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影响未来中国传媒30人-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是第一位获得法国昂热国际独家摄影节奖(世界新闻摄影界颇有影响力的比赛之一)的中国摄影师。    
    1999年,作为第一个前往国际热点战场采访的中国女摄影记者,她两进南联盟、三赴科索沃。    
    在“读图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地依赖摄影记者,像黄文这样的摄影记者。    
    黄文,女,1966年生于北京。1985年,因品学兼优被保送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专业学习。1989年,分配到新华社摄影部任图片编辑。1995年,入选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大师班,并获得法国昂热国际独家新闻节文化新闻图片奖。1997—1999年,任新华社常驻德国摄影记者。1999年3—5月,到南联盟采访科索沃危机和战争,成为第一个前往国际热点战场采访的中国女摄影记者。    
    2001年起,在职攻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博士学位。2002—2003年,参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职业中期新闻工作者培训计划,成为“莱尔与科瑞恩·尼尔森国际新闻研究员”。


第一部分第7节 善用“经济”的眼光(1)

    善用“经济”的眼光    
    访《中国经济时报》总编辑包月阳文/张梅东    
    采访者:当年你选择离开新华社,参与创办《中国经济时报》,是如何考虑的?当时设想要办成一份怎样的报纸?现在感觉跟当时的初衷远不远?    
    包月阳:1994年初,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准备办一份报纸,现在的社长乔仁毅(2004年1月已调离——作者注)和当时《管理世界》杂志的副主编方宇是主要的发起人,他们二位将《中华工商时报》总编辑黄文夫、《经济日报》副总编辑庹震和我约出来谋划如何办这份报纸。谈过没几天,方宇就力邀我“下海”一起干。考虑了三天,想办一份真正有分量的经济类报纸的冲动最终让我选择出来“创业”。    
    报社起步时非常困难,第一笔钱——三十万元注册资金是借来的,创刊初总共陆续借了一百多万元。除了资金的困难,还有刊号问题。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之前办过的《中国开发报》的刊号被吊销了。办《中国经济时报》要重新申请刊号。因为有“前科”,所以申请起来就不容易,直到7月要试刊了,刊号才终于批下来。    
    试刊的时候我正好参加新闻出版总署办的“新办报纸总编辑培训班”,只好边参加培训,边指挥当时编辑部惟一的编辑王宏(现在的总编室主任)找稿子、编稿子,我们两个人做出了试刊。8月份开始试刊,试了五期,1994年的11月1日正式创刊。头两个月每周一期,对开八版,1995年1月改成每周两期,1996年每周四期,1998年达到每周六期的日报规模。报纸的扩张过程就是这样的。    
    采访者:当时的信心来自哪里?是因为看到背靠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的背景吗?    
    包月阳:当时很模糊。但我们认为报纸一定能办起来。    
    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的背景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虽然没有钱,但管理比较宽松,给我们的空间很大,这在当时是很多报纸比不了的,现在看来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最重要的是,在《经济参考报》的时候,我看到了中国经济类报纸很多问题,许多报纸上常识性的错误比比皆是,比如说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都谈不上,比如说有的报纸上根本没有真正的资讯和信息,全是教训人的内容、报道成就的内容……我想至少我能够克服这些问题,可以屏蔽掉那些没价值的东西,做有价值的东西,单就这一点我就可以站得住脚。当时我提了四条编辑方针:前导性、服务性、客观性、国际性,可说是报社的立身之本。    
    前导性就是要借助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在政策、决策信息方面的资源,在报纸上体现一种先导性、前瞻性。通俗地说,读别的报纸能知道昨天发生了什么,读《中国经济时报》要能知道明天可能发生什么、将会发生什么。这是《中国经济时报》的灵魂。    
    服务性是说要把报纸作为一种商品来生产,强调为读者服务。服务性包括两方面:一是要实用,二是要可读。实用性不必多说,在可读性方面,我们要求编辑记者不管是稿件选择、写作,还是版面设计、标题制作,每个环节都要考虑到便于读者阅读,甚至要便于读者剪资料。现在这么说是很平常的,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这样提却还会有忌讳。    
    客观性是针对当时经济类报纸的通病提出来的。本来,客观性是做新闻的基本要求,但直到现在,中国的新闻媒体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连一些消息都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直接告诉读者这个消息意味着什么。我们要相信读者,客观地摆出事实让读者去判断。就《中国经济时报》来说,我们的读者是官员、理论界人士、大企业的管理层,这些人的智商不会比我们低。    
    国际性是要体现一种国际色彩,帮助读者培养国际视野。这一条坚持得并不是很好,办刊初期比现在做得好一些。当时我们经常在一版刊登大块的国际新闻,这在别的报纸上是没有的。我觉得,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报纸不应该将国内和国际割裂开来,就国内谈国内,就国际谈国际,那样的信息至少是片面的。我们提倡要帮助读者培养一种国际化的视野,让他能够用全球的眼光看中国,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    
    采访者:1994年中国的媒体市场化刚刚开始,《中国经济时报》当时的读者定位是什么样的?    
