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书评 选集-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曙光
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出版的众多的经济理论著作中,张维迎博士
的《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以下简称《企业》)确系上乘之作。其成功之处在于,作者熟练
地运用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企业的企业家理论为主体,综合了
企业的契约理论,发展了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推进了企业理论的研
究,是一本既能够融入当代经济科学主流,又能够推进中国经济科学研
究传统重建的著作。《企业》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达到
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
一、企业理论的新发展
自从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受到批评以来,企业理论的发展似乎
出现了三个分支:即企业的契约理论,企业的企业家理论和企业的管理
者理论,实际上是沿着两个方向发展(后面将作出分析)。这些理论都
试图回答什么是企业?它是怎么产生的?其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如何?
企业是如何运作的?由于其分析角度和侧重点不同,作出的解释也不一
样。这一节的评论打算对《企业》的分析作出进一步地概括,以便勾勒
出张维迎的贡献。
企业的契约理论由科斯首创(1937),是企业理论中发展最快、创
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支,因而成为企业理论的主流,主要包括交易费
用经济学和代理理论。其共同的基础和主旨是,都把企业看作是一系列
合约的联结,都使用契约主义的方法考察有关企业的问题,揭示企业的
秘密,其成功和局限皆源于此。
交易费用经济学主要包括间接定价理论和资产专用性理论,二者的
共同之处在于,都以交易费用为核心概念和分析工具,着眼于企业和市
场关系的研究,认为企业是节约市场交易费用的一种交易方式或契约安
排。其区别在于,间接定价论认为,企业的出现是由于这种方式或安排
能够节约市场直接定价的成本,而资产专用性论则认为,当合约不完全
时,纵向一体化能够减少以至消除资产专用性产生的机会主义所造成的
损失(威廉姆森,1975)。企业的内部结构也由此决定,在间接定价论
者看来,企业所有权的内部结构与定价成本有关,管理者其所以取得剩
余索取权,是由于管理劳动或管理服务难于由市场直接定价,或者说由
市场直接定价成本太高,由其获得剩余索取权体现了管理服务的间接定
价(杨小凯和黄有光,1994)。在资产专用性论者看来,企业的控制权
结构与机会主义行为有关,当所有关于财产的特殊权利都在合约中列示
出来费用很高时,由投资决策相对重要的主体购买全部控制权,能够改
变机会主义者的动机和行为(格罗斯曼和哈特,1968;哈特和莫尔,
1990);当成员间“非流动性”的分布不对称时,权力将集中于非流动
性的成员手中,这可以减少偷懒和增强监督(费茨罗和穆勒,1984)。
代理理论主要包括团队生产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如果说交易费用
经济学着重考察的是企业的外部关系,从交易费用的比较中说明企业和
市场的关系和选择,那么,代理理论则着眼于企业的内部结构,集中分
析企业内部不同成员(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激励和
风险分配问题。团队生产理论把企业看作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由于团
队成员的贡献无法精确地分解和度量,就产生了监督和监督的激励问
题。为了使监督有效率,监督者不仅要占有剩余权益,而且要有指挥其
他成员的权力(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当监督者占有团队的固定
投入时,就是古典企业;当管理者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时,就产生了
代理成本,均衡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取决于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
之间的平衡关系。委托…代理理论把企业看作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围绕
着风险分配所作的一种契约安排,由于利己的动机和信息的不对称,必
然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因此,企业问题的关键就在于,
委托人设计一套有激励意义的合约,以控制代理人的败德行为和逆向选
