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地图》明确标示乐安县在今山东博兴

县境内,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亦载:“乐安
县,西汉置,治所在今山东博兴县。”按照“汉承秦制”、秦国的郡县制又
是在七国原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情况推理,西汉的乐安应就是秦代的乐
安,亦即齐国的乐安。再说山东博兴县境内实有乐安故城遗址。《续山东考
古录》、《新唐书》及清《博兴县志》均记该地有“乐安故城”。据实地考
察,乐安故城遗址在今博兴县城。这一说的问题在于:查遍先秦古籍,春秋
时代的齐国无“乐安”这一地名,《元和姓纂》、《新唐书》上所载孙武的
故里在“乐安”应该是唐代的称谓,而今山东博兴县在唐代不名乐安,而名
“博昌”。至于在唐代该地就有“乐安故城”的记载,正说明博兴县有“乐
安”之名是历史的陈迹,至唐代已经废弃。因此,博兴说也难以令人信服。
(三)惠民说。孙武的故里在今山东省惠民县是一种甚为流行的说法, 
郭化若的《孙子译注》、陶汉章的《孙子兵法概论》,吴如嵩的《孙子兵法
浅说》、黄葵的《孙子导读》、吴九龙主编的《孙子校释》以及日人服部千
春的《孙子兵法校解》等,都采用此说。这一说的论据是,唐代自天宝以后, 
版图中称“乐安”的只有乐安郡,而今惠民县是乐安郡的治所和郡内最大的
县,因此,《元和姓纂》等书所说的“乐安”,只能是指惠民县而言。唐杜
佑编的《通典·州郡十》记:“棣州(原注:今理厌次县),春秋战国属齐。。。 
(唐)或为乐安郡(按:在天宝以后),领县五:厌次。。”上述记载中的
“厌次”,就是惠民县的旧称。而且,据惠民县史志办公室的调查,惠民县
城南原建有孙武庙,城北有个庄名就叫“孙武家”,这一带许多孙姓人家都
说是孙武的后代。这样,惠民说更有了民间传说的依据。不过,史书记载孙
武的祖父“食采于乐安”,是不是指唐代的乐安郡?乐安郡有五个县,有没
有可能指其他的县?惠民县中有关孙武的遗迹和传说是不是可靠?这些还都
是令人生疑的问题。
孙武是世界著名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故里是哺育他成长的摇篮,也是纪
念这位名人的胜地。虽然,孙武的花岗石高大塑像已于1991 年5 月在惠民县
竖起,但这场争论并没有结束。孙武故里究竟在何处,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落实。
(徐小谊) 
孙武何处斩美姬? 
孙武,字长卿,是我国春秋时代的齐国人。他是一位大军事家,曾以“兵
法十三篇”进见吴王阖闾。《史记》上记载说:“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
为将。西破强楚,人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孙武认为
“兵者国之大事”,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做到“百战不殆”。所著《孙
子兵法》一书,为我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被世界公认为“兵学圣典”、“世
界古代第一兵书”。他本人也被推崇为“东方兵学的鼻祖”。
他平时训练军队,从实战出发,要求非常严格。在《史记·孙武子列传》
中记有:“吴王阖闾以妇女试兵,武子以王之爱姬为左右二队长,申令之后, 
二队长大笑,武子斩之。”他强调只有执行铁的纪律,才能训练出所向披靡
的威武之师。关于他“演阵斩姬”的故事,一直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苏州,是吴国的故都,至今尚存孙武遗迹。孙武墓,据《越绝书》记载: 
“在巫门外大冢,去县十里。”又《后汉书》引《皇览》云:“在吴县东门

外。”唐·陆广微《吴地记》也说:“平门西北二里,有吴偏将军孙武坟。” 
直到清代嘉庆年间,孙星衍购得一榭园故址,改建为孙武子祠,地点在虎丘
东山洪内。并曾作诗一首:“我家吴将高绝伦,功成不作霸国臣,春秋三传
佚名姓,大冢却在吴东门。。”解放后,又在虎丘东山孙武子祠废基之上, 
建起了一座孙武子亭,亭内耸立石碑一块,碑上镌有张爱萍将军题词:“孙
子兵法,克敌制胜;娇娘习武,佳话流传”。以后,有人误把虎丘讹传为孙
