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过了些天,马新贻出示禁止私开押店,张文祥的押店被封,“益落魄无俚, 
杀马之志益决。未几,马已擢任江督,张适以事诣金陵,遂谋行刺”。主审
官员知道是这么回事,大为惊慌,但又不想兴大狱,“故矫为狱词,而亟磔
张于市。实则终无确供也。”李孟符还说,他的资料是亲睹其事的署理江宁
知府提供的,言之凿凿,仿佛也很有根据。
关于张文祥刺杀马新贻的事,时人还有别种记载,比如有人说,“马之
被刺,实基于湘军中帮会分子之嚣张使然”等等,但是究竟哪种说法比较符
合实际,现在仍然无法确定,只好暂时存疑。
(苏威) 
颐和园工程与海军经费有什么关系? 
颐和园,这座秀丽的清室离宫,发生过许多深讳莫测的“秘事”,其中
最使人困惑的,便是它自身的营建问题。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乾隆为其母亲祝寿而营建的林苑,第二次鸦片战
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三年(1887 年)前后开工重修,作为慈禧游乐
怡养的夏宫。由于国内外矛盾尖锐复杂,加上清廷财政拮据,营建工程开始
是秘密进行的。致光绪十四年二月以前,东宫门、仁寿殿、玉澜堂、长廊、
排云殿、十七孔桥等主要建筑有的已部分竣工,有的正在加紧修建。这时, 
京城里开始流传着种种传说。为了杜绝人们非议,清廷于光绪十四年二月一
日发布上谕:将清漪园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还政撤帘后的颐养场所。这样, 
营建工程就公开化了。上谕中又声称营建工款都出自“节省羡余”,“未动
司农正款,无伤国计”云云。如此欲盖弥彰,反而更引起人们的猜疑。
戊戌变法失败后不久,避居日本的梁启超首先在《瓜分危言》一文中揭
露:甲午战争之败,是由于清廷挪用海车经费修建颐和园之故。梁氏以他那
富有宣传鼓动的笔调写道:“括全国之膏血以修国防,而其实乃消磨于园林

土木之用,莫之或知,卒令一蹶不振。割千余里之辽、台,偿二百兆之金币; 
元气尽断,国丑全露。”于是舆论大哗,各种说法一时充斥野史谭荟。曾任
光绪帝太监的王世龢,由于内廷大修,内务府颇获厚利;续修西苑,奉宸苑
堂司大饱私囊。海军衙门看见如此得益,便谋修颐和园,动款3000 余万两白
银。海军中人池仲祜也说,海军款2000 余万尽数输入颐和园。《清季野史》
甚至声称,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达8000 万两。后来,“颐和园系用海军经费
修建,北洋海军因此不振,失去发展机会”的说法便被许多近代史专著广为
采用。
由于海军衙门档案早已佚失,颐和园与海军经费的关系实难武断。但通
过各种奏折材料,人们依然可以找到一些线索。近年来,一些研究者通过细
心考证,统计核算,对挪款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虽未最终定论,却比稗史
口碑距真相更为接近。
颐和园工程究竟挪用了多少海军经费?目前能确凿断定的有如下几项: 
光绪十四年挪用海军衙门经费45。75 万余两;从光绪十五年起,每年从海军
经费中挪银30 万两(至光绪二十年共180 万两);光绪十三年至二十年克扣
南北洋将士员弁薪粮及东三省练兵军饷平余银共80 万两;光绪十七年八月挪
用出使经费100 万两,由海军存津款项生息归还。总计约400 万两。另据统
计,新海防捐(清政府以海防为名,开捐鬻官)被挪至园工的,总数在350 
万两以上,这些数据虽不能揽括全部,但从奏折内容排比分析,似乎不会遗
漏很多。据此推断,海军经费挪用总数,不会多于1000 万两。
有人进一步提出,颐和园工款来源渠道很多,据萧一山《清代通史》所
述,就动用户部杂款700 余万两,土药(内地产鸦片烟)税1000 余万两等等。
光绪十四年前未发现海军大宗挪款的记载。而园工的主要部分已初具规模, 
也是重要的旁证。由于工程是由海军衙门大臣奕譞、奕劻主持,所以给人以
海军衙门即为颐和园工程处的印象。认为园工全系挪用海军经费则不对的。
所谓动款3000 万两,可能是整个工程的全部费用。
有人试图从海军历年经费支出的角度来反证挪款问题,北洋海军光绪元
年至二十年间,共支银2130 余万两,从未间断,另外,历次购买舰支银800 
余万两。仅仅为建立并维持北洋海军,清政府就耗资3000 万两。从历年筹款
过程可知,海军经费会集是十分困难的,而海军衙门还要负责南洋海军经费, 
并每年拨款百万以充东北练饷。在财源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从光绪十四年至
二十年间,还要另外再筹3000 万两(即每年400 万两)去建造颐和园,是不
可想象的。
有的研究者认为,颐和园营建中确实挪用了部分海军经费,但海军发展
受阻不能完全归咎于颐和国工程。光绪帝婚礼耗资突破预算竟达500 万两, 
户部又因黄河决口,拨郑州河工600 万两,山东河工200 万两。。经费窘迫, 
可想而知。光绪十四年后,朝野普遍认为北洋海军已经成军,出于多种因素, 
户部十七年决定南北洋海军停购外洋军火两年。不能撇开全国财经状况,把
海军停止扩充仅仅归结为慈禧私人的纵欲享受。
颐和园工程与海军经费的关系究竟如何,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弄清。
(霜明) 
