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901年-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今,西方学者的那种〃西方资本主义对东方的拓展,目的是让东方得以发展和富起来〃的 说法,无论如何让人听上去还是感到有些怪异,尤其对于那些在向前看的间隙偶尔向后也看 上一眼的中国人,尤为如此。    
    西方船队的桅杆林立在中国海岸,而中国是很早就掌握了制造和驾驭舟楫技术的国度,它应 该是这个世界上最早具备扩张能力的国家。那么中华民族为什么没有向外部世界更广阔地开 拓自己的生存空间呢?    
    中外学者大都根据世界民族分为〃海洋型〃和〃大陆型〃两种类型的特征,把中国列入〃大 陆型〃民族。以游牧和农耕为主要自然经济特征的中华民族,无论在地理因素上还是在文化 心理上,广阔的内陆始终吸引着它的注意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汉唐 宋元明清历经千年均如此。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始终认为,帝国的发展方向和对帝国 的 威胁不是来自海洋而是来自大陆。于是,中华民族精湛的航海技术自古以来大才小用地只应 用于有限的近海捕捞和贸易,中国人设备优良的大船在海上航行的范围很少超出过〃稗海 〃。    
    〃稗海〃是战国时期阴阳家对内海和近海的称谓,而广阔的大洋则被称为〃大瀛海〃。    
    中国的海运贸易仅仅限于把南方的物产利用沿海海路运往中原。即使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后 ,〃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也主要是在为帝国的上层阶级服务,并没 有与中国民众的生活和利益发生广泛的联系。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大规模的船队驶向世界, 当属郑和下西洋,其船队的庞大及航海的水准,都是当时世界所有民族都不能比拟的。但是 ,这支由明代皇宫里的太监为首领的远航船队,却很少配备武器装备,而是载满了〃中 华物产〃,它的航行既少有海外征服的任务,也并不主要打算推销中国的商品,更多的仅 只是一次为 了显示中华皇帝的威仪而进行的彩船大游行,以让四方〃蛮夷〃近一步领略中华帝国的富庶 与慷慨〃振纲常以布中外,敷文德以及四方〃郑和七次〃下西洋〃,惊涛骇浪,九 死一生,病伤死无数,花费大量,其结果是给皇帝带回来一些中国人看做是〃无名宝物〃的 〃旅游品〃,这些〃异邦的贡物〃的惟一效果是让中国皇帝看了之后更加觉得自己的国度是 〃天下〃的中心。连当时的大臣都对郑和这种远航的实际意义产生怀疑:〃三宝太监下西洋 ,费钱粮数千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回,于国家何益?〃于是,当哥伦布奉西班牙女 王伊萨贝拉的指令出发去寻找可以占领的新国土,并且发现中美洲的巴哈马群岛的时候;当 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努艾尔的指令从里斯本出发,探求通往印度的航路的时候,中华帝国 的皇帝却宣布上任皇帝的〃下西洋〃是一大〃弊政〃,必须从此结束此类行为,销毁郑和远 航的一切档案,消除其〃恶劣影响〃。在从此以后的历史中,中华帝国连〃宣扬国威〃的壮 举都没有了,中国终于失去了跻身于15~16世纪之交世界地理大发现并随之成为世界强 国的机会。    
    到了明清两朝,帝国政府不但对对外贸易不感兴趣,而且使用一切手段阻止外国商人来华进 行贸易活动,同时严厉地禁止中国人对外进行任何商业活动。帝国统治者视海洋为国家与民 间一切行为不可逾越的最后边界,相当坚决地开始实行〃海禁〃。明洪武年间,政府明令禁 止民间建造三桅以上的大船,以阻止中国人下海,截断中国人与外国人的贸易活动,〃违者 照谋叛罪处斩〃。后来进而下令强迫民间的海船〃悉改为平头船〃,使其根本无法远航。到 了明永乐年间,帝国政府干脆宣布〃片帆寸板不许下海〃。清康熙年间曾经一度开放海禁,但是很快就在官员们的反对下被〃纠正〃了。雍正以后,中华帝国正式实行国门的关闭政策 ,禁止民间的一切对外贸易。〃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沿 海居民,萧岑索寂,穷困不聊之状,皆因洋禁〃。乾隆时,帝国政府将外国商人在华的贸易 一律限制在广州的一个口岸,进口商品也极其严格地规定在有限的范围内,大米和豆类、小 麦和杂粮、铁器和废铁、生丝和绸缎,甚至马匹、书籍等都在禁止之列。到了嘉庆、道光年 间,帝国政府的所有规定都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什么时候没有一个外国人来华投资了,没 有一个外国商人来中国做生意了,那就是帝国政府最理想的境界了中华帝国根本不需要 和外国人进行什么商品贸易,没有外国人的骚扰,中国人会过得更好;至于把中国的东西卖 给外国人,并不是因为中国需要贸易交流,而是外国人的日子要依靠这些中国的东西,不给 他们实在于心不忍。乾隆皇帝就曾对前来请求与中国通商的英国特使说:〃天朝无所不有, 原不管外洋货物以通其无。特因天朝产茶叶、瓷器,是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    
