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了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竟也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设思奇奂的爱情审美

——《我是一条小河》导读

冯至因处女诗集《昨日之歌》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这是其中一首爱情诗。诗作把情郎比作小河,把姑娘比作彩霞,把小河流入
大海的过程比作初恋、热恋却不得和鸣的爱情历程。古诗中用流水寄托爱情
早成审美习惯,诸如魏代徐幹的“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唐代刘禹锡
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宋代寇准的“日落汀洲一望时,
柔情不断如春水”、明代屈夫人的“雒水向东流,妾魂随飞扬”。这些流水
意象多抒发离愁和相思,情调不免凄切,显出审美定势的单调和局限。这首
诗别于古人,略显凄美而色彩明艳,并把情节因素纳入时空结合的视角,通
过云、木、花投影柔波而归入大海的描述性兼拟情性的意象,获得爱情审美
愉悦。爱情历程的迂曲推进随着相对繁富的意象流动,形成情感结构的三个
层次。首节为第一层,写初恋。我“无心”绕过姑娘身边,姑娘也“无心”
投影于我的柔波。虽说“无心”,但水能映照,霞有倒影,写出了两人偶然
邂逅的一见钟情。越是“无心”,越能传达出初恋的纯洁自然、和谐恬美。


二、三节为第二层,写热恋。这是两组随着时空转换而有序并置的意象,柔
波拥着姑娘彩霞般的影儿,并把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裙裳,把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花冠,献给姑娘。柔波微漾而深情摇曳,“荡荡”和“粼粼”分别写
足了热恋的激动和钟爱的明净。明代宋濂的《越歌》道:“恋郎思郎非一朝,
好似并州花剪刀。一股在南一股北,几时裁得合欢袍。”也许冯至诗中的情
郎深合恋人心愿,要为彩霞般的姑娘穿上合欢的嫁衣吧!后两节是第三层,
写不得和鸣。随着小河流入大海而意境顿变,诗情也由乐转哀。海上风厉浪
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河水也被海潮卷到天边,“那彩霞般的
影儿/也和幻散的彩霞一样。”美好的爱情骤然落入凄艳的悲剧情境。表达了
不得和鸣的失落感,暗示了社会人生的险恶,曲折地控诉了封建礼教扼杀自
由爱情的冥顽。

诗作设思奇奂,采用暗喻兼拟人,人而成河,河而钟情,柔波试手,手
能弄巧。爱情体验拨亮了想象的慧心,想象的新颖鲜丽又突出了意境的神韵
感,使以小河为中心的自然景象变成诗人主体化情感艺术活动的空间。诗作
的情感脉胳、意象流动与内在的音乐坠抗和谐交融,迂曲而清晰,幽婉而明
艳,柔曼而热烈。采用有节制的自由体,格式规整,结构完美。语言表达自
然流畅,尤如经年醇酿,韵味绵长。不愧为冯至抒情诗中的上品。

(张金印)

十四行集·六

冯至

我时常看见在原野里
一个村童,或一个农妇
向着无语的晴空啼哭。
是为了一个惩罚,可是

为了一个玩具的毁弃?
是为了丈夫的死亡,
可是为了儿子的病创?
啼哭得那样没有停息,

像整个的生命都嵌在
一个框子里,在框子外
没有人生,也没有世界。

我觉得他们好像从古来
就一任眼泪不住地流
为了一个绝望的宇宙。

生命体验和生命沉思


——《十四行集·六》导读

十四行诗又称商籁体,系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法文Sonnet 的音译,
是欧洲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20 年代初,在倡导“诗
体解放”和“增多诗体”的呼声中,开始把这种诗体移植到我国。冯至的《十
四行集》收入1941—1942 年间写的十四行诗27 首,是冯至诗歌创作的顶峰,
也标志中国十四行诗走向成熟和中国现代诗所达到的智性高度。这里选的是
其中的第六首。

