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房龙讲述地理的故事-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方英里)的4%。尽管瑞典的农用土地比挪威多一点,占了总面积的10%,但是仍然严重匮乏。
第四部分:德国 建国太迟的国家瑞典王国和挪威王国的属地(图)2
不过,造物主也补偿了这两个国家。森林覆盖了瑞典50%以上的领土,松树和冷杉长满了挪威25%的土地。他们知道,由于自己的国家并不具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因此,他们对这些树木展开了有计划的采伐,对这份资源加以最科学的利用。曾经覆盖了从北角到林德斯奈斯整个半岛的冰川是导致这里资源匮乏的罪魁祸首。山脊上的土壤被这些冰川剥蚀殆尽,整个半岛就变成了一只猎狗舔过的盘子。山上来之不易的土壤(使土壤覆盖整片大地需要数百万年的漫长历程) 不仅被冰川剥蚀了,还被冰川裹挟到了欧洲大陆,整个北欧大平原上都有它们的沉积物。 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情况,4000年前侵略过欧洲的亚洲尖兵肯定有所了解。当时,这些东方侵略者跨过了波罗的海,来到了这个半岛,发现生活在这儿的是一些带有芬兰血统的游牧民族。这些芬兰部落被亚洲人轻而易举地赶到了北拉普兰的荒野之中。但是,这些后来者又如何在这儿谋得生存呢? 有几个谋生的办法。首先,他们能出海打鱼。当远古的冰川朝大洋之中滑落时,在海岸的岩层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沟,大大小小的海湾、峡湾就出现了,所以,今天挪威的海岸线曲曲折折,比平直的海岸线长了6倍。直至今天,挪威人还在以打鱼为生。这里所有的港湾都得到了墨西哥湾暖流的呵护,连最北的哈默弗斯特也是一个经年不冻的港口。罗弗敦群岛邻近北冰洋,它的沿海盛产鳕鱼,北冰洋的海水是冰冷洁净的,而鳕鱼好像特别喜欢,每年都游到这儿来繁殖,于是,在此找到了生财之路的渔民最少有10万之多。另外,当他们的拖船满载而归时,专门在岛上从事罐装工作的人还有10万之多。 如果他们不喜欢渔业,就去当海盗。大大小小的岛屿遍布了挪威的海岸线,它们的总面积占了全国领土面积的7%。无数浅湾、沙丘、峡湾和海湾把这些岛屿分隔开来,而且航线复杂,为了保证从斯塔万格开往瓦尔德的汽船安全无误,需要两位领航员领航,每隔六小时轮班一次。
第四部分:德国 建国太迟的国家瑞典王国和挪威王国的属地(图)3
这一带水域在中世纪根本没有航标、浮标和灯塔(挪威最早设立灯塔之地是林登斯纳,不过,这还是最近的事呢),外人完全不可能靠近这段危险的海岸。挪威西海岸的大旋涡有一个可怕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有点夸张,但是,这个大旋涡的确是一座水上迷宫,没有当地人引路,最有经验的船长也过不去。正因如此,海盗们就充分地利用着家乡这一自然优势,把这片错综复杂的水域变成他们的基地,有恃而无恐。为了能一举打到英格兰、爱尔兰和荷兰这些地方,这些海盗还对船只作了改进,把作业水平提高了。对前进的道路,他们一步一步地探索着;对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一点一点地扩张着。终于,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甚至君士坦丁堡都开始感到不安了。商人回来后常常报告,在他们国家附近的海面上,他们看到了北欧海盗的龙旗。 在9世纪早期,巴黎至少被这些北欧海盗洗劫了三次。这些北欧海盗逆莱茵河而上,到过科隆和美因茨。而在英格兰,为了争夺这个国家的所有权,来自挪威的不同部落正打得不可开交,就像现在为了一块石油产地,欧洲各国动不动就开火。同时,北欧海盗还发现了冰岛,建起了第一个俄罗斯国家,在北欧的统治长达七百多年。再后来,他们又组织了一支远征军,船只(只要必要,能在陆地上抬着这小船前进)多达200条,从波罗的海一直攻至黑海,整个君士坦丁堡为之惊慌失措,于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急忙把这伙北欧海盗收编成军,抬举他们出任皇帝的特殊卫队。
第四部分:德国 建国太迟的国家瑞典王国和挪威王国的属地(图)4
