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三四个,六七个”,一群与作者一样的来凭吊死难烈士的学生。于是“我
开始惊异于他们的脸”,从他们神情悲哀的“严肃”的“郁怒的脸”上,作
者读出了“有如昆仑的耸峙”;“有如雷电之将作”——作者在这里调动了
最有力度的形容词来描摹这场正在酝酿的巨大风暴。“青年的柔秀的颜色退
隐了,换上了壮士的北地人的苍劲”;而“他们的眼睛冒得出焚烧一切的火”。
作者还写到了视学生为“咱们一伙儿”的“粗布的短衫露着胸”的出卖劳力
者。作者高声赞美:“你是具有解放的优先权者!”

在作者视镜的快速推移中,还锐敏地捕捉到了“蓝褂小髭须的影子”,
他们“如鼠的觳觫的眼睛,如兔的颤动的嘴”。他们对于这场革命与鲜血却
投以不屑一哂的“嗤”,或“欲吐又不敢吐”的“怕”。但作者仍然坚信:
“有淌在路上的血,有严肃郁怒的脸,有露胸朋友的英雄的义愤,‘咱们一
伙儿’,有救,一定有救——岂但有救而已!”

叶圣陶以峻急的语调和憎爱分明的态度,写下了这篇散文,忠实地记录
了那个时代帝国列强的残暴行径;中国人的屈辱、反抗和殷红的血;使我们
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一介书生以笔作枪的血性与心跳;感受到了将要来临的那
场时代的巨大风暴。

(王耀文)


西湖的雪景

——献给许多不能与我共欣赏的朋友
钟敬文

从来谈论西湖之胜景的,大抵注目于春夏两季;而各地游客,也多于此
时翩然来临,——秋季游人已暂少,入冬后,则更形疏落了。这当中自然有
其所以然的道理。春夏之间,气温和暖,湖上风物,应时佳胜,或“杂花生
树,群莺乱飞”,或“浴晴鸥鹭争飞,拂袂荷风荐爽”,都是要教人眷眷不
易忘情的。于此时节,往来湖上,陶醉于柔婉芳馨的情趣中,谁说不应该呢?
但是春花固可爱,秋月不是也要使人喜欢么?四时的烟景不同,而真赏者各
能得其佳趣;不过,这未易泛求于一般人罢了。高深父先生曾告诉过我们:
“若能高朗其怀,旷达其意,。。揽景会心,便得真趣。”这是前人深于体
验的话。

自宋朝以来,平章西湖风景的,有所谓“西湖十景”、“钱塘十景”之
说,虽里面也曾列入“断桥残雪”、“孤山霁雪”两个名目,但实际上,真
的会去赏玩这种清寒的景致的,怕没有很多人吧。《四时幽赏录》的著者,
在“冬时幽赏”门中,言及雪景的,几占十分的七八,其名目有“雪霁策蹇
寻梅”、“三茅山顶望江天雪霁”、“西溪道中玩雪”、“扫雪烹茶玩画”、
“山窗听雪敲竹”、“雪后镇海楼观晚炊”等。其中大半所述景色,读了不
禁移人神思,固不徒文字粹美而已。

西湖的雪景,我共玩了两次。第一次是在此间初下雪的第三天。我于午
前十点钟时才出去。一个人从校门乘黄包车到湖滨。下车,徒步走出钱塘门,
经白堤,旋转入孤山路,沿孤山西行,到西泠桥,折由大道回来。此次雪本
不大,加以出去时间太迟,山野上盖着的,大都已消去,所以没有什么动人
之处。现在我要细述的,是第二次的重游。

那天是一月念四日。因为在床上感到意外冰冷之故,清晨初醒来时,我
便推知昨宵是下了雪。果然,当我打开房门一看时,对面房屋的瓦上全变成
白色了。天井中一株木樨花的枝叶上,也粘缀着一小堆一小堆的白粉。详细
地看去,觉得比日前两三回所下的都来得大些,因为以前的虽然也铺盖了屋
顶,但有些瓦沟上却仍然是黑色。这天却一色地白着,绝少铺不匀的地方了。
并且都厚厚的,约莫有一两寸高的程度。日前的雪,虽然铺满了屋顶,但于
木樨花树,却好像全无关系似的,这回可不免受影响了。这也是雪落得比较
大些的明证。

老李照例是起得很迟的。有时我上了两课下来,才看见他在房里穿衣服,
预备上办公厅去。这天,我起来跑到他的房里,把他叫醒之后,他犹带着几
分睡意的问我道:“老钟,今天外面有没有下雪?”我回答他说:“不但有
呢,并且很大。”他起初怀疑着,直待我把窗内的白布慢拉开,让他望见了
屋顶才肯相信。“老钟,我们今天到灵隐去耍子吧?”他很高兴地说。我“哼”
的应了一声,便回到自己的房里来了。

