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朱生豪小言集-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帕矫嬲叩娜毡荆诒澈蠊弁帷R蛭庋桓鋈毡荆谀纱馐剖笨梢栽菔毖蓿H盗Γ焱荚倬伲辉谀纱獾檬剖保梢酝氏旅婢撸蛎裰喂谋澈笮写獭!�
离间分化,是侵略国家惯用的手段。堂堂正正的反侵略集团,当然不屑袭取他们的故智。对于被胁附从之辈,固然竭力希望他们觉悟来归,对于元凶巨恶,则须一视同仁,不予以丝毫的假借。
未完成的杰作
(1941年9月29日)
我们不忍见人失意而肆加嘲笑,可是听了象墨索里尼首相这样一位末路英雄的说话,往往不免于忍俊不禁。他在三国盟约周年纪念复希特勒电中说,“盟约成立一年,而伟大事业,已告完成,此后尚有更伟大事业在布置中”。所谓伟大事业者,是大量的流血,普遍的饥谨,而造成此类伟大事业的“英雄”,一个焦头烂额,一个动弹不得,最不可一世的一个,也已经把泥足插进了俄罗斯大草原中。如果有更伟大的事业在布置中,那该是轴心集团集体自杀的惨烈壮观吧。
东西媲美的宣传魔术
(1941年9月30日)
纳粹德国与日本有许多相同之点,其中之一,便是两者都抱着“希望为事实之母”的心理。例如苏联军队二十一日撤离基辅,但德军已于十九日将其“占领”了。不过这还是希望竟成事实,总算争了一个面子过来的例子。其实这一套是他们玩惯了的魔术,横竖举世皆知其为“宣传”,即使希望落了空,老老脸皮也就算了。
日方若有其事地宣称已于二十七日下午占领长沙,但二十八日晚间长沙军事当局尚与重庆互通电话,而昨日何应钦部长谈话,更确切证明长沙仍在华军手中。我们并不绝对否定华军有暂时放弃长沙的可能,但日方这种没有生蛋就望吃鸡的心理,却大可显见其渴欲向国内外报功的窘急。好在日本军阀比他们的纳粹盟兄更多一套小聪明,如果不幸而希望并未成为事实,他们还可用“任务完成自动退去”这一句八字真言来自己解嘲的。
马脚毕露的日方宣传
(1941年10月1日)
三本战长沙的演出,照这两天的消息而观,确已达到了如火如荼的阶段。日方所谓“长沙失陷已成铁般事实”,虽为头脑冷静者嗤之以鼻,但前两天人们对于长沙的命运,的确抱着相当的忧虑,同时日方对它的志在必得,也已在招待外籍记者乘飞机前往这一个冒失举动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然而此举结果的弄巧成拙,使日本式的宣传永远成为笑柄,倒还是小事,而华军增援部队的大批开到,反包围阵势的迅速形成,已使战局愈呈乐观,不久即将证明企图作最后挣扎的日军剩余实力,究竟是否值得一击,这对于皇军的威信上,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严重问题。
当日军离株州至少尚有六十公里的时候,同盟社即宣称日军已于前日上午将该城占领,据称中国第九战区之重要军事输送线粤汉铁路及闽赣公路,已因株州的占领而“即告遮断”。株州在战略上既如此重要,那么日军即使仅仅是梦游,也不应该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然而就在当晚,同盟社又发表日军因“任务业已完毕”,已于下午“退出该城”,这不是开世人的玩笑,简直是在开自己的玩笑。世人对于日本的宣传,从此应该有更清楚的认识了。
事实胜过宣传
(1941年10月2日)
据乘坐日方飞机在长沙上空视察的外国记者所发报告,似乎证明“长沙已在日军之手”,然而仔细覆按合众社海通社和日方同盟社的报告,支离矛盾之处,不一而足。如合众社特派员前日所发电讯,谓“该城无新受损害之象”,这与昨天中文《大美晚报》本埠讯所载各外籍记者谈话,谓长沙“无战事之迹象”是互相符合的,但海通社特派员前日电讯,则谓市中心尚有日机轰炸后之火焰。此其一。
合众社特派员谓长沙极为荒凉,街道上行人“数之仅得五人”,惟称某处两大通衢之交叉处则聚有数百人;海通社特派员亦谓长沙除日军外“似阒无一人”;但同盟社特派员的报告,则大不相同,据说当外人记者团乘机而来,低飞市空的时候,有“一万名难民持太阳旗,一若洪水之涌至”。此其二。
中文《大美晚报》本埠讯所载外籍记者谈话,谓未见长沙城内有华军亦未发现日军;而海通社特派员报告,则谓外国记者能目睹日军开入长沙市街。此其三。
何以日方不让这些记者们在长沙降落,好明白一觇究竟,这已经是一个极大的漏洞。现在他们又宣布“定”于今日退出长沙,撤回原阵地了,更无异自己打了自己的耳光。日军总司令阿南中将曾对记者谓日军攻长沙之主要目标,在“打通至重庆之门户”,故长沙岳州“陷落”后,不能即视为达到目的。现在既云任务完成,是不是重庆门户,已被打通了呢?这似乎有请外籍记者再去视察一下的必要。
