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里不相拥挤,不吵闹,一切都从容,闲静,叫人想到些舒服事情。就这样,
从太阳高升时起,一直到日头打斜时止,不断地有赶集人到这座破庙来,从
这里带着微笑,拿了年画去。

“老伯伯,买了年画来?”

“是啊,你没买?——补补空墙,闲时候看画也很好玩呢。”

“‘五谷丰登’几文钱?”

“要价四百四,还价二百就卖了。”

在归途中,常听到负了两肩年货的赶集人这样回答。

行云流水乡情浓

——《画廊》导读

李广田与何其芳、卞之琳于30 年代初在北京大学读书时相识,以文会
友,交往甚厚,一同出版了诗歌集《汉园集》,被人称作“汉园三诗人”。
他们不但写诗,也作散文,李广田的散文写得最多,文笔如行云流水,朴素、
自然,于恬淡中透出浓郁的抒情味。19 世纪英国流行过一种叫作“家常闲话”
的散文,李广田早期散文深受其影响,但风格上又有着中国北方农村的深厚
的乡土气息,散发出浓浓的乡情味。

《画廊》是李广田早期散文中比较著名的一篇。它向人们展览了作者故
乡的一幅社会风俗画:农民在一年的辛苦劳动之后,去集市选购年画,“庙
里很热闹,真好像一个图画展览会的画廊了”;“画呢,自然都很合乡下人
的脾味,他们在那里拣着、挑着,在那里讲画图中故事,又在那里细琢细磨
地讲价钱。。。他们总爱买些《老寿星》、《全家福》、《五谷丰登》或《仙
人对棋》之类。”这是典型的北方农民购买年画的情景,作者以洒脱、从容
的笔触细细写来,令人体味到农民过年的喜悦和他们的艺术爱好。

李广田曾经说过,作家创作就像蜜蜂酿蜜一样,必须用他的“思想与人
格,经过一番‘酿’的工作,然后才可以写出作品。”这番“‘酿’的工作”
其实就是把生活形象转化为艺术形象,其关键则是作者对自己的描写对象进
行美学评价。李广田就善于在平凡的事物里注入自己的美学评价,从而使读
者获得美的享受,得到美的启示。农民买年画,是最平凡不过的事,但一经


过李广田的笔,就使人感受到农民们那种淳朴的生活习惯,那种健康的美学
趣味,引起人深深的思索。

《画廊》透着温馨的乡情。你看,除夕的大扫除,庙宇里大蛇的传说,
赶集的人们自由随意的行为,买画时的讲故事、哼戏文,都让熟悉农村生活
的人们倍感亲切;特别是开头和结尾的两段对话,只有短短的几句,却让人
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农民们之间坦诚、自然、纯朴的情谊跃然纸上。

作品始终围绕着“画廊”用笔,但写景叙事却显得自然随意,不觉拘束,
纵横曲折,富于变化,表现了作者创作的独特风格。

(王卫华)

野店

李广田

太阳下山了,又是一日之程,步行人,也觉得有点疲劳了。

你走进一个荒僻的小村落——这村落对你很生疏,然而又好像很熟悉,
因为你走过许多这样的小村落了。看看有些人家的大门已经闭起,有些也许
还在半掩,有几个人正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家,后面跟随着狗或牛羊,有的女
人正站在门口张望,或用了柔缓的声音在招呼谁来晚餐,也许,又听到几处
闭门声响了,“如果能到哪家的门里去息下呀”,这时候你会这样想吧。但
走不多远,你便会发现一座小店待在路旁,或十字路口,虽然明早还须赶路,
而当晚你总能作得好梦了。“荒村雨露眠宜早,野店风霜起要迟”,这样的
对联,会发现在一座宽大而破陋的店门上,有意无意地,总会叫旅人感到心
暖吧。在这儿你会受到殷勤的招待,你会遇到一对很朴野、很温良的店主夫
妇,他们的颜色和语气,会使你发生回到了老家的感觉。但有时,你也会遇
着一个刁狡的村少,他会告诉你到前面的村镇还有多远,而实在并不那么远;
他也会向你讨多少脚驴钱,而实在也并不值那么多。然而,他的刁狡,你也
许并未看出刁狡得讨厌,他们也只是有点拙笨罢了。什么又不是拙笨的呢。
一个青生铁的洗脸盆,像一口锅,那会是用过几世的了;一把黑泥的宜兴茶
壶,尽够一个人喝半天,也许有人会说是非常古雅呢。饭菜呢,则只在分量
上打算,“总得够吃,千里有缘的,无论如何,总不能亏心哪。”店主人会
对了每个客人这样说。

