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步领会,我们会感受到诗人是在以马喻人,甚至有人说那人就是诗人自己。
由从马到人的转换,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老马》刻画的是中国农民的命运。
那么,《老马》一诗究竟表现了怎样的情结呢?臧克家在《关于》一
文中颇具意味地坦言,“我觉得都可以。诗贵含蓄,听凭读者去品评”。
《老马》作为一首采用比兴手法已尽完美的咏物诗,物与人之间必有所
寄托。无论这物是寄托于一个人,还是一种人,论者见仁见智的结论,都说
明这首诗在可喻不可喻的程度上达到了比兴手法咏物言志的极致。这志,就
是在“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这种近乎极端的条件下,它仍然“抬起头望望
前面”这种亦悲亦壮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生命的境界。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
托物言志,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特点之一。
意蕴丰厚风格含蓄,是《老马》的又一艺术特点。无论怎样,《老马》
都让人感受着生活的艰辛,特别是在老马与农民之间,确实存在着一条扯不
断的纽带。诗人赋予老马的精神,也高度合于中国农民的生活特征和性格本
质。可以说,诗中老马的坚韧耐劳、容忍无助正是当时中国土地上最广大的
农民品格和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上下两节,形式整齐用韵考究。每节四行都采用了“ABAB”式的
韵脚,并且在同韵的同时又注重同调,自然音韵和谐顺畅上口。
(欧秀岚)
三代
臧克家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1942 年
世世代代的浓缩人生
——《三代》导读
臧克家的短诗《三代》众口交赞,久负盛名。其形式的精悍简约与其思
想蕴含的深刻丰厚之间的交融,可以说是达到了极限。这是一首含蓄精洽、
深沉厚重的好诗。
全诗仅六行三个排比句,寥寥21 个字,形象而又完整准确地概括总结了
中国农民世世代代从生到死艰辛劳作的人生历程。生动地再现了旧中国劳动
人民世代简单重复的生活道路和悲惨命运。这种简单重复的共同模式的叙写
具有十分惊人的典型性。有人责备诗人为什么不写出农民的反抗和斗争。其
实,中国土地上的大多数农民,世世代代正如鲁迅先生在《集外集·俄文译
本〈阿Q 正传〉序》中所说,“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默默地生长,
萎黄,枯死了”,“已经有四千年!”因此,诗人忠实于生活他笔下的农民
大多是这种旧式的悲剧型的农民,谱写的是一曲曲低沉愤懑的悲歌。
诗人善于选择独特的并且是最有价值的视角,从农民和土地的深刻关系
这一最能显现农民物质的视点来抒写他对农民的理解和感情。这首诗就像电
影手法中的大特写镜头一样,截取的是最富有特征的农家生活的典型情境:
孩子的天真嬉戏,大人的艰辛劳作,老人的悲惨离世,这一切都发生演进“在
土里”。这就是他们的整个天地,这就是他们的全部人生。诗人力透纸背的
功力,把世世代代普通农民的生活史、命运史、血泪史重现在读者面前。
诗人用不同年龄段上的三个呼之欲出的形象代表了三代人,构成了三个
紧密贯串互为因果的意象。通过展现三代人“洗澡”“流汗”“葬埋”这极
其具体可感的三个生活场景,将三个意象之间的一切转折、关联、过渡全部
删除,荡涤了具体时空的外壳,从而揭示出普遍的历史规律。而这又是一条
多么令人辛酸不平惊心动魄的历史规律呵!
