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宇宙和生命-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群体转生和缘份

  在我们的一生中,有的人与我们萍水相逢,过后便相忘于江湖;而有的人的一生则与我们缠绕,或成为淡淡如水的友人,或成为相濡以沫的爱侣。当我们感叹人生的聚散离合时,最常提起的一个词就是“缘份”。那么“缘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近年来,前世回溯疗法在北美逐渐流行,该疗法的依据是人们今生的心理疾病和长期疼痛的根源往往来自于前世。通过让患者在催眠入定的状态下重历前世的伤痛并解读宿世的因果,今生的顽疾往往神奇地不治自愈。催眠不是睡眠,这种状态很类似于《道德经》中所说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受试者在这种入定状态下体验的前世栩栩如生,逻辑连贯,绝非想象所能达到的真实。 

  目前关于前世回溯已经有很多书籍出版,大量的案例被发表。在这些案例中,一个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一个人前世的亲朋好友甚至仇敌,往往也出现在这个人的今生,扮演着各种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说,生命往往群体转生,在漫长的岁月中清偿彼此的恩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缘”。 

  魏斯博士的《多次前世、多位大师》'1' 是一本关于前世回溯疗法的畅销书,该书以精彩的文笔记述了作者治疗一位叫凯瑟琳的患者的过程。凯瑟琳在一个4000年前的前世的孩子是她今生的侄女;而在另外一个前世的部落战争中杀死过她(当时她是一个男孩)的敌方战士是她今生的男友;在她接下来的前世中的母亲也是她今生的母亲;她在另一个前世中的父亲在她的今生是一位年长的友人;魏斯博士则曾经在她的一个古老的前世中作过她的老师。 

  魏斯博士的另外一本书《真情永驻》'2' 则记述了一个关于“缘份”的“现在进行时”的案例。素昧平生的一男一女同时找到魏斯博士进行回溯治疗,两人分别回忆出二千年前在耶路撒冷的共同的前世,那时他们是对父女,父亲遭到罗马士兵的折磨,死于女儿的怀里。他们两人在魏斯的诊所有过一面之交,但魏斯因为职业纪律不能告诉他们对方的回忆。可是在他们的疗程结束后,命运之手展开了它巧妙的安排  两人“偶然”地同乘一次班机,得以相识相爱。 

  牛顿博士对前世的研究则更深入一步,他可以引导受试者在催眠入定的状态下回到转世之间的彼岸的精神世界,在十几年的研究中,牛顿博士积累了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被翔实地记录在他出版于1994年的《性灵之旅》'3' 和2000年的《性灵宿命》'4' 里。牛顿博士的受试者有着各种各样的信仰(包括无神论),但他们在入定状态下对彼岸世界的描述惊人地一致。 

  彼岸世界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现象就是生命(或灵魂)分别属于不同的群体,同一群体的生命在一世又一世中互相扮演着各种亲近的角色,发生着各种恩怨的纠葛。当然,人们也会和邻近的群体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牛顿博士以一位受试者为例画了一张图,描绘了她群体中的生命在她过去的三个世纪的前世中扮演的各种角色。一个人的来世会被更高精神层次的长者们安排,在转世前,人们会到一个环形的巨大屏幕前观看或体验来世的一些片段,对于一些人生中重要的选择,人们甚至会到一个类似演播厅的地方进行排练和预演。 

  红尘中最为重要的缘份当然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夫妻之缘,很多人可能都认为自己与配偶的相逢纯属偶然。其实俗世是一个巨大的舞台,这出大戏的情节早已被精心地安排,一切看似偶然的相遇都是剧本中巧妙的构思。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是很多现世的夫妻在很多的前世就已经演出过各种类型的爱情故事。牛顿博士曾给出了一些具有悲剧意味的案例。痛苦的爱:在石器时代,受试者的伴侣经常被纵欲的酋长夺去侮辱;被剥夺的爱:受试者是罗马时代的女奴,负责给角斗士做饭,她深爱着其中的一个人。这个人在角斗被杀前的晚上对这位女子说:我永远爱你;残酷的爱:在中世纪,受试者爱上了一个贵族少女,他们“人约黄昏后”,结果被少女的父亲发现,致使受试者死于地牢的酷刑……这些前世的相思好梦难圆,但当事人的牵挂促成了今生的姻缘。 

  过去、未来和宿命

  “当他凝望四周,房间变得恍惚,久远的过去的景象浮现出来。突然他仿佛置身于一座皇宫的庭院中,在他面前是一位美丽白晰的女子…… 他还可以快进浏览这个女子的一生,宛如看一部电影。”

