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顺治十六年六月,有一个男子戴缨笠、著汗裤,骑马经过河南柘城,与旅店
主人发生纠纷,被当地居民扭住,从其囊中搜出一枚铜印,并将他送至县官
处。此男子在县衙立而不跪,自云是明崇祯第四子朱慈英,母是周皇后,并
说出他自当初离开宫中之后的生活经历。县官大惊,将他送至巡抚处,巡抚
又将他送至北京,朝廷命兵部查勘,很快得结论说:此男子姓张名缙,浙江
金华府人,假冒崇祯太子,应当处死。
《清宗室王公传》记载,康熙十二年(1673 年)冬,吴三桂在云南起兵
反清的消息传到北京,京中有一个人自称是崇祯三太子朱慈璊纠集一帮党徒
于京城内外举火作乱,但很快就被清政府擒获于鼓楼西街及灯市口等处。同
时,又有一人自称是崇祯太子朱慈灿,在两广一带联络人员,欲招兵响应吴
三桂。康熙十八年十二月,清安亲王岳乐在湖南新化县僧寺中将此朱慈灿擒
获,械送京师。清廷将他与前所捕朱慈璊对质,二人并不相识,于是皆被凌
迟处死。康熙十九年秋,又有一人自称是朱慈璊,在陕西煽动叛乱,被清军
擒获于汉中三河口,也被械送京师,磔于市。
据《东华录》记载,自康熙十二年以后清廷破获的谋反大案,许多次都
有朱三太子牵连在内,这里不一一列举。除上两起外,再举出一次重要的大
案是:康熙四十七年,浙江大岚山一带有人聚众谋反抗清,被镇压后,其首
领张念一供出他们所拥戴的人物是朱三太子朱慈焕。于是清朝官员循迹缉
捕,很快拿获了在山东汶上县一个退职县令李朋来家教书的王老先生及其子
王孟发与另一子张珽。清政府派户部侍郎穆丹前往浙江查处此案。审问时,
75 岁的王老先生承认自己是崇祯第四子,名慈焕。几十年来东躲西藏,在浙
江时化名王士元,到山东化名张用观。王孟发是其长子,原名朱和兟,张珽
是其第四子,原名朱和壬。此时王老先生家属在浙江湖州府长兴县,闻知事
发,一妻一妾及三个女儿皆投缳自尽。清官兵拿获了他的四个儿子,和王老
先生一起解赴京师。是年六月,清政府九卿议决,说崇祯第四子早已身故,
此系假冒,拟定将朱三(即王士元)等29 人凌迟处死,朱三之子王孟发等
42 人俱拟立斩。此案被牵连的李朋来(即李方远)被流放宁古塔,他后来写
了《张先生传》一篇(见魏声和《鸡林旧闻录》),记述了他所了解的朱三
太子的始末。
清初60 年间多次出现的崇祯太子,哪为真,哪一人为假,实难考证清楚,
清朝当局是异族统治者,他们深知崇祯太子的存在对于眷念明朝故国的汉民
族有一种维系人心的作用和一定的号召力,而对清朝的统治则是一种潜在的
隐患。因此,他们一旦发现崇祯太子的踪影,不论真假皆指为假冒并加以剪
除。有关记载也多有相互矛盾和差异之处,使崇祯太子的真假问题变得非常
复杂。近代学者孟森著《烈皇殉国后纪》一篇,列举了大量丰富的史料对崇
祯太子的来龙去脉作了详细考证,然而有些问题依然置疑,后人对此有兴趣
者还可继续探讨。
(王永宽)
方以智死于何因?
