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年砍柴个人文集-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凑巧的是,卖门票的老人告诉我,今天是周三,是法源寺和尚闭门诵经课读的日子,不对外开放。我说前来谒庙,并非打扰和尚们清修,他们怎会责怪?这位守门人说,自从台湾李敖的小说《法源寺》出版后,中外的游客一下就多了起来。他见我诚恳,就让我进了寺门,只是说:“三大殿已经锁了,你没法进香。”我想,进不进殿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天王殿前,钟、鼓楼之间,左右各有六块石碑,其中一块是清朝乾隆皇帝手书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笔法精到,落款是“乾隆御笔敬书”,让皇帝称“敬”的,除了天地祖宗,恐怕只有孔子与佛祖了。清代历朝皇帝礼佛,其中以雍正、乾隆父子为甚。清室推崇佛教,有其笼络藏蒙诸少数民族的意图,但也不能否定,以成于北方苦寒之地、经济文化落后的八旗人,得天下后,确实也需要一种宗教支撑。显然佛教是在中土最有群众基础的。

  两旁种着数杆修篁,但北方气候干燥,又值深秋。竹叶自然枯黄,已失南方的青翠欲滴之态。李敖小说《法源寺》中提到谭嗣同就义后,大刀王五等人和寺庙的法师一起藏谭氏尸首于法源寺。《法源寺》里还有一个将李大钊和熊十力合在一起的人物——李十力。我想小说家言,不可全信。但谭嗣同就义的菜市口离法源寺只有一箭之遥,而且谭氏生前常居的湖广会馆离这里很近,谭嗣同一生对佛祖敬仰,对佛教教义的造诣极深,生前与康、梁诸人常来法源寺小驻。因此李敖所写的情节不能完全以虚构视之。地以小说名满天下的例子很多,如被人认为是大观园的恭王府、舟山群岛中的桃花岛等等。

  法源寺最有名的当数满寺遍种的丁香,现在我看到的只是绿叶满枝的丁香树叶。想见春来丁香花开时,应是满寺馥香。佛家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丁香既有色又有香,在出家人眼中,难道真的都是虚幻?

  使法源寺诗名远播的,除了丁香,我想应该是它的地理位置。清朝入关定都北京后,汉人只能住南城,因此来科举的南方才子多在前门一带落脚,来法源寺聚会是方便又风雅的事。清朝和民国来过法源寺的名人实在太多了。陈从周先生在一篇文章《法源今古多诗人》中讲到,当年泰戈尔从佛教的故乡印度来中国访问,徐志摩陪同这位起汉名为竺震旦的诗哲在法源寺的丁香树下一夜未眠,而徐志摩作了一夜的诗。我不知道当年泰戈尔在花香树影之中会想起什么?会不会想起佛法从他的故乡流传到中国,其中的艰难与曲折?今天我们读泰戈尔《吉檀迦利》等作品时,能体察其中深深的禅意。得知这个佳话后,徐的老师梁启超集宋词为一联送给徐志摩:“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碧环;此意平生飞动,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后来徐志摩坠机身亡后,俞平伯见此联,睹物思人,写下了一首绝句:“金针飞度初无迹,寄与情遥绝妙词;想见诗人英隽态,丁香如雪夜阑时。”而今诸先生已入万古寂灭,而丁香年年如雪,来赏花的人,几人能想起这些?

  过了第三个大殿,从一小门进入后院,后面有两个套院,完全是中国传统四合院的样式。一个院内有四棵苍虬的白皮松,院中间养着一盆盛开的菊花,另一个院里,有一株树已经枯死,但躯干上爬满了绿绿的藤萝,好像树把生命已而轮回到藤萝的身上。

  在寺庙斋堂边的回廊边,我坐下来小憩。这时已经是中午,寺庙一个火头和尚用木槌在一个石鼓上擂响,通知斋饭时间已到,便有三三两两的比丘前来吃饭,一个长得很帅气的青年和尚一手持钵,一手打着手机,潇洒前行。——佛门,从来就不是与世隔绝的。

  在我歇息的前方墙壁上,正好贴着有人书写的赵朴初先生一首偈诗:“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与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朴老圆寂已有时日,读此诗叫人感慨莫名。佛家从来就不追求真正的出世,谭嗣同为变法流血,其慷慨成仁的气魄和佛家“舍身饲虎”的牺牲精神多么契合!真正学佛者应该这样以天下苍生为己念。

  出法源寺,已是正午,再往右走,就到了北京最大的回族聚居区牛街,这里也有知名的清真古寺,而东边的珠市口,伫立着有百年历史的基督教堂。北京,真是一座宽容的城市。我想起“法源”两字,应是万法同源的意思。那么“源”是什么呢?孔子说:“吾道以一贯之。”老子说:“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佛祖说:“诸法无我。”