在这样地方,你是很少感到寂寞的。因为既已疲劳了,你需要休息,不
然,也总有些伙伴谈天儿。“四海之内皆兄弟呀。”你会听到有人这样大声
笑道,喊:“啊,你不是从山北的下洼来的吗?那也就算是邻舍人了。”常
听到这样的招呼。从山里来卖山果的,渡了河来卖鱼的,推车的、挑担子的、
卖皮鞭的、卖泥人的、拿破绳子换洋火的。。也许还有一个老学究先生,现
在却做着走方郎中了,这些人,都会偶然地成为一家了。他们总能说慷慨义
气话,总是那样亲切而温厚地相照应,他们都很重视这些机缘,总以为这也
有神的意思,说不定是为了将来的什么大患难,或什么大前程,而才先有了
这样一夕呢。如果是在冬天,便会有大方的店主人抱了松枝或干柴来给煨火,
这只算主人的款待,并不另取火钱。在和平与温暖中,于是一伙陌路人都来
烘火而话家常了。


直到现在,虽然交通是比较便利了,但像这样的僻野地方,依然少有人
知道所谓报纸新闻之类的东西。但这些地方也并非全无新闻,那就专靠这些
挑担推车的人们了。他们走过了多少地方,他们同许多异地人相遇,一到了
这样场合,便都争先恐后地倾吐他们所见所闻的一切。某个村子里出了什么
人命盗案了,或是某个县城里正在哄传着一件什么阴谋的谣言,以及各地的
货物行情等,他们都很熟悉。这类新闻,一经在这小店里谈论之后,一到天
明,也就会传遍了全村,也许又有许多街头人在那里议论纷纭,借题发挥起
来呢。说是新闻,其实也并不全新,也许已是多少年前的故事了,传说过多
少次,忘了,又提起来了,鬼怪的,狐仙的,吊颈女人的,马贩子的艳遇,
尼姑的犯规。。都重在这里开演了。有的人又要唱一支山歌,唱一阵南腔北
调了。他们有时也谈些国家大事,譬如战争灾异之类,然而这也只是些故事,
像讲《封神演义》那样子讲讲罢了。火熄了,店主东早已去了,有些人也已
经打了合铺,睡了,也许还有两个人正谈得很密切。譬如有两个比较年轻的
人,这时候他们之中的一个也许会告诉,说是因为在故乡曾犯了什么不可饶
恕的大罪过,他逃出来了,逃了这么远,几百里,几千里还不知道,而且也
逃出了这许多年了。“我呢。。”另一个也许说,“——我是为了要追寻一
个潜逃了的老婆,为了她,我便作了这小小生意了。”他们也许会谈了很久,
谈了整夜,而且竟订下了很好的交情。“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窗上
发白,街上已经有人在走动着了,水筒的声音,辘轳的声音,仿佛是很远,
很远,已经又到了赶路的时候了。

呼唤声、呵欠声、马蹄声。。这时候忙乱的又是店主人。他又要向每个
客人打招呼,问每个客人:盘费可还足吗?不曾丢掉了什么东西吗?如不是
急于赶路,真应当用了早餐再走呢,等等。于是一伙路人,又各自拾起了各
人的路,各向不同的方向跋涉去了。“几时再见呢?”“谁知道?一切都没
准呢!”有人这样说。也许还有人多谈几句,也许还听到几声叹息,也许说:
“我们这些浪荡货,一夕相聚又散了。散了,永不再见了,话谈得真投心,
真投心呢!”

真是的,在这些场合中,纵然一个老江湖,也不能不有些惘然之情吧。
更有趣的是在这样野店的土墙上,偶尔你也会读到用小刀或瓦砾写下来的句
子,如某县某村某人在此一宿之类。有时,也会读到些诗样的韵语,虽然都
鄙俚不堪,而这些陌路人在一个偶然的机遇里,陌路的相遇又相知,他们一
时高兴了,忘情一切了,或是想起一切了,便会毫不计较地把真情流露了出
来,于是你就会感到一种特别的人间味。就如古人所歌咏的:

君乘车,我戴笠,

他日相逢下车揖;

君担簦,我跨马,

他日相逢为君下。
——这样的歌子,大概也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产生的吧。

纯朴自然人情暖

——《野店》导读

《野店》开篇,就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充满人情味的图画:太阳下山了,
农人在狗或牛羊的伴随下归家,村妇在招呼家人来吃饭,疲惫的旅人则来到


门上挂着对联的小客店。这背景已预示了这篇作品的格调是平和的。然后作
者重点描绘这个乡野小店里特殊的“人间味”:古朴、温良的店主夫妇殷勤
招待、熟练周详;陌路人偶然相遇,却豪爽义气,亲切温厚。作者特别写到
这些住店的异地人在“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招呼中相识,然后就相互照应、
拉家常、说新闻、甚至有深夜密谈,相互诉说自己的隐衷。这里流露着感人
的人和人之间坦诚相待的情谊,流露着北方汉子所特有的热情和豪爽。作者
观察细致,描绘入微,使作品充满粗犷浑厚的生活气息。