武训练女兵之所,考之史实,其实不确。
那末,历史上的孙武教场,究在何处?相传一处在枫桥寒山寺西南约三
里的孙家桥。据同治《苏州府志》载:“孙武子宅在枫桥西南孙武子桥侧。” 
去当地考查:孙家桥现属横塘乡曙光村,方位系南北向。该桥原名孙武子桥, 
桥旁曾立有3 尺黄石一块,上刻“孙武子桥”四字。桥西有旗杆浜,亦为南
北向,约长80 多米,现已填没。先前,河边立有一排旗杆石,想当年孙武在
此演阵习武,军旗飘扬,声威十分显赫。北边有一大片平地,相传就是操练
兵马的大教场遗址,据当地老人回忆:以前这里矗立着三座高大的牌坊,气
势雄浑,壮观异常。孙武为了便于操练兵马,教场就设在他的居宅附近。此
处距离苏城不远,城内就有吴王的深宫内苑。作为拱卫苏州城西的军事屏障, 
倒也很有可能。
另一处,则在今吴县胥口乡的蒋墩,当地尚有教场山、二妃庙和二妃墓
等遗址。
蒋墩,地处香山之西。香山,因春秋时吴王曾在此种香而得名,留下了
伍子胥墓、郑旦墓等古迹,附近还有吴国南宫的遗址。其西有舟山村,相传
是吴王训练水军、督造舟船之所。这一带,无疑是当年吴国的重要根据地之
一。
蒋墩,亦名将墩。相传因当年孙武在此拜将而得名,村边有一座小山, 
叫做教场山。据吴县《香山小志》(抄本)称:“教场山即吴宫教美人战处, 
地名蒋墩,或称小娘山,教场之讹音也。”登上山顶,上面十分平坦,总长
约数百米,可以陈兵列队,跑马射箭,据说这里就是当年孙武的点将台故址。
山的左前方是一大片葱绿的平地,可容兵数千,当地老百姓至今仍称之为大
教场。
南面山坡上,过去曾有高大的坟垄一座,叫做“美女坟”,又称“二妃
墓”。相传所葬者即是吴王阖闾的二位美姬,在演阵中因违反“军令”而被
斩。可惜此坟在“文革”中已被平毁,至今在荒草丛中,仅存遗迹。
教场之东,一带山埂,连绵起伏,名小横山,二妃庙就建在这里(现为
小横山小学所在地)。据《姑苏志》记载说:“吴王庙在香山南址,庙
貌有二妃侍,相传即孙武所诛二队长也。”《香山小志》上也说;“南麓, 
土龙横卧,名小横山,首东北有尼庵,古之二妃庙也。”据村上的老年人回
忆:二妃庙内原有寝楼三间,楼上塑有二妃像,珠冠霞帔,丰姿秀丽、娇艳
动人。在楼下,则塑有孙武的坐像,全副戎装、神态威武异常。庙内昔年的
情况,与《香山小志》所记,完全符合。明代的高启曾到此游历,并作诗记
慨说:“锦云阵阵落红衣,波冷双莲惨夕晖。故国草侵金辇迹,荒祠尘掩画
罗帏。共哀艳质军前没,谁见香魂月下归?惆帐无人来酹酒,绿杨惟有暮鸦
飞!”
苏州历史上遗留的二处孙武教场,究竟哪处是真?哪处是假?还是两处
都曾设过教场?从以上所引史料看,言之凿凿,都有所据。但笔者查阅了明

代以前的史书,却未见记载。故而娇娘在哪处习武?二姬在何处被斩?仍然
是扑朔迷离,至今难以作出定论, 
(孙鹄) 
“牧野大战”发生在哪里? 
“牧野大战”是武王伐纣过程中的一次规模宏伟、影响深远的重要战役。
据史籍记载,周武王率领的“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 
和庸、蜀、羌、髳、微、、彭、濮等方国部落的盟军(《史记·周本纪》), 
“朝至于商郊牧野”(《商书·牧誓》),一举战胜了殷纣王的70 万军队。
此战决定了殷商的灭亡,奠定了周武王立国的基础。
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牧野大战”发生在什么地方?古往今来,人们意
见纷呈。《尚书·牧誓》孔传云:“牧野,纣近郊三十里地名牧。”许慎在
《说文解字》中说:“坶,朝歌南七十里地。《周书》武王与纣战于坶野。” 
坶即牧。《后汉书·郡国志》云:“朝歌,纣所都居,南有牧野。”《水经·清
水注》:“(清水)东南历坶野。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据皋
跨泽,悉坶野矣。《郡国志》曰,朝歌县南有牧野。《竹书纪年》曰,周武
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通典·州郡》:“郊野之地,即纣都
近郊三十里即此也”。上列古书的记载,虽各自指出了“牧野”的大致方位, 
但都没注明其确切的地望。所以在今人的著作中,对此也语焉不详。范文澜
的《中国通史简编》认为“牧野”在今河南汲县。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
则认为在河南淇县南。“牧野大战”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呢? 