  好书尽在cmfu





  舞文弄墨 '散文'无梦的端午节夜晚

  (起4E点4E中4E文4E网更新时间:2004…3…21 20:06:00  本章字数:802)

  今夜,北京暴雨袭来,间杂着万钧雷霆,在上空鸣响。伫立在窗前,望见楼下昏黄的路灯在雨夜中飘忽,和我的心情一样凄楚。

  这是端午节的夜晚,我远在南方数千里之外的故园可好?湘资沅澧四条江的水早已涨起来了,龙舟还有没有?争流的龙船上,英武的后生在擂鼓,两岸的柳荫下,多情的妹子望着情郎所在的龙舟,心底里满是紧张与激动。这个快乐的节日,没有几个人会想起2000前自沉于这片水域的屈大夫。

  但我知道,这只是我的想象,大佬死了,二佬傩送已远走他乡,翠翠也早容颜老去,痴痴的等待变成了化石。这片土地长大的孩子,大批大批的离乡谋生,不管是英武的后生还有多情的妹子,离乡,是他们共同的命运。村庄里只有老人们望着废弃的龙舟,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端午节,那种“手把红旗旗不湿”的英姿勃发。

  村庄已经老去,江河已经老去,注定只能装载青春激情和年少美梦的龙舟自然也已经老去。

  没有龙舟的故乡便是无梦的故乡。她远在北国的游子,今夜,依然无梦。

  其实,从十四年那个夏天离开故乡开始,我已无梦。十四年前的端午节,是这些年来我在故乡过的最后一个端午节。资江两岸,竟然是少有的沉寂,没有锣鼓,没有喧闹,没有鞭炮,当然也没有龙舟。年轻人的心,都已经飞得很远很远,谁还有心思去划龙舟?而我正在准备决定自己一生命运的高考。

  没有龙舟的那个端午节,楚地的人们,却没有忘记屈大夫所作的《招魂》,“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

  《招魂》一曲唱千年,长使英雄泪满巾。

  不久,幸运的我离开了故园,负笈北上,从此便漂流在北方。端午节离我越来越遥远,江中龙舟竞进,江岸美女如云,都已是天宝旧事。

  陈与义词中写道“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而我,尽管 “此身虽在堪惊”,可是 “十余年来无一梦。” 

  癸未年端午节之夜

  好书尽在cmfu





  情感类 看电影

  (起8R点8R中8R文8R网更新时间:2004…3…21 18:53:00  本章字数:2601)

  看电影似乎离我现在的生活很遥远,但这三个字却能引出我许多温馨的回忆。

  童年时,电影为我这个长在四壁青山中的孩子混沌的生活打开一扇窗口,洒下一缕阳光,使我觉得外面的世界是美好的,使幼小的心充满对文明、繁华的渴望。

  电影留给我的第一次记忆却是“恐怖”的。大概是5岁左右,当时我的爷爷身体还好,带着我去看露天电影,自然看不懂内容,只记得一个人从远处向自己走来,越来越大,好像来抓自己似的,便大声对爷爷说:“快跑,那人来抓我们了。”逐渐长大的我非常喜欢这种“恐怖”游戏。那时的农村,难得有一次电影。乡里的放映队轮流到各村放映,每一个月都难轮到我们村一次。

  电影在大队小学的操场上放映,幕布架在两棵大樟树下。放映前的个把小时,孩子们就早早搬来板凳,占据有力地势。为了争夺“阵地”,打架总是难免的。后来的常常站在最后面的条登上,两个小时看来不觉疲倦。放电影的两个乡文化站的小伙子,在我们眼里,俨然是时髦的代名词,戴着军帽,衬衫和牙齿都非常白,有点不爱理人的傲气,村里的大姑娘没少给他们暗送秋波。放的片子,都是城里淘汰的、老掉牙的,如《海霞》、《闪闪的红星》以及三战(地雷站、地道站、南征北战)之类的电影。若干年后,在家偶尔看到中央电视台6频道放映78年以后一些国产名片时,如《天云山传奇》、《芙蓉镇》、《大桥下面》等等,妻子非常自豪的回忆起她在父母的带领下,去他们那个大军工厂电影院看这些片子的往事,在我这个乡下人的面前,不由得露出领导阶级的优越感,令我有些酸酸的感觉。

  只要附近的村有电影,我们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肯定结伴前去。夏天的山路,走起来很惬意,打着赤脚,一溜小跑。其实还是那几部片子,但百看不厌。同样是《地雷战》,好像在东村看和在西村看的乐趣是不一样的。看完电影后,天已经乌黑了,我们把干枯的苎麻杆点燃,一路高歌,快快乐乐回家。只要看到外面的火光,听到外面的喧闹,妈妈就会把门打开,她知道,我们兄弟看电影回来了。

