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喻户晓,妇孺尽知的。特别是在所谓万马奔腾的“一天抵二十年”大跃进时
日,“妇女都学穆桂英”的口号响彻云霄,它还屡见于城乡的粉墙和横幅。
民间都认为穆桂英当然有这个人,而且是一个顶天立地、勇冠三军的女英雄。
穆桂英是好样的。见于民间所熟悉的杨家将故事,穆棱英是巾帼英雄, 
出手不凡,她具备很多妇女没有的文化心理素质和出类拔萃的英武行为,也
蕴含男子汉须眉者所缺乏的将才、帅才。人们敬仰她,奉若神明,这是因为
她确有很多过人之处: 
(一)年纪轻轻,自作主张,挑选丈夫,不受礼制等框架限制。男人不
同意,就像京剧演出那样,把他缚绑,用刀架在脖子上硬意逼婚,这种以女
性为主体的快速结婚模式,是穆桂英一大创造。后来的武侠小说如《儿女英
雄传》、《七剑十三侠》都有以此为滥觞的;(二)刚过门的媳妇,就敢于
挑大梁,挂帅破天门阵,丈夫不服令,铁面无私挨打军棍,可晚上回帐,仍
是柔情脉脉,尽到做妻子的义务,正是一个好女人,柔中有刚,刚中见柔; 
(三)永远保持青春话力,53 岁还跨上桃花马出征,风韵不减当年。在提倡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时代,如此作为,是很能激励人心的。正所谓:妇女尚
如此,男儿安可蓬;(四)农耕社会大家庭很讲究和谐,在天波府里男人少, 
寡妇一大群,却能懂得调节、平衡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看来她是很有些豁
然大度的;(五)对于朝廷,凡皇帝和大臣背离轨道者,就不买帐,她没有
当年老令公和杨六郎那种逆来顺受,负辱忍耻的行为了。最后,杨家归隐山
林,她又是积极的支持者。
60 年代初期,我在北京密云水库附近穆家峪参加社教运动,当地老乡就
介绍此处乃系当年穆桂英所居的穆柯寨,还讲了不少穆桂英轶事,并以此引
为自豪。其实,所谓穆柯寨,在山西繁峙、浑源都分别有遗址。今山西离石
西崖底村还有穆桂英墓在焉。她的传说和遗事遍及雁门关南北。
近年发现的山西代县《杨氏宗谱》、山西原平《杨氏宗谱》于六郎延朗
名下,都分别记有宗保、宗政、宗勉三子;而在湖北黄梅发现的《杨氏宗谱》
更明确记有“宗保妻穆氏,生文广、同信二子”(《浙江日报》1983 年7 月
30 日)。可见家谱中有她和杨宗保的。因此,有学者认为,穆桂英姓名虽未
见史册,但并非无此人。据称“杨文广之妻慕容氏,武艺高强,英勇善战, 
辽兵将均畏之”(《保德州志》)。又据该志说,慕容氏家乡在保德州的穆
塔村,而慕、穆姓音贴近,所以,学者认为,“《保德州志》未载其名,后
人可能除改其姓氏外,还给她起了民间通用的‘桂英’这一名字,以取其流
传的方便。”“穆桂英助杨家于沙场;可谓不无根据,至于名字如何,乃其
余事”(刘子钦《话说“杨家将”》,山西《文史研究》1988 年第1 期)。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杨宗保并非是小说人物,现在称杨宗保无此人是
以《宋史》为据,但早于元末脱脱的南宋遗民徐大焯《烬余录》就有“延昭
子宗保,官同州观察,世称杨家将”记载了的,杨宗保有此人此事。由此推
理很难说历史上没有穆桂英式的杨门女将的。
当然,也有学者根据宋人《隆平集》和《宋史·杨业传》,论定杨延昭
子无宗保而有杨文广等。杨延昭和杨文广“既是父子关系,他两人中间不会
再有杨宗保一辈。小说中所述杨宗保在打天门阵后的活动,‘兵征西夏’、

‘平定西夏’又都是杨文广的事迹”。“可以看出宋元评话、杂剧所演述的
杨宗保,恐怕实际上是指着杨文广”(郝树侯《杨业传》,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4 年4 月)。因为穆桂英的丈夫杨宗保“不是历史人物,是小说家虚构的”, 
“所谓杨穆联姻,所谓破天门阵,都是小说家为了渲染杨家将,渲染杨门女
将而塑造的形象和推理的故事”。(同上)因为杨宗保不存在,当然也就没
有穆桂英的故事了。
究竟是否有穆桂英这个人?她是小说形象人物,还是历史人物呢?这些
还须更上一层楼,重作解剖深化认知。看来想凭一些史书一锤定音,还是难
有说服力的。
(盛巽昌) 
孙悟空生在哪里? 
