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批评苏轼的词“不协音律”,《苕溪
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她的话说:“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
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又往往不
协音律”。李清照强调词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独立地位,主张词“别是一家”, 
她对苏轼的批评与晁补之对苏词的评论一样,对后世影响甚大。
《乐府指迷》的作者沈义父也认为苏拭和辛弃疾不晓音律,而且被后世
不晓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的词人拉虎皮作大旗,虽然他同时又认为
苏辛词不豪放处未尝不协律。他说:“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
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诸贤之词,故豪放矣,不豪放处未尝
不协律也。”而蔡嵩云为《乐府指迷》作《笺释》,则明确指出苏轼词“豪
放处多不协律”:“按《指迷》此则,谓东坡、稼轩词未尝无不协律者,但
须于不豪放处求之,则二公之作,豪放处多不协律可知矣。” 
以上是自北宋起关于苏拭词不谐音律,苏拭不晓音律的几种主要说法。
彭乘则进一步认为苏词之所以不协律入腔,是因为词人自己不会唱曲,他在
《墨客挥犀》卷四中说:“子瞻常自言平生有三不如人,谓着棋、吃酒、唱
曲也。然三者亦何用于人?子瞻之词虽工,而不入腔,正以不能唱曲耳,” 
他认为苏轼连曲都不会唱,通晓音律自然更谈不上了。他的话最彻底地否定
了苏轼通词乐。
但是,一些现代学者如沈祖棻等认为苏轼是通词乐的,因为史籍中有不
少苏轼通词乐的记载。例如,苏拭《书彭城观月诗》就说明他自己是会唱的: 
“余十八年前,中秋与子由观月彭城,作此诗,以《阳关》歌之。今复此夜, 
宿于赣上,独歌此曲,聊复书之”。
《能改斋漫录》卷十七也记载苏轼能倚着歌声写《戚氏》词,让妓女在
歌筵上歌唱,从“坐中随声击节”来看,词是合乐的,说明苏轼通词乐:“东

坡元祐末自礼部尚书帅定州日,官妓因宴,索公为《戚氏》词。公方与坐客
论穆天子事,颇讶其虚诞,遂资以应之。随声随写,歌竟篇就,才点定五、
六字。坐中随声击节,终席不问它词,亦不容别进一语。” 
《侯鲭录》卷三记载苏轼能将不协律的琴曲《瑶池燕》的词,改写成《闺
怨》,也说明他是晓音律、通词乐的:“东坡云:琴曲有《瑶池燕》,有词
不协,而声亦怨咽。变其词作《闺怨》,寄陈季常云:‘此曲奇妙,勿妄传
与人’云。”苏轼的《与朱康叔书》,更亲自记载了他把原不入乐的陶潜《归
去来辞》,改写成《般涉调·哨遍》,在保持它的固有风貌的同时,赋予它
音乐生命:“旧好诵陶潜《归去来》,尝患其不入音律,近辄微加增损,作
《般涉调·哨遍》,虽微改其词,而不改其意。”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苏词有合律处,但那是词人“笔兴所至”,有意为之
的变化。苏拭能歌、通词乐,只是不喜剪裁以就声律。持这些观点的可以章
铤、陆游和王的为代表。章挺《赌棋山庄词话》说:“东坡《念奴娇》(“大
江东去”阕)、《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阕)、稼轩《摸鱼儿》(“更
能消几番风雨”阕)、《永遇乐》(“如此江山”阕)等篇,其句法连续处, 
按之律谱,率多参差。即谨严雅饬如白石,亦时有,若《齐天乐》(“咏蟋
蟀”阕)末句可见。细校之,不止一、二数也。盖词人笔兴所至,不能不变
化”。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举晁以道亲闻苏轼歌《古阳关》,驳“东坡
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之说,而认为“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
剪裁以就声律耳”。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则说:“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
者。” 
(许山河) 
苏轼袍服玉带为何留在金山寺? 
