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奉节确实和刘备有别致的地域姻缘,人杰地灵,由此推测和附会,以帝王
传统的神秘行为而滋生自己的神秘感念,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既然有关
人士已提出这个疑窦,有系铃还得解铃,因此要解开它,看来仍得要作一番
实地勘察才是哩!
(盛巽昌)
周瑜的真墓在哪里?
说起三国时期的吴国名将周瑜,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当年那场赫赫有名
的赤壁大战。建安十三年(公元208 年),曹操率军南下,周瑜和鲁肃坚决
主战,并亲率吴军大破曹兵于蒲圻的乌林赤壁,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
多、以弱胜强的又一范例。此役一举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历史局面,使吴国的
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得以迅速发展。从此,周瑜的威名远扬,成为中国古
代著名的军事家之一,也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颂扬。比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赤
壁送别歌》云:“二龙争胜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
瑜于此破曹公”;至于说到宋朝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大江东去》词和前、
后《赤壁赋》,更是名闻遐迩了。
可是,如果有人问起周瑜的墓地在何处?恐怕就鲜有人知了。据载,周
瑜死后,巴丘、宿松、舒城、庐江等地都有周瑜的墓,可到底哪一座是其真
墓呢?后人很难断定,因此也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说法,主要有:
1。巴丘说。据《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说:“策自纳大乔,
瑜纳小乔。复进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周
瑜36 岁时,于巴丘任上病死,以死地而葬身,是极有可能的。有人则对此提
出异议。《三国志·吴书》也载:“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
年36 岁。权素衣举哀,感动左右,丧当还芜,又迎之羌湖,众事费度,一为
供给。”由此可见,既然灵柩从巴丘(今丘阳)迎到芜湖,就决不会再重新
回到巴丘归葬,所以巴丘的周瑜墓是假的,只不过是一座纪念性的墓地而已。
另外,周瑜“留镇”的巴丘,应在今巴丘县,与周瑜死地的巴丘是两个地方。
2。舒城说。《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
《三国演义》说周瑜是舒城人;权威的《辞海》也说周瑜是庐江舒县(即今
安徽舒城人)。《三国演义》又说周瑜死后,孙权极度哀伤,并命人厚葬本
乡;又据《舒城县志》云:“周瑜墓在县西七十里净梵寺。”当地人叫作瑜
城,据传周瑜曾在此筑城驻守。这样看来,舒城的周瑜墓无疑就是真墓了。
然而,持不同观点的学者提出了两点反驳的理由:(1)《三国志·吴书》只
说周瑜的灵柩只运至芜湖,并没有说厚葬本乡,《三国演义》的说法不可信。
(2)夫于周瑜是舒人,明代有人考证说:“古之舒自皖以下皆是”;近人考
证云:汉代的舒县,即今庐江县,而舒城县在唐开元二十三年才设置,这就
证明书中所言“舒”并非“舒城”,可见舒城的周瑜墓,也不能肯定就是真
墓。
3。宿松说。据《宿松县志》记载,宿松的周瑜墓在县南30 里,是周瑜的
后代周本所立,过去有不少学者认为,周瑜既为后世景仰,故立墓者颇多,
今宿松周瑜墓为其后人所修,便极有可能是真墓。也有学者指出,这个结论
是很难成立的,证据不足,宿松的周瑜墓,不过是一座纪念性的坟墓而已。
4。庐江说。庐江的周瑜墓,在离县城东门外2 里许,其墓现已较破落:
只是一堆黄土,原墓高两米,墓门向东,墓碑题有“吴名将周公瑾之墓”。
据史载,1942 年国民党驻庐江部队一七六师五二七团团长覃振元以修墓之名
盗掘了周瑜墓,墓碑、华表、石狮都被挖走,连墓砖也被挖走。覃振元掘墓
后,还筑墓成台,并请人撰写了一副对联刻在石墓上,曰:“赤壁展宏图,
三十功名,公已勋垂宇宙;佳城封马鬣,二千年后,我来树此风声。”真是
脸皮厚得可以。据有关同志考证,在庐江周瑜墓附近的村子里,数户人家短
墙上有不少墓砖,砖上的花纹图案清晰可辨,经有关专家鉴定,被确认为是
东汉烧制的无疑。再结合《三国志·周瑜传》中“庐江舒人”的记载,可以
证得庐江的周瑜墓可能就是真的。
不容置疑,由于年代久远,史料记之不详,不少墓地又遭受到了严重破
坏,使人难窥真相,究竟何地周瑜墓为其真,还须对墓地进行深入考究,方
能揭开历史之谜。
(俞姡а
鲁肃的墓在何处?
