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事迹。说她的词是“古今逸品”,可称为“清代第一女词人”。又说她写
词,皆身边事、周围人,感情真挚,常以民间妇女口吻用笔,朴素生动,细
腻悲怆。请读《凤凰台上忆吹萧》:“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
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
楚,只似今宵。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弱弱无聊。更见谁谁见,谁
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不管,生生死死,暮暮朝朝?”
一首词,全用源于生活的语言,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却巧用叠字,咏叹回
环,使得词意格外婉约多姿,缠绵悱恻,是长期生活在下层、倍受压迫、欺
凌的双卿自述境况的凄绝哀歌。其艺术造诣即使不说可与宋代著名女词家李
清照媲美,却也真是“如小儿哝哝絮絮,诉说家常,见见闻闻,思思想想,
曲曲写来,头头是道。作者不自以为词,而阅者亦忘其为词。而情真语质,
直接三百篇之旨,岂非天籁?岂非奇才?”(黄燮清《国朝词综续编》)
第一个把双卿介绍给人们的是乾隆丁已进士、江苏金坛的史震林,他在
《西青散记》这本书中写了双卿,对她的诗词作了介绍。随后,生活于史震
林之后的董潮,道光年间海盐黄燮清,清末南陵徐乃昌都用重笔浓彩描绘了
这位颇负才气的民间女词人。徐志摩亦曾向别人推荐过由张寿林编的《贺双
卿雪压轩集》。正当词界对双卿诗词掀起一股小小热潮时,半路杀出程咬金,
1929 年11 月2 日,胡适撰文《贺双卿考》,全盘否定“贺双卿”,说没有
这个人,是“这班穷酸才子在白昼做梦时‘悬想’出来的‘绝世之艳,绝世
之慧,绝世之幽,绝世之韵’的佳人”。他提出五疑:一疑为各位作者称“双
卿”不同;二疑为“籍贯”一说“丹阳”,一说“金坛”;三疑为“性格”
有异;四疑为年龄提法不一;五疑为病中苦力女子在“芦叶”上写长词调不
可信。这五疑并没有被人们所接受。胡文发表后,上海将《西青散记》数次
再版。丹徒陈廷悼在《白雨斋词话》中再度溢美双卿词,臧励龢将双卿编入
《中国人名大辞典》,叶恭绰收双卿词入《全清词钞》,肯定双卿之风盛起。
《西青散记》介绍双卿是这样说的“双卿者,绡山女子也”;董潮《东
皋杂钞》卷三《艺海珠尘·土集》说她”庆青,姓张氏”“金坛人”;黄燮
清《国朝词综续编》收双卿词11 首,称她“贺双卿”;徐乃昌《闺秀词》有
双卿小传,称“贺双卿,丹阳人”;民国16 年付印的《丹阳县志》载:“贺
双卿,丹阳蒋墅人,适金沙周氏”。而同时付印的《续志·卷二十四》称:
“双卿姓贺,丹阳人”并不提蒋墅。这里提出的问题是:一、贺双卿或双卿,
或张庆青;二、丹阳人或丹阳蒋墅人,或金坛人;三、绡山女子与适金沙周
氏。据丹阳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9 个月的调查材料说:《丹阳县志》与
《金坛县志》的各种版本均没有“绡山”字样,《金坛县志》也不载双卿事;
丹阳蒋墅乡有贺姓,却无其传说。《西青散记》中说,史震林同时代人、蒋
墅乡塾先生贺定敷闻说双卿便要一访。蒋墅贺姓居住相近,两人却互不相知。
这材料本身对双卿的存在就提出了一个疑问。金坛县境内的方山附近有个叫
小尖山的地方,山上有一庙,二层建筑,曾称为“西乾禅院”,登楼可以看
到茅山山顶石级,庙后有巨石,北边断崖,庙旁是竹园,民间传说是一进士
隐居读书的书院。这些实景却与《西青散记》中的“绡山”描写近似。丹阳
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认为:“长期生活在生活底层,官场不得意的史
震林,接触了不少受封建压迫的不幸女子,诗人同情她们,为她们发出了不
平的哀鸣。贺双卿是史震林借托的人物。”这一观点被一些学者所赞同。
到底有没有贺双卿其人,争执近百年来未有定论,这场争论还需持续多
久,尚不得而知。
(张国擎)
王国维何故自沉昆明湖?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史学家,不论是词曲的研究,还
