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
速决!’但唐玄宗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谋反?’”这时就连高力
士也一反常态,对玄宗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己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
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视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唐玄宗见高力士
也站在三军将士一边,知道事已难回,只得“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
之”。并且“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人视之”。这样才使三军将士“始整部
伍为行计”。
正典史籍是这样记载,稗史、传奇也如此。元和元年(806 年)冬,白
居易任盩厔县尉,他的好友陈鸿和王质夫也寓居该县。一天,他们游览仙游
寺,谈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感慨异常,王质夫建议白居易以此为
题写诗,白居易写了脍炙人口的《长恨歌》,陈鸿写了《长恨歌传》。陈鸿
是位史学家,他虽然把《长恨歌传》作为传奇来写,但文中所述仍是史实。

在写杨贵妃缢杀于马嵬驿一节时,他这样记叙道:杨国忠处死后,“左右之
意未决。上问之。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
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仓皇展转,竟就死于尺俎之下。” 
杨贵妃死于马嵬驿,日本一些著名的学者也持这一说法。例如,日本当
代著名作家、汉学家、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井上靖先生,他在收集了大量
史实的基础上,以细腻的笔调,写了长达14 万多字的《杨贵妃传》,把这位
传奇人物的悲欢离合,描写得畅酣淋漓。是书最近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翻译
出版。关于杨贵妃的死,井上靖先生不仅与中国历代学者观点相同,而且还
写了杨贵妃本人临被赐死之前的态度。录之如下: 
当高力士奉命来到杨贵妃的住所,他对她说: 
“您最后的时刻到了!” 
“杨家一门被陈玄礼杀了的事,我刚才已经听说了,陈玄礼是以清廉闻
名的武人,平日时常进谏陛下,他没有错,贵妃我比谁都清楚。” 
贵妃道。
正因为如此,当高力士把杨贵妃引进佛堂,这个老宦官几乎没有用什么
力气,就把杨贵妃缢死了,了结了她38 岁的一生。
然而也有人认为杨贵妃没有死于马嵬驿,而最终当了女道士。如20 年代
末期,俞平伯在《小说月报》第二十卷二号上发表的《及 
的传疑》一文,认为杨贵妃并不死于马鬼坡,死于马前的“峨眉”是另外一
个人,很可能是用了掉包之计。因为玄宗回朝,改葬贵妃,但是“马鬼坡下
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没有找到贵妃尸首,后来又差方士寻找,“上
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在这里暗示杨贵妃尚在人间,所
谓“贵妃居海上仙山”者,无非是一段曲笔。俞氏认为,根据白居易《长恨
歌》所述,杨贵妃当是流落到了女道士院。唐代女道士院即娼家妓院,也就
是说杨贵妃当了娼女。这对玄宗说来真可谓“此恨绵绵无绝期”了!解放后, 
俞氏坚持这观点。近年来周煦良在《晋阳学刊》撰文《恨在哪里?》
(1981 年第6 期)进一步阐述了俞氏的观点。
杨贵妃是死于马嵬驿,还是逃出当了女道士,抑或东渡日本?看来解开
此谜,还需要中日两国学者的共同努力。
(树杨) 
梅妃有无其人? 
梅妃是个广为流传的人物,尤其是她的诗《楼东赋》、《一斛珠》,更
是为后人所传诵。
蔡东藩的《唐史演义》说,唐明皇:“命高力士出使江南,搜访美女。
力士沿途考察,少有当意,辗转至闽中莆田县,方得了一个丽姝,急忙选归。
这丽姝叫作江采苹,父名仲逊,家世业医,采苹生年九岁,能诵《二南》, 
且语父道:‘我虽女子,当以此诗为志。’及年将及笄,更出落得丰神楚楚, 
秀骨姗姗;更兼文艺优长,能诗善赋,一经选入,大见宠幸。”“玄宗因她
所好,戏称她为梅妃。妃尝撰萧、兰、梨园、梅花、风笛、玻盂、剪刀、绮
窗入赋,无不工妙。”后杨玉环入宫,唐明皇贪新厌旧,沉湎女色,梅妃失
宠独处上阳东宫。她郁郁不欢,乃作《楼东赋》,赋云:“玉槛尘生,凤奁
