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书评 选集-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么,“中介”讲的便是它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中所发挥的功能。从系统
结构的角度看,社团也因此而成了一种“中介体”。“所谓中介体,是
指在性质和功能上介于两类组织要素之间,既具有自愿性、相对独立性
和特殊利益,又依存于双方,以服务、沟通和协调双方为其宗旨,在两
者之间发挥联结作用的媒介组织。”(页271)。对“中介体”的这一界
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显示了作者对社团功能的性质和范围的理解。
社团的“中介”功能源于改革引发的组织体制变迁。作者指出,“经
济体制改革促使组织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单一的行政整合模
式被打破了,新的组织类型、新的社会成分和利益群体出现了。那么,
分化后的组织体系如何建立新的互动关系和联结纽带,社团在建立新的
整合关系中处于怎样的位置,起着怎样的作用?”(页7)作者为自己提
出的任务是:“从结构断裂所形成的组织要素间的新型关系上,把握中
介体生长的地带和它的基本性质和功能”。(页271)具体地说,社团联
结政府与民间的这种中介功能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为政府管理提供新
的渠道。作者认为,社团的中间性和半官半民性,使它能适应官方和民
间的共同需要,采取新的渠道去为政府和民间的纵向沟通服务。“第三
行政渠道”或“第二纵向沟通渠道”[8] 被认为是社团对政府行政渠道不
足的有效补充。质言之,社团在这方面扮演了党和政府助手的角色,帮
助贯彻、落实政府的政策和法规,甚至直接承当部分行政管理的职能。
通常社团履行这种管理功能的合法性来源是政府,而且具有组织上的保
障措施。用作者的话来说,“社团对‘官方’的依赖,主要是以‘上请’
的方式实现。所谓‘上请’是指通过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接受和请求
党政有关部门直接参与社团的领导工作。‘上请’制度,主要由‘挂靠
制’、‘兼职制’和‘聘请制’构成。”(页278)
社团这方面的中介功能,使它成为政府行政管理过程的一个有机环
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将中国社团与政府的关系同西方国家相区
别。作者指出,(中国的)“社团组织不是作为政府的对立面出现的,
它并不代表某些独立的社会群体而与政府对立。相反,中国社团组织在
观念、行为、目标上与政府具有相当的一致性。”(页132)[9]
如果说社团的行政管理功能表现为一个自上而下的运作过程,那
么,社团中介功能的另一个方面,则体现为一个反向的自下而上的运作
过程。这便是社团的(社会)利益聚集、表达和输送功能。社团的民间
性特征决定了它具有自身的独立利益,“它基于成员需要,执行为成员
谋取利益的服务职能。”(页284)社团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与政府行
政管理部门对话,以影响政府的实际决策。(页284—5)
通过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运作过程,社团将政
府目标和社会利益有机地协调起来。“纵向的官方行政目标有可能通过
社团变通为一般组织和个人易于接受的行为规范,横向的民间利益和目
标,则可以通过社团的协商和协调作用,影响党政部门的政策和决策。”
(页317)这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中介功能竟然交集在同一个“中介体”
身上,不能不说是中国社团的一大特色了。
从以上两种研究的粗略比较,可以看出《社团》作者对改革以来的
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作出了自己的特有理解。在一定意义上,这一解
答也许比一些西方学者的观点更切近中国的实际情形。
二
中国社团的“半官半民”特点以及特殊的“中介”功能,表明中国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很可能走上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如何
系统地和准确地认识、理解、总结和概括这些经验和特点,是我们面临
的一大学术使命。《社团》一书朝这个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
这一步迈得还不够踏实,不够明确、不够坚定。
虽然,通过上述的比较论述,我们已将《社团》一书有关中国社团
与政府关系的“基本观点”表达了出来。然而问题在于,对这些“基本
观点”的概括,于《社团》一书来说也许是“片面”的,或者只反映了
