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是五霸也。”《孟子》赵岐注也以上述
五者为五霸。(3)《白虎通·号》记:“或曰五霸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
公、楚庄王、吴人阖闾也。”(4)《汉书》颜师古注云:“五霸谓齐桓、宋
襄、晋文、秦穆、吴夫差也。”可见历来解释之歧异。

在上述四说中,只有齐桓公和晋文公是众所公认的二位霸主,大家都没
有异议。那么余下的三霸应该归谁呢?试对上列其他六位提名者逐一进行分
析:
一、宋襄公,齐桓公死后,宋襄公乘诸侯无主之机,欲为霸主。《春秋·僖
公十八年》记,宋襄公曾与曹伯、卫人、邾人伐齐,把齐军打得大败。僖公
十九年,宋襄公又逮捕了滕国的国君,与曹人、邾人盟于曹南;二十一年, 
宋人与齐人、楚人盟于鹿上;二十二年,宋襄公又联合卫国、许国、滕国一
起伐郑。这几年的会盟、征伐,《春秋》均列宋襄公为首,可知他确实曾经
做过短时期的盟主。但就在会盟之际,宋襄公被楚拘留;后战于泓,又为楚
所败,遂伤而死。这样的人,能是霸主吗? 
二、秦穆公,《韩非子·难二》称:“蹇叔处秦而秦霸。”《新序·杂
事三》谓:“秦用由余而霸中国。”可见秦穆公曾经称过霸。但《左传·文
公六年》因其死后用人殉葬,便明确指出:“秦穆之不为盟主也,宜哉!” 
《史记·齐世家》也谓: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但《史记·秦本纪》
和《李斯列传》都说他用贤伐戎,并国开地,“遂霸西戎”。所以有人认为, 
秦穆公仅可称为“偏霸”,不能列为中原五霸之中。
三、楚庄王,《韩非子·喻老》曰:“楚庄王。。举兵诛齐,败之徐州, 
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从历史记载来看,楚庄王武力强盛, 
曾称霸中原是没有问题的。但历来有人认为,他曾炫耀军事实力,威胁周王
室,向周室“问鼎之大小轻重”,太骄横跋扈,不像一个霸主之所为。东汉
应劭《风俗通义》就指出,楚庄王等没有“尊事王室之功”,不宜列入五霸。
四、吴阖闾。《吕氏春秋·简选》称:“吴阖闾。。与荆(楚)战,五
战五胜,遂有郢,东征至于庳庐,西伐至于巴蜀,北迫齐晋,令行中国。” 
《战国策·秦策》也谓:“伍子胥。。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但事实究竟
怎样呢?有人指出,吴阖闾仅仅是西破强楚,昭王奔随后,随人不以昭王给
吴,吴人只得引退,不敢与争,当无力西及巴蜀;北迫齐晋也于史无征。因
此,吴阖闾应为偏霸。
五、吴夫差。他曾经南败越,西败陈楚,北败齐鲁,在与晋的黄池之会
中以先到为盟主。可是正当他北上争霸之时,越勾践抄了他的后路,端了他
的老窝,吴夫差兵败身死。这样的结局,可以称得上霸主吗? 
六、越勾践。《吕氏春秋·顺民》说:“越王。。残吴,二年而霸。” 
《史记·越世家》载:“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 
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当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 
“号称霸主”。这里所记,周王曾经赐胙命伯,当然是称霸的明证。但不少
论者总以为,越王勾践作为霸主的史实,毕竟太少。
综上分析可见,上列六位君王曾被认作霸主,而各自又都存在着这样那
样的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国君历史上明确记载他们曾经是“霸”,如《左
传·成公十八年》谓:“晋悼公。。所以复霸也”;《左传·昭公三年》云: 
“昔文、襄之霸也”,杜预注:“晋文公、襄公。”可见晋襄公、晋悼公都
曾作过霸主。这些国君,是否也应列入春秋的霸主之中呢? 