孙作云主张,广义的“牧野”泛指河南地界中的黄河以北,北及辉县一
带的地方。这一带在商代末年是牧地,所以叫“牧野”;狭义的“牧野”在
今河南新乡至汲县一带,因为在新乡城北10 里有一“牧野村”,即今河南师
范大学所在地。这就是“古牧野地名遗留,商周之际的牧野大战,即在此一
带地方作战”。这是由于新乡、汲县处在古黄河的“北曲之地”,是纣王畿
的南大门。从地理上说,纣要阻止周人从西方沿黄河东进,必定要在此布兵
防守。即所谓纣兵发70 万在“牧野”拒周。从距离上看,新乡距朝歌恰为
70 里。另外,从汲县城西山彪镇出土的周初铜器《小臣殷》上的铭字“牧
”来判断,“牧野”就在其附近。(孙作云《商周之际的“牧野大战”的
“牧野”在哪里》,载《历史教学》1961 年第8、9 期)。
也有人认为,牧野不是一个特称的地名,而是一个泛称的方位。“所谓
牧野,是商都郊区”。如《尔雅·释地》曾说:“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 
牧外谓之野。”因此,《尚书·牧誓》中的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应读
作“商郊、牧、野”,指的是商邑外的四周,自郊至牧而野,由近及远的一
定范围内。《墨子·明鬼》说过:“与殷人战乎牧之野”。可见,“牧之野” 
不是一个地名。宋人夏在其《尚书详解》中曾明白地说过:“牧野乃凡郊
外之统名。”(代夫《“商郊牧野”辨》,载《史学月刊》1981 年第5 期)。
近年来,我国各地广泛进行了地名普查活动,解决了不少历史上遗留下
来的问题。阎正通过地名普查,根据《汲县县志》“在县南陵西社,周武王
伐纣陈师牧野即此。《诗》云,牧野洋洋是也,《舆地广记》‘故商都牧野
之邑’,《寰宇记》‘近郊三十。’”以及《新乡县志》“牧野在县东北八
里,即古牧野,武王伐纣陈师之地”的记载,指出“牧野”的确切位置“在

今新乡市郊区牧村公社的所在地西牧村大队”。在牧村公社,有许多古代留
下的地名皆与武王伐纣有关。如牧村西南的古龙岗(今扬岗)、古凤岗(今
茹岗)、古龟岗(今畅岗)等,相传是武王兵临牧野时驻扎的村落。其东北
就是南下御周的商军营寨,后称“御寨”(今御河)。其它有关的地名还有
“斩将屯”、“分将池”、“拜将台”、“太公池”等。特别是阎正新发现
的濒于湮灭的“牧野兴国寺”和寺前倒卧的石碑,为确定牧野的地望提供了
重要的证据。碑文写道:“。。旧有兴国寺者,年久未见遗趾,隆庆中有叔
庠生者,穿井见石,上注兴国寺字样,造于汉明帝年间。。。牧村,即周武
王伐商之所。”(阎正《牧野大战究竟在何处?》,载《地名知识》1981 年
第3 期) 
上面几种关于“牧野”的考证意见,哪一种最正确呢? 
(黄显功) 
燕国的京都在哪里? 
燕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在中国文化
史上居有重要地位。但古今史学家、地理学家和一些学者,对燕国都城之所
在地的看法与认识却很不一致。各种辞书对此说法不一,许多历史文化著作
也各执己见。
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说:“周武王灭纣,封
召公于燕。”在《货殖列传》中说:“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
赵,东北边胡。。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 
没有指出燕国建都何处。《战国策·燕策》中有纵横家苏秦一段话:“燕东
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
二千余里,。。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此所谓天府也”, 
也只叙述了燕国之四邻、疆域和规模。燕国大将乐毅在《报燕王书》中记述
了他公元前284 年率领大军攻齐获胜,把从齐国缴获的大批财物统统运回燕
国,“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于历室,齐
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汉篁”,但没有说明元英、历室这两个燕国的
宫殿和宁台在何处。虽提到蓟丘,但很难肯定这就是燕国的都城,所以仍不
知燕都在哪里。《战国策》是我国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司马迁撰《史记》
参考了它。在《刺客列传》中,几乎全部采用了荆轲、豫让、聂政的材料, 
都没有指出燕国的都城就在蓟丘;北魏时代的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名著
《水经注》中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有蓟丘,因丘以名邑
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南朝宋人裴骃为《史记》作的“集解”也
说:武王封召公于北燕,“在今幽州蓟县故城是也”。但蓟和燕都是否一回
事,是否一个国家,后世学者却有不同看法。
现代的一些专家、学者,长期以来对燕国在何处建都的看法与认识,大
体有以下三种: 
第一,燕都在蓟。
郭沫若的《中国史稿》,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朱绍侯主编的《中
国古代史》,上海辞书出版社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