多种张力中的一向维度。通观全书,人们可以发现与上述概括不同的、
有时甚至是彼此矛盾的论述。其中,社团官民两性的关系(静态的与动
态的),以及社团半官半民特征的发展趋势是两个主要的问题域。
(1)社团的民间性与官方性的关系
在处理政府和社团关系时,《社团》作者使用的分析概念和策略,
体现在“官方——半官半民——民间”的连续谱中。通过“半官半民”
的中介,消除“官方”与“民间”的简单对立。如上节所示,这一策略
运用得当的话,确实可以产生颇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但是,由于总体研
究方法上存在的一些缺陷(本文第三部分将专门讨论),作者没有(也
无法)很好地利用这一分析策略,并由此产生一系列本可避免的问题。
《社团》一书关于官方性与民间性关系的论述和解释占有相当的篇
幅,而且这些论说前后并不统一、和谐。这一事实表明,如何平衡和处
理社团的民间性(社会)与官方性(国家)的关系,是作者遇到的一个
棘手难题。有意思的是,这一难题恰恰是作者自己“制造”的。从认识
逻辑看,将社团作为研究对象来考察,需要把它从社会总体结构中剥离
出来,视其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体系成分。这种处理方式的“合法性”
依据体现在作者对社团概念的定义上:“社团就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
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具有非盈利和民间化两种基本的组织特征”。
(页25)此一证明具有两种不同的功能:它既是研究逻辑的一个组成部
分(起点),同时也折射出作者关于政府与社团关系的价值观。可是,
在现实层面,中国社团与此一理想化的“规范”标准并不完全吻合。这
样,定义(或原则)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差距,产生了一种基本紧张。此
一紧张关系几乎贯穿于《社团》全书的所有章节。无论是在社团概念的
界定、具体功能的分类、社团组织原则的叙说方面,还是在社团外部关
系的考察、以及社团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方面,作者都自觉不自觉地致力
于消解这种内在的紧张。
这方面作者采用的基本策略是寻找结合点或折衷点。“半官半民”
的思路恰好具有这一功能。一方面,它可以与中国的社团现实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又不至于与作者设定的社团定义标准相差太远。更为重要的
是,既然作者将社团现象本身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对待(而不是进行
类别化的比较研究),因此就必须说明社团作为整体所具有的一些基本
特点。而在复杂的社团现象中,“半官半民”大概是唯一能够“平衡”
全局的手段了。
然而,中国社团的半官半民特征(严格地说,这一概括并不准确,
因为它并不能涵盖官方社团与民间社团)只是一般性地指出社团兼有两
种不同性质这一事象。它并没有告诉我们这种“兼有”的份量(七官三
民,还是六民四官或数量意义上的半官半民?)和“两性”的关系状况。
对于这两个问题,作者作了一并处理:“这些社团的共同特征,是既包
含有民办的因素,也包含有官办的因素。但两种因素的构成格局,在不
同社团差异很大。”(页75)遗憾的是,在作者选择的研究框架内,是
无法妥善地处理这种差异格局的。于是,这种“差异”使作者处于摆钟
的位置,时而倾向于民间性,时而倾向于官方性。所描绘的社团性质也
因此而多变,时而给人的印象,它只不过是政府机构的派生物,时而似
乎又是具有独立品格的社会团体。
这方面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例如,一方面,作者认为,中国社团
的主体是官办与半官办的社团(页333);可是相反的说法马上出现:“从
总体上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的大多数社团,特别是纯民间社团,基
本上是一种自治性的群众组织。”(页212)“我国社团的主体是半民间
和民间组织,成员的联结是建立在自愿互益基础上的,。。”(页287)。
一方面,作者认为,在多元互动格局中存在着社团对政府层级结构
的依重和对官方整合的依重(页323—4)“中国现阶段的社团,由于其
半官半民性,则更贴近于政府,明确负有沟通和联结政府与民间的‘桥
梁和纽带’的作用,。。”(页313)另一方面,作者又说:“从功能分
析的角度,我们可以说中国社团组织的‘民间’色彩重于‘官方’色彩,
尽管在组织上它们大多表现为半官半民的性质。”(页129)
一方面,作者告诉我们:“社团是政府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实行间接
管理的产物。”(页277)“中国现阶段的社团组织大多是在政府行政力
量推动下建立的,。。”(页344);另一方面,又说:社团管理功能的