    包月阳:当时的读者定位是,一个是官员,一个是经济理论界的,再就是大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到现在也是这样,官员占一半左右,理论界占四分之一左右,企业界占四分之一左右。普通老百姓很少。    
    采访者: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时报》这样的读者没有消费能力,你怎么看?    
    包月阳:我不这么看。我认为我们的读者有待开发。我们的读者多数是管签单的,主要是为政府采购签单。在中国,政府是最大的买家呀,从工程到汽车、到办公用品,不仅是政府采购法调节范围之内的采购,而且未纳入政府采购法调节范围的广义的政府采购,我们的读者都是有决策权力的。在我们的报纸上投放广告,对许多产品尤其是大宗产品的供应商是相当有价值的。


第一部分第8节 善用“经济”的眼光(2)

    采访者:谈谈报纸的经营思路吧。    
    包月阳:我不分管经营,到目前为止,报社经营的路子走得不是特别好。经营思路与这份报纸的定位、优势、读者群之间的关系都没搞清楚,这是一个遗憾。我们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采访者:请你谈谈报纸的发行和影响力如何?    
    包月阳:发行量增长非常快。头一年只有几千份,第二年就有几万份,以后每年百分之四十、三十、二十地增长,今年还在增长,还没有下降过。在全国性的经济类日报的发行量上早就达到了仅次于《经济日报》的规模。    
    这份报纸对舆论的影响力还是不小的。前些年,胡舒立做过研究,在国内媒体中,除了《中国日报》,就是《中国经济时报》,被国外转载引用得最多。直到现在,我们的网络转载率还是非常之高。    
    采访者:一位经济类媒体的老总认为报纸生产的商品是读者,要强调赢利,你怎么看?    
    包月阳:报纸当然要赚钱,否则怎么生存发展。但我认为报纸一定不是仅仅为赚钱而存在的,一定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中国的经济改革进行到现在这一步,有些人感到困惑,我们要走向哪里?中国已经出现很严重的两极分化,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黑金政治”。有人认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中国的民主化就是富人的民主化,而没有弱势群体的民主,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有发言权。    
    如果报纸这样的社会工具也只强调赚钱,只为富人服务,只写老板的生活,没有人为弱势群体说话,中国的市场经济就会被市场势力所操纵,那样的市场经济就是吴敬琏所说的“坏的市场经济”;那样的民主只是富人的民主,当然也就不是真正的民主。    
    目前中国的一些报纸过于强调赢利,越来越强调为富人服务,为富人鼓吹。媒体在维护市场经济规则、维护社会公正、弘扬社会正气上的义务是不能回避的,媒体不能一门心思赚钱,变成一个只追求利润的普通企业。    
    采访者:你认为《中国经济时报》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包月阳:前面所提到的四项编辑方针,其中第一条(前导性)非常重要。    
    例如,十五大前夕我们作了一系列报道,包括对吴敬琏的专访,当时他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公正加市场经济,还有对当时《求是》杂志总编辑邢贲思的专访,还有对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的专访,以及一些市委书记谈市场经济的专访;还刊登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十五大准备的一系列研究报告,关于国有经济战略性高速的,其中包括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等重要思想。这些报道将十五大的东西提前透露给了社会,也可以说是做了舆论上的准备,形成了很大的声音,前导性很强。    
    具有前导意识的思想性的东西、政策性的东西,是我们报纸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们还会坚持。    
    采访者:你如何评价经济类报纸的成功与否?    