苦心经营刻意揣摩的诗人发掘自己对生活的感知和认识,把一首短诗《三
代》提纯为一段浓缩深邃的警句名言。
(欧秀岚)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
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惆怅的意境
——《雨巷》导读
《雨巷》是戴望舒最有影响的一首诗。1928 年8 月在《小说月报》上发
表后,立即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从此,戴望舒有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大革命期间,戴望舒曾向往过革命。1926 年还参加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
团。然而随着大革命的失败,他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开始感到迷惘和悲观,逐
渐脱离了政治斗争,逃进了艺术的象牙塔。但文学中所反映的生活和情感并
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革命的失败对他精神上的影响毕竟要在他的诗作
中体现出来。《雨巷》表现的就是大革命失败给他造成的那种迷惘、惆怅、
失落和忧郁的心境。
不过诗人没有直抒胸臆地去表现自己的心境,而是将形成自己这种心境
的特定的历史事件和背景舍弃,借助另外一些更具普遍性的意境去表现自己
的心境。这种手法准确说来是借境抒情或借境写心,在宽泛的意义上也可以
说是象征,即借外部“象征的森林”来表现诗人的内部世界。
《雨巷》写了虚实两重意境:雨巷意境和丁香姑娘意境。“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是实写的雨巷意境。狭巷、
微雨和孤独的彷徨者,已不是再现意义上的物和人,而是“有意味的形式”,
已经构成了能够抒发惆怅失落情感的意境。诗人感到仅用雨巷意境尚不足以
充分表现自己的心境,因而又叠印上一重丁香姑娘意境。这重意境是虚写的,
它只是抒情主人公的想象。丁香花花小,花冠长筒形,多为淡紫色,是一种
给人惆怅忧郁感的花。这种审美积淀早在唐代已经形成。李商隐《代赠》诗
中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中主李璟《浣溪沙》
词中有“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词句。在《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内
怀愁绪,外表也忧郁的姑娘。“我”希望逢着这样一位姑娘,是“我”失落
惆怅,需要情感慰藉和情感交流的心理表现。这或者是因为来自异性同病者
的相怜是最有效的解忧的杜康。所以姑娘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是丁香姑
娘意境的点睛之处。叠加上这重虚境,抒情主人公的怅惆心境得到了更为充
分的展示。
由于诗作舍弃了产生所写心绪的具体事件和背景,而采用了借境抒情的
手法,因而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只要他们也有类似的情感,就会与诗人发
生情感共鸣。这是该诗具有较强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
全诗虚实相成,首尾呼应,结构完美。从韵律上看,虽然体式比较自由,
但诗中却回荡着旋律般的音乐美。节奏迟缓,正与诗情诗境相合。
(钱振纲)
乐园鸟
戴望舒
飞着,飞着,春,夏,秋,冬,
昼,夜,没有休止,
华羽的乐园鸟,
这是幸福的云游呢,
还是永恒的苦役?
渴的时候也饮露,
饥的时候也饮露,
华羽的乐园鸟,
这是神仙的佳肴呢,
还是为了对于天的乡思?
是从乐园里来的呢,
还是到乐园里去的?
华羽的乐园鸟,
在茫茫的青空中也觉得你的路途寂寞吗?
假使你是从乐园里来的
可以对我们说吗,
华羽的乐园鸟,
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后,
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
《乐园鸟》导读
“华羽的乐园鸟”是诗人理想的自况,它昼夜不停、无止无休地飞翔,
象征着一位探求者永远在路上的求索。此语出自屈原《离骚》“吾令凤鸟飞
翔,继之以日夜”。而飞翔本身却是既冷且暖,苦乐相伴的。“幸福的云游”
与“永恒的苦役”是一组“对立”,前者是欣然的选择,后者却有若屈服命
运的无奈。这组对比在强烈的反差中揭示了“飞翔”的内涵。
诗的第二节“渴”和“饥”时所饮的“露”,出自《楚辞》“朝饮木兰
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乐园鸟”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所以它患着
对于天的乡思病。
在第三节中,诗人自问:“华羽的乐园鸟”,“是从乐园里来的呢?/
还是到乐园里去的呢?”人在追寻时便会怀疑自己的奋斗与挣扎,会感到疲
累,会产生孤独寂寞之感。而孤独寂寞正是生命的本质。敏感的诗人终生都
在追寻、都在不断的失意中走过。
诗的最后一节中“天上的花园”,那“乐园鸟”所自来的地方,包含着
一个古老的传说。据《圣经·创世纪》记载,上帝曾为他造的第一个人亚当
创建了伊甸园,即乐园。因为亚当寂寞,又取了亚当的肋骨造了夏娃。一天
撒旦的化身蛇诱惑他们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上帝把他们从乐园中逐出了。
这一节的意思是:来自天堂的“华羽的乐园鸟”,你知道吗?失去了亚当、
夏娃的乐园,是否不堪荒芜?
