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均在今之南京定林寺。据说南京有上下定林之别,下定林据说即今之鸡鸣寺。
刘勰出家之定林是上定林还是下定林?已难确考。
牟世金《刘勰总年谱汇考》(巴蜀书社1988 年版)且以僧祐影迹推理刘
勰行止。僧祐是江南名僧,为梁武帝敬奉。萧子良招致名僧,在建康大讲佛
法,其中即有僧祐在焉。《高僧传》还记述,当时在定林寺的高僧有僧柔、
法通、道富、慧弥等人,他们和刘勰都有交往。因此,陆侃如教授在1963
年应山东莒县刘勰纪念堂请,而撰写的《刘勰年表》也称,“这里所说的定
林寺,应指京口的庙宇,现在山东莒县也有定林寺,恐怕是另一所了。”
看来,刘勰隐居撰写《文心雕龙》的定林寺是在江南建康(南京)或京
口(镇江),那么,何以又说是在他故乡山东莒县的定林寺呢?
(盛巽昌)
佘太君隐居于海外吗?
北宋杨家将在中国民间,特别是在太行山东西的农村是非常为人熟知
的,谈起有关杨家将的故事传说,几乎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近年,山西
和河北还分别摄制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杨家将》电视连续剧,杨家将故事更
走遍了中国和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是很讲究伦理观的,人们提及杨家将,必先提到两位创始
人,一个是老令公杨继业;一个是老令婆佘赛花、佘采花,即鼎鼎有名的佘
太君。就是这两位英雄,在山西柳林庙湾的七星庙私订终身,结成夫妇,生
下英俊有为的七子二女,七子又娶了七个本领高强的媳妇;虽然是七房一脉,
但杨家此后毕竟是盘根错节,根深叶茂,人口越来越多了,形成了举世闻名
的“杨家将”了。
杨家将的组成有两部分,一是杨门男将;一是杨门女将。但杨家将出现
不久,就阴盛阳衰,因为自老令公和六子或死或失之后,杨家将这支常胜军
全仗女将,而统率这支队伍的最高指挥官就是佘太君,就是她老人家领导有
方,运筹得体,杨家将得以继续生存扩大,而且是一代胜似一代,担负起保
国安民的重担。
因此,这位天波府清风无佞楼杨家将的第一把手有很高的威信,她的声
誉传播朝野中外,察其根由,还是自己具备受尊重和敬仰的条件:一是她文
武俱备,论武从小就练就一身好本领,在佘塘关就代父带兵,打败敌军。因
为久历戎机,有经验也有理论认知,辽国吕军师摆阵,多人不识,杨六郎也
以“阵图异常,臣罕见也”,“想臣之母,或得闻其概,乞陛下召来问之”
(《杨家将演义》)。足见她有非凡之才,他人莫能及也,二是她能以身作
则。就宗法制度的家长制而言,杨家将自是忠孝传家的理想模式。而她这个
大家长不是凭宗法地位,而是靠自己身体力行。国有难,她义不容辞,带头
出征,骑马上阵,不服老也不卖老。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她是杨门最佳的
样板人物,何况又是将才、帅才,因而即使百岁挂帅,儿孙们也是由衷拥护
的。三是她很有人情味,杨门男将有一特点,很多是临阵经不起对方姑娘倾
吐恋情而大胆结秦晋之好的。她不阻止杨宗保招亲且为其保释,并承认穆桂
英是“真吾孙媳也”。虽然自己曾始作俑,但却不似他人一过中年,就会忘
却少年事,一味指责儿孙荒唐的了。
佘太君的形象,表现了杨门的一片赤胆忠心,不愧为农耕社会人们心目
中的女中豪杰。
今人考证,佘太君确有其人。她就是杨业妻子折氏,即折太君。晋北方
言,析、佘谐音。折氏乃陕西府州(府谷)世族。自五代以来,折氏父子公
孙多有掌兵符的,如折嗣伦、折从阮、折德(户衣)、折御勋和折御卿等,
折太君为折德(户衣)之女,与宋初官居府州团练使折御勋和屡败契丹的永
安节度使折御卿等为兄弟行。乾隆《保德州志》、康基田《晋乘搜略》均提
及:保德州南40 里折窝村有折太君墓。毕沅《关中金石记》也说:“折太君,
德(户衣)之女,杨业之妻也。墓在保德州折窝村”(《折武恭公克行神道
碑跋》)。叶落归根,可见她是回葬于老家的。因此郝树侯教授肯定了折太
君其人其事,“山西保德折窝村有折太君墓”、“折太君为女英雄,善于骑
射,勇于作战,曾帮助立过战功”(《杨业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年8
月出版)。
佘太君什么年纪时去世,死在何时,史无明文,但据余嘉锡考证,以为
汉隐帝乾祐二年(949 年)“德(户衣)之年,已三十有三,其女当亦十六
七矣”(《杨家将故事考信录》)。由此推算,宋雍熙三年(986 年),杨
业死时,己有五十四五岁了,所以有人据《山西金石录》所记“今山西保德
州折窝村,有大中祥符三年(1010 年)折太君碑即业妻也”(李慈铭《越缦
堂日记》),称她是活了80 岁上下。也有说,“折太君卒,年七十七”(常