  这是迈可。坦博特(MICHAEL TALBOT)发表于1991年的《全息宇宙》'1'一书中所描述的波兰特异功能者奥所维奇(OSSOWIECKI)超越时空的解读,当时是1935年2月14日,当拿到一小片人脚的化石后,他看到了上述的景象。 

  华沙大学著名学者庞尼亚妥斯基(PONIATOWSKI)教授曾经用各种石器和燧石等出土文物对奥所维奇的功能进行测试。奥所维奇拿到这些文物后,可以超越时空,看到与文物有关的场景,他对文物的年龄、文化渊源和地理位置的描述和庞尼亚妥斯基在笔记本上记录的专家鉴定相符,仅有的几次不符都是因为教授的笔记有误,而奥所维奇则是正确的。有一次,教授给了奥所维奇一片麦格德林(MAGDALENIAN)文化的石器,这个石器时代的文化曾经在公元前一万到一万五千年活跃于法国一带。奥所维奇告诉教授说那时的女人有着很复杂的发型。这听起来荒诞不经,但后来出土的雕像显示奥所维奇是对的。在整个测验过程中,奥所维奇提供了100多条这类信息,那些细节乍看起来和已知的史实不符,但后来都被证实是准确的。 

  《全息宇宙》还记录了另外一个类似的例子。多伦多大学人类学教授、加拿大考古学会的发起副主席易默生(EMERSON)曾和一位叫麦可幕兰(MCMULLEN)的特异功能者合作进行考古发掘。和所有受过正规训练的学者一样,易默生教授开始的时候很怀疑麦可幕兰回顾古老过去的能力,但通过与后者的合作,他对这种能力深信不疑,并在1973年的加拿大考古学者的一个年会上讲述了他们的合作经历。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些人不仅可以看到过去,还可以看到未来。《全息宇宙》记录了荷兰特异功能者克洛斯特(CROISET)回首过去、展望将来的事迹。欧美的很多研究者对他进行了严格的“座椅测验”。实验者首先从一个即将召开公共集会的大厅中随机地挑选一张椅子,这个大厅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而且座位是不被参加集会的人预定的。实验者不告诉克洛斯特这个大厅的名字和位置,也不透露这个公共集会的性质,只是问克洛斯特什么人将会坐在那个座位上。在25年的时间里,克洛斯特被测试过许多次,几乎每次他都可以对将要坐在指定座位的人的性别、面容、衣着、职业、甚至这个人过去的事件给出准确的预测。 

  比如在1969年的1月6日,科罗拉多大学的艾森伯得(EISENBUD)教授对克洛斯特进行了测试。他告诉克洛斯特他选择了一个即将发生在1969年1月23日的一个集会中的一个座位。当时远在荷兰的克洛斯特告诉艾森伯得教授说,将要坐在那个座位的人是个身高5尺9寸的男子,他的黑发向后梳过去,镶一颗金牙,他在科学界和工业界工作,有时他的工作服会染上绿色的化学物质。这个预测后来被证实了。 

  古巴出生的特异功能者考德鲁(CORDERO)预测未来的能力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具有了。当时他看到了即将发生的夺取政权的情景。“我告诉我的家人,将占据古巴,家人不得不离开,很多亲戚会被枪杀。我实际上看到亲戚们被枪杀。我能闻到那种味道并听到枪声。我觉得我就在当时的环境中。我可以听到人们说话,但他们听不到我也看不到我。我好像是在时间中穿行。”考德鲁说,当他看到未来时,就如同在他的头脑中看一场电影。 

  看来,过去发生的和将来发生的一切都被宇宙以全息影像的方式完整地记录着,有超常能力的人可以看到这种记录。对于这种现象的成因和意义,如果只是从特异功能的角度来探究,我们会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现象放置在轮回转世这个更为广大的画面中来看,一切都顺理成章。 

  关于轮回转世,在过去几十年中,许多学者对此做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并有许多相关书籍发表。其中维顿博士和费舍合著发表于1986年的《转世之间》'2' 一书大概是第一本讨论轮回转世之间的彼岸世界的书籍,这本书记录了维顿博士十年的研究成果。维顿博士可以把受试者引导入催眠状态,这种状态颇类似于《道德经》所说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维顿博士发现受试者的意识在这种状态下不仅可以回忆一个个前世,而且可以重历转世之间的彼岸世界,那里的壮观往往令受试者惊叹得无以言表。 