我们在校门上车时,大约已九点钟左右了。时小雨霏霏,冷风拂人如泼
水。从车帘两旁缺处望出去,路旁高起之地,和所有一切高低不平的屋顶,
都撒着白面粉似的,又如铺陈着新打好的棉被一般。街上的已经大半变成雪
泥,车子在上面碾过,不绝地发出唧唧的声音,与车轮转动时磨擦着中间横


木的音响相杂。

我们到了湖滨,便换登汽车。往时这条路线的搭客是相当热闹的,现在
却很零落了。同车的不到十个人,为遨游而来的客人还怕没有一半。当车驶
过白堤时,我们向车外眺望内外湖风景,但见一片迷蒙的水气弥漫着,对面
的山峰,只有一个几于辨不清楚的薄影。葛岭、宝石山这边,因为距离比较
密迩的缘故,山上的积雪和树木,大略可以看得出来;但地位较高的保俶塔,
便陷于朦胧中了。到西泠桥前近时,再回望湖中,见湖心亭四围枯秃的树杆,
好似怯寒般的在那里呆立着,我不禁联想起《陶庵梦忆》中一段情词幽逸的
文字来: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
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
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
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
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

我心想,这时不知湖心亭上,尚有此种痴人否?车过西泠桥以后,暂暂
驶行于两边山岭林木连接着的野道中。所有的山上,都堆积着很厚的雪块,
虽然不能如瓦屋上那样铺填得均匀普遍,那一片片清白的光彩,却尽够使我
感到宇宙的清寒、壮旷与纯洁了。常绿树的枝叶上所堆着的雪,和枯树上的
很有差别。前者因为有叶子衬托着之故,雪片特别堆积得大块点,远远望去,
如开满了白的山茶花,或吾乡的水锦花。后者,则只有一小小块的雪片能够
在上面粘着不堕落下去,与刚著花的梅李树绝地相似。实在,我初头几乎把
那些近在路旁的几株错认了。野上半黄或全赤了的枯草,多压在两三寸厚的
雪褥下面;有些枝条软弱的树,也被压抑得欹欹倒倒的。路上行人很稀少。
道旁野人的屋里,时见有衣着破旧而笨重的老人、童子,在围着火炉取暖。
看了那种古朴清贫的情况,仿佛令我暂时忘怀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纷扰、繁遽。

到了灵隐山门,我们便下车了。一走进去,空气怪清冷的。不但没有游
客,往时那些卖念殊、古钱、天竺筷子的小贩子也不见了。石道上铺积着颇
深的雪泥。飞来峰疏疏落落的著了许多雪,清冷亭及其他建筑物的顶面,一
例的密盖着纯白色的毡毯。一个拍照的,当我们刚进门时,便紧紧地跟在后
面,因为老李的高兴,我们便在清冷亭旁照了两个影。

好奇心打动着我,使我感觉到眼前所看到的之不满足,而更向处境较幽
深的韬光庵去。我悄悄地尽移着步向前走,老李也不声张地跟着我。从灵隐
寺到韬光庵的这条山径,实际上虽不见怎样的长,但颇深曲而饶于风致。这
里的雪,要比城中和湖上各处都大些,在径上的雪,大约有半尺来厚,两旁
树上的积雪,也比来路上所见的浓重。曾来游玩过的人,该不会忘记的吧,
这条路上两旁是怎样的繁植着高高的绿竹。这时,竹枝和竹叶上,大都著满
了雪,向下低低地垂着。《四时幽赏录》山窗听雪敲竹条云:“飞雪有声,
惟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
逸我清听。忽尔回风交急,折竹一声,使我寒毡增冷。”这种风味,可惜我
们是没有福分消受的。


在冬天,本来是游客冷落的时候,何况这样雨雪清冷的日子呢?所以当
我们跑到庵里时,别的游人一个都没有,——这在我们上山时看山径上的足
迹便可以晓得的——而僧人的眼色里,并且也有一种觉得怪异的样子。我们
一直跑上最后的观海亭。那里石阶上下都厚厚地堆满了水沫似的雪,亭前的
树上雪著得很重,在雪的下层并结了冰块。旁边有几株山茶花,正在艳开着
粉红色的花朵。那花朵有些堕下来的,半掩在雪花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然,
使我们感到华而不俗,清而不寒;因而联忆起那“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的佳人来。

登上这亭,在平日是可以近瞰西湖,远望浙江,甚而至于那缥渺的沧海
的。可是此刻却不能了。离庵不远的山岭、僧房,竹树,尚勉强可见,稍远
则封锁在茫漠的烟雾里了。

空斋踏壁卧,忽梦溪山好。朝骑秃尾驴,来寻雪中道。石壁引孤松,

长空没飞鸟。不见远山横,寒烟起林杪。(《雪中登黄山》)
我倚着亭柱,默默地在咀嚼着渔洋这首五言诗的清妙;尤其是结尾两句,更
道破了雪景的三昧。但说不定许多没有经验的人,要笑它是无味的诗句呢。
文艺的真赏鉴,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