    包月阳:要看是否拥有多而稳定的读者。没有读者就不能挣钱。但如果要在挣钱和影响力之间选择,我选择后者。在美国,《纽约时报》不是最赚钱的,但是社会影响力是最大的。    
    采访者:经济类媒体特别多,你如何看《中国经济时报》的竞争对手?    
    包月阳:《国际金融报》是重要的对手。    
    采访者:不觉得《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是对手吗?    
    包月阳:首先他们是周报,我们是日报。关键是我们的读者基本不读他们的报纸,他们的读者也基本不读我们的。这是正常的差别化竞争。任何一份报纸,作为一种商品,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采访者:请你预测一下众多的经济类媒体的走势,将会如何分化?竞争力如何对比?    
    包月阳:周报不会继续存在这么多,会被半月刊、周刊取代,一部分会向日报过渡。周刊阅读方便,易保存,比报纸方便得多。    
    采访者:请你谈谈《中国经济时报》的长远目标。    
    包月阳:如果有机会,一定会朝着《华尔街日报》的方向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有钱,有两个亿的人民币就足够了。    
    我个人觉得《中国经济时报》是一个优良的媒体,没有多少债务,发行量没有下降过,读者是中上层的读者,有价值并且稳定,虽然广告不是特别多,但影响力还不错,如果投资者有眼光,会看到它的价值不错。    
    采访者:未来的三五年内《中国经济时报》有什么样的计划?    
    包月阳:积蓄力量,等待机会。目前二三千万元的营业额不允许我们做成像《华尔街日报》那样。    
    采访者:读者一般认为《中国经济时报》学术性的东西多一些。2003年年初你们做的“出租车黑幕”,是否标志着你们在做一些调整?在编辑、报道方针上会慢慢有所改变?    
    包月阳:不是。过去我们也做类似的问题性报道,尤其是初期比较多。1994年、1995年我们做过非常多的关于民工的报道,从调查到评论都有,而且很尖锐。2001年我们做过兰州证券黑市,很轰动。但像这样的报道我们近来做得不是很多,一是要有做这类报道的记者,二是要有这样的机会。    
    “出租汽车垄断黑幕”这件事情对我们来说,压力非常大。但这件事情涉及包括出租车司机、乘客在内的许多人的利益,涉及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而且我们的记者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做了这么细致的调查,做得很扎实,我们要是不发,作为一个报人,良心上说不过去。    
    采访者:贵报创办时你已经看到经济类报纸有许多问题,在稿件方面你如何对记者进行管理?    
    包月阳:刚才提到的四个编辑方针是一个重要原则。我们有一份《编采指南》,是借鉴了路透社、美联社、《华尔街日报》等媒体的采编指南,从中挑出一些适合中国的东西,又加上本报特色的东西形成的。    
    采访者:具体来讲,你是否欣赏那种深挖内幕的、破坏性的、爆炸性的报道方式?    
    包月阳:对这种方式我认为无需作评论。但我认为做这种报道,调查一定要扎实,要客观,准确。我不欣赏那种报告文学式的报道,而且坚决反对。在我的《编采指南》上就有这么一条,不准用报告文学的方式写新闻。对于调查性的报道,我们要求每一个细节都有事实来源,都有录音,或者有经采访对象签名认可的文字记录。    
    采访者:在版面设计、文章体例方面,《中国经济时报》如何根据市场发展进行变化?    
    包月阳:2003年10月我们做了改版,质量较差的纸换成了很好的纸,黑白印刷改成了彩色印刷,在版面设计上,风格作了很大的调整,调整后有点像《21世纪经济报道》,这一点上太盲目了,因为“21世纪”是周报,日报的版式不能像周报。    
    我认为,首先要定位的是日报的版式,内容搭配要以消息为主体,日报主要是做新闻的。要分清稿子的轻重缓急,通过标题、引题、小标题来导读。现在我们没有导读,标题都用一样的字号,这个我反对。日报就要通过标题的栏宽、字号来导读,要让读者一眼能看到版面上重要的文章,看到文章的主题。    
    在图片和图表的选用上,我认为图片对于经济类日报价值不大,它的信息含量不大,在网络时代尤其如此。对经济报纸来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