料。  在地球上,这“墙壁”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同积满雨水的沼泽相比,沙石吸热快一些,散热也快一些。所以太阳下山之后,沙漠很快就会寒气逼人,而在夜幕降临后几小时之内,森林仍然是温和舒适的。


第一部分:人类与家园地球的特点 规律和状况(图)10

  水是名副其实的蓄热池。所以,与内陆之国的气候相比,近海之国和岛屿之国要更温和、更均衡。  太阳作为地球的“火炉”,在夏季向地球供热的时间比冬季长得多,而且夏季的阳光也更炙热,因此,夏季比冬季热。然而,还有其他的因素在影响太阳的供热作用。在冬季,假如用小电热器加热浴室,你就会发现电热器的摆放角度是浴室温度高低的主要决定因素。太阳也是一样的。在热带地区,阳光几乎是直射在地面上的。在非洲的森林里或在南美的荒原上,100英里宽的阳光能够均衡地照射在100英里宽的地表上,并且是把它所有的热量全部释放在这里,无一丝一毫的浪费。而在两极地区,阳光是斜射到地表上的。一束100英里宽的阳光覆盖的硬土或者冰壳(图示将比长篇大论更能说明这个问题)将有200英里之宽,所以,两极地区获得的太阳能就打了折扣,少了一半。这就如同一个只够6个房间用的供暖炉要暖和12个房间,肯定会力不从心,无法达到一样的效果。  实际上,太阳这个太空“火炉”的工作程序是更为复杂的,因为,它还要使地球周围保持恒温的大气层。这个恒温工程并非由太阳直接来完成,而是靠地球本身来完成。


第一部分:人类与家园地球的特点 规律和状况(图)11

  山峰的顶部为什么会那样寒冷呢?当阳光穿透大气层照耀大地时,对地球的这层保护衣的温度,它并未直接施加了影响。是地球先将太阳的热量储存起来,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