鲁肃(172—217 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三国
时吴国名将,出身士族。初率部属百余人从周瑜到江南,后得周瑜推荐,为
孙权所器重。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率军南下,严重威胁孙氏政权,他
与周瑜坚决主战,并建议联合刘备共拒曹操。孙权采纳了这个建议,任其为
赞军校尉,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任奋武校尉,代领其军。鲁
肃为人方严,虽在军阵中,常手不释卷,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
东吴的人才,鲁肃为冠,为东吴出力不少。然而,他逝世后葬在何处?一说
葬湖北汉阳龟山,一说葬湖南岳阳市。翻翻有关通志、古籍,均言之不详。
于是,一般性文章,如盲人摸象,各谈自己摸到的部位。
1984 年4 月3 日,《北京晚报·五色土》栏内,发表彭华的文章,认为
鲁肃墓在龟山。
文章说:“龟山所在的汉阳,较为偏僻,当地人也少来此,对鲁肃墓不
甚了了。作者1974 年路过武汉特意去寻访,至山顶,见得鲁肃墓,仅余一座
巨大的‘门’字青石牌坊,依稀可见到立柱和横杠上面刻有各种水船、战舰
浮雕花纹。鲁肃作为一代人杰,作者建议整修墓地。”
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湖北通志》上就讲到鲁肃死后葬于汉阳龟山。
这一说法是真是假?如果龟山鲁肃墓是真的,那么,岳阳市的鲁肃墓难
道是假的吗?是衣冠冢吗?
鲁肃曾在岳阳生活过一段时间是肯定的,岳阳楼的前身就是鲁肃训练水
军的阅兵台,岳阳市还有小乔墓,他们都是同时代的人。我偏重于鲁肃墓在
岳阳的说法。南朝裴松之在《三国志·周瑜传注》中明确指出:“臣松之案,
瑜欲取蜀,还江陵治严,所卒之处,应在今之巴陵。”又据《三国志·鲁肃
传》记载,周瑜“陨踣之日”,曾给孙权上疏,乞以鲁肃代己。接着鲁肃“代
领瑜兵,士众四千余人,奉邑四县(下隽——包括后来的巴陵县、汉昌——
氏沙,浏阳、州陵)皆属也”。鲁肃代周瑜职驻巴陵,故巴陵一墓(岳阳市)
与鲁肃关系应更为相关。
1983 年5 月,我特意到岳阳市寻访鲁肃墓,只找到了墓址,在洞庭橡胶
厂家属宿舍区范围内,距岳阳楼三四百米。当时已沦为一个大土包,上面已
开荒种上番茄、蕹菜、丝瓜之类。访问了附近的一些知情人,据他们回忆昔
时墓地,另参阅有关材料,情况是:鲁肃墓原墓葬高约6 米,墓基部直径约
25 米。正面竖立一副大石枋门,高约3。5 米,宽约1。2 米,有数步石阶直达
碑前。墓碑高1。7 米,宽1。1 米,上刻“东吴太傅墓”5 个大字(1915 年立,
今失),墓碑两侧镶有石柱和辅碑,石柱上勒有对联——
扶帝烛曹奸,所见在荀彧
侍吴亲汉胄,此心与武侯同
墓身四周,全用青砖围砌,边沿竖立石栏,高约1 米。
有关此墓的情况是:清代光绪十五年(1889 年),巴陵知县周至德对墓
身进行了一次维修,在墓顶增筑一小庙,新勒墓碑于坟前。民国四年(1915
年),北洋军阀曹锟镇守岳阳,将小庙拆去,改建成一座直径约3。5 米纯木
质结构的六角小亭,亭中立碑刻文,并换立了墓碑。这说明岳阳鲁肃墓也有
相当的规模和确切的近代史实。
但是,我不敢否定彭华提出的鲁肃墓在龟山的说法。谁是谁非?有待潜
心研究者加以考证,这关系到一位名人的归宿,更关系到现今旅游点的设置、
解说。
(范良智)
杜甫的墓在何处?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他的诗歌创作,丰富了我国绚丽多采
的文化宝库。但是,杜甫生前并不得志,晚年更是流离漂泊,在贫病交加之
中停止了他的歌唱,死于湘江水上一条小船里。他死后,儿子宗武无力葬父,
只好把父亲的棺材权厝着,直到40 多年后,孙子嗣业才借助于乞讨,安葬这
位生前穷愁潦倒、死后名垂千秋的祖父。由于诗人这段催人泪下的曲折历史,
遂产生了杜甫逝世之后葬于何处这样一个聚讼千载的问题。
杜甫的墓地究竟在何处?历史上有四种不同的说法,即湖南的耒阳县、
岳阳县、平江县、河南的偃师县。
据《耒阳县志》,杜甫“初避乱入蜀,往依严武。武卒,蜀乱,复移夔
州。大历三年下峡,至荆南,游衡山,将适郴州,依舅氏摄十二郎,侨居耒
阳。值江水暴涨,涉旬不得食,聂令具舟迎之,馈以牛炙白酒。一夕大醉,
宿江上酒家,为水漂溺。遗靴洲上,聂令徙置,为坟墓焉。”《耒阳县志》
这段杜甫卒于耒阳之说,本于新、旧《唐书》,新、旧《唐书》都说杜甫卒
于耒阳。从“一夕大醉,宿江上酒家,为水漂溺,遗靴洲上,聂令徙置,为
坟墓焉”等句看,杜甫溺死江中,为水漂走,连尸体都找不到,只好拾起他
被水漂在洲上的靴子作坟,实在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如此则耒阳的杜甫墓,