    从根本上讲,即使中国积极地开展对外贸易,中华帝国也不可能如同欧洲国家一样成为这个 世界上扩张市场经济的主角。中国的社会结构中从来没有存在过,或者从来没有以一个阶层 的规模存在过,并能够导致近代政治革命的市民阶层。而在流通领域里,帝国原始的农业经 济不存在对市场的需求,更没有扩张市场的强大动力和足够资金,因此,工业革命根本无法 出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这一切,都注定了这个东方帝国只能是被世界各国争夺的市场。而 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如果它没有机会,或者不给它机会迅速地适应世界潮流的发展,彻底地 改变陈旧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利用文化、资源和物产的优势敞开国门迎进来和走出去,那么 ,它惟一可以做的就只剩下抵抗了如果它还有足够的勇气和足够的力量能够进行抵抗的 话。


第一章 蓝色长袍上宫殿第11节:侮辱那个低劣的支那种族(1)

    中华帝国选择的是抵抗。    
    帝国的抵抗是一部伤感的童话。    
    近代中国人对于洋人的蔑视,最甚莫过于日本人。确切地说,那时中国人就没把日本人当做 洋人看待过。这不仅仅是因为日本人除了说话之外和中国人的相貌差不多,更重要的是中 国人历来把那个小岛看做是一块没有开化过的蛮荒之地,只不过秦时从中国本土去了几对男 女,才让岛上有了人烟。从唐开始,帝国的土地上就能看到从那个小岛上来的人,除了学经 的和尚之外,就是手拿竹棍的〃浪人〃和鬼鬼祟祟的小偷。明时,中国人干脆称日本人为〃 倭人〃:〃倭在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14世纪,日本人开始在中国沿海以抢掠劫盗 为生,中国人对其始称〃倭寇〃,意为〃矮小的强盗〃。长期以来,中国人很厌恶这些只会 趁着月黑风高在海边抢了就跑的近邻,认为这些似乎和中国人有点〃血缘关系〃的野蛮人实 在给帝国丢尽了面子。    
    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恰恰是这些〃倭寇〃最深刻地让中国人知道了什么叫做耻辱。    
    19世纪后半叶,中华帝国除了由一色的洋枪洋炮装备起来的皇家精锐部队和在与太平军作 战中组建锻炼出来的湘军、淮军、甘军、毅军等陆军部队之外,因为开明的官僚发起的洋务 运动,帝国用大笔的银子又建起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海军,其舰只数量、吨位和火炮口径, 已经位居世界第六。由排水量7000吨、钢铁船甲14英寸厚、装备有12英寸巨炮的两 艘主力舰和各式巡洋舰、鱼雷艇数十艘舰只组成的庞大舰队,堂堂之阵,猎猎之旗,曾经威 风凛凛地〃访问〃过高丽、日本和新加坡的海面,消息传出,让远方的欧洲人都听着心慌。 只是,帝国海军的举动和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差不多,仅仅是体恤的〃访问〃。而当时的日本 ,陆军总兵力不过10万余人,海军实力位居世界的第16位。关于清帝国海军在 世 界各国海军实力的排位问题,是根据当时世界海军年鉴等资料和现代研究者的观点相比较而 成,没有绝对标准。一般的说法是:当时清帝国海军实力在第六位至第八位之间,日本海军 实力在第十一位至十六位之间。转引自《晚清七十年》,(美)庞德刚著,岳麓书院1999年 9月第一版,第191页。所以,当日本人表示要与中华帝国进行一场战争的时候,少 数主张议和的人立即遭到嘲笑,中华帝国举国上 下主战派的意见占了绝对上风,坚决要〃以大清帝国的神威教训一下日本人〃。    
    当朝鲜国王为了镇压国内的一个〃既反对政府腐败,又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武装组织请求 中华帝国政府出兵的时候,中华帝国的皇帝感到这是一种〃上国体面〃,当然责无旁贷 中国向领土之外派出军队,在它的历史上极其少见,而且即使向领土之外派出军队了,其目 的与洋人派军队来中国也截然不同:后者是在军队的护卫下进行商业上的强买强卖和文化上 的强行灌输,最好是〃发现〃一块〃新大陆〃并且插上自己的国旗,宣布从此对该土地〃以 本国国王的名义实施管辖〃;而中国人认为这样的念头连想一想都是羞耻的,不符合泱泱帝 国的翩翩风度和道德规范。而之所以派出军队,只是中国皇帝一向对〃天下〃的恩赐和怜悯 于是,1894年6月4日,帝国政府命令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领致远舰和扬威舰赴 朝鲜仁川,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领淮军1500名分乘招商轮船前去朝鲜 。同时,遵照中日《天津条约》的有关条款,中国驻日本大使汪凤藻于6月6日将此事通知 了日本。    