杨翠喜案是怎么一回事?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北京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名妓杨翠喜案。
事情的由来要从杨翠喜说起。
杨翠喜16 岁起在哈尔滨卖笑,曾为帝俄军官所眷顾,因而声名籍籍。不
知从何时起,杨翠喜学会了唱戏,念白做功,传神入化,尤以演淫荡戏而著
称,一时被纨绔子弟视为尤物。
杨翠喜后来辗转到了天津,在天津大观园演出,亦伶亦妓。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庆亲王奕劻之子载振以镇国将军衔奉使调查
奉天事宜,路过天津,载振是个胡作非为的佻达无赖,专爱在群芳丛中嬉谑。
三年前,载振任商部尚书时,一次召名妓侑酒,席上钗横鬓乱,丑态百出, 
大失官场体统。此事后被御史张元奇所劾,慈禧下诏书申斥载振,责令其闭
门思过。然而载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三年过后,故态复萌,到了天津便
广召群妓侑酒,杨翠喜当然在应招之列。
觥筹交错之间,载振对杨翠喜一见钟情,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载振色迷
迷的目光,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此人名段芝贵,是一个以直隶候补道充北
洋陆军的统制。
段芝贵不满足于他当时的地位。从载振的目光中,他看出杨翠喜就是他
日后发迹的进身之阶。段芝贵以1。2 万两银子的身价买到杨翠喜,贮之金屋, 
准备相机行事。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春,庆亲王奕劻在北京做寿,段芝贵借此机会
将杨翠喜献于载振,载振喜不自禁。
段芝贵的这笔丰礼立刻得到了回报。同年四月,东三省改设督抚制,清
廷诏令段芝贵以布政使衔署理黑龙江巡抚。
杨翠喜进入庆王府以后,正赶上为庆王祝寿。据说慈禧还面见过杨翠喜。
杨翠喜在庆府得到专房之宠,因此不见容于载振之妻妾,而段芝贵献妾求官
丑闻渐渐泄露,弄得京城沸沸扬扬,被御史赵启霖参了一本。
赵启霖奏章事涉段芝贵和奕劻父子。时奕劻正执掌国政,得到慈禧专宠。
奏章上达后,一时朝野震动。慈禧迫于清议,派醇亲王载沣、大学士孙家鼐
查办此事。
载沣、孙家鼐与奕劻父子本来就是沆瀣一气,奕劻父子得到事先通报的
消息,早就作好了伪证,只说杨翠喜是庆王府所买的使女。
载沣、孙家鼐草草调查一下,便以伪证复奏清廷。慈禧也不复查,即下
诏将御史赵启霖以革职处分,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诏旨说:“该御史于亲
贵重臣名节攸关,并不详加访查,辄以毫无根据之词率行入奏,任意污蔑, 
实属咎有应得。赵启霖着即行革职,以示惩儆。”都御史陆宝忠、御史赵炳
麟曾先后上奏为赵启霖辩白,清廷答复说:“赵启霖污蔑亲贵重臣,既经查
明失实,自应予以惩儆。”御史曾拟全体联衔具奏,但未付诸实行。
御史赵启霖一疏惊天下,虽被革职,但满城风雨,舆论大哗。载振在舆
论的谴责下,上奏朝廷,自请开缺。清廷下诏说:“兹据奏陈请开差缺,情
词恳挚,出于至诚。并据庆亲王奕劻面奏,再三吁恳,具见谦畏之忱。不得
不勉如所请。载振着准予开去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农工商部尚书等缺
及一切差使,以示曲体。现在时事多艰,载振年富力强,正当力图报效,仍
应随时留心政事,以资驱策。有厚望焉。钦此。” 
此外,清廷还下诏撤去了段芝贵的巡抚之职。
一件杨翠喜案,在朝廷掀起了轩然大波。御史赵启霖为此获咎革职,但

也劾免了一个尚书、一个巡抚,这在有清一代尚是不多见的。以妓女之名而
见于赫赫帝王诏书的,清代唯有两人,一是杨翠喜,一是谢珊珊,而杨、谢
二人均与载振有瓜葛。这一场公案,谁是胜利者?谁都是,谁都不是。清廷
之处置实在是昏庸乖谬。
社会上后来有这样一种说法,说清廷对杨翠喜案的处置虽属乖谬,然御
史赵启霖确是咎由自取。奕劻父子在朝廷内外,本来就声名狼籍,卖官鬻爵、
公然纳贿也是常有的事,但说段芝贵向载振进献杨翠喜却是听了误传,所以
原拟全体联衔具奏的御史在弄清真相后立即停止了行动。
有的说段芝贵当初以重金买得杨翠喜后,将她献给了袁世凯。袁世凯在
百日维新后深得慈禧之专信,手握兵权,日渐成为清廷倚轻倚重的人物。段
芝贵依附于袁,甚至拜袁为父,以至后来袁世凯称帝时,人们或呼段为:“干
殿下”。但有人说,段芝贵确曾献女给袁,但此女名翠凤,翠凤与翠喜系姊
妹。
有的说载振确曾收一名妓,但此名妓并非段芝贵所赠,而是袁世凯所赠; 
并非在庆亲王奕劻生日之际收受,而是在载振出使奉天,路过天津之时收受。
袁世凯权势日重,清廷心有所忌,于是派载振出使奉天,密查袁世凯的
举动。袁世凯树大根深、耳目遍布,载振尚未动脚,袁世凯已接到密报。袁
打探到载振喜的是美色,于是在载振路过天津时,将重金购得的名妓杨翠喜
相赠,果然正中载振之下怀。载振在温柔乡中,其乐也融融,对袁感谢不尽。
据说载振回京后向慈禧说了不少袁世凯的好话,说袁不但忠心耿耿,且夜夜
烧香祝祷老佛爷万寿无疆,云云。
御史赵启霖说段芝贵献女送载振,自属“任意污蔑”,“咎有应得”。
若果然如是,又何以解释罢载振尚书及罢段芝贵巡抚呢?若赵启霖奏报属
实,既罢尚书、巡抚,为何又罢一御史呢?公案成了一桩疑案。
(华强) 
秋瑾生于哪一年? 