征:《杨家将史事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年9 月)。如果以此界定其忌
日,她也只是比儿子杨延昭少活了4 年(杨延昭死于大中祥符七年,即公元
1014 年)。但余嘉锡以为不可信,“李氏所言大中祥符三年之折太君碑,从
来不见著录。光绪时,高邮夏宝晋作山西金石录,始列其目,今亦未见拓本”,
“然则向来所谓折太君碑,皆出误传,夏氏殆亦沿其误欤”(同上)。他怀
疑这里有可能与宋政和六年(1116 年)所立的折克行碑混为一谈,“疑不能
明,容俟再考”。
这里令人怀疑的还有,折太君死后何以从路远迢迢的开封运回保德安
葬。有人认为,杨业“死葬太原或代州。既己殉辽境,尸骨不还,其妻折氏
当然不可能再与同坟。而杨氏祖坟茔因在保德老家,折氏归葬其地,乃属理
所当然”(常征《杨家将史事考》)。但也有人称,当时其子杨延昭正任高
阳关副都部署、莫州防御使,而在东京(开封)留有家眷,还建有家庙,为
什么折太君死后要远葬,而他的丈夫杨业却葬在河北唐县,儿子杨延昭回葬
东京?所以保德州折太君墓是很难置信的。她究竟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仍
是一个未解之题。
在民间则另有种种传说。
明清两代的两部小说平话,即《杨家府演义》(《杨家将演义》)和《南
北宋志传》,和由此衍变的戏剧,她被描写得雍容大度、神姿英发,而且还
被说成长生不老,“又附会为蛇(佘)太君委蜕不死”(李慈铭:《越缦堂
日记》),这种意向,正是反映了农耕社会人们的理想思维定势。因而如清
道光年间无名氏写的《海公小红袍》平话小说,内称海瑞为了扳倒辅政大臣
张居正,特地请了隐居海外的佘太君、穆桂英等杨家将人士,兴兵围城进行
武力请愿。而佘太君等也真有那么点儿同仇敌忾,竟接受了海瑞的请求声讨
张居正祸国殃民。他们相互呼应,终于合力打倒了张居正,让他灰溜溜地提
早告老还乡。大宋朝的杨老令婆,功德流彰,又为大明朝的长治久安,作出
了史无前例的贡献。这也就是因佘太君具有忠君爱国的永久价值。
因为人们的价值取向,明刊本《杨家府演义》就有佘太君5 世孙、即小
说杨文广之子杨怀玉等因“朝廷听信谗言,我家屡屡被害,辅之无益!”“依
我之见,趁今圣上未曾下命拿问,不如鸠集家兵悉行走上太行山,岂非斩断
愁根乎?”(《怀玉举家上太行》)最后,杨家将在太行山上“伐木作室,
耕种田地,自食其力”,过着月下花前的桃花源生活。此中虽未详及佘太君,
但从她在人们思维中长生,看来她也来到了太行山上。
这些自然纯属小说家言,只是一种文化现象。看来,这位历史人物折太
君在演绎为小说人物佘太君后,她永远留给后人的,是一个长生不老、与世
共存的谜。
(盛巽昌)
姚平仲有没有在青城山隐居?
公元1026 年(宋靖康元年),中原大地又爆发一场大动乱。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乱”。它是继公元5 世纪爆发的永嘉之乱
后的再次中原民族大迁移,使中国南北分治又割裂了两个半世纪。这场大乱
更大的损失,是使五代后复苏和发展的中原经济、文化遭到毁灭性破坏,历
史车轮又一次倒退。
北宋王朝和金国贵族是这场大乱的肇事者。而大乱,也使北宋的两个昏
庸皇帝,徽宗赵佶和钦宗赵桓,连同他们在东京(开封)的几乎是全部赵姓
王族,都被充作战利品,送到北国永为奴隶。
有人说,当时如果北宋王朝力主抗战;坚持不懈地起用李纲等主战人物,
摒除主和派,那是不会有此下场的。
他是有多次机会打败金兵,解救京师之围的。其中的一次,就是来自西
北的勤王劲旅种师道、姚平仲等10 万将士援解京师之围。
这年一月,刚登上帝位的赵桓(钦宗),继续打出两张牌,一张是乞和,
送上人质康王赵构;一张是抵抗,起用李纲为亲征行营使,全面主持首都东
京的城防事宜。其时,来自西北边境线的有两支劲旅,那就是由老将种师道
率领的熙河经略姚古和他的儿子姚平仲、孝凤经略种师中等部队,因为京师
紧急,种师道、姚平仲的10 万将士已先抵达。
皇帝任命种师道为同知枢密院,实抚京畿、河东、河北;姚平仲任都统
制,也就是把京城外的军务全交由他们掌管了。
种师道、姚平仲等积极备战。可是发生了争执。按种师道之见,须等种
师中等军赶来,聚集优势兵力,然后出击,则破敌可操必胜之券;但姚平仲
“恐功独归种氏,忌之,乃以士不得速战为言”(《宋史·姚古传》)。而
李纲也急于求战,以打出一个新局面,振奋人心,“伯纪(李纲)命大将姚
平仲谋劫贼营,虏先为备,初出师,以为功在顷刻,令属官方允迪为露布”
(《玉照新志》)。于是就在二月初一,由姚平仲亲率7000 人发起对围城金
军主营所在地牟驼岗发起夜袭。宋军期在必胜,不知此情报在三日前已泄露,
结果全军大溃,主帅姚平仲也下落不明。
这一仗,并非是大仗,可是为主和派和皇帝对外妥协增添了藉口,他们
排斥李纲、种师道,把所谓的“破坏双方和谈”罪状,全归咎于直接冲阵的
姚平仲无纪律。可是当要审查姚平仲时,这位将军不见了。
那么,姚平仲到哪里去了呢?