产生并不是政府的有意作为,而只是无形中建立的(页298)。而且,“社
团管理功能的产生,是改革后政府为加强新形势下的社会控制与管理的
能力,附加给社团组织的一种外在的职能。”(页284)“。。无论是第
二纵向沟通渠道、横向联系网络还是纵横结合部,更多地是自下而上地
从民间的基础上建造的,。。”。(页314)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社团》作者在处理民间性与官方性关系问题上的立场摆动,自然
与论述对象的复杂性有关。社团与政府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理想的连续谱
来表示。一极是政府,一极是社团所代表的社会利益。社团的官民特征
“比例”以及所发挥的主要功能,端赖于它在这一连续谱中所处的相对
位置。显然,不同的社团与政府处于不同的关系类型之中。有的社团直
接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在人员、经费、物资、权力等方面,都依赖于
政府部门。有的社团则是从政府手中附带地承担一部分管理的功能,其
主要职能不在于此。有的社团则与管理功能根本不发生关系(所谓官方
社团、半官半民和民间社团的划分是也)。其次,即使在半官半民性质
的社团当中,情况亦非简单。从社团的组织方式来看,有的社团是政府
出于管理的需要,从上而下地组织起来的,其领导成员、活动经费亦由
政府包揽,有时索性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像这样的社团,能否称之为
半官半民,其实是大可疑问的);有的则更靠近民间社团,在组织起源
上,由民间基层发起,然后经历了自下而上的过程(聘请政府干部,接
受政府的领导等等)。在这两端之间,同样存在着许多程度不同的社团
组织(如果要细分的话,民办基础上的官方性与官办基础上的民间性也
是不同的)。显然,要概括如此错综复杂的社团现象,远非一件容易的
事情。
但是,问题的要害并不在于现象本身的复杂,而是这种摇摆使我们
产生了一个疑问:即作者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和使用的概念,能否有效地
处理复杂的社团现象?如上所说,作者使用的分析概念是“官方——半
官半民——民间”的三分法。从逻辑上说,“半官半民”有可能成为沟
通官民两极的中介,从而消除官民两极的对立(结构上的分离,价值或
利益上的冲突),由此揭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特色。换句话说,这
一脉络内的“半官半民”特征强调的是一种“融合”关系。我们在上一
节便是基于此一理解来比较《社团》一书与怀特教授所作的研究的。然
而,《社团》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决不是明晰的。至少,在处理社团的
官方性与民间性关系的问题上,作者所作的与其说是将它们有机地结合
起来,不如说是力图将它们区分开来。这表明在(部分)作者的意识深
处,官方性与民间性依然是对立的,“半官半民”并未被视作国家与社
会关系的一个融合特征,而不过是一种过渡性的暂时杂处罢了。
在“官方——半官半民——民间”分析策略运用上所表现出来的局
限,明显地制约了作者对中国社团与政府关系进行创造性分析的能力,
以及可能取得的成效。
(2)中国社团的发展趋势
作者认为,目前社团的半官半民的组织特性是双轨经济体制的直接
产物。“随着‘双轨制’的消失,这种半官半民性质的社团组织也会发
生变化。”(页336)因此它“不过是一种过渡形式”(页25)。这种
变化的总趋势是官方色彩渐渐减弱,民间特征逐步增强。用作者的话来
说:“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团的一些过渡性的组织特征会随之发
生变化,社团的民间性质会逐步加强,其‘官办’特性会逐渐向‘官助’
转变。‘官助’与‘官办’在性质上有所不同。‘官助’意味着社团不
再由政府直接出面组织,不再通过‘挂靠’方式在行政上直接由政府部
门管理、在权力上间接地借助于政府部门、在人财物上与政府部门合一。
政府将在社团体制趋于成熟的条件下,把行政控制的方式逐渐转变为在
财政上尽量少地给予补贴,在政策上尽量多地给予支持,在管理上尽量
放权,让社团自己管理自己,并逐步将某些可以由社团承担的职能转移
给社团,实现由政府与社团共同担负的,行政与非行政手段相结合的社
会管理与控制。”(页345—6)
社团对国家(政府)的依附特征及机制究竟是暂时性的现象,还是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团制度?这是一个值得作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严格
地说,关于社团官民双重性变化趋势的任何论断,都必须建立在跨时段
的比较研究基础上。因此,我们这里谈的只是一般性的思考。)
国家与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