是古文字、古器物,甚至殷商制度及西北历史地理的考据,他都有独到的造
诣,卓越的成就,郭沫若曾称他为“新史学开山祖”。但他却在1927 年6
月2 日,年方五十,正是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期之际,不明不白地自沉于北京
的颐和园昆明湖,到底是什么原故?这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有不少人对此
作了猜测。
在他刚弃世之时,认为他是殉清而死者不乏其人。因为他是清朝遗老,
所以人们几乎都说他的自杀是为了完节。梁启超甚至比之为“不食周粟”的
伯夷、叔齐,为楚国“忧愁忧思”,赋《怀沙》而自没于汨罗江的屈原。其
根据有两个:一是王国维死前的遗嘱,内中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
世变,义无再辱”四句,被认作他殉清的誓言。再是因为伪满为他举行了葬
礼,并且伪皇帝溥仪还赐谥“忠悫”于他。但是其后许多人就认为殉清说不
可靠。因为虽然王国维做过清朝的官,溥仪被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赶出故宫
到日本后,王国维确实也去觐见过“皇上”。但是当溥仪逃到天津时,他并
未随驾前往,没有像陈宝琛,郑孝肴,罗振玉等清宫重臣一样,效命于复辟
阴谋,卖身给日本政客,而是潜心于学术研究中,没有充当清室复辟活动的
骨干,溥仪在他生前给他荣誉、官衔也只是想利用他在学术上的名气为清室
增添名誉。而且当傅仪决心以天津为复辟基地时,他却赴清华研究院当教授
去了,只是表面上拖着一条辫子,而实际上业已“失节”了。他还认真研究
过中国王朝的更迭,对历史上的节士、遗老并不怎么膜拜,这说明他与清室
的关系并不怎么密切,不可能忠到“殉清”、愚到“完节”的地步。再加上
后来傅仪说王国维“遗嘱”为罗振王伪造,溥仪的赐谥也是因受骗而行,所
以尽管还有人持殉清一说,但大多数人都持怀疑态度了。
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指出王国维的死并非殉清,而是因
为“罗(振玉)在天津开书店,王(国维)氏之子参预其事,大折其本。罗
意大不满于王,王之媳乃罗之女,竟因而大归。这很伤了王国维的情谊,所
以逼得他竟走上了自杀的路”。郭老是推测王国维认为罗振玉这样做失了他
的面子,是存心让他无颜面于人世,因而羞愤而死的,但是人们多以为证据
不足。
还有人认为他的死是因为罗振玉的逼债。这源起于两件传闻:一是溥仪
在《我的前半生》中所记叙的,即清帝内务府大臣绍英托王国维代售一批字
画,事被罗振玉知悉,因以为之代卖为名,从王国维手中把字画取走了。此
时,王国维正欠罗振玉一笔债,所以,罗振玉就把字画卖出去,所得的一千
余元作为王国维应还他的债款通通扣下,王国维对绍英的催促无法答复,故
而自杀。再一件是史达在《王静庵先生致死原因》一文中所述的,说是罗振
玉因故把他的女儿(王国维的儿媳)接回家后,不事改嫁,让她在家为夫守
节,逼迫王国维每年拿出两千元钱作津贴。这还不算,罗振玉又放出一枝毒
箭:王国维先前在日本与他做过一趟生意,赚了些钱,仅王国维名下就分到
一万多元,但钱仍在他手中。罗振玉忽发奇想,又兜搭王国维做了一趟生意。
王国维因为不谙“治生之术”,听凭罗振玉摆布,因而不仅其本大折,而且
还背下了罗振玉不少债,罗振玉催逼很紧,并与之绝交。王国维对此“又惊
又愤”,因而萌生短见。传闻虽不同,但都说明王国维是被罗振玉逼死的。
后来有人认为罗振玉伪造“遗折”就是为了掩盖他自己曾与王国维绝交,向
他逼债这一事实真相的。
祖保泉在《关于王国维三题》一文中认为王国维是慑于北伐革命军而死
的。因为他听说湖南豪绅叶德辉被革命军杀了,并且又听说革命军要杀拖辫
子的人,而他自己当时正是拖着一条辫子的清朝遗老,在被杀者列。与其被
杀,不如自杀,兴许还可博得“忠清”的美名。因此他果真自杀了。但人们
以为王国维是不会这么做的,不符合他的为人,不足置信。
刘雨在《王国维死因考辨》一文中又认为王国维因为“致力于学问,晚
年遭世变,使他无法继续下去,精神无所寄托”;再加上“晚年家境贫寒,
身染重病,又逢爱子之卒”,因而悲观而死。
由于各家之说的根据基本上是道听途说,结论也基本上是主观臆测,并
且各执一词,固持己见,因而最终是莫衷一是,以至王国维的死因至今还是
一个其底难揭的谜,试问诸君,你们中谁能破此谜面,穷此谜底?