“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起,始惊身在半空
中。”这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游金山寺后所写的赞美诗。金
山寺在金山(江苏镇江市区西北)上,始建于东晋,原名泽心寺,唐代因开
山得金,从此即通称金山寺。宋真宗天禧年间,因梦游金山寺,赐名龙游寺, 
清康熙南巡时赐名江天禅寺。金山寺庙宇依山势而造,使山和寺混为一体, 
独具风格。寺内慈寿塔、江天一览亭矗立山巅;留玉阁、大小观音阁围绕山
顶;七峰亭、妙高台、楞伽台等建筑联缀山腰。天王殿、大雄宝殿旧址、藏
经楼、念佛堂、留宿处、方丈室、紫竹林等庞大建筑傍依山根,通过曲廊、
回檐、石级有机串连,形成楼上有楼、楼外有阁、阁中有亭的精巧建筑,各
组既自成体系,又互相通连,精巧壮丽,颇具特色。或许读者尚不知晓,在
这座江南名寺内,还珍藏有一件近千年的珍品,这就是北宋著名文豪苏轼用
于袍服装饰的嵌玉板带。
那末,苏轼的这条玉带为什么会留在金山寺呢?民间传说和史书记载说
法不一,多有分歧,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其一,苏东坡死后,他的家人将袍服玉带送到金山寺,赠给苏轼生前的
好友、大和尚佛印作为纪念。苏东坡在一首诗中写道:“金山寺观何眈眈, 
撞钟伐鼓闻淮南”。这里,苏轼以真实、细致的笔触写出了金山寺相当可观
的建筑规模,也说明苏拭必定在金山寺久住,对寺留有感情。家人将其遗物
赠给生前好友是可信的。

其二,根据《丹徒县志》的记载:一次,苏拭路过镇江,到金山寺访问
大和尚佛印,这时,佛印正在佛堂做佛事,照例此时是不接待来客的。可苏
轼生就豁达的性格,又是熟人熟地,即推门便入,佛印只得板起面孔说道: 
“先生何来?此间无坐处!”苏轼笑道:“暂借和尚‘四大’,用作禅床。” 
这是一句很机智的玩笑话,意思是说,我不是来这里串门随便坐坐的,而是
要借你佛门的“四大”观念使精神有所安顺。佛印一听此话,转怒为喜,遂
与苏轼约定:你若能随口答出我的问话则罢,若稍有迟疑,便请把你身上的
玉带留在寺内,做为镇山之宝。苏轼欣然答应,就将玉带解下。佛印即以僧
人术语向苏拭提一问题,但反应灵敏、机智过人的苏轼却略有思考,佛印见
状即命人将玉带收走了,苏拭只得笑而答道:“病骨难堪玉带围,钝银仍落
箭锋机。”这首诗一方面解嘲他说自己不配用这条玉带,一方面又称赞佛印
思想机敏,巧取玉带。这段故事流转至今,成了一段千古佳话。
其三,苏东坡因文案得罪了朝廷,被贬往琼州(即今海南岛),因路途
乏资,不得己才卖掉了这条玉带。后来,玉带辗转到了金山寺。据史书记载: 
苏轼于1097 年,即62 岁高龄时,贬官在惠州。2 月14 日,白鹤观新居建成, 
长子苏迈授韶州仁化令,来惠州探望苏轼。4 月复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
时苏辙贬化州别驾,雷州安置,5 月,弟兄两人相遇于藤州,同行至雷州。6 
月渡海,7 月2 日到达贬所。苏轼以高龄之身千里迢迢赴贬所,途中的艰难
困苦是不难想像的。特别是到了春夏之交,物品没有不发霉的;而人非金石, 
其何以堪?一路上缺医少药,他只好托人从外地给他寄一些药来,一则供自
己治病,二则也可救济他人。可贵的是,他在感叹个人艰难时,并没有忘记
民间疾苦。他在《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一诗中写道:“朔
野方赤地,河庖但黄尘。秋霖暗豆漆,夏旱臞麦人。”在灾情这样严重的情
况下,有豌豆大麦粥吃就不错了,就算山珍海味了。他安慰儿子说:“逆旅
唱晨粥,行庖得时珍。”苏轼在途中还曾上书宋哲宗,要求从水路赴贬所。
他说他自闻命以来,忧悸成疾,两目昏花,仅辨道路,左手麻木,右手无力, 
六十之年,发白齿落。加之他平时不会安排生活,所得俸禄,随手用尽。他
说他本想走陆路,日夜奔驰,快点到贬所。但由于疾病沉重,经济也困难, 
自己又无钱雇人买马。他说:“臣若强衰病之余生,犯三伏之毒暑,陆走炎
荒四千余里,则僵仆中途,死于逆旅之下,理在不疑。”他希望哲宗“念八
年经筵之旧臣”,允许他舟行赴贬所。(《东坡续集》卷九)因此,从分析
当时苏轼的处境来看,他是极有可能卖掉袍服玉带的。后来,金山寺和尚就
以重金买下了这条玉带。
苏轼留在金山寺的玉带,曾经损缺了一片玉版,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清帝乾隆三游江南时,命人补足,据说当时这位皇帝在金山寺看见这
条玉带极为赞赏,很想带回皇宫,但最后还是觉得不妥,就没有取走。读者
诸君,如果你们以后有机会去镇江金山寺一游,切莫错过机会去一睹袍服玉
带的风采。或许你还能解开那个千古之谜呢。
(俞姡а
关汉卿的生卒年月如何? 