那时,诗人已把早年的浪漫情热化为生命沉思,把多而丰富的所闻所见
所想化为触摸生命的体验。这首诗深化了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赤裸裸地脱去
文化的衣裳,用原始的眼睛观看”的艺术体悟(冯至《里尔克》)。让生命
与生命对话,以灵魂呼唤灵魂,是诗人最质感最直接的生命体验和丰富深邃
的生命沉思的升华和结晶。进入诗人“原始的眼睛”的是常见的生活现象:
一个村童“为了一个惩罚”或“一个玩具的毁弃”而啼哭,一个农妇“为了
丈夫的死亡”或“儿子的病创”而啼哭,他们“啼哭得那样没有停息”。然
后一个明喻:“像整个的生命都嵌在/一个框子里,在框子外/没有人生,也
没有世界。”于是陷入了从古以来眼泪常流的“绝望的宇宙”。诗作朴素的
感性意象超越了特定时空的现象世界,生命体验和生命沉思的触角透过了事
物表层,探讨了生命意识,发现了晶亮的哲理珍珠。一方面生命是以个体的
方式存在的,个体生命不免为一己一时一事的不幸而陷于个别的痛苦。当生
命被压抑在命运的“框子”,就感到失去了全部人生和世界。“啼哭”无非
是对孤独和痛苦的无奈倾诉与挣扎。因此,生命永恒地负载着丰富的痛苦和
孤独。另一方面,诗作又暗示出,人的生命又是以交流和融合的方式存在的,
交流和融合是人类生存的充分前提,只有在交流和融合中,人才能超越个体
生命的“框子”和“绝望的宇宙”。所以诗性智慧不仅揭示出生命的悲剧意
识,更呼唤生命的交流和融合。

诗作扣合意体(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起承转合的音乐结构。前两节连
结朴素的感性意象,是“起”和“承”。第三节是一帧顿然而止的静默的艺
术定格,一框亘古永恒的有声名画,经象征突进深邃哲理,是“转”。第四
节将暗示的总和一下绾住,似山中流水汇入澄湖,是“合”。在韵式上采用
ABBA ACCA DDD DEE 的五韵意体之变。每行9 音,偶用8 音和10 音,多用四
音步。音韵错综而整齐,穿来插去,盘旋而下,和谐自然。还突破中国传统
诗的“行的独立”,移植欧化的跨行跨节法,增强了诗句的弹性和韧性。

(张金印)


这样的战士①

鲁迅

要有这样的一种战士——

已不是蒙昧如非洲土人而背着雪亮的毛瑟枪的;也并不疲惫如中国绿营
兵而却佩着盒子炮②。他毫无乞灵于牛皮和废铁的甲胄;他只有自己,但拿
着蛮人所用的,脱手一掷的投枪。

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都对他一式点头。他知道这点头就是敌人的
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战士都在此灭亡,正如炮弹一般,使猛士
无所用其力。

那些头上有各种旗帜,绣出各样好名称:慈善家,学者,文士,长者,
青年,雅人,君子。。。头下有各样外套,绣出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
国粹,民意,逻辑,公文,东文文明③。。。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们都同声立了誓来讲说,他们的心都在胸膛的中央,和别的偏心的人
类两样。他们都在胸前放着护心镜④,就为自己也深信心在胸膛中央的事作
证。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微笑,偏侧一掷,却正中了他们的心窝。
一切都颓然倒地;——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无物之物已经脱

走,得了胜利,因为他这时成了戕害慈善家等类的罪人。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在无物之阵中大踏步走,再见一式的点头,各种的旗帜,各样的外

套。。。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他终于不是战士,但无物之物则是胜

者。
在这样的境地里,谁也不闻战叫:太平。
太平。。。
但他举起了投枪!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 年12 月21 日《语丝》周刊第58 期。
作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里说:“《这样的战士》,是有感于文
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

②毛瑟枪:指德国机械师毛瑟弟兄在19 世纪70 年代设计制造的一种单
发步枪,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武器。绿营兵:一作绿旗兵。清朝兵制:除正黄、
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等“八旗兵”(以满族人为主)
外,又另募汉人编成军队,旗帜采用绿色,叫做绿旗兵。清代中叶以后,绿
营兵渐趋衰败,终被裁废。盒子炮:即驳壳枪,手枪的一种,外有特制的木
盒,故名。
③东方文明:五四运动前后,帝国主义者和封建复古主义者鼓吹的反动
口号之一,目的在于维护我国的封建道德和封建文化,反对近代科学文明和

民主改革。

④护心镜:古代战衣胸前部位镶嵌的金属圆片,用以保护胸膛。
清醒、坚毅的战斗精神的告白

——《这样的战士》导读

这篇散文诗写于1925 年12 月 14 日。鲁迅在《〈野草〉英译本序》里
说:“《这样的战士》,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这一年春天
兴起的女师大学生驱逐校长杨荫榆的风潮,直接震撼了北洋军阀政府的统
治。“现代评论派”一些学者文人却以“正人君子”的面目,用“公理正义”
的美名,为军阀政府张目。鲁迅始终是进步学生的支持者,他用犀利的笔,
无情揭露了军阀政府和“帮闲文人”的凶残和下劣,写下大量杂文。这篇散
文诗也正是这场激烈搏战的产物。