其实只是一个衣冠冢。又据史载,耒阳的杜甫墓在耒阳县城北郊二里,于景
定年间修建,明嘉靖中知县马宣重修。
唐代诗人元应杜甫之孙嗣业的请求,写了一篇《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
君墓系铭》。元为杜甫写的墓志甚为重要,是杜甫墓在河南偃师、湖南岳阳、
平江三种说法的重要依据,所以先将墓志摘录如下:“适遇子美之孙嗣业,
启子美之柩之襄,袝于偃师。途次于荆,雅知余爱其大父之为文,拜余为志。
辞不能绝,今因系其官阀而铭其卒葬云。。甫字子美,。。舟下荆楚间,竟
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有九。。。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殁,命其
子嗣业。嗣业贫无以给丧,收拾乞匄,焦劳昼夜,去子美殁后馀四十年,然
后卒先人之志,亦足为难矣。”
河南《偃师县志》(孙星衍、汤毓倬同撰)卷四《陵墓志》据《旧唐书》
和元撰的杜甫墓志,称杜甫墓在偃师:“杜甫墓在县西土娄村。明《一统志》:
杜甫墓在首阳山,《通志》:杜甫墓在土娄村,元和八年元微之志其墓。毓
倬按:《旧唐书》甫本传载,宗武子嗣业,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首阳山
之前。唐元墓志亦云,启子美之柩之襄,袝事于偃师。袝着,袝当阳侯之墓
也。是杜甫墓在偃师土娄,毫无疑义,。。杜公墓乾隆初年村民侵为麦地,
邑令朱续志访出,造茔树碑,载《艺文志》。”
清代同治《巴陵县志》卷二十《冢墓》则据元撰的杜甫墓志说杜甫墓在
岳阳:“杜甫墓在岳州,今不知其处。按元微之墓志,扁舟下湘江,竟以寓
卒,旅殡岳阳,是杜墓在岳阳也。元和中,孙嗣业迁墓偃师,后人遂失其殡
处。”从“元和中,孙嗣业迁墓偃师,后人遂失其殡处”等句看,《巴陵县
志》实际上是说岳阳曾有过杜甫的权厝冢,后来由于嗣业把杜甫墓迁去偃师,
连权厝冢也没有了。
清代同时有杜甫墓在平江之说,此说较杜甫墓在岳阳之说更早。嘉庆《平
江县志》卷二十一《冢墓》:“左拾遗杜甫墓在小田。按元微之墓志,旅殡
岳阳四十余年。平为岳属,岳阳之殡,直言平耳。归袝固宗武意中事,而大
历干戈扰攘,殡不果归,流寓而遂家焉,无足怪者。”《平江县志》认为杜
甫墓在平江小田,这是由于杜甫灵柩在大历年间因战乱归丧未成,而杜甫的
子孙也就在平江生活下来。清同治《平江县志》沿袭《嘉庆志》的记载说:
“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甫墓在县南三十里小田。”李元度《杜工部墓考》
也认为杜甫墓在平江小田:“元志称扁舟下荆楚间,卒以旅卒,旅殡岳阳,
岳属别无杜墓,遗迹在小田无疑。。。同治癸酉九月,余与麻邑侯维绪、陈
学博之纪,张提刑岳龄,同访公墓于小田马鬣,固无恙也。”
综上述,杜甫墓在何处虽有四种说法,但实际上耒阳只是衣冠冢,岳阳
只是权厝家,只有是在河南偃师还是在湖南平江,这一问题学术界虽曾有过
争鸣,但尚未得出一致的看法,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许山河)
谁盗掘了“关中十八陵”?
杜甫《秋兴八首》之六云:“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唐
太宗李世民《帝京篇》吟:“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他的孙子唐中宗
李显也称秦川是“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人们习惯地称呼陕西省境内
渭河两岸富饶土地为“八百里秦川”,实际上指的就是关中平原,或关中盆
地,简称“关中”。此名早在战国时已见诸史籍,司马迁在《史记》中则大
量地使用了这个名词。“关中”西起宝鸡,东到潼关,约800 余里,两岸土
质肥沃,田畴如画,交通四通八达,故为历代唐帝所重,成了唐王朝的政治
中心,也成了唐代帝王的陵寝要地。著名的“唐十八陵”或“关中十八陵”
就座落于此,乃为唐18 个皇帝的陵墓。
全陵分布在陕西省关中的6 个县内,自西而东为:乾县的高宗和武则天
的乾陵、唐僖宗的靖陵,礼泉的唐太宗昭陵、唐肃宗的建陵,泾阳的唐德宗
崇陵、唐宣宗贞陵,三原的唐高祖献陵、唐敬宗庄陵、唐武宗端陵,富平的
唐中宗定陵、唐代宗元陵、唐顺宗丰陵、唐文宗章陵、唐懿宗简陵,蒲城的
唐睿宗桥陵、唐玄宗泰陵、唐宪宗景陵、唐穆宗光陵。陵园平面布局自乾陵
开始形成定制,有内外两重城,四面设门。门外有华表、石兽、石人等石刻,
为我国古代雕刻艺术之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