北欧海盗又从西线闯进地中海,曾在西西里、意大利和非洲沿海建起了他们的国家,最后,他们又拜倒在教皇的脚下,充当罗马教廷讨伐异教徒的头号走狗。 过去的挪威辉煌一时,如今又怎么样呢? 海盗之国已成昨日黄花,今天的挪威小王国备受尊重。挪威人捕鱼并大量出口,又从事远洋运输业。另外,他们还为让哪一种语言来担当官方语言而苦苦相争。假如挪威政府不存在那种要命的毛病———重要城市和火车站的名字两三年就更改一次———他们国内的这场政治斗争,全世界就没有会去关注到。 说起挪威的城市,它们只不过是一些过度膨胀了的村庄。在城市里,甚至于所有人的狗都彼此认识。特隆赫姆是一个天然良港,曾是挪威古国的首都,当波罗的海冰封之后,瑞典大部分出口木材就只能从这儿动身去世界各地了。 在一个古老的挪威聚居点的废墟之上,挪威人建立了今天的首都奥斯陆。这个古代的聚居点曾为大火所毁。奥斯陆本是由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建造的,当时,这个城市叫做克里斯蒂安娜,后来,挪威人决定把带有丹麦色彩的全部地名都改为挪威名字,于是“奥斯陆”就产生了。奥斯陆紧临奥斯陆峡湾,正位于挪威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峡湾之外就是斯卡格拉克海峡,这个宽阔的海峡把丹麦同挪威远远地隔开,究其实就是大西洋的一个岔口。 挪威的城市,如斯塔万格、阿尔桑德和克里斯蒂安桑,等到每天早晨9点汽笛响过,才会显露出一点生气。卑尔根曾是古老的北欧商业同会———汉萨同盟(13—17世纪,北欧城市结成的政治、商业同盟———译者注)的所在地,整个挪威海岸的商业活动一度由她所掌管,现在,一条铁路把卑尔根与奥斯陆相连在一起。特隆赫姆也有一条铁路线直达瑞典的波罗的海沿岸。纳尔维克是位于北极圈以内的一个港口,瑞典拉普兰生产的铁矿砂专门从这个港口输送出去。鱼腥味永远从特罗姆瑟城和哈默弗斯特市散发出来。在纬度70度以上的地区,人类还能这样舒适地生活,这毕竟是极为罕见的,所以才提及这几个港口城市。
第四部分:德国 建国太迟的国家瑞典王国和挪威王国的属地(图)5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一片坚硬而悭吝的土地。民不堪命,就离乡背井,听天由命,在茫茫的大海之上颠沛流离,浪迹天涯海角。纵然如此,而对故园的眷恋与忠诚,这片土地的儿女们仍然永远保持在自己的心中。假如有机会,弄条船去北方看看吧!所过之处大同小异。几棵只够养活一头羊的衰草依偎在地里,两三座村庄破破烂烂,五六间房舍稀稀落落,几条破船在海边摇摇欲坠。汽船一周只来一次,当它又一次开进港口时,这儿的人就热泪盈眶———终于又见到这条船了。但他们仍然生活在这里,因为这里就是他们的家园,因为他们同自己的家园血肉相连。 在人与人之间,亲情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可在博德或瓦尔德,这两个远离尘嚣的地方,事情往往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当整个北极大平原在大西洋的万顷碧波之中消失后,只有瑞典———一个与挪威迥然不同的国家,仍然残留在斯堪的纳维亚山另一边。人们常问:这两个国家何不干脆合二为一呢?这样可省下一大笔管理费用。从理论上讲,这个出色创意是切合实际的,可两个国家的地理概况却把这个构想化为了空谈。因为墨西哥湾暖流的精心呵护,挪威气候一直是温和的,夏天多雨,冬天少雪(在卑尔根,如果马儿看见不带雨伞和雨衣者会惊吓而跑开去的);而瑞典属于典型的大陆型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降雪丰沛。挪威有许多又深又阔的峡湾,一直延伸到了内地;而瑞典的海岸低缓平直,虽有几个天然港口,但值得一提的只有哥德堡,这个港口因面临卡特加特海峡而较为重要。挪威几乎没有什么自然资源,而瑞典的铁矿却是世界上储量最为丰富的。由于煤炭资源的缺乏,瑞典不得不把大量的铁矿砂出口给德、法两国。但在过去的20年里,瑞典开发利用了几条重要的瀑布,建成了几座水电站,渐渐改变了完全依赖煤炭来发电的局面。大面积的森林覆盖在瑞典的土地上,火柴工业因这笔宝贵的财富而十分发达,造纸业更是因此而名扬五湖四海。
第四部分:德国 建国太迟的国家瑞典王国和挪威王国的属地(图)6
人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是瑞典人和挪威人、丹麦人一样(也许还能说:除了英国人之外的所有日耳曼血统的民族一样)的坚信。瑞典科学家们能完全自由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因此,在木材加工的废料中,许多重要发明和重要改进被化学家作出来了。变废为宝,从木材废料中制造出电影胶片和人造丝。斯堪的纳维亚山把半岛一分为二,处在寒冷的无任何遮挡的一面的正好是瑞典,尽管气候条件如此恶劣,但同挪威相比,它的农业发展水平还略胜一筹。由于寒冷,瑞典人对鲜花特别钟爱。为了在漫长的冬夜有一份春天的明媚,每一个家庭都用鲜花和绿色灌木来装饰。 瑞典与挪威的不同之点还有许多。随着黑死病的消灭,挪威昔日的封建制度也一同消亡了,而黑死病这场发生在中世纪末期的灾难,将北欧人的雄心与活力突然销蚀了。而在瑞典,王室———这个国家最大的地主因土地的高度集中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仍然保留至今。