关于春秋“五霸”,历史记载和历来的看法如此分歧,莫衷一是。如何
才能作出一个正确的答案,需要我们去细致考虑。
(郑嘉融)

曹操赤壁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曹操赤壁战败的原因是什么呢?诗仙李白诗云:“烈焰张天照云海,周
瑜于世破曹公。”金代元好问曰:“疾雷破山出大火,旗帜北卷天为红。” 
元代郑允端也说:“老瞒雄视欲吞吴,百万楼船一炬枯,”众口一辞,认为
火攻是曹军致败的原因。唐代胡曾甚至认为这是唯一的原因,他在诗中说;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瑜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连“长剑”也不必“挥”,便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火攻之成,可谓大矣,当
然,诗是文艺作品,并不是史籍。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史籍的记载。《三
国志·蜀书·先主传》载:“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
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焚其舟船”,当然是用火攻了。《三
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更详,既有黄盖深感“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的献计,又有“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 
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的
火攻准备和诈降经过,更有“烟炎张天,人马烧死溺死者其众,(曹)军遂
败退”的结果记录。曹军败于火攻,可谓凿凿有据,参之司马光《资治通鉴》
等史籍,火攻论可以说是昭然于世,应无疑义的了,诗人所咏,看来也并非
子虚乌有之事。然而,近年来一些论者对火攻论提出了不少质疑,认为曹操
赤壁战败,并不是火攻造成,而是遭遇疾疫的袭扰,军队丧失战斗力所致, 
提出了曹军赤壁败退,是血吸虫病造成的。
血吸虫病论者也引据史籍。如陈寿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叙
及赤壁战事,就根本未提火攻一事——“(曹)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于是大疫,吏卒多死者,乃引军归”。明言是败于“大疫”。况且,交战一
方的主帅曹操,也不承认因遭火攻而败北,他在赤壁战后曾给孙权一信,其
中云:“赤壁之没,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三
国志》裴注引自《江表传》)而曹操之言,并非孤证,《吴书·吴主传》中
也有曹操自烧战船之说:“(曹)公烧其余船自退。”论者由此认定,火攻
之说未可信,疾疫,倒是曹军败北的主要原因,而这个“疾疫”,就是血吸
虫病,理由如下: 
一、血吸虫病在我国古代早已存在,远溯古医籍中周易卦象“山风蛊” 
之症以及公元7 世纪初叶的《诸病源候论》,都有类似血吸虫病的记载。近
观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研究者在其肠壁和肝脏组织中都
发现血吸虫卵,由此证明,至少在汉时,长沙附近就存在着血吸虫病之患。
根据大量调查资料表明,与赤壁之战有关的地域,特别是两湖(湖北、湖南) 
地区,是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区。
二、论者从赤壁之战的时间与血吸虫病的易感季节推究,认为曹军转徙, 
训练水军在秋季,恰好是血吸虫病的易感季节。曹军舍鞍马、仗舟楫,极易
感染。虫体在宿主体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发育后才出现典型的急性期症状, 
所以训练期间已陆续发病,到了冬季决战,疾病急性发作,曹军疲病交加, 
软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那么同属水上训练和作战,孙刘联军何以不受血吸
虫病之害呢?对此,论者的解释是:与免疫能力的强弱有关。孙刘联军多南
人,长期居于疫区,有一定的免疫能力,即使发病,症状也不会如此严重; 
曹军则大多为北方战士,免疫能力差,所以一触即发,且症状严重,因而致

败。(见《中华医史杂志》1981 年第11 卷第2 期《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
病关系之探讨》) 
然而,血吸虫病说也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可疑之处较之火攻论为多。因
此,《新医学》1981 年11 期,《文汇报》1982 年5 月25 日相继载文展开争
鸣,他们认为: 
一、曹操训练水军的地点,不在疫区江陵,而在邺(今河南省安阳县境), 
那里不属血吸虫病疫区,当然没有感染之虞。
二、曹操烧船退军,史书确有记载,但烧船的地点不在赤壁而在巴丘; 
时间不在赤壁大战时,而在曹军兵败退到巴丘时,其目的是避免余船资敌。
三、血吸虫病潜伏期,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因天气冷热,时间长短有别, 
两个月以上者只是少数,而潜伏期越长,发病时症状也越轻。曹军即使秋季
感染到血吸虫病,至十二月(大战爆发)才发病,症状也不会重了。
四、曹操水军主要来自刘表,多为湖北人,世居于血吸虫病流行区,与
孙刘朕军的免疫能力不会有什么差别,此外,刘璋补充给曹操的军队,是四
川士卒,也来自疫区,所以,孙刘联军与曹军在免疫能力方面并无高低强弱
之分。
由此看来,目前虽两说并存,看来火攻论较为服人。当然,不能否认“大
疫”、“疾病”也是曹军失败的因素之一,但决不是主要原因。至于这个“大
疫”、“疾病”究竟是何种疾病,这倒是一个有待于解决的“谜”呢! 
(沈敖大) 
北朝17 位帝后为何出宫为尼? 
在中国宗教的发展史上,佛教曾占有重要的一席,以致在封建王朝中早
年出自尼庵或末世遁入空门的尊贵帝后也不乏其人。然而,像北朝中后期那
样,百余年间,仅历魏、齐、周11 帝,竟有帝后17 人出宫为尼,实在世所
罕见,成了我国佛教史和北朝发展史上一个奇特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
因是什么呢? 