方以智(1611—1671 年)之死见于史料记载的,主要有以下不同说法:
一、《清史稿》卷五○五本传记载:“康熙十年赴吉安,拜文信国墓,道卒。”
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六《方以智传》同此说。二、《桐城县志》卷四《理
学·方以智传》记:“旅病万安,临终犹与弟子讲业论道,不及世事”。三、
方中通《陪诗》卷四《惶恐集·哀述》诗注有云:“辛亥十月七日舟次万安,
夜分波涛忽作,老父即逝,而风浪息”。四、方中履《砚邻偶存序》说“辛
亥先公及于难,履守丧万安,祥而后返葬”;方中履《宗老梅先生七十序》
道:“既而惶恐滩头,先公完名全节以终”。五、王夫之《闻极丸翁凶问不
禁狂哭痛定辄吟二章》诗注有云:“传闻薨于泰和萧氏春浮园。”
邓之诚先生有《清诗纪事初编》卷一“方中通”条下,对方以智之死的
记载,当为今人考证方以智死事之始,其中有云:“康熙十年辛亥,以事被
累入粤,卒于道中。唯见黎士弘《托素斋文集》三《跋无可大师手卷》,及
《仁恕堂笔记》。今读此集《陪诗》卷四为《惶恐集》,纪其事甚详。惶恐
者以智卒于万安舟中,即文山集之惶恐滩也”。蹈邓先生之踵的考证,当首
推仪真、冒怀辛的《方以智死难事迹考》,他们的观点是:方以智为清政府
捕于庐陵,而“自南昌循赣江押解”;辛亥年夏季非常暑热,“在囚船上流
行着夏季的急性传染病”,方以智亦患病。“在庐陵养病近一月,大约由于
期限所拘,又被迫继续登程,结果被折磨而死。他的死地是惶恐滩头,尸停
于万安,卒日是旧历十月初七日’。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余英时撰《方以智晚节考》,其中有《死节考》一章,
自称他之所作为“不避蛇足之讥而于《清诗纪事》之外复有此说”。他的主
要观点是为方以智“不必死于病”,而是死于“自尽”;对于“自尽”的方
式,虽未明指,但就其论述看,他是认为“死系由自沉”;对于方以智被捕
地点,他认为不是庐陵而是泰和。余英时先生的主要论据是:方中履《祭萧
孟昉文》云:“先公慷慨尽节,不少曲挠”,盖已不啻明言以智之死于自尽。
而方中履的“惶恐滩头,先公完名全节以终”,殆非指病卒言;况且其所云
“履兄弟亦惟止水相踵,自勉于是”,颇近于暗示其父之死系由自沉。余英
时先生著作传到国内之后,冒怀辛先生又作《方以智死难事迹续考》,对方
以智死于“自尽”的观点提出异议。该文首以“方以智思想论证方之死并非
自杀”:在晚年,方以智之人生观固已超脱于生死上,既不贪生,亦不殉生,
既不畏死,亦不求死,一息尚存,则随分自尽。而其“超脱生死之人生观非
无意于用世,随分自尽之思想亦非消极于世间”。据此,“若以其遇难之际,
必自杀以殉。。揆诸其晚年思想实际,则似尚未能泮合允洽也”;次以“史
料记载见方以智之死非自杀”:彭躬奄《与谢约斋书》云:“木公(方以智)
病背发,卒于万安”,此书之尤为重要音是透露方以智之死为“病背发”;
彭士望《树庐文钞·首山濯楼记》云:“怡然行素,不为恇,而卒以疽发于
背,血肉崩溃,言笑从容,触暑载驰,终焉致命。”
至于方以智罹难之由,就史料的零星记载看,或曰“中奇祸”,或曰“粤
难”,或曰“以事被累”,更是晦隐不明。故考证者的看法亦极分歧。冒怀
辛引魏世效文《书木公册子》的“甲乙之际,东南变起,公(方以智)习静
青原,而究未免谣诼,呜呼,其亦盛名之难居也夫”这一材料,暗示方以智
之“粤难”与“东南之变”有联系。香港学者喆勇则引王夫之《搔首问》的
有关记载,责方密之在粤时,人皆以通脱短之,谓此言“其国难当前,身居
揆席,听歌豪赌,笑谑浪游,犹为贵公子故态,故疑其粤难之祸,根在于此”。
而香港的另一位学者饶宗颐则引曾青藜为《石濂上人诗序》的“吾闻灵澈以
诗游京师,缁流造蜚语,激动中贵人,由是得罪。无可大师亦以文字几罹不
测”这一记载,断方以智“祸难之起,当如曾青藜说由于文字贾祸,较为情
实”。
(蒋国保)
柳如是因何自缢身亡?
