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宇宙和生命-第5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4。个体化期(24~36个月)。如果妈妈既积极又尊重幼儿自己探索的需要,而且一直保持这个形象,那么,幼儿就会认同妈妈,他心中就会有一个“积极妈妈”。 

  这时,虽然孩子从心理上已经与妈妈分离,他彻底意识到妈妈是妈妈,“我是我”,妈妈与“我”之间有一个清晰的界限。但实际上,他心中的“我”实际上是对妈妈的内化。 

  可以这样说,妈妈的爱让幼儿找到自己———自己的内容就是对妈妈的内化。但是,只有分离才能让幼儿成为自己。 

  接下来,还有对爸爸的爱与分离,对爸爸妈妈的其他替代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重要亲人的爱与分离。谁最爱他,谁的爱与分离就越重要。但最关键的,仍是与妈妈和爸爸的爱与分离。与爸爸的分离一样非常复杂,本文暂不论述。 

  幼儿与妈妈的三种心理分离 

  成熟分离:幼儿内化了妈妈的形象,有了自己。但幼儿有了自主性,他形成了主动、积极探索的特质。 

  拒绝分离:如果妈妈不愿意与幼儿分离,或错误地什么都替幼儿做主,从而阻碍了这个心理上的分离过程,那么,幼儿就会形成依赖症,现在,他特别依赖妈妈,以后,他特别依赖爸爸或其他亲人。等长大后,他会依赖别人。 

  单纯分离:妈妈不理解甚至根本缺乏理解幼儿的意愿,也拒绝与幼儿分享他探索世界的情感和体验,那么,幼儿就会陷入孤独症。他可能会极度自恋,也可能会变成孤独症。 

  第三个分离:与家的分离 

  这一过程从幼儿园开始直到我们成人才结束 

  “与家的分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荣玮龄说,“它从进入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变成成人才基本结束。当然,有些人一辈子都完不成这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初期亲子关系造成的模式开始发挥显示威力。 

  我在北京做电话心理咨询时认识的一个打工仔,他上初中时仍每天晚上回家和妈妈睡在一张床上。那个学校全是住宿生,唯独他例外。他的村庄离学校2。5公里,每天晚上,他都要步行回家,一早又步行去学校。因老被同学笑话,他最后退学了。 

  直到他长得五大三粗时,妈妈才拒绝和他睡一张床,但这未免太晚了,他对妈妈的依赖已严重到病态,因为想妈妈,他每天都要哭,每个星期都要给妈妈打三次以上的电话。在他的倾诉中,他说妈妈并不情愿和他睡一张床,不知有多少次赶他了,但他一死皮赖脸地求妈妈,妈妈就会心软下来。 

  这是孩子不想与妈妈分离,但也有另一种情形,妈妈无法完成与孩子的分离,她甚至会主动破坏这种分离。 

  派克在他的著作《邪恶人性》中讲到了一个故事: 

  安吉拉的妈妈不能接受安吉拉有任何的自主性,她的寝室永远不能关门,妈妈任何时候都有权利走进她的房间。她11岁,妈妈心血来潮,想把安吉拉的头发染成金黄色,但安吉拉喜欢自己乌黑的头发,而不喜欢金黄色的头发。结果,无论安吉拉怎么反抗都没有用,妈妈最后还是将她的头发染成了金黄色。安吉拉讲话的时候,妈妈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命令她闭嘴。但一旦心血来潮,妈妈又会拼命去挖掘安吉拉的内心世界,问她想什么。 

  结果,到了30岁的时候,安吉拉不能说话了。她是一名教师,本来可以流畅地讲课,但忽然有一天,她说不出话来了。 

  派克分析说,与妈妈的关系让安吉拉形成一种潜意识的模式:关系越亲密,她就越没有自己的空间,而她维护自己空间的唯一方式就是不说话。因为无论妈妈怎么侵扰她的个人空间,但她只要不开口,妈妈就一点办法都没有。在这种潜意识模式的影响下,安吉拉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关系,当从疏远变成亲密时,她就会“失语”。这种“失语”只是为了捍卫她的隐私空间。 

  像这样的父母并非少数。派克说,一些父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将孩子当作了一个“物”,而不是人。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力去支配这个自己生养的“物”。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父母倾注的是善意还是恶意,这个孩子的自主性都不会得到尊重。 

  不过,无论父母怎么样,孩子都不可能再像小时候那样黏父母。因为,父母在孩子心中已从“无所不能的神”还原为有很多缺点的普通人。这时,孩子需要新的“神”。他们需要找到新的偶像去认同,从偶像的人格中吸取养料,以成为自己。这些偶像可能是老师、同学等身边的人,也可能是遥不可及的明星、科学家、政治家等大人物。 