《乐园鸟》一诗善用中外典故,且化出了新意,使得“乐园鸟”的形象
饱含着东西方文化的双重色彩。在诗歌的节奏上也很奇特,“飞着,飞着,
春,夏,秋,冬,/昼,夜,没有休止。”参差的停顿生动地传达出乐园鸟在
青天之上的不停的奋飞。诗的内在情绪是现代的,变化极大:从幸福到彷徨,
从快乐到孤寂。
《乐园鸟》的诗意具有朦胧性和意象性。总体看来,它意象化了一个求
索理想与幸福者的状态与感觉。
(刘亚莉)
狱中题壁
戴望舒
如果我死在这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
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
沐着飘风: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
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1942年4月 27日
《狱中题壁》导读
《狱中题壁》一诗写作于1942 年4 月24 日。是诗人在日本侵华、全民
抗战的“灾难的日子”,在自己身陷狱中,面临酷刑和死亡时的自白。与前
期诗作的灰颓、低沉相比,面对死亡,诗人大彻大悟了生命的真义,为自由
和光明,他宁愿赴死,而“他的灵魂”将“高高飘扬”。
这是一首现实主义诗歌,诗义一目了然。诗的第一节,诗人假设自己会
死于监狱之中,却劝告朋友们:“不要悲伤”,伤感的情绪中仍然有盼望:
“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到了第二节,诗人的情绪转为激愤——
对于日本侵略者的深深仇恨。而第三节中,当“你们回来”,高唱着凯歌,
在欢庆胜利的呼声中,牺牲者的灵魂将会高高扬起。第四节继续着第三节的
感人至深的盼望,表达了一个躯体被囚禁却热爱阳光与自由的灵魂的梦想:
“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题壁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望舒的《狱中题壁》明确以“朋
友”为阅读者,隐秘地传达出了双重含义:一,写给朋友的诗竟需要题壁,
表明了身陷黑暗潮湿的囚狱中的失去自由的状况,二,同时也表明了诗人为
了民族大义,慷慨赴死的决心和对胜利终会到来的信心。《狱中题壁》一诗
的情绪由伤感流向激愤再流向悲壮,真切地传达出诗人面临死亡时的心情,
并以一个个体的境遇与心情映射了整个中华民族誓死抗战的精神。
(刘亚莉)
预言
何其芳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私语,
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
你一定来自温郁的南方,
告诉我那儿的月色,那儿的日光,
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
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
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
那温馨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请停下,停下你长途的奔波,
进来,这儿有虎皮的褥你坐!
让我烧起每一秋天拾来的落叶,
听我低低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声将火光样沉郁又高扬,
火光样将落叶的一生诉说。
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
古老的树现着野兽身上的斑文,
半生半死的藤蟒蛇样交缠着,
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
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
当你听见了第一步空寥的回声。
一定要走吗?等我和你同行,
我的足知道每一条平安的路径,
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
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
你可以不转眼地望着我的眼睛。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
你的足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
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
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呵,
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
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
1931 年秋
用生命去歌唱
——《预言》导读
何其芳在《西苑集·话说新诗》一文中曾说:“一个真正的歌者一定不
是仅仅用他的嗓子歌唱,而是用他的全部生命去歌唱。”他19 岁写就的《预
言》也不妨称之为“生命之歌”。
从“年轻的神”降临的脚步声引起了自己欣喜的“心跳”开启,最后又
以“年轻的神”在黄昏里最后消失了远去的足音为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
象。一个序曲,一个尾声,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