关于明末吴越名妓、爱国侠女柳如是的死因,一直是个未解之谜,至今
尚无定论。
柳如是祖籍浙江嘉兴,原姓杨名爱,小字影怜,号蘼芜君,后改姓柳,
名隐,又改名是,字如是,号河东君,我闻女士。康熙三年(1664 年)五月
二十四日,其夫、八十三岁高龄的钱谦益溘然长逝;随后几天,柳如是即悬
梁自尽。那末,这位名妓自缢身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后人大致有以下几
种不同的观点。
为钱殉节说。这是柳死后就形成的一种传统说法。有人认为,从两人的
结合和婚后情况看,可以证得。常熟钱谦益学识宏深、誉满海内,柳如是对
他慕名己久。崇祯十三年(1640 年)十月,她女扮男装来到常熟,船泊六弦
河畔,只身来到含辉阁半野堂钱宅,钱以为是俗士,不予接见。她于无奈中
留诗一首:“声名真似汉扶风,妙理玄规更不同。一室茶香开澹黯,千行墨
妙破冥蒙。竹西瓶拂因缘在,江左风流物论雄。今日沾沾诚御李,东山葱岭
莫辞从”。随即怅惘而去。钱谦益读后,觉得投诗之人非寻常之辈,急去追
赶,不得见。同年十一月,钱经人介绍而结识柳如是,并即就次韵奉合:“文
君放诞想流风。脸际眉间讶许同。枉息梦刀思燕婉,还将抟土问鸿蒙。沾花
丈室何曾染,折柳章台也自难。但似王昌消息好,履箱擎手便相从。”两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唱和,彼此加强了了解,增进了友谊,感情甚好。次年春天,
两人终于结为夫妻,在松江回常熟的船上成婚。虽然当时柳如是24 岁,正值
青春妙龄,而钱已是年满花甲的白发老翁。但两人婚后感情还算相投,常在
一起旁征博引,订讹考异,间以谐谑,倒也琴瑟和谐。钱谦益十分敬重柳如
是的为人,为此,不惜破家毁誉,作出巨大牺牲。钱柳结合时,嫡妻陈夫人
尚在,钱谦益却公然对柳“礼同正嫡”,并且忍痛卖掉珍藏多年的宋版《汉
书》,“挥霍万金”,专为柳如是建造一幢绛云楼。这种违札的举动,招致
当地缙绅哗然攻讨;这对有过侧室小妇经历、曾经任人蹂躏的柳如是来说,
当然是感激万分的。所以,当顺治五年(1648 年)钱谦益因资助黄毓旗图谋
反清一案,被逮捕入都问罪时,曾经拒绝以新婚宠妇身分随夫入京的柳如是,
这次却甘愿作为犯人家属“抱病蹶然起,冒死从”,经多方打点,“曲为斡
旋”,竟使钱得以无罪生还。为此,钱感激涕零,竟不顾嫡妻陈氏尚在,写
下了“从行赴难有贤妻”的诗句。钱谦益曾为“东林党”领袖,在社会上知
名度极高。钱死后,柳如是为其殉节是可以理解的,也在情理之中。
被逼自尽说。钱谦益死后,家族中迅即爆发了一场争夺家产的斗争,即
所谓“钱氏家难”。在钱氏家族看来,以柳如是乃钱谦益妾的身分掌握家政
大权是莫大的耻辱,他们早已积怨在胸,一旦钱之故去,顿感柳已失去依靠,
即爆发一场家变。于是,族人钱曾、钱谦光等人在恶霸豪绅钱朝鼎的指使下,
趁家主新丧,大吵大闹,敲诈勒索,逼迫柳如是交出房产钱财,甚至夺田600
亩,僮仆十数人;六月二十八日又奉权贵、族霸之命,大声呼喝,立索柳氏
银3000 两,“有则生,无则死。毋短毫厘,毋迟瞬息,毋代赀饰”。这些人