我国元代的戏曲剧本(又称“元杂剧”、“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 
历来被认为是代表一个时代的艺术,达到相当的高峰。据元人钟嗣成《录鬼

簿》的记录,他所知道的“名誉昭然”的剧作家就有90 余人,剧本有450 
多个。实际上的作家和作品,当然远远不止他个人所知道的这些数字。在这
庞大的剧作家队伍中,被称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的
关汉卿是才华最高、成就最大的一个。他的剧本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如《感天动地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王国维《宋
元戏曲考》)。1958 年,关汉卿曾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得到过隆重的纪念, 
国内一百多个剧种上演了关剧,国外许多地方进行了关氏的研究或纪念活
动。
可是,由于元杂剧大都
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描写了历史的真实,因而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压抑,剧作
家们的情况只能从史书以外的记载中找见一鳞半爪,而又每多相互矛盾,使
我们无法准确了解他们的面貌和成就。即以关汉卿而言,通过戏曲史家、文
学史家们长期的发掘考订,对其生平和创作也只能在大体上取得近似的见
解,一时无法解释或不得统一的悬案尚多。
比如,关汉卿的职业身份是什么?搞清这一点对研究其剧作的思想是有
必要的。曹楝亭藏本《录鬼簿》说他是“太医院尹”,可是金元两史《百官
志》都不见此职名。元代《世医得效方》卷首列有太医院24 个官职,其中也
无“院尹”。朱经《青楼集序》说他“是金之遗民”,入元不仕;即使有此
官职,他也没有做过官。天一阁藏本《录鬼簿》则说他为“太医院户”。郑
振铎等研究者据此推测关汉卿可能是个“接近群众的普通下层医人”;田汉
的话剧《关汉卿》也取此说,并在剧中从他的医生职业生发出许多情节,和
他写剧本挂上钩。按元代户籍制度,百姓中划分为若干“户”,如服兵役者
称“军户”,司手工艺劳役者称“匠户”。则“医户”也不一定必为医人, 
也可以理解为户籍属太医院管辖或为太医院提供杂役和其他服务的。
关氏的生卒年代,是确定他创作活动时代背景的重要依据。通常以朱经
所说的“金之遗民”为据,认为关汉卿应该出生于金政权灭亡的公元1234 
年之前。元人杨维祯《元宫词》又有“开国遗音乐府传,白翎飞上十三弦, 
大金优谏关卿在,《伊尹扶汤》进剧编”等句,王国维认为此关卿即关汉卿。
(《宋元戏曲考》)那么,公元1234 年时,他应该已有相当年龄。张庚等主
编的《中国戏曲通史》采取一般说法,认为关氏当生于公元1210 年左右,人
元时20 余岁。另据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关的友人王和卿去世时, 
他曾往吊唁。据查,王和卿死于公元1320 年。若关氏生于公元1210 年左右, 
此时至少也有一百多岁。这么长寿似乎不大可能。又因各种版本《录鬼簿》
均无关氏作《伊尹扶汤》剧本的记载,故而孙楷第曰:“余疑进《伊尹扶汤》
之关卿,乃教坊之由金入元者”,“非剧作家大医院尹之关汉卿也”。(《关
汉卿行年考》)冯沉君则疑心有两个关汉卿,“一个由金入元,一个生在元
代,都会写剧本,后人把他们混在一道了。”(《古剧说汇》)然而这种巧
合的可能性,目前还未发现有力的旁证。为了解决年龄的矛盾,一种意见是
把关氏的卒年提早,认为吊王和卿事不可信,如董每戡《说元杂剧“黄金时
代”》。又一种意见是把关氏的生年推迟,孙楷第《关汉卿行年考》推得最
迟,主张他生于公元1241 年到1250 年间,卒于公元1320 到1324 年间。香
港大学罗忼烈教授也同意此说。孙氏的一个理由是关汉卿和著名女演员、南
都名妓珠帘秀关系非同一般(田汉话剧《关汉卿》即以二人事业上相互支持,

生活上相互关心为主线)。公元1290 年珠帘秀在扬州还很有影响,若关汉卿
由金入元,此时己过60 岁,与珠帘秀不相配。但也有人反向道:难道60 岁
左右的剧作家就不可以和正当年华的女艺人亲密往来吗?总之,诸家目前只
能在“关汉卿大约生活在十三世纪”这个大概念下取得一致。
关汉卿共写了60 多个剧本,现存署名关氏所作之剧本尚有10 余个。其
中《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望江亭》等诸家都肯定是关氏
作品;而对其余近1/3 剧本的考订则不能取得相同观点。《五侯宴》、《陈
母教子》的曲文宾白风格,有人认为和关氏其他剧本有异。又如《单鞭夺槊》
是关氏作还是尚仲贤作,或第三者作,《西厢记》第五本是否关氏续作等, 
自明清以来一直聚讼纷坛。
(缪依杭) 
女词人贺双卿是何许人? 
一些报刊相继介绍了一位清代女词人贺双卿(生于康熙、殁于乾隆年间) 
的事迹。说她的词是“古今逸品”,可称为“清代第一女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