我国史学家和史学界在解释和评说这一历史现象时,存在着一种倾向: 
即多以佞佛释之,是媚佛、迷信佛使之。如《晋书·何充传》载:“二郄谄
于道,二何佞于佛”;《新唐书·侯希逸传》亦载:“好畋猎,佞佛,兴广
祠庐,人苦之。”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洛阳,汉未曹魏时期在河南地区初步传播, 
西晋十六国时期迅速传播和兴盛,至北魏臻于极盛。佛教刚传入中国时,正
是东汉谶纬迷信盛行之际,占星、望气、风角、卜筮等宗教迷信遍及朝野, 
但佛教自传入后就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究其原因,中国早期的佛教表现了对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依附性,自汉至南北朝,外来的佛教愈来愈具有中国的
特色,比较广泛地流传于民间。连年战乱,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为佛教的
流传创造了合适的土壤;魏晋玄学所造成的社会清谈风尚,又为佛教崇尚虚
无、追求精神解脱的思想传播奠定了基础;同时,佛教的因果报应和六道轮
回之说,很容易使人麻醉。在这个方面,儒教和道教是不能与之抗衡的。
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门阀世族的倡导下,得到了统治阶级进一步的支
持和扶植,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南北朝各代统治者,包括皇帝、贵族和世族
官僚都崇信佛教,天竺(印度)僧人佛图澄、鸠摩罗什先后被北朝后赵石勒、

石虎和前秦苻坚尊为国师。南朝梁武帝更是一个迷信根深的教徒,尊佛教为
国教,曾四次舍身出家为僧,由朝廷和群臣以巨资赎回。北朝当无例外,以
北魏为例,各帝王大都倡导、弘扬佛法;据史书记载,北魏递传15 主(连同
西魏),几乎每位皇帝均在倡导,且主译经、造寺及刻像之事。如文成帝下
诏复兴佛法,天下承风。大同云岗石窟,成古今无比之伟观。孝文帝于洛阳
城南伊阙龙门山之断崖分刻六龛,其佛最高达130 尺,全山造像142289 尊。
共有造像记及题刻3680 品,元魏时代造像记有300 品,题名为200 品,成为
我国文化遗产中最为珍贵者。宣武景明元年诏营石窟,至正光四年六月,用
工802366 个。文明皇太后、冯氏、宣武皇、后高氏、孝明皇,后胡氏、恭帝
皇后若干氏及西魏文皇后乙佛氏在长安出家;宣武灵皇后胡氏更明言为佛法
而出家为尼。其时洛阳西域僧人不下3000;宣武帝造永明寺,最多时居外国
沙门3000 余人。当时文人学士,亦多崇佛;致使寺庙僧人快速发展。从这样
的大背景来分析,北朝17 帝后的出宫为尼,皆因佞佛使然。
有的学者指出,应该从当时寺院经济的特殊地位来探讨、分析这么多帝
后出官为尼的根本原因。由于北朝各帝崇尚佛教,使寺院大量兴建,僧尼空
前增多。北魏时,国都洛阳有寺1367 所,江北整个地区有寺3 万余所,出家
僧尼达200 余万人。与此同时,这些佛教寺院都拥有大量的土地、占有很多
劳动力,逐渐形成了相当独立的寺院经济和特殊的僧侣地主阶层。寺院拥有
大量土地财富、不事生产,却享有门阀世族地主阶层的特权;他们通过出租
或役使依附农民,经营商业,发放高利贷等,剥削广大劳动人民,聚敛财富。
当时无神论者范缜在《神灭论》中曾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揭露:人民倾家荡产
去求僧拜佛,粮食被游手好闲的僧众吃光,财富被奢侈的寺院耗尽!坏人充
斥,不能禁止,都高颂“阿弥陀佛”!从这个意义上说,帝后的出家为尼, 
应与此有关。
近几年来,曹文桂等学者载文指出:如果我们细读史籍,便发现北朝17 
帝后为尼的背景并不相同,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类。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原
因中唯独没有一项与佞佛有关。这些帝后出家为尼的真正原因包括:首先是
因为健康的缘故,寺庵的环境极有利于染病在身的帝后的康复;其次是有的
帝后在争宠的角逐中,由于失宠而被逐出宫为尼;再次是因皇位更迭或王朝
易代而沦为牺牲品的,对这些失败的帝后来说,入尼庵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去
处;第四类是幼主嗣位后两宫争权的失败者;最后则是希图入寺寻求政治避
难的。北朝中后期,寺院势力在统治阶级的扶植下发展迅速,僧尼人数众多, 
佛寺遍及全国,其中不少佛寺即为最高统治者出资所建,这些御立寺庵皆穷
极奢丽,收容帝后为尼最多的瑶光寺还有大量供后妃役使的掖庭宫女。所以
这里名为寺院,实是帝后优游享乐的另一处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