忽而登幕,忽而入室,忽而渐卧,摩拳擦掌,秽语肆詈,并扬言要把如是唯
一的女儿以及人赘的女婿赵管打出家门。柳如是来钱家20 余年,一直大权在
握,从不曾受人之气。如今,丈夫的尸骨未寒,便遭到无耻小人的当面凌辱,
如何忍受得了,在进退无门,忍无可忍的情势下,她仍镇定自若地对朝暮坐
逼的族人说:“稍静片刻,容我开帐”。然后,她独自登楼,紧闭房门,悬
梁自尽。在诀别人世之前,她写下遗嘱,打发长子钱孙爱、女儿和女婿等上
衙告状伸雪。因此,《中国历代才女小传》等书认为:柳如是实际上是被族
人追逼而自杀的。
抗争恶势说。学者楚南等认为,柳如是以自杀的壮举显示了她对封建制
度的大胆抗击,表明了这位弱女子大胆抗争恶势力的勇气。因为:(1)事实
上,钱柳之间的爱情生活并非十分美满,他们之间自难期待有多少“闺房之
娱”可言,柳如是婚后曾作《春日我闻室作》七律一首:“裁红晕碧泪漫漫,
南国春来正薄寒。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画堂消息何人晓?翠
帐容颜独自看。珍重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阑。”诗中流露出的浓郁、
怅惆失意之情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对钱谦益人生中的几大污点,柳如是是
极为不满的,顺治元年(1644 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死,五月,
福王朱由崧由马士英携至南京,称监国,旋即皇帝位;钱谦益因谄事马士英,
被起用为札部尚书。次年,即弘光元年五月,清兵渡江,弘光出奔,钱谦益
及总督京营戎政赵之龙、大学士王铎等迎降。这是钱人生道路上的两大污点。
对此,柳如是常心怀不满,多有讥讽之言,并曾数劝钱谦益自尽,均未果。
当钱暮年不得意而说“要死”时,柳讥曰:“当初不死,现在已经晚了”。
故此,柳如是未必一定会为钱谦益殉节。(2)柳如是的一生历尽辛酸曲折,
她始终在追求获得人的尊严,在这方面她是宁为玉碎,不愿瓦全的。她一生
有过两次自杀的举动,都是在拚死向恶势力抗争。一次是清兵围困南京城,
钱与一班朝臣竟丧失民族气节,先后投降。柳如是得悉后非常气愤,等钱回
家后,就准备了刀绳要他尽节:“你殉国,我殉夫”,可钱贪生怕死,不从。
于是,柳欲奋身跳进荷花池,却被钱死死拖住。另一次是清兵攻下常熟城后,
柳再次劝钱效法屈原自沉于水,钱面有难色,不想死,见状,柳“奋身欲沉
池水中”,又被钱死死拖住。可见,柳之自杀身死是早有思想基础和行为准
备的。(3)柳如是是一位爱国侠女,自崇祯十七年元月郑成功来常熟师事钱
谦益,柳即以师母身分与其谈论时局国事,彼此建立了友谊,为以后的抗清
复明事业奠定了基础。在常熟等地,她还积极参加了具体的斗争。她甚至在
临死的遗言中说道:“死后棺木不能入土,因国土被人占去了,要在土室中
悬空置铁索,再放棺木于铁索上。。”,其爱国之心可鉴。著名国学大师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