总之,这次日军的宣传,正和他们的军事一样糟糕,稍有头脑的人均可一望而知其无稽,因此我们对于像中文《大美晚报》那样有地位的报纸,昨日竟以“长沙已入日军之手”列为大字标题,使读者滋生疑惑,不能不认为极大的失检。
三国会议圆满结束
(1941年10月3日)
苏京三国会议的开幕,迟迟其来,颇令旁观者为之心急;可是既开之后,一帆风顺,为时三日,即已圆满结束,这种闪电的速率,实为民主国家向来所未有。它不但证明英美在会前已经拟定精密透澈的统盘计划,且和苏联方面取得密切的联络,而且更证明民主国家在获得多次教训以后,已经觉悟争取时间与加强效率的重要。
我们在三国会议开幕之初,即已对它抱着甚大的期望;现在会议结束,更希望此次三国代表交换意见的结果,将对反侵略战前途产生良好的影响。但我们尤其希望英美苏三国能以对付希特勒的同样决心与手腕,来对付他们在远东方面的共同威胁。在这意义之下,美海长诺克斯昨日所称“美国将进行务使希特勒之党徒与其在义日两国之附从悉归失败”,是值得我们特别重视的。
日军践约“退出”长沙
(1941年10月3日)
“日军主力约十万余,经华军数日猛力攻击,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全线动摇,于二日午前,分三路向北逃窜”。这是所谓“任务完成”的真相,总算实践了他们“定于二日撤退”诺言。德军在无法“按照预定程序”于三星期内攻入莫斯科后,即宣布“吾人作战目的,不在攻占领土,而在歼灭敌军主力”,现在这一套话头也给日军一字不漏地照抄过了。我们所担心的,日军对某一城市完成“空想的占领”,仅须一篇谈话或一纸电讯,无须费什么气力,倒是在“任务完成”以后,如何冲破华军的重围而退还原阵地,却是一个极大的难题。
据东京日军发言人马渊大佐说:“将来如有必要,日军不独将再占长沙,且将冲至成都甚或重庆。”又说:“中日战事惟有以武力进攻方可结束。”结束中日战事是日本喊了多时的口号,日军倘果有冲至重庆的能力,那么乘现在“占领”长沙的机会,长驱直进,正可使战事早日结束;何以既“占”之后,又要费一番手脚撤退,等将来再“占领”,难道他们还嫌四年多来的长期战争,累得不够,反过来效法中国“以空间换取时间”吗?这真令人愈想愈糊涂了。
希特勒的“怒吼”
(1941年10月5日)
不闻希特勒吼声者久矣,前天他在柏林所作的演说,虽然只是一味夸张,但和最近德军在苏联战场上的停滞状态对照起来,分明可以看出侵略国家日趋坠落的军心民心,现在又非得打一下气不可了。
侵略者必须以不断的前进维续他的生命,当他停顿不前,而只能向人炫耀其过去的“光荣战绩”时,他的没落的命运就已注定了。路透社军事评论员评论苏德战局,谓最初两月内德军平均每日推进十公里,其后六周减至平均每日一或二公里,过去十天内则殆无任何进展。这一个事实就可以证明德军困难的日益加重,且亦必然影响到作战意志的日益丧失。希特勒尽管以“俘获苏军二百五十万人,夺得及毁灭大炮二万二千架,击毁飞机一万五千五百架,获得土地大于德国两倍大于英国四倍”,及“前进一千公里”自夸(不管上述的言语需要打一个什么折扣),然而他如不能击毁苏联的抵抗力量,则当他无法继续前进之时,亦即整个侵略机构完全解体之时。事实表现得很清楚,希特勒正在一步步走上日本军阀所走的绝路。
纳粹后方的第三战线
(1941年10月6日)
以骠悍著名的南斯拉夫民族,不但不甘心在纳粹的恐怖统治下做顺民,而且已经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手段,给他们的征服者以有力的警告了。据报告该国的游击队已经捉住德军六十五人留为 “人质”,如德方继续枪决被捕的南斯拉夫“人质”,则即以此六十五人处死作为报复。
这不过是欧洲沦陷区内反德怒潮中的一个事件。也许不久的将来,希特勒将感觉到应付在自己后方及心脏部分的“第三战线”,或较对英苏正面作战尤为棘手。
事实为最好的宣传
(1941年10月9日)
华军收复宜昌的消息,虽迄今未由中国官方证实,但对于一般民众则为一个极大的惊喜。因为华军在该方面的反攻,虽已发动多日,却很少消息发表,然而就在这样不声不响中,照哈瓦斯社所称,已经迅速占领了宜昌外围据点七十余处,并由四郊作战而进入巷战的阶段了。
如果依照日方的宣传作风,那么中国军事当局尽可在攻抵近郊时即向外宣称克复宜昌,而军事发言人前日也无须审慎地声称“尚未获得此讯之证实消息”。但中国方面显然以为一个城市的克复,如果仅为“指顾间事”,那么早一天宣布或迟一天宣传,效果上还不是一样?