本来拟在僧房里吃素面的,不知为什么,竟跑到山门前的酒楼喝酒了。
老李不能多喝,我一个人也就无多兴致干杯了。在那里,我把在山径上带下
来的一团冷雪,放进在酒杯里混着喝。堂倌看了说:“这是上顶的冰淇淋呢。”

半因为等不到汽车,半因为想多玩一点雪景,我们决意步行到岳坟才叫
划子去游湖。一路上,虽然走的是来时汽车经过的故道,但在徒步观赏中,
不免觉得更有意味了。我们的革履,踏着一两寸厚的雪泥前进,频频地发出
一种清脆的声音。有时路旁树枝上的雪片,忽然丢了下来,著在我们的外套
上,正前人所谓“玉堕冰柯,沾衣生湿”的情景。我迟回着我的步履,旷展
着我的视域,油然有一脉浓重而灵秘的诗情,浮上我的心头来,使我幽然意
远,漠然神凝。郑綮对人说他的诗思,在灞桥雪中,驴背上,真是懂得冷趣
的说法。

当我们在岳王庙前登舟时,雪又纷纷的下起来了。湖里除了我们的一只
小划子以外,再看不到别的舟楫。平湖漠漠,一切都沉默无哗。舟穿过西泠
桥,缓泛里西湖中,孤山和对面诸山及上下的楼亭房屋,都白了头,在风雪
中兀立着。山径上,望不见一个人影;湖面连水鸟都没有踪迹,只有乱飘的
雪花堕下时,微起些涟漪而已。柳宗元诗云:“千山飞鸟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想,这时如果有一个渔翁在垂钓,它很可以
借来说明眼前的景物了。

舟将驶近断桥的时候,雪花飞飘得更其凌乱,我们向北一面的外套,差
不多大半白而且湿了。风也似乎吹得格外紧劲些,我的脸不能向它吹来的方
面望去。因为革履渗进了雪水的缘故,双足尤冰冻得难忍。这时,本来不多
开过口的舟子,忽然问我们道:“你们觉得此处比较寒冷么?”我们问他什
么缘故,据说是宝石山一带的雪山风吹过来的原因。我于是默默地联想到知
识的范围和它的获得等问题上去了。

我们到湖滨登岸时,已是下午三点多钟了。公园中各处都堆满了雪,有
些已经变成泥泞。除了极少数在等生意的舟子和别的苦力之外,平日朝夕在
此间舒舒地来往着的少男少女,老爷太太,此时大都密藏在“销金帐中,低


斟浅酌,饮羊羔美酒”,至少也靠在腾着红焰的火炉旁,陪伴家人或挚友,
无忧虑地在大谈其闲天,以享受着他们“幸福”的时光,再不愿来这风狂雪
乱的水涯,消受贫穷人所惯受的寒冷了。

一九二九年一月末日写成。

《西湖的雪景》导读

提起西湖,你眼前也许会立刻闪过一湖澄碧的水,湖畔柔媚的垂柳,还
有娟秀的环湖山。。西湖的夏景是这样美,吸引古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题辞
谱曲,它的秀水又曾映过多少佳丽的倩影。

然而,你可见过雪中的西湖么?你可倾听过西湖清寒寂寥时的清音?可
曾冥想过那种空灵的清幽与纯美?如果你为之神驰,那么请轻轻翻开《西湖
的雪景》的书页,里面别有番超逸尘俗的天地——

白堤弥漫于一片迷蒙的水气中,“对面的山峰,只有一个几乎辨不清楚
的薄影”;野道的山上一片片清白的光彩,使人感到“宇宙的清寒、壮旷与
纯洁”;灵隐寺“石道上铺积着颇深的雪泥”;清冷亭及其他建筑物的顶面
则“一例的密盖着纯白色的毡毯”;高高绿竹的“竹枝和竹叶上,大都著满
了雪,向下低低地垂着”;观海亭在雨雪清冷中“石阶上下都厚厚地堆满了
水沫似的雪”,而傲雪的山茶花半掩在雪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然”;在观
海亭上远眺,会看到西湖及苍海都“封锁在茫漠的烟雾里了”。这番景致,
怎不令人“幽然意远,漠然神凝”。

雪中的西湖美得不沾半点尘俗,然而能够欣赏的又有几人呢?等生意的
舟子和别的苦力无暇顾及美景,有钱有闲的人“此时大都密藏在‘销金帐中,
低斟浅酌,饮羊羔美酒’”或者“靠在红焰焰的火炉旁”与家人朋友谈天。
难怪“僧人的眼色里,并且也有一种觉得怪异的样子”,得其真趣者几希!
于是,作者只好自嘲为“痴人”了。

但是,在漠漠的雪景中,作者并不感到孤独,因为他在古人之中找到了
同道者——西湖雪景的真正知音。他赞赏古人高洁的情趣,在游览中不断吟
咏雪景的佳句,如“石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