  爷爷在我12岁时去世的,对他去世的记忆,也是和电影连在一起的。当时爷爷病了已经好久了,正好村里的一位叔叔生了个男孩。为了庆贺,请了电影队来放电影,我记得放的是赵丽蓉演的评剧《花为媒》,电影演到一半时,姐姐来找我和弟弟,说爷爷不行了。然后我们飞快地跑到爷爷床前,为他送终。去年我回家时,看到那个放电影庆贺出生的孩子,已经是一个高大英俊的小伙,从广东打工回来,恭恭敬敬地叫我“哥哥”。一刹那我便有种岁月流逝的沧桑感。

  读中学后,看的电影就很少了。一是因为在镇上读书,看电影得买票,二是因为功课紧张。我只记得看《红高粱》时,是一个人去的,那种强烈的色彩、动感的电影语言,震撼了我。电影放完后,我走出影院,听到河对面喧闹,那边村庄有人家失火了。

  高考前最后一场电影,是和少年青涩而有些甜蜜的、萌动的少年情感连在一起。我们都心无旁鹜准备高考。一个春天的夜晚,班上一个女孩邀请我去看电影。这个女孩有些波西米亚气质,喜欢不拘小节、特立独行。但是我觉察到她喜欢我,而我当时想的就是远远地离开故乡,去另外一个陌生的而充满诱惑的地方。那天看的电影是美国黑白片《鸳梦重温》,电影散后,我们走在县城街道上,路灯昏黄,法国梧桐的树叶在灯光下影影绰绰。突然下起小雨,她一把拉住我的手,我没有勇气、也许根本就不想松开。两人快到校门口时,被同班一些男孩看到了,他们在背后大声地唱当时很流行的、陈汝佳的歌:“夕阳下我们手牵手,黄昏中我们在走”,并伴以尖利的口哨声。几年过去后,起哄的人中间,有一个却成了这女孩的丈夫。我们再见面时,这女孩已经是一位非常现实的母亲,提起那天看电影的场景,她笑笑说:“记不得了,谁有你这样的记忆力。”

  大学时,看电影自然离不开青春的梦想和爱情的苦乐。进校看的第一部片子是著名的《罗马假日》,纯洁美丽、有着东方女孩气质的奥黛丽。赫本在我心中,就是天使的化身,当时想,如果我有一个这样的女友,死也值得。大学毕业前还重看了这部影片。赫本差不多是一个世纪来全世界男人的梦中情人,前不久一个网站评出影响中国的十大影片和女主人公,《罗马假日》和赫本名列榜首。我信这种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曾和一个东北女孩有过一段短暂的恋情。她美丽而任性,我们一起看电影的次数非常有限。记得我们第一次相偎相依去看电影,放的是根据《死水微澜》改编的《狂》,许晴主演。当时的许晴刚出江湖,年轻美丽、浑身有着青春的野性,远比《笑傲江湖》的任盈盈可爱。也许是因为女主人公的形象和情节暗合当时的心境。我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真的有些迷狂了。

  大四快毕业时,交了一个小师妹,是个藏族姑娘,她对我很好,但后来我辜负了她。我们一起看过许多电影,最后一场电影是在校外的兰后剧院看的。放的是山口百惠主演的《绝唱》,日本电影的哀怨、忧郁情调影响了我们,电影散后,两人回学校的路上,久久不语。藏族人的宿命感很强,她后来告诉我当时她有种不好的兆头。真是一戏成谶,最终我们劳燕分飞。

  工作以后,我几乎没有正经去剧院看过电影,顶多在街上买些盗版VCD盘,窝在家里看。

  前不久,那个一起看《狂》的女孩来京出差。十年如梦,欲说还休。两人吃完饭,再到酒吧里喝了许多酒。我们和酒吧里那些新生代格格不入,两人出来,走到街头。默默地走着,也许是往事在脚步声中浮出来了,两人自然地拉着手,一阵风过,寒意袭人,拥抱也便成为自然的事。看着怀中的她,眉宇嘴角之间,分明已有岁月的痕迹。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

  年华逝去,我空有一身疲倦。”

  海子的这两句诗,正是我当时心态的写照。在意醉情迷之际,她轻轻地离开我的怀抱,问“咱们去看通宵电影吧,哪儿有通宵电影?”

  说真的,在京十年,真的不知道北京哪儿有通宵电影,看通宵电影,好像只是我们那个年代年轻人的爱好。现在有酒吧、有网吧,有多少人去看通宵电影呢?问过好几个出租司机,他们也不知道哪儿放通宵电影,我只好把略带遗憾的她送回宾馆。但即使两人坐到一起看通宵电影,又能怎样呢?毕竟我们都不是当年一起去看电影的男孩女孩了。

  是呀,看电影好像只是回忆中的故事,离我已经太遥远。生活,已经被无聊的琐事、盗版的VCD淹没了。

  2002年11月1日

  好书尽在cmfu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