  这时,有拒绝分离模式的孩子很容易受到伤害,因为他们遇到的认同对象经常与他们是不一样的。如果认同对象是单纯分离模式,那么对象会主动远离他。如果认同对象是拒绝分离模式,那么两个人会腻在一起,但这并不甜蜜,因为两个人的成长速度都会因为亲密而慢下来,新的亲密关系不仅没有促进他成长,反而会成了累赘。 

  与家的三种分离模式 

  成熟分离:爱家,但又喜欢独立。 

  拒绝分离:恋家,无法独立。 

  单纯分离:逃离家庭,拒绝与家庭继续保持联系。

  认识新时代运动

  「新时代New Age」运动是1960年代在欧美各地萌芽的一种心灵启蒙运动。

  他们认为「旧时代」的人只集中心力于具体的物质,没有觉悟到每个人意识的力量,忘记了基本上我们「是」一个灵魂,而我们「有」一个身体。我们灵魂的能量,透过信念、思想和情感,创造出具体的物质和事件。不少在「旧时代」中追求灵性的人,往往唾弃世间,严厉批判自己和别人的贪、瞋、痴,强调「苦修」,压制欲望,永远想「出世」、「解脱」。

  然而「新时代」却教我们信任宇宙,也信任人性本善,换一副眼镜来看世界。欢欣鼓舞于自然和人的每一丝美善中,以「乐修」之心,行喜悦之道。「新时代」并不教人们应当「同体大悲」。因为「没有人是座孤岛」,不论你愿意与否,你个人的命运都是和全世界、全人类及整个大自然密不可分的。

  「新时代」并非宗教组织,也特别反对权威和偶像崇拜,而致力于强调个人与源头(天、神、道或称一切万有)的直接交通和感应,讲求的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或达到喜悦忘我、天人合一的境界。以此观点言,许多古代的「说法者」及「神秘主义大师」都早已生活在个人生命的「新时代」中了。

  简言之,「新时代」运动是以全然不同的乐观精神,提醒人们转化自我,进而转化世界,建立一个充满了爱与光的「新时代」。

  新时代运动的内容

  一、商业层次:利用「新时代」做为开拓市场的口号,来促销健康食品、号称能开发潜能和脑力的种种器材等。

  二、魅力层次:包括最为传媒及流行文化所熟知的一面,像是「住满了奇怪而富异国情调的高灵、大师、专家、外星人。充满着灵异能力、玄奥的神秘及秘密的教诲。」在这个层面的诱惑是自我的满足及脱离社会。

  三、转化层面:如《宝瓶同谋》里所说的政治、商业、教育、两性角色、科学、宗教及心理学等各方面的「范型转变」(paradigm shift)。

  四、重新界定神圣(sacred)意义的层面:并且将地球、人类及日常生活神圣化。是意识的一个觉醒,以致能庆祝在平凡事物中的神圣性。主要的关切是在思想和生活上带来全球性的变化。

  除了以上所述的之外,新时代还包括新思潮(New Thought),人类潜能运动(Human Potential Movement),整体健康运动(Holistic Health Movement),以及由亚洲直接进口的宗教和修练法,和美洲印第安人巫术传统。

  至于通灵术,则由十九世纪偏重与亡者沟通,转而变成与自己的真我或大我(higher self)或外星人(ET)或无形界的高灵,甚至与上帝的直接接通。而沟通所传来的信息,也包含了非常有深度的知识和智能,涵盖了神学、科学、心理学的范围。

  八十年代美国的媒体开始注意新时代运动,但多集中注意力在较肤浅和怪力乱神的面向,更加使学术界和科学界感到不屑。许多有心有识之士,遂避开了这个卷标,另以各种不同的名称自号,如自助、新科学、新心灵、玄学、形而上学、东方宗教,自然生活等,使得新时代的内容很多元却良莠不齐,所以必须以谨慎的心情来了解。

  同时也让我们重新思考科学发展的一些问题。

  廿世纪科学唯物化的沉沦

  自从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在十七世纪中叶提出二元论哲学,将流传数千年来的「心物合一」思想澈底打破,从此「精神」与「物质」被严格分开。数十年后,英国科学家牛顿建构出万有引力理论,由其学说发展出来的宇宙概念认为物质是宇宙的基础,从此,牛顿力学就被用来判断一切现象的科学标准。