择,从而增大代理效果和减少代理费用(詹森和麦克林,1976)。
契约理论的成功和进步在于,它抛弃了企业是物质财富的简单聚集
和物质要素的技术关系或生产函数的观点,指出企业是一组合约的联
结,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来解释企业的问题,因而从一个方面说明
了企业的性质,揭示了企业关系的秘密。但是,由于契约主义方法所固
有的平等性质,因而,其由以出发的基础是,企业的所有成员都是同质
的,企业内部权力的分配不是由于其成员经营能力的差异内生地决定
的,而是由其他因素外在地决定的。例如,间接定价论是在专业化经济
的基础上根据定价的难易从外部考察的,资产专性理论则把“非流动性”
作为决定的因素,团队生产理论也是用度量成员贡献的难易程度来解释
的,而委托…代理理论则以委托权的分配为既定前提。因此,契约理论是
无法解释企业权力的分配问题,即无法解释为什么资本家是委托人,而
工人是代理人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排除在契约理论的发展中,有人提
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某些思路和素材。例如,
阿根亚和博尔腾(1992)在交易费用和合约不完全性基础上发展出一种
资本结构理论,认为当初始合约不能使企业家和投资者的目标达到一致
时,控制权的分配至关重要,只要履行了偿债义务,企业家就拥有控制
权,而在企业家拖欠债务的情况下,投资者才获得控制权;道(1994)
提出了一个资本为何雇劳动的讨价还价模型,认为当专用性投资不能完
全合约化时,企业内的权威就能影响沉淀资产的准租金的分配,从而影
响企业组织的生存能力,在一个资本比劳动更专门化的产业里,资本…管
理型企业将是均衡的组织形式;埃斯瓦瑞和克特威(1989)建立了一个
有关激励的模型,认为由于有限责任的存在和债务人的道德危害,会使
资本所有者对自己的资本的使用进行直接监督,从而解释了传统资本主
义企业里资本雇佣劳动的问题。不过,这些解释的局限性较大,阿根亚
博尔腾只解释了举债筹资情况下的控制权分配,道又过份依赖于资本的
物质形态,埃斯瓦瑞…克特威也不能解释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可见,这
一问题的正确提出和真正解决,需要改变契约理论的前提假定,从一个
新的角度来探讨企业问题。
与企业的契约理论把企业看作是一组合约的联结不同,企业的企业
家理论和企业的管理者理论则把企业看作是一种人格化的装置,其关键
特征在于权力的分配。后二者区别在于,企业的企业家理论主张企业家
主导企业,着重于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职能的分解,而企业的管理者理
论则坚持管理者主导企业,强调的是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企业的企
业家理论虽然始于奈特(1921)根据不确定性和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的存
在所作的讨论,后来也有一些前进,主要是在企业家的特质和功能方面,
但是,由于奈特的混乱没有廓清,其思想的闪光未得到发挥,因而企业
的企业家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显得比较单薄。至于企业的管理者
理论,由于持此论的学者主要从管理者目标及股东约束的不同上来讨论
问题,因而局限性较大,如果假定“所有者…企业家”不以单纯的金钱收
入为目标,同样也追求权力、地位、声望等非金钱目标,企业的管理者
理论也就失去了其独立的价值。更何况其对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起源
并未作出解释。
说明了企业理论的发展以及各派理论的前进和不足,张维迎对企业
理论的贡献就易于把握了。这种贡献主要集中在,推进了尚未得到应有
发展的企业的企业家理论,也弥补了企业的契约理论的某些不足。
首先,《企业》放弃了契约理论关于经济个体或企业成员同质性的
前提,坚持了经济个体或企业成员异质性的假定,转变了观察问题的角
度,提出和回答了契约理论没有明确提出和完全回答的问题。正如作者
所说,一个完整的企业理论至少必须回答三个相互关连的问题:(1)企
业为什么会出现?(2)委托权(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是如何在企业成
员间进行分配的?(3)委托人用以控制代理人的最佳合约是什么?(38、
207 页)契约理论从同质性的前提出发,提出和回答了(1)和(3)两个
问题,而《企业》由于把经济个体或企业成员具有不同的经营能力作为
立论的基础和分析的前提,对第(2)个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和解释。
这里的差别是明显的。如果说,契约理论主要着重于企业和市场的关系,
仅仅从外部的角度,即从市场交易的效率和非流动性的分布来考察企业
的内部结构,那么,《企业》则是从企业内部的角度,即从企业中不同
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明企业权力的分配问题;如果说在契约理论看
来,由谁充当管理者或监督者没有差别,而且可以随意挑选,重要的是