这篇散文诗塑造了一个清醒而坚毅的斗士形象。他异常清醒。敌手“都
对他一式点头”,他走进的好似是并无敌手的“无物之阵”,但他清醒认识
到,这点头就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面对敌手“慈善家,学者,文士”
等各式各样的伪装,他绝不被迷惑,“他举起了投枪。”甚至敌手同声立誓
表白自己如何心正,他依然不为所惑,掷出投枪正中他们的心窝。这位斗士
还异乎寻常地坚毅、顽强。他不仅在敌手的各种迷惑中勇猛地举起投枪,而
且当敌手“都颓然倒地”,又给他加上“戕害慈善家”的罪名时,他依然不
停止进击,毫不动摇。更可贵的是,他的战斗没有穷期,直至“老衰,寿终”,
整个社会又成了不闻战叫的“太平”世界,“但他举起了投枪!”鲁迅塑造
的就是这样一个异常清醒,在任何情形下绝不妥协、不屈不挠、永远进击的
斗士形象。在同各种黑暗势力的斗争中,鲁迅一向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同
时他最为推崇并身体力行韧性战斗精神。在1923 年《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
他首次提出:“韧性的战斗”的主张。在写作这篇散文诗后没几天,他又在
著名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提出“痛打落水狗”的彻底革命的主
张。这篇散文诗塑造的斗士形象,实际上是鲁迅的自我写照,是他清醒而坚
毅的战斗精神的诗化表现。自然,这位斗士形象也表露了作者孤独和空虚的
思想,但孤独和空虚从另一侧面更反衬出他的清醒和坚毅。

把情与理凝铸进生动的形象中,从而创造出深邃的意境,是本篇在艺术
上的突出特征。鲁迅刻画这位斗士形象,有心理、神态的描写,最重要的一
笔是重复了五次的“但他举起了投枪”。这一笔极富力度,勾勒出斗士浮雕
般的形象。这一形象凝聚着鲁迅对敌人极度憎恶和蔑视的情感,又熔铸进鲁
迅对敌斗争的深刻认识和丰富经验,这是一个蕴含深邃又给人以深刻启迪的
高度诗化的形象。

(嘉慧)

淡淡的血痕中①

——记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
鲁迅


目前的造物主,还是一个怯弱者。

他暗暗地使天变地异,却不敢毁灭一个这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却
不敢长存一切尸体;暗暗地使人类流血,却不敢使血色永远鲜秾;暗暗地使
人类受苦,却不敢使人类永远记得。

他专为他的同类——人类中的怯弱者——设想,用废墟荒坟来衬托华
屋,用时光来冲淡苦痛和血痕;日日斟出一杯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不太多,
以能微醉为度,递给人间,使饮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
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生。他必须使一切也欲生;他还没有灭尽人类的
勇气。

几片废墟和几个荒坟散在地上,映以淡淡的血痕,人们都在其间咀嚼着
人我的渺茫的悲苦。但是不肯吐弃,以为究竟胜于空虚,各各自称为“天之
僇民”②,以作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的辩解,而且悚息着静待新的悲苦
的到来。新的,这就使他们恐惧,而又渴欲相遇。

这都是造物主的良民。他就需要这样。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
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
生,将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
类灭尽,这些造物主的良民们。

造物主,怯弱者,羞惭了,于是伏藏。天地在猛士的眼中于是变色。

一九二六年四月八日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1926 年4 月19 日《语丝》周刊第75 期。
作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
作《淡淡的血痕中》”。

②“天之僇民”:语出《庄了·大宗师》。僇,原作戮。僇民,受刑戮
的人、罪人。
叛逆的猛土的颂歌

——《淡淡的血痕中》导读

鲁迅在《〈野草〉英译本序》中说:“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作
《淡淡的血痕中》。”1926 年3 月18 日,北京的爱国学生和群众为反对帝
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并到段祺瑞执政府前示威请愿,
竟遭到军警的血腥镇压。“三一八惨案”激起鲁迅的极大愤慨,他连续写下
《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杂文和散文,无情地
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暴行,热烈讴歌“真的猛士”。《淡淡的血痕中》这篇
散文诗,是鲁迅在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