这不是中国不重宣传,而是因为她知道惟有事实才是最好的宣传。
日方宣传的真价
(1941年10月11日)
昨天日文《上海每日新闻》在叙述华军反攻宜昌时说:“我军(指日军)诱引敌军深入……一举加以歼灭。”可是事实却是被“歼灭”的华军“一举”克复了宜昌,“诱敌深入”的日军,只剩下一个军官一个士兵在南津关作最后的抵抗。这情形未免太凄惨了!然而由此可见“诱敌深入”虽是一种巧妙的战术,显然日军还没有达到能够运用此种战术的程度。
狐狸吃不到葡萄就以为葡萄是酸的,日方如果仅仅讳言失败,我们还能相当给以同情,可是一定要把失败硬说成胜利,却正如他们的华中军司令部发言人所说,“此种宣传适足证明其因此次战败所受影响如何严重”。他们所作的“豪语”,是“华军倘已准备就绪,日军将在长沙区域再度予以击破”。我们相信他们倘果有余勇可贾,随时准备好的华军,当然很愿意再得到一个打击他们的机会。中国方因缺少适量飞机而未能迅速发动全面反攻,故若日军愿意调集“精锐”,自动送上门来受华军的“消耗”,当然是再好没有的事。
日本对美让步的条件
(1941年10月12日)
据合众社所传纽约“素来可靠”之日人方面所称“并未破裂”之美日谈话内容,日本希望美国(一)至少承认“满洲国”及日本在华北特殊利益;(二)同意商订新基本协定,以代替去年所废止之互惠及航运条约;(三)保证日本得在东南亚洲及其他市场取得均等之原料。对于这种不可能的大量让步,日本所提供美国的交换条件却是:
一、“结束对华战事”
“日本愿以‘南京’及重庆互相解决为根据,尽速终止对华战事。” 中日战事是否可以用这种荒谬方式解决姑且不论,“结束对华战事”本来是日方四年来求之不得的愿望,现在却以此作为对美“让步”的条件,真是妙不可言。
二、“保证不参加欧战”
“日本愿限制一己对德意之合作,保证不参加欧战”日本加入轴心,本来不过为便利自己的发展,并非真愿以自己不堪一击的实力去协助盟友作战,现在一面保证“不参加欧战”,一面却不限制自己在太平洋方面之活动,好聪明的想头!
三、“逐渐撤退在华军队”
“日本愿渐次将军队撤出中国,并以诚恳努力使中日在平等原则上互相合作”撤退在华军队是逐渐的,几年,几十年,几百年,都没一定。至于此种情形下的“中日合作”,究竟将使美国从此安心呢,抑或感到加倍的威胁,则非吾人所知矣。
四、“保证军部极端分子服从”
“日本愿提供满意保证,允诺日本军部及极端派分子将对美日协定无论在精神上及文字上均予以遵从”这一点我们全不怀疑,因为“协定”内容倘果如上述,纯然是为了日本单方面的利益而缔结,那么即使是更“极端”的分子,也会欣然首肯而毫无异议的。
* * * *
以上所谓“内容”,自然是日方的片面相思,但由此也更可看出美国对日实无谈判余地。日方所谓“谈判未至破裂”以至于“仍有成功可能”,其理由只是他们觉得现在还未至“破裂”的适当时机。美国如不愿给人愚弄,那么现在就该迅速宣布谈判的终了,好决定进一步的行动。
苏联的乐观
(1941年10月13日)
进攻莫斯科的德军,北路进窥尔齐夫,距莫斯科西北百二十五哩,中路抵达维亚慈玛,距莫斯科西百四十哩,南路占领奥莱尔,距莫斯科南约二百哩。以进展的速度言,那么德军在这一星期的成绩是相当可以自傲的,可是苏军在转移阵地以后,形势已渐趋稳定,罗索夫斯基前晚仍然以异常乐观的口气,宣称“莫斯科之战事已证明希特勒在目前攻势中必不能达其目的。”这里所谓目的,究竟是仅指攻陷莫斯科而言抑指使苏联屈服而言,虽不十分明了,可是日军攻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