必须赋予监督者以剩余索取权,把资本监督劳动归结为监督成本问题,
那么,《企业》则认为,由谁充当管理者或监督者不仅差别很大,而且
不能随意选择,正是经营能力的差异决定了监督者的选择;如果说契约
理论解决了企业治理结构中的激励问题,那么,《企业》则提出和解决
了企业内部结构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即对经营者的选择问题作出了理
论的解释。
其次,《企业》坚持了企业家理论的主体主义方法或“企业家”方
法,继承了契约理论的契约主义方法,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运用,不仅
吸收了契约理论的精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契约理论。在所有权
均衡结构问题上,间接定价理论只讨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即讨论了管
理服务的估价问题,而《企业》却讨论了问题的两个方面,即讨论了个
人在生产和监督效果中的相对重要性;在讨论企业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
以等级结构为基础的权威关系方面,资产专用性理论把重点放在企业的
纵向等级组织方面,说明了不同企业之间的纵向关系,而《企业》则着
重分析了二者之间关系的横向不对称,说明了企业内不同成员间的横向
关系;在代理问题上,契约理论说明了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产生的代
理问题,而《企业》则分析了与企业有关的更一般的代理问题,说明了
委托权是如何分配的,从而使得委托…代理理论有了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
和更完整的体系。
再次,由于《企业》有着自己的分析角度,同时运用了契约主义和
主体主义的分析方法,因而形成了自己的分析框架,并作出了自己的理
论解释。全书共有5 章和一个附录,除了第1 章导论和第5 章结语以及
附录外,其理论体系的构造集中体现在2、3、4 三章中。
第2 章是其理论的微观基础。作者以经济个体在经营能力、个人资
产和风险态度三个方面存在的差异为基础,提出了决定企业委托权安排
的诸种因素,并将其参数化为协作程度、企业成员的相对重要性和监督
技术以及风险态度,然后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证明了委托权安排给经
营成员是最优的。其原因在于:(1)经营决策活动主导着企业收益的不
确定性;(2)经营成员的行为较难监督。因而,相对重要性和监督的有
效性识别是决定委托权安排的两个关键因素,而风险态度只能对委托权
的最优安排产生某些边际上的影响。
第3 章是其理论的核心部分,也是集中体现作者的贡献所在和前进
的地方。在前一章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引入了识别企业家能力的信息成
本问题,认为经营能力是一种私人信息,个人财产是一种公共信息,观
察一个人的经营能力比观察他的个人财富要困难得多,其成本也高得
多,因而,富人作企业家的信息量大于穷人,使得在自由进入的企业家
市场上,资本家拥有做企业家的优先权或者选择管理者的权威;再加上
有限责任和非负的消费约束,决定了富人做一个企业家的机会成本比穷
人高,富有的意愿企业家的选择和决策更实际,更可信,因而能够被市
场选中。从而,为资本雇佣劳动以及“有恒产者有恒心”的命题作出了
新的理论解释。
第4 章把前两章的分析结合起来,作者引入资本约束,建立了一个
企业的企业家一般均衡模型,以经营能力、个人财富和风险态度作为决
定职业选择的三个变量,用三个变量的联合分布函数,说明了职业选择
均衡状态下,企业家、工人、管理者和资本家的特征,描述了一个社会
分工的生动图景:高能力、私产富有及低风险规避态度的人成为企业家;
能力低、私产少又高风险规避态度的人成为工人;高能力但少财产的人
成为被资本家雇佣的管理者;低能力但多私产的人成为雇佣管理者的“纯
粹”资本家。进而将自己的模型与前人的模型加以比较,突现了其在理
论上的前进和贡献。鉴于问题的复杂性,虽然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还
存在某些缺陷(汪丁丁,1996),作者的分析模型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
方,但是,本章的分析却是一个完整的企业理论所不可缺少的。
二、几个重要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上一节概括评述了张维迎在企业理论发展中的前进和贡献,这些评
论集中于理论本身的发展方面,现在我们想结合中国的改革实践,就企
业理论及其应用中涉及到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些进一步的讨论。
1)关于产权和交易的关系问题
去年6 月6 日,林毅夫教授和张维迎教授曾就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
进行过一次公开的讨论。林毅夫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