  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唯物思潮兴起,在此逻辑下,二十世纪的科学走向极端物质的层面,完全否认精神现象的本质,认为所有人类精神面的意识、智力、伦理、艺术、宗教,都只是大脑的作用而已。此种思想主导了科学界朝物质化、粒子化、仪器化的发展路线,加上统计科学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兴起,更加主导学术界以「量化」做为学术研究的主要方法,于是,心理问题、教育问题、宗教社会现象、思维问题等都朝向设计「量表」来定于一尊,完全忽略了人文思想精神面向的差异性与内在性。

  三百五十年来,就是此种「物质观」主宰着人类的所有思维与发展,西方唯物科学就以年轻且傲慢的态度来否认古代流传数千年的智能,以及所有非物质理论可证的现象,UFO事件就是深受其害的对象。

  西方的UFO研究

  自从1947年以来,西方研究界热衷于调查UFO事件,历经五十年来的调查研究,未使UFO研究成为令人瞩目的主题,反而使UFO热潮降低下来,本人认为导因于西方世界过于着重在事件报导本身,而忽略了宇宙宏观思维的立论。

  UFO研究也受到此种充斥西方唯物、量化的学界风潮的影响,西方UFO研究家也只会做事件调查与统计归纳,沦为表相的研究,而忽略了UFO现象事实上具备极深层的宇宙意识,因为「人的意识」本身就是无法量化的研究对象,它似空无却又实存,是一种活动的有机的思想;更何况「宇宙意识」又是超越地球科学的存在,人类却以井底之蛙的态势来观宇宙,以地球的科学标准来衡量宇宙,认为宇宙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已,如何能够真正明了宇宙的伟大?

  所以,多年来,UFO事件的减少,UFO研究的式微,都是此种错误研究路线所造成的,这是西方学界的弊病,我们东方人不应该跟随着此种错误路线继续下去。我们可以创造出西方人永远无法追随得上的新研究方向,且在廿一世纪主导全球的UFO研究。

  荣格研究UFO的启示

  廿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荣格(Carl Jung)对UFO也有很多的研究与著作,他研究有关UFO报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探讨那些报导的真实性,而是在寻求那些报导对于有关的个人以及更大的文化背景所具有的心理意义。这种以心理学为核心的研究取向并不要求相信实有外星人造访地球之事,也无需否认这种事件的真实性。对荣格的心理学取向而言,人们相信自己看到的空中之物一点便足以说明了问题。

  荣格关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想要探索此种全球性的UFO现象具有「集体意义」的可能性,以及其对现代人所拥有的神秘意义。因为,荣格从神话与历史记载中发掘出惊人地类似的形象。他搜集这些材料并不是想作为一个轻信于人的幽浮专家,去证明飞行物的客观实在性,而是利用这些历史踪迹与集体意义,去探索目前这个历史时刻出现这些影像的意义。

  因此荣格对幽浮的处理犹如人们对解梦那样:即认为它具有探讨价值、心理学意义,并与人类的共同历史有关。

  因此,也提供我们思考:这些UFO报导意味着什么?因为它们已远远超出了目击空中物体的范围,很多的报导都充满了与外星人的实际接触,或被其绑架,或在另一个世界的飞船之中被当作实验品。如果UFO现象是以荣格心理学的「本我(自我、全我)」展示为核心的话,更应该思考,眼下的UFO报导是否应该朝向与整个宇宙建立更深关系的一种新思维?

  我们该走的方向

  荣格的UFO研究与新时代运动的兴起,在西方世界一定有其某种关连的深层意义。近年来,由于个人教学关系进而研究生死学,综合以往研究UFO与超心理学的心得,更领略到道学、佛学、荣格分析心理学、新时代思想、超心理学、UFO现象等都应该与集体宇宙意识有关,因此进而做深入的比较研究,益发觉得UFO研究应该从传统的西方的粗浅的事件调查走向深层的宇宙意识,方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如果永远只用物质化、具象化的科技思维来看UFO现象,认为飞碟一定要是具体的外星人所驾驶的太空航具,那就把未来科技发展看得太简单。

  试想,我们今日所用的飞机、手机、电视、计算机等等科技产品若在二百年前放在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的面前,会令他产生什么样的思维?这位开创现代科学的伟大物理学家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解说这四种产品吧!

  同理,UFO研究也不应该只限于事件调查及报导的肤浅层面而已,或是限于用现代科学来解释的表相层面,西方人顶多能够结合新时代思想来看待UFO,而我们更能够用西方人缺乏的东方佛道学思想、历代史料来融合UFO现象,创出符合宇宙思维层面的高深UFO理论,这也是我近年提倡「宇宙生命学」的最大用意。

  谨以本文与台湾飞碟学会同志们共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