辛亥革命时期的伟人行列中,秋瑾是屈指可数的女革命家。对于她的光
辉业绩,包括文事武功、崇高品格以及卓越才能,学术界无不予以高度的评
价。但是对她的生年,却意见纷繁,争论颇多,几乎成为史学界的一桩悬案。
一、秋瑾出生于1879 年。
此说始见于吴小如的《秋瑾烈士生年考》一文(载《文汇报》1961 年10 
月24 日)。邵雯在《秋瑾出生年代初考》(《历史研究》1978 年第24 期) 
一文中,又对此说法作了较详细的论证。他们的主要论据是:1、秋瑾系在其
祖父宦游福建期间出生的,据《福建云霄文史资料》第三辑记载,秋瑾祖父
秋嘉禾赴福建云霄县任职时间在光绪四年(1878 年),“第二年生一女孙”, 
则秋瑾应生于1879 年;2、从秋瑾结婚时的年龄推算,秋宗章在《六六私乘》
中说其姐秋瑾“于光绪二十二年正月五成札”,“年十八嫁湘人王廷钧”, 
据此向前推算,秋瑾也应生于1879 年;3、秋瑾本人在诗作《泛东海歌》中, 
有如下诗句:“愧我年廿七,于世尚无补”。此诗写于1904 年秋瑾东渡日本
留学期间,也可以证明她生于1879 年;4、根据《浙江办理秋瑾革命全案》
的有关卷宗,秋瑾供词自称自己“年二十九岁”,也可推定其生年为1879 
年。

二、秋瑾应生于1877 年。
此说系郭延礼在《秋瑾年谱简编》(载郭著《秋瑾诗文选》,人民文学
出版社版)中明确论定的。郭延礼主张,考前人生年,一般当以亲笔为据; 
在有关秋瑾生年的诸种说法中,大多缺乏直接史料根据,唯独1877 年说由秋
瑾本人留下了最珍贵的亲笔史料。1904 年(光绪三十年)秋瑾写给盟姊吴芝
瑛的《兰谱》中自称:“年二十八岁,十月十一日卯时生”。据此,则秋瑾
生年当为1877 年。这一《兰谱》,确系秋瑾亲笔填写,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有实物可证。郭延札还认为,这一生年与秋瑾诗中“愧我年廿七”以及《供
词》中的“年二十九岁”并不矛盾,因这后两处所记年龄,均系秋瑾留学日
本以后的事,当以周岁计算的。
三、秋瑾的确切生年应为1875 年。
此说最初出于秋瑾幼弟秋宗章所作之《六六私乘》,其中写道:“伯姊
实生于闽,时为光绪元年(即1875 年)夏正十月十一日也。” 
近年,秋瑾胞妹秋珵女王慰慈在《关于秋瑾的确切生年》(《解放日报》
1981 年5 月14 日)一文中,摆出不少史实,进一步论证了秋宗章《六六私
乘》中关于秋瑾生年的记载不诬,强调指出秋瑾确实生于光绪元年(1875 年) 
夏正十月十一日。她列举的理由是:1、其母秋珵生于光绪四年(1878 年) 
阴历三月初一日,据此,秋瑾作为秋珵之胞姊,岂能生于1879 年?至于秋瑾
生于1877 年说也不能成立,因秋瑾生日为阴历十月十一日,若她生于1877 
年,则姊妹前后相距仅不到半年,不符合十月怀胎的常理。2、秋珵在世时, 
常同王慰慈兄妹等人谈起秋瑾少年时代的往事,其中有一则是:秋瑾童年时, 
其父秋寿南曾请一位算命先生给她们姊妹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