(徐应才)
探索篇
“离骚”二字怎样诠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伟大
诗人屈原的诗篇《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代诗歌中最
长的抒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感,迸发出异常
灿烂的光彩,使这首浪漫主义杰作成为传颂千古的爱国主义篇章。
但是,对“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却说法很多,这种分歧自汉代以来
就有了。首先对“离骚”二字作出解释的是司马迁,他认为“离骚”的意思
就是离忧。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王
逸则把“离骚”解释成“别愁”。《离骚》汉代又称之为《离骚经》,王逸
在《楚辞章句》中对《离骚经》作出的解释是“离,别也;骚,愁也。经,
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讽谏君也。”王逸把“离骚”
释为“别愁”,与司马迁释为“离忧”,其实相去不远,两说是较为接近的。
班固对“离骚”二字作了另外的解释,他在《离骚赞序》中释“离骚”
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班固认为《离骚》是屈
原抒写自己遭受忧患的诗篇。与班固看法相同的还有颜师古,他为《汉书·贾
谊传》作注说:“离,遭也;忧动曰骚,遭忧而作此词。”
周圣楷把“离骚”释为“明扰”,他的《楚宝》释“离骚”说:“离,
明也;骚,扰也。何取乎明而扰也?离为火,火在天则明,风则扰矣。”周
圣楷对“离骚”的解释别出心裁,实在不好懂。
近人陈思苓认为:“离骚”的意思,就是独自遭受祸难。他在《释“离
骚”》一文中,对此解释甚详,而要旨则为:“‘离骚’的意义,就是独自
遭受祸难,这正是屈原遭遇的一个自白。”他对“离”字的解释,主班固说,
认为是“遭”的意思:“班固、应劲等云:‘离,犹遭也’最为正确。”他
举《方言》:“骚,蹇也。吴楚偏蹇曰骚。”又举《广雅》:“骚,蹇也。”
认为“骚”字是楚言,其意是“蹇”或是“偏蹇”。他又以《方言》:“蹇,
展,难也”为证,认为“吴楚蹇、展同训,皆所谓人与人相难。”即认为楚
方言“骚”就是“蹇”的意思,“蹇”就是难的意思,因此“骚”就是人与
人互相为难之意。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释“离骚”说:“偏有独义,如偏
蹇与离字合解,引而申之,犹言独受人之为难,亦即独受祸难之意。”
近人游国恩则认为“离骚”就是“劳商”,是楚国当时的一种歌曲名。
他是从古音“双声通转”这一现象来解释的。他的《楚辞概论》说:“‘离
骚’到底是什么?。。乃是楚国当时一种曲名。按《大招》云:‘楚劳商只’。
王逸曰:‘曲名也。’按‘劳商’与‘离骚’为双音字。。并以旁纽通转,
故‘劳’即‘离’,‘商’即‘骚’,然则‘劳商’与‘离骚’,原来是一
物而异其名罢了。”
在论证“离骚”就是楚曲“劳商”的基础上,游国恩进一步认为“离骚”
二字其义就是“牢骚”,他说:“《离骚》既然是楚曲,它究竟有什么意义
呢?《汉书·扬雄传》自《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
‘牢愁’,古叠韵字,韦昭训为‘牢骚’。‘牢愁’‘牢骚’与‘离骚’,
古并以双声叠韵通转,然则‘离骚’者,殆有不平的义。屈原楚国忠臣,被
谗放逐,大概借此以发他满腹不平的气。”
持“离骚”就是“牢骚”之义的现代学者很多,范文澜、姜亮夫、林庚、
冯沅君均主此说。如姜亮夫《屈原赋校注》说:“韦昭以浶骚释牢愁,浶骚
亦即离骚声转,今常语也,谓心中不平之意。。。倒言之则曰骚离,《楚语》
伍举曰:‘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远者距违。’伍举亦楚人,则离骚、骚
离皆楚之方言矣。”范文澜《文心雕龙注》说:“离骚即伍举所谓骚离,扬
雄所谓牢愁,均即常语所谓牢骚耳。二字相接自成一词,无待分训也。”林
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说:“离骚”“等于说‘牢骚’,‘离’‘牢’
是双声字。”他们或以古音双声通转释“离骚”,或以楚方言释“离骚”,
或兼用此二法释“离骚”,均认为“离骚”就是“牢骚”。
(许山河)
词起源于什么时候?
“古歌旧调君休唱,听取新翻杨柳枝。”曲子词的出现,给中国古代的
诗坛注入了一股优美芬芳的气息。词以它美妙的韵律,丰富的色彩,委婉的
情调,不仅能作为一种重要文体而与五七言诗抗衡,而且还以比诗更高的艺
术魅力吸引着今天的读者。
可是,这条艺术长河的源头何在?从古到今众说纷坛。由于词与五七言
诗最显著的外部区别是它那长短不一的句式,因此,大量的探源者们便在这
里大做文章,千年来争论不休,通常的讲法有四种:
第一,诗词同源,古已有之。清代著名词论家汪森指出:“自有诗,而
长短句即寓焉。《南风》之操,《五子之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