首先是要证实他有否战死。就在这次夜袭中,与姚平仲一起的大将杨可
胜马蹶被俘遇害,姚平仲如在溃败时也被俘遇害,也必定可见于《宋史》或
《金史》的,但此处未见记录,可证他当时未曾牺牲。
也有人说,姚平仲出征以必胜自诩,现在失败再也见不得人,于是就离
开红尘世界,隐居深山老林间去了。此中,说得最为肯定的是晚于姚平仲半
个世纪的陆游:“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
州始得食。入武关至长安,初欲隐华山,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
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
骑乘骡,得石穴以居”(陆游《姚平仲小传》,见王文才纂《青城山志》)。
今人蒋星煜据《蜀中广记》也称姚平仲“隐青城山上清宫,后入大面山”(《中
国隐士与中国文化》)。按:青城山是为道教所称的“天下十大洞天之一”;
“天下名山,唯华山、茅山、青城山无僧寺”(《老学庵笔记》卷四)。大
面山是青城山顶峰。姚平仲隐居青城山,甚至登荒无人烟的大面山,其意显
然要与尘世隔绝,但他的这种行迹,看来不久就传开了,“建炎间下诏求之
不可得,后五十年乃从吕洞宾、刘高尚往来名山,有见之者”(《剑南诗稿》)。
诗人陆游上青城山得悉姚平仲行迹很有兴趣,可是他寻找不到,后来在丈人
观拜访据传与姚平仲交往的90 岁的上官道人,还写了一首诗“烟云千万迭,
求访固难知”,请他转告;又在青城山石壁题了一首古风,内有“姚公勇冠
军,百战起西陲,天方覆中原,殆非一木支。脱身五十年,世人识公谁,但
惊山泽间,有此熊豹姿”,还表示自己也有追随之意向,所谓“从公游五岳,
稽首餐灵芝,金骨换绿髓,倏然松抄飞”(《剑南诗稿》)。从他所说,姚
平仲是藏在青城山,而且还活着,当了道家的真正隐士了,只是不肯与闲人
相见罢了。
陆游是得之于传闻。也有记载称在青城山见过姚平仲,说姚平仲在夜袭
金营失败后,“骑骏骡逸去,竟不出。后人有见之于青城山丈人观,年近九
十,紫髯长委地,喜作草书”(《东南纪闻》)。此说或可为陆游说佐证。
后来清初陈忱小说《水浒后传》有关姚平仲战败出走后,就采用此说。《中
国历史大辞典·宋史》亦界定姚的归宿是,“夜袭金营,功不成,亡命西蜀,
隐居大面山。乾道、淳熙间复出,时年八十余。”看来,姚平仲最后是上青
城山顶峰大面山的,至于结局如何,归依何处,那就史无明文了。
但是也有史家存疑的。《宋史》称,姚平仲“以袭敌营,不克,惧诛亡
去”(卷三五八《李纲传》)。周宝珠、陈振主编《简明宋史》也说“夜袭
的宋军大败,姚平仲随即弃军逃跑”(人民出版社1985 年4 月),没有讲明
姚的去向。因此也有人认为,当时姚平仲落荒而走,后来就不知下落了。他
也没有回到军中,而这时其父姚古大军已开到河东。从此,历史上消失了这
个开小差的英雄,或者不如说是逃兵的踪迹。以后,不管是政府严令通缉他
也好,老百姓和旧部怀念他也好,到处追寻他,却都找不到他的下落。(徐
兴业《金瓯缺》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 年9 月)而所谓“若干年后,有人在四
川青城山看见一个虬髯紫脸道士,从他的仪表、口音、谈吐中推想他就是姚
平仲,推算年龄也相仿佛,只是没有得到道士本人的证实”,也属无稽之谈。
因此他认为“姚平仲的结局是属于我国历史上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