香殓。懒蝉鬓之巧梳,闲楼衣之轻缘,苦寂寞于蕙宫,但凝思乎兰殿。信漂

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况乃花心扬恨,柳眼弄愁,暖风习习,春鸟啾啾。
楼上黄昏兮,听风吹而回首,碧云日暮兮,对素月而凝眸。温泉不到,忆拾
翠之旧游;长门深闭,嗟青鸾之信修。忆太液清波,水光荡浮,笙歌赏宴, 
陪从宸旒,奏舞鸾之妙曲,乘画鹢之仙舟。君情缱绻,深叙绸缪,誓山海而
常在,似日月而无休。奈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乎幽宫。
思旧欢之莫得,想梦著乎朦胧。度花朝与月夕,羞懒对乎春风。欲相如之奏
赋,奈世才之不工;属悉吟未之尽,已响动乎疏钟。空长叹而掩袂,踌躇步
于楼东。”玄宗读罢,想起旧情,深为怅然,遂取出珍珠一斛,暗地里托人
送给梅妃。
梅妃不受,又写了七绝《一斛珠》:“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
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蔡东藩撰写这段稗史轶闻所根据
的是唐曹邺的《梅妃传》,此传载:梅妃姓江名采苹,莆田人,唐开元中(713 
—741 年)被选入宫,大见宠幸。性不喜铅华,淡妆雅眼,而自然明秀。能
作惊鸿舞,尤长诗赋,癖爱梅花,明皇戏呼为“梅精”,号为“梅妃”。后
杨玉环入宫封贵妃,迁梅妃居上阳东宫,乃作《楼东赋》,上尝思念,封贡
珠一斛密赐之,她赋诗辞谢,上命乐府度以新声,赐曲名《一斛珠》。安禄
山乱,长安城破,她死于兵。乱平,明皇自蜀归,求得妃画像,亲题七绝一
首。后得妃尸于温泉池畔梅树下,肋有刀痕,乃命以妃礼改葬。
可是梅妃到底有无其人还是一个难解之谜。梅妃故里在现在的福建省莆
田县黄石乡江东村。今村犹有江姓族,当地建有她的庙宇——“浦口宫”, 
是乡人为纪念她而建的古建筑物。民间流传说,江采苹自幼貌丑,是个放鸭
女子,选官到乡时,她不及躲藏惊倒在地,而爬起来时,容貌竞赛过西施, 
故被选中。乡人称她为“江东妃”。此说与曹邺所描述的梅妃是个能诗善文
的女子相去甚远。
从地理演变上来看,莆田地处沿海,它在古代原为兴化湾的一部分,后
因兴化湾海水后退,海岸上升,加上木兰溪、延寿溪、荻芦溪等泥沙的冲积
而成,最初名曰“蒲田”,在古时县境内多水,菖蒲繁盛,后因筑堤围田, 
才去水旁为“莆”,改为“莆田”。旧志载本县在梁陈时代(公元六世纪), 
海潮涨时还可以涌到城南南山麓广化寺前,西门外之泗华陂前和黄石东北的
大龟屿附近。所以唐明皇在位的时候(685—762),江东村这个地方可能还
不曾存在。
据史料分析,有关梅妃事迹《旧唐书》、《新唐书》均不载,只见于《开
元天宝遗事》、宋邑人李俊甫《莆阳比事》著录、刘克庄亦有咏《梅妃》诗。
新、旧唐书中也没有高力士使闽的记载,而曹邺的《梅妃传》中却说: 
“高力士使闽粤,选归侍明皇。”蔡东藩在撰写梅妃故事时,遇到正史和稗
史的记载有出入,而又难以抉择,则取存疑或折衷的方法,并加注曰:“是
回叙梅妃事,副本据曹邺《梅妃传》,所称汉邸,考诸唐宗室诸王传中,当
时无封汉王者,或谓即广汉王褕,未知孰是。”鲁迅先生曾对《梅妃传》加
以考证,认为江采苹系虚构的人物。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梅妃传》
归之“宋之志怪及传奇文”之类。他说:“《海山记》已见于《青琐高议》
中,自是北宋人作,余当亦同,今本有题唐韩侂撰者,明人妄增之。帝王纵
恣,世人所不欲遭而所乐道,唐人喜言明皇,宋则益以隋炀,明罗贯中复撰
集为《隋唐志传》,清褚人获又增改以为《隋唐演义》。《梅妃传》一卷亦

无撰人,盖见当时图画有把梅美人号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时人,因造此传, 
谓为江氏名采苹,入宫因太真妒复见放,值禄山之乱,死于兵。有跋,略谓
传是大中二年所写,在万卷朱遵度家,今惟叶少蕴与予得之;末不署名,盖
亦即撰本文者,自云宋叶梦得同时,则南渡前后之作矣。今本或题唐曹邺撰, 
亦明人妄增之。”鲁迅先生认为此传是明代人随便加上的,正如刘大杰在《中
国文学发展史》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尚有无名氏之《梅妃传》一篇,写江
采苹(梅妃)与杨贵妃争宠见放的故事,无作者名。文中以杨、梅对称而同
情梅妃的遭遇,其不满杨贵妃专权之意自很明显。。。明人题为唐曹邺作, 
不可信。” 
1962 年冬,郭沫若同志途次莆田时,曾写了一首《途次莆田》的诗。诗
日:“荔城无处不荔枝,金复平畴碧复堤。围海作田三季熟,堵溪成库四时
宜。梅妃生里传犹在,夹漈藏书有孑遗。漫道江南风景好,水乡鱼米亦如之。” 
看来,郭老对梅妃这个人物也是持谨慎的态度。
“梅妃”有无其人?一时尚难定论。
(薛世平) 
花蕊夫人究竟是谁? 