泉州开元寺内有两座南宋时建造的石塔,东边的叫镇国塔,西边的叫仁
寿塔。在西塔的第四层上有一方猴头人身的浮雕,它头戴金箍,身穿直裰, 
足登罗汉鞋,项挂大佛珠,手执鬼头刀,腰悬孔雀王咒和药葫芦,在它的右
上方还刻着“猴行者”三字,这是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猴行者所作的
一种造像,泉州人习惯地把它叫作孙悟空。由于《西游记》的故事在我国家
喻户晓,所以长期来也没有人对这方浮雕给予特别的注意。但是,没想到日
本北海道大学教授中野美代子却对它十分重视。中野教授对中国文学深有研
究,1980 年她的研究专著《孙悟空的诞生》在日本出版。其中一章选引了60 
年前德国人艾克《刺桐双塔》里猴行者的照片和资料。1983 年7 月,中野教
授应厦门大学邀情,举行学术报告,题为《〈西游记〉和福建——孙悟空生
在福建》,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中野教授提出孙悟空生在福建的观点, 
最重要的依据就是泉州西塔上有猴行者的浮雕。同时她又援引了:一、唐人
笔记小说《补江总白猿传》里梁欧阳纥平南至福建长乐,他的妻子被白猿精
攫去的故事。二、明人洪梗《陈巡检梅岭失妻记》里广东南雄沙角镇巡检陈
辛之妻,在福建附近的梅岭,也被一只猢狲精攫去的故事。三、南宋福建莆
田人刘克庄《释老六言十首》中有“取经烦猴行者”诗句。四、南宋鄱阳人
张世南《游宦纪闻》记福建永福人张圣者有“苦海波中猴行者”偈句。此外, 
中野教授还强调,孙悟空那种一个斤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的广大神通,是受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神猴哈奴曼的影响,因为哈奴曼能从印度一跃而至
楞伽(今斯里兰卡)岛。中野教授的根据也是泉州遗存的宋元时期印度教寺
庙的建筑构件,其中一块就雕刻着长尾巴的猴子——哈奴曼。
关于孙悟空这个形象受哈奴曼影响之说,早在1923 年胡适在《西游记考
证》里就持这种观点,他从钢和泰博士那里知道在印度最古老的纪事诗《拉
摩传》里有一个哈奴曼,就认为“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
件从印度进口的”外国货。但是查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直到近年季羡林教
授翻译《罗摩衍那》的长时期内,还没有《罗摩衍那》的汉文译本,那么明
人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受哈奴曼的影响又从何说起?中野教授推测,宋元时
期印度教从海上丝绸之路传来泉州,自然也会传来神猴哈奴曼的故事。但她
又说,关于这个问题她还没有确实的证据。
由此我们想起鲁迅就唐人李汤《古岳渎经》中无支祁与孙悟空之间关系
的精辟见解。《古岳渎经》是记载大禹锁淮涡水神无支祁于龟山之下的故事。

其中对无支祁作这样的描写:“禹理水,三至桐柏山。。乃获淮涡水神,名
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深浅,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 
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
视不可久。。”从这个无支祁可以看到孙悟空的原型。恰恰《西游记》的作
者吴承恩是淮安人,多少受到这个故事的影响。所以鲁迅指出,“吴承恩演
《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于是禹伏无支祁故事遂以堙没”。
可是从无支祁演变到孙悟空,中间还要有一个猴行者的过渡。至今能够
见到最早的猴行者的故事,是南宋临安“中瓦子张家印”的《大唐三藏取经
诗话》的话本。据此,孙悟空应该生在浙江,而泉州西塔上猴行者的浮雕和
流传在福建的什么猿猴攫人妇女为妻的故事、诗句、偈语等等,就不能成为
孙悟空生在福建的佐证了。不过这样说也不妥当。因为当南宋临安出现《大
唐三藏取经诗话》的同时,在北方的金国也有《唐三藏》院本。谁先谁后, 
很难比较。问题还不到此为止,甚至处于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的西夏国,那
里的安西榆林窟的三个石窟有《唐僧取经图》的壁画,至今保存完好。这三
幅壁画都只画了唐僧、猴行者和驮经的白马,没有猪八戒和沙和尚,与《大
唐三藏取经诗话》里的人物完全一样。现在还弄不清它们是从什么地方传过
去的。就南方和北方各有猴行者的浮雕、壁画、诗文、话本、戏剧来看,还
可以把问题追溯到宋以前。如北宋欧阳修曾在扬州寿宁寺见到过五代时绘制
的《玄奘取经》壁画,是否就此能说孙悟空生在扬州呢?中野美代子教授提
出孙悟空生在福建的一家之言,当会促进我们对《西游记》作更深入的研究, 
揭示“孙悟空到底生在哪里”之谜。
(王寒枫) 
孙悟空的“模特儿”是什么? 