    没有人知道,这时的中华帝国其实已经落入了日本人那些即使是强盗也是矮小的强盗… …的圈套。    
    1894年6月5日,日本成立了由参谋总长、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长等高级官员组 成的战时大本营。日本外相陆奥宗光亲自向回国述职的日本驻朝鲜大使大鸟下达了向中国挑 起事端的任务,大鸟当天就带400名海军陆战队员乘〃八重号〃巡洋舰返回朝鲜从时 间上看,中国军队此时还没有出动,日本军队已经浩浩荡荡地向朝鲜出发了。    
    日本人早就决心和中国人打一场仗了。战争的目的明确而简单:英国人跟中国人打了,法国 人也打了,该轮到日本人用战争证明它有资格加入帝国主义的行列了;中华帝国应该给予日 本人真正的〃洋人〃待遇,在已经处于将被瓜分的中华帝国的领土上得到它的那份份额。朝 鲜问题对于日本人来讲仅仅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机会而已。    
    7月12日,日本外相训令驻朝公使大鸟:〃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务之急。为实行此事, 可以采取任何手段。〃《李鸿章》,董守义著,哈尔滨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第 358页。    
    7月14日,日本正式向中国总理衙门提交照会,直接威胁说,鉴于清国政府拒绝和日本一 起改革朝鲜内政,〃今后因此如有不测之变〃,〃我政府不任其责〃。    
    这等于明确告诉中国,战争马上就要开始了。    
    


第一章 蓝色长袍上宫殿第12节:侮辱那个低劣的支那种族(2)

    面对日本人的战争威胁,帝国政府显示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无所畏惧的气概。以光绪皇帝为 首的主战派热血沸腾,督促军方〃筹备战守〃的诏书一道接着一道。原因很简单:日本不是 大英国大法兰西,如果日本人真的敢于和地大物博的中国打仗的话,正好给了中国一个出出 这些年受洋人窝囊气的机会。中国人管此举叫做〃扬我国威〃。    
    就在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候,一直注视着形势发展的帝国主义们出面了。    
    帝国主义们的心情是矛盾的:他们希望战争,尤其希望中华帝国对外战争爆发,因为这不 但可以削弱这个帝国的国力,而且还可以检验这个帝国目前的抵抗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 ,因为自中国务实的官员致力于洋务运动后,帝国的防务实力让帝国主义们有点儿不摸底了 。只是,除了日本人之外,帝国主义们并不希望日本人真的打胜,至少是不能让日本人获得 圆满的胜利。因为如果这样,中国人给日本人的好处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中华帝国 的版图和市场再大也是有限的。    
    当时的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赶到天津会见李鸿章。在了解了局势的真实情况后,他答应由英 国政府出面劝说日本停止向朝鲜增兵,但临走时他又补充了一句:〃就怕日本人不听。〃    
    俄国公使格希尼接着来到天津,在探听到了帝国政府的坚决态度之后,表示〃俄朝近邻,亦 断不容日本干涉〃,并且说如果日本人不听,俄国准备〃压服日本〃,至于怎么个〃压服〃 法,俄国还得考虑考虑。    
    但是,没过几天,中华帝国驻英国大使的情报传来了:英国的工厂正在为日本人制造〃大铁 舰〃。接着,俄国公使也派参赞来阐述俄国方面考虑的结果:鉴于和日本的友谊,只能劝说 日本撤军而不便武力逼迫。    
    1894年7月21日,已经被〃帝国主义〃们的〃调停〃耽误了调兵时间的中国迫于军事 形势和驻朝军队的安全,开始向朝鲜增兵〃以防不测〃。出于对日本有可能袭击运兵船的担 心,帝国政府特地租用了英国的商船。中国人认为,日本人胆子再大,也不敢在公海上向英 国船队开炮。    
    7月23日,帝国的运兵船队航行在去朝鲜的途中。    
    这一天是光绪皇帝的寿辰,京城里处处张灯结彩,紫禁城内在盛大的宴会之后,宁寿宫里搭 起的大戏台上青罗戏袍一直飘舞到深夜。    
    7月25日,中国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护送运兵船行驶至丰岛海面。    
    大约早上7时45分,突然的巨响打破了丰岛海面的沉寂,一颗炮弹在〃济远〃舰右舷不远 的地方爆炸。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的中国水兵们没有跑向炮位,而是跑到甲板上四处张望… …浓雾中迎面冲来一支规模骇人的联合舰队,旗舰上被雾水浸湿的旗帜已经能看得清清楚楚 ,中国水兵惊叫起来: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