  





  正文 第七章 轮回转世(5)

  

  离开人世进入彼岸世界的生命可以极为详尽地回顾自己的前世。那种回顾从时间和空间来讲都是全息的,一生中事无巨细瞬间完全的展现出来。人们在精神世界的道德觉知远远超过在俗世的自己,他们不会为自己的过错找任何借口,只会深深地痛悔。更高层次的生命会安排他们的来生,以弥补以前的过错或更好地提高自己。这种安排就如同一个剧本,在一个人的往世中与之发生各种纠葛的人们会陆续出现在他的下一世,扮演各种重要的角色,清偿彼此的恩怨,并提高各自的精神层次。 

  从轮回转世的角度来看,人世就如一个巨大的舞台,人们反复地登台退场,在舞台上演绎着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平衡着各自的相欠,同时学习各种经验和教训。为了生命的还债和提高,发生在舞台上的一切都必须被记录,而在舞台上将要发生的一切也都必须被安排,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宿命。有功能的人则可以看到过去的记录和未来的安排,这就是宿命通。当然,未来的安排只是一个大致的剧本,它决定我们在舞台上将会遇到哪些人,将会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但我们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在待人接物上做出善恶的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将要为我们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宿命通的功能是不能也无法追求得到的。在彼岸世界那个更高层次的空间里,每个生命都具备这个能力。但当生命进入人世这个大舞台,他们就必须彻底地进入角色,暂时忘记更真实的自我和更根本的现实。当然,他们在这个舞台上的举手投足仍然受到真实的自我的左右。只有这样,生命才能在这个迷幻的舞台上学到其应该学到的精神知识。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当中,人们做完这个事情,就是人一挥手干什么事情,都是物质存在的,做什么事情都会留下一个影象和信息。在另外空间里,它是不灭的,永远会存在那里,有功能的人一看到过去存在的景象,就知道了。……在一个人降生的时候,在一个特殊的没有时间概念的空间当中,人的一生已经同时存在了,有的还不止一生呢。我们还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当一个人降生的时候,在一个特定空间当中都有他一生存在的形式,也就是说,他生命到了哪一部分,该干什么,那里边都有。谁安排他的一生啊?很显然,就是更高的生命做的这件事情。宿命通功能的形式是在人的前额部分有一个象电视机的小荧光屏。……也就是说,这种功能出来之后,还有一种功能作为载体,把另外空间中看到的景象反映过来,所以就在这个天目中看到了。看到一个人的将来,看到一个人的过去,看得非常准确。参考书目 '1' Michael Talbot, The Holographic Universe。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91。 '2' Joel L。 Whitton, M。D。 Ph。D。 and Joe Fisher, Life between life: scientific explorations into the void separating one incarnation from the next。 Doubleday &; Company, Incorporated, 1986。 

  元神不灭,人生苦短,这是历代文人反复倾诉的话题。三国时曹操吟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唐代诗仙李白则咏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南唐后主李煜低语: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北宋文豪苏轼则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面对短暂人生与无尽时空的对比,我们将何以自处?是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还是秉烛夜游,乐而忘忧?亦或是思力之所不及、忧智之所不能,以求功名不朽于后世?其实都不必。因为我们的生命自有其永恒的一面,这就是我们的元神或灵魂。 

  很多人都听说过濒死体验(Near Death Experience, NDE),也就是心脏停止跳动或大脑功能停止后的病人被救活之后回忆自己的元神或灵魂暂时离开肉体的经历。这个现象自古就有记载,如柏拉图就曾记录过一个希腊士兵死而复活后回忆他进入彼岸世界的情景。在西方社会,这个现象自从穆迪(Raymond A。 Moody, Jr。)博士的畅销书《生命之后的生命》(Life after Life)'1' 于1975年发表后被广泛关注,近来更是渐渐进入主流医学界的视野。 

  坦博特 (Michael Talbot)发表于1991年的《全息宇宙》(The Holographic Universe)'2' 一书引述了穆迪博士收集的一些案例。在一个例子中,一个妇女在手术期间离开她的肉体,飘到接待室,看到她的女儿穿着不对称的披肩。原来女佣那天给这个小女孩穿衣服时慌慌张张,以致她没有注意到这个错误。女佣非常惊异女孩妈妈后来谈到这件事,因为后者那天并没有见过女孩。在另一个例子中,一位女子离开身体后来到医院走廊,听到他的妹夫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