现在,虽然这个国家的领导者是社会党(就像大部分欧洲国家一样),奥斯陆和哥本哈根已是高度民主化的城市,但斯德哥尔摩始终是一个贵族化的城市,优雅的宫廷礼仪得到了严格的保持,这样,两者之间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也许,瑞典的政治体制发展又是她的地理环境所影响的直接产物。而邻邦挪威所面临的是一片广阔的大西洋,但她所朝向的只是一个内陆海,瑞典的国计民生与历史文化都同波罗的海紧紧相连。 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还是蛮荒一片、人烟稀少之时,西边的挪威人与东边的瑞典人并无区别,对外界而言,他们都叫斯堪的纳维亚人。“仁慈的上帝,请你从斯堪的纳维亚人的怒火中把我解救出来吧!”这是一句著名的祈祷词,而可怜的人在说这句话时,到底是哪一部分斯堪的纳维亚人让他们惶恐不安呢?他们并不去细加考虑。 但在10世纪之后,情况有了转变。当时,瑞典人居住在北方的斯维阿兰(其首府坐落在梅拉伦湖,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就在这个湖畔),哥特人居住在南方的哥得兰,一场空前激烈的内战在两者之间爆发了。这两个民族有着极近的血缘,供奉着一样的神(神的供奉城市的位置就在今天的乌普萨拉,而北欧最古老最重要的大学城就是乌普萨拉),可是,这场内战却持续了两百多年。这场战争大大削弱了国王的势力,而贵族的实力又得到了大大的增强。这个期间,基督教传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教士和僧侣恰恰支持贵族(但在大多数国家,情况正好相反),最终,瑞典王室衰落了,丹麦王室对瑞典长达150年的统治开始了。 这时,欧洲几乎把瑞典的存在都忘了,直至1520年,整个西方世界为一件骇人听闻、罪不可赦的谋杀案震惊了,甚至于整个人类都因这件罪行而蒙羞。为了把丹麦国王与其亲爱的瑞典臣民之间全部矛盾冲突一劳永逸地解决掉,在这一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鸿门宴,把所有瑞典贵族首脑都邀请出席了。宴会一散,瑞典贵族首脑刚才还是座上宾,突然全部变成了阶下囚,或斩首,或溺毙。在所有的瑞典贵族中,只有古斯塔夫一人幸免于难,但他的父亲埃里克·瓦萨早在几年前就已被克里斯蒂安二世砍了头。当时,古斯塔夫正避难于德国,惊闻这场血腥大屠杀的噩耗后,他立马动身返回了祖国。在自己的祖国,古斯塔夫发起了一场自耕农革命,最终把丹麦人赶出了瑞典,让他们滚回了老巢,于是,古斯塔夫自立为王,变成了瑞典新一代国王。
第四部分:德国 建国太迟的国家瑞典王国和挪威王国的属地(图)7
新瑞典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国在国际舞台上绚丽辉煌的一幕从此拉开了。整个欧洲捍卫新教最坚强的斗士是新瑞典,抵御不断强大的斯拉夫人入侵的最后一道堡垒也是新瑞典。在湮没无闻数百年之后,俄罗斯人突然开始了征战讨伐的历程。他们渴求海洋,并向海洋不断进军,至今,俄罗斯人仍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显然,瑞典是惟一一个感受到俄罗斯人的强大威胁的国家。于是,整整200年,瑞典人把全副精力都用来对付俄罗斯人,试图把俄罗斯人阻滞在内陆,让俄罗斯人离波罗的海远远的。但瑞典人最后还是失败了。俄罗斯人强悍的西进只被延缓了几十年,他们最终还是打到了波罗的海岸边。而瑞典的全部财力也被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耗尽了。战争一结束,瑞典降为二流国家,大部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失去了,对芬兰、英格门兰(今日列宁格勒所在地)、爱沙尼亚、利文兰和波美拉尼亚的统治不再了。它的领土面积只有173000平方英里了(大小介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和得克萨斯州之间),人口甚至比纽约州还要少一些(6141671人,纽约为6930446人)。 森林覆盖了瑞典一半以上的领土,欧洲大陆几近50%的木材都来自瑞典。瑞典人在冬季采伐树木,直至开春才把木头从雪地拖到附近的河流,投进河谷之中。夏天一来临,冰雪消融,河水暴涨,河水就把这些内地的原木带到下游的河湾。 这条河流先充当原木的运输工具,接着,又为锯木场提供了动力。这些锯木场把原木加工成各种各样的成品———从4英寸厚的板材到小小的火柴棍,五花八门,品种繁多。波罗的海这时已解冻了,船只能进入东海岸各个地区,于是,这些木材加工品就被装上汽船,运抵世界各地。木材加工品的成本很低廉,它们的成本只是伐木工人和锯木场的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