我国明代问世的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前人曾有古今“第一奇书” 
之论。其中孙悟空这个极富英雄气概的浪漫艺术形象,人们历来在他的“血
统”、“国籍”,亦即“模特儿”的问题上议论不止。原来,还在本世纪20 
年代,就有人研究发现:印度古代叙事诗《罗摩衍那》中那个聪明会飞,不
怕困难,智勇双全且乐于助人的“哈奴曼”神猴,很可能就是中国小说中“孙
悟空”典型形象的“一个背影”。
据三国时代从印度译人的《六度集经》与南北朝期间输进的《出三藏纪
要》、《杂宝藏经》等佛书印证,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印度神话传说中“人
王与猴王共战邪龙”、“猴猿大闹天宫” 
的故事,就已在僧徒和民众间广为流传了。
自唐宋后,更因玄奘只身出走西域,取“丝绸之路”遍访天竺(印度)的真
实经历被人们神异宣扬,口碑传闻,于是引来一位曾经“博及群书”而酷
爱“野言稗史”的饱学之士加以佐撰,他就是“性敏多慧”的《西游记》作
者“射阳山人”吴承恩。不言而喻,这位杰出的文学大师在艰苦的艺术构思
并搜集材料的再创造过程中,不仅认真参考研究了《大唐西域记》之类的文
献名著,也必然了解过五代宋元以来广泛流行于市井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等“俗讲”宗教文学。这当中,他或许听及过佛道友人为其转述的那些天竺
“神猴法身”的奇闻故事。正如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所阐明的:“魏

晋以来,渐开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
用之,遂蜕化为国有。。”这便是孙悟空何以依据哈奴曼的由来之猜。
然而有人却认为在远古盛传的中国神话篇内,已早有禹的儿子启,是天
地间裂石而生之人。又据《国语·鲁语》,也记载着“夔一足,越人谓之, 
人面猴身能言”的野人轶事。此外又如《吴越春秋》、《搜神记》、唐宋传
奇及后来的话本说唱,都不乏关于猴人、淮涡水神无支祁等白猿成精作怪的
种种神异典故。
那么,如此众多的记述,是否就能够完全地推却掉“猴子的故事”“引
进”哈奴曼之嫌呢?其实也很难肯定。因为在中外古今文化与科技的研究实
践业已表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往来交流是可能的,也是不断发
展和变化着的。这在今天若借鉴比较文学的观点来看,则孙悟空不仅可以“引
进”,其实也早就“输出”去了。据最新的消息报告:人们在非洲西部偏远
的尼日利亚进行考古挖掘时,竟然在深埋于地下3。5 米的古代陵墓里,出土
了一个威风凛凛的“齐天大圣——孙悟空”雕像。他头戴发光的皇冠,身披
金箔制成的战袍,右脚踏着一块象征云雾的翡翠雕刻。碧玉猴王无论从衣饰
和神态来看,都酷似我国传说中的美猴王孙悟空形象。
好奇者兴许会抉疑发问:孙悟空怎么会飞到遥远的非洲西部去了呢?有
人据此猜想,它可能正是中国古代文化对外巨大影响的反映。也有人提出: 
这个“猴子的典型”,恐怕是中外文化所共有的“综合”形象。但更有人不
置可否。孰是孰非,尚有待于学者、专家们作出进一步的探究与考证。
(华叶) 
镇守天门的四大元帅是谁? 
中国道教的一大贡献,就是造神。
他们创造了三界神祇,其中最上层的是分布在九天之上的,即是那腾云
驾雾、逍遥自在的神仙。
人们羡慕神仙般生活,其实,道教创造的神仙世界,也只能按照自己的
认知来制造各路神仙的形象,他们也只能按现有的意识和思维机制,所以天
上也有王国,它是人间的折射。在天上仍是按照人间宗法制度,建立了一个
以玉皇大帝为万仙主宰的必然王国。
既然有天国和玉皇,那它也必然有宫殿,所谓有三十三座天宫,72 重宝
殿,在那金碧辉煌的灵霄宝殿里,乃是万圣朝参玉帝处。大概是天宫的神圣
虚渺,它不需要有红尘大千世界的围城;不过为了让神仙进止有轨道,总得
有路标指引,因而也仿照人间,在天宫南北东西,以灵霄宝殿为中轴线核心, 
向四面开了进出口,这就是美其名的“天门”;其实所谓四天门,最为人提
及的,也就是“南天门”。玉帝坐灵霄宝殿面南朝北,三界神祇要朝拜,这
里是最佳通道。《西游记》的孙悟空首次上天,就得先至南天门,“只见那
南天门,碧沉沉,琉璃造就;明晃晃,宝玉妆成。两边摆数十员镇天元帅, 
一员员顶梁靠柱,持铣拥旄;四下列十数个金甲神人,一个个执戟悬鞭,持
刀仗剑”(《西游记》第四回)。要进门,谈何容易,因为这是要紧的一关。
为了把好南天门,玉皇大帝挑选能员负责镇守,高标准、严要求挑选。
他至少得具备:(一)好武艺,而且身材要魁梧、貌能吓人、能吓那些乱闯
瞎闯的散仙;(二)工作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