作品主要写人,但又不着重写哪个人,而是写人的群体。这个群体中的
人就像在舞台上一样,时不时地出来一下,马上又隐在众人中了。如有人出
来喊一声:“你是从山北的下洼来的吗?”然后老学究先生亮一下相,然后
店主人来煨火,接着是大家“争先恐后”地倾吐见闻。。这样就像电影中的
境头一样,一个一个画面交替出现,组成一道特有的“野店风景”。作者的
生活积淀在这里表现了出来,他用疏朗的文笔、坦率又细腻的语言,表达出
了他对诚挚朴实的人们的热爱,对温暖热情的乡村风情的由衷赞美。

作品还恰到好处地引用对联、古诗,如“荒村雨露眠宜早,野店风霜起
要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以及文末的歌谣等,这不仅使语言
多变化,具有错落之美,而且便于渲染气氛,画龙点睛,为作品增添魅力。

李广田在《文艺书简·谈散文》中说:“好的散文,它的本质是散的,
但也须具有诗的圆满,完整如珍珠,也须具有小说的严密,紧凑如建筑。”
《野店》无疑就达到了作者自己的这个高标准要求。

(王卫华)


梦后

何其芳

知是夜,又景物清晰如昼,由于园子里一角白色的花所照耀吗,还是—
—我留心的倒是面前的女伴凝睇不语,在她远嫁的前夕。是远远的如古代异
域的远嫁啊!长长的赤栏桥高跨白水;去处有丛林茂草,蜜蜂闪耀的翅,圆
坟丰碑,历历酋长之墓;水从青青的浅草根暗流着寒冷。。

谁又在三月的夜晚,曾梦过穿灰翅色衣衫的女子来入梦,知是燕子所化?

这两个梦萦绕我的想象很久,交缠成一个梦了。后来我见到一幅画,《年
轻的殉道女》。轻衫与柔波一色,交叠在胸间的两手被带子缠了又缠,丝发
像已化作海藻流了。一圈金环照着她垂闭的眼皮,又滑射到蓝波上。这倒似
替我画了昔日的辽远的想象,而我自己的文章反而不能写了。

现在我梦里是一片荒林,木叶尽脱。或是在巫峡旅途间,暗色的天,暗
色的水,不知往何处去。醒来,一城暮色恰像我梦里的天地。

把钥匙放进锁穴里,旋起一声轻响,我像打开了自己的狱门,迟疑着,
无力去摸索一室之黑暗。我甘愿是一个流浪者,不休止地奔波,在半途倒毙。
那倒是轻轻一掷,无从有温柔的回顾了。

开了灯看啊,四壁徒立如墓圹。墓中人不是有时还享有一个精致的石室
吗?

从前我爱搬家,每当郁郁时遂欲有新的迁移。我渴想有一个帐幕,逐水
草而居,黑夜来时在树林里燃起火光。不知何时起世上的事都使我厌倦,遂
欲苟简了之了。

‘Man delights not me; no, nor woman neither”①,哈孟雷特王
子,你笑吗?我在学习着爱自己。对自己我们常感到厌恶。对人,爱更是一
种学习,一种极艰难极易失败的学习。

也许寂寞使我变坏了。但它教会我如何思索。

我尝窥觑、揣测许多热爱世界的人,他们心里也有时感到寒冷吗?历史
伸向无穷像根线,其间我们占有的是很小的一点。这看法是悲观的,但也许
从之出发然后世上有可为的事吧。因为,以我的解释,他们都是理想主义者。

唉,“你不曾带着祝福的心想念我吗?”是谁曾向我吐露过这怨语呢,
还是我向谁?是的,当我们只想念自己时,世界遂狭小了。

我常半夜失眠,熟悉了许多夜里的声音,近来更增多一种鸟啼。当它的
同类都已在巢里梦稳,它却在黑天上飞鸣,有什么不平呢?

我又常恨人一点不会歌啸,像大江之岸的芦苇,空对东去的怒涛。因之
遂羡慕天籁。从前有人隔壁听姑妇二人围棋,精绝,次晨叩之,乃口谈而已。
这故事引起我一个寂寞的黑夜的感觉。又有一位古代的隐遁者,常独自围棋,
两手分运黑白子相攻伐。有时,唉,有时我真欲向自己作一次滔滔的雄辩了,
而出语又欲低泣。

春夏之交多风沙日,冥坐室内,想四壁以外都是荒漠。在万念灰灭时偏
又远远地有所神往,仿佛天涯地角尚有一个牵系。古人云,“思君令人老,
岁月忽已晚。”使我老的倒是这北方岁月,偶有所思,遂愈觉迟暮了。


一九三四年六月二十一日

①《哈孟雷特》第二幕第二场原句,意思是:“人不能使我喜欢;不,
女人也不能。”
困惑中的梦幻

——《梦后》导读

何其芳的早期作品大多是写个人感受的。生活于30 年代的中国,敏锐的
感觉使他不能安于现实;明确的生活道路还没有找到,就像那个时代的许多
青年知识分子一样,他的思想常常陷于困惑和迷惘。《梦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