花蕊夫人,这个在历史上芳香四溢的名字和她的诗词作品,曾使一些人
为之倾倒。但是,历史上到底有几个花蕊夫人?这位花蕊夫人究竟生活在哪
个时代?她又有哪些遭际?这些问题令人扑朔迷离,模糊不清,至今仍然是
个谜。有的以为历史上有两位花蕊夫人,一位是前蜀主王建的妃子,姓徐, 
号“小徐妃”,另号“慧妃”,后遭后唐庄宗所害。另一位花蕊夫人则是后
蜀主孟昶的妃子,姓费,青城人,工诗,曾仿王建赋宫词百首,蜀亡入宋, 
有的则以为《花蕊夫人宫词》,是五代前蜀时的花蕊夫人所作,后蜀的花蕊
夫人,一说姓徐,一说姓费。有的则说连同蜀主盂昶被宋太祖一起被俘入汴
京的花蕊夫人姓徐,或者是姓费。据以上说法,历史上至少有两位花蕊夫人
了。而清代诗人赵翼在他的《陔余丛考》中,又出现了一位花蕊夫人。这位
花蕊夫人既不是前蜀王建之妃,亦非后蜀孟昶之妃,而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妃
子。她于南唐亡后,一并俘入宋官,后为晋王所杀。这就是说,纵观历史, 
先后出现了三位花蕊夫人。而且,作官词百首者,又到底是出于哪位花蕊夫
人之手呢?一说是前蜀的花蕊夫人所作,一说是后蜀的花蕊夫人所作,未知
孰是。
依较多的说法看来,历史上的花蕊夫人,只有一位,那就是五代时后蜀
之主孟昶的妃子。明初学者陶宗仪在他的《辍耕录》一书中说:“蜀主孟昶
纳徐匡璋女,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意花不足以其色。或以为姓费氏,则
误矣。”此说似乎比较可靠。首先是自五代时的前蜀,经后蜀孟昶到宋太祖
开国,历经已是50 多年;如果说花蕊夫人15 岁入宫为前蜀主王建之妃,那
么,宋太祖在俘虏她时,她已是70 左右的老妪了。宋太祖又图什么呢?而后
蜀主孟昶到宋太祖开国,仅距20 余年,那花蕊夫人虽说徐娘已半老,大约风
韵犹存的吧。再说,前蜀主王建,乃系屠夫和贩私盐出身,人称狡猾枭雄, 
唐末时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升为禁军八都头之一。唐亡后不受梁命,才人
蜀称王。由此可见,王建纯属一介武夫,根本属不上文才之流。据说他的夫
人周氏,不但才貌平常,而且悍妒之甚。他后来虽然娶了大小徐妃那对姊妹

花,(人称江东“大小二乔”)但她们只知卖官鬻爵、贪赃枉法,弄得民生
凋蔽,民怨沸腾,别无其他,只不过徒有其貌而已。所以从君主王建到大小
二妃,并无一字儿诗文留世。虽说前蜀时曾出现过像韦庄、杜光庭、李珣等
一批著名诗、词作家,这跟王建和他的妃子并无必然的联系。
自古蜀地素称富庶,孟昶据险于一隅之地,得以10 年无事,五谷丰登, 
斗米三钱,成都仕女,不辨五谷,孟昶偃武修文,留连声色,赌酒吟诗,居
安忘危,淫冶无度。他当初最宠的妃子张太华,在畅游名胜青城山时,突遭
雷击身亡,孟昶于悲痛之中,将张太华葬于一观前的白杨树下,从此抑郁不
乐。后来,有人竟在埋葬张太华的青城山一带,找来了一个绝色娇娃。起初, 
孟昶曾仔细地端详过她,说这女子“花容月貌,仿佛太华,而且秀外慧中”。
经了解,她还擅长文墨,试以诗、词、歌、赋,无一不精。故而不久就册封
为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原因是她酷爱牡丹、芙蓉。孟昶竟下谕在城墙
上遍植芙蓉,以讨她之欢心。故而成都又号“锦城”。这年的夏天,天气酷
热,于酒酣兴至之际,盂昶带着花蕊夫人来到摩诃池上洗浴,这孟昶看着花
蕊夫人那裸露的身躯,越看越爱,乃作词《洞仙歌》道:“冰肌玉骨,自清
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其情可谓笃矣。至宋师伐蜀,昶军败降, 
孟昶被宋太祖所俘,封秦国公后第七天而亡。而宋太祖亦知花蕊夫人善诗、
词,于是召她即兴赋诗。花蕊夫人怀着对盂昶的刻骨怀念和别离之悲的沉痛
情感,在宋太祖面前,口占一绝道: 
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宋太租听了,非但不恼怒,而且击节称赏,连声赞道:“卿真可谓是锦
心绣口了!”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清楚这位花蕊夫人的门第出身,但已看出其具有
较深的文化素养,不但她的即兴七绝流传不朽,可知宫词百首也是写于她手
(见吴曾《能改斋漫录》十六)。况周颐在《蕙风词话》里说她才调冠时, 
非寻常女子!花蕊夫人被俘在押解的途中。曾将即兴而作的《采桑子》词, 
出于驿壁:“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为年。马上时时闻杜鹃。” 
还未来得及写出下阙,就匆匆被押解上路了。入宋后,据说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