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160-赶考-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犬马,沉浸于灯红酒绿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军队自然纪律涣散。在清军攻入山海关时,李自成亲自率军20万开赴山海关御敌。他开始并没有太把清兵放在眼里,认为只要自己出马,就可以一战而定乾坤。但没想到一交锋,过去战无不胜的起义军便全线溃败而退回京城。因为这时的起义军和原来追随他南征北战的队伍本质上已发生了变化,人已经今非昔比,这些人中的大部分进京后都多多少少发了些财,有的在北京“包”了女人,在军营已有了“家”。没有家的也怀揣着、腰缠着抢来的金银细软。这样一支“辎重”的队伍,怎么会去奋勇杀敌呢?李自成自然兵败如山倒,后来失败后跑到湖北九宫山,被当地地主武装所杀害。人们说他打江山用18年(实际上16年),进城后摇摇欲坠地坐了皇床,也算当了18天的皇帝。    
    在距李自成失败305年后的1949年,也是个乍暖还寒的3月,毛泽东要率中国共产党进驻北平。进驻的是同一座城市,同样都经历了长时间的武装斗争,同样都拥兵百万以上,同样都占领了大半个中国,最后胜利在望,情况极为类似。那么,中国共产党会不会重蹈李自成的覆辙呢?博览群书、精通历史的毛泽东不能不为此而担忧。    
    在西柏坡,毛泽东多次提醒全党不要重犯类似李自成的错误。    
    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书中这样写道:    
    平津接管工作,中央决定由彭真、叶剑英和黄克诚、黄敬同志分别主持。彭真任北平市委书记,叶剑英同志任军管会主任兼市长;黄克诚任天津市委书记兼军管会主任,黄敬同志任市长。毛主席又谈到了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他说,我们不能像李自成进北京,一进城就变了。这个时期,毛主席当着中央和大区的一些同志的面说,新中国快要成立了,我们这些人将来都是要上历史的,不能像李自成进北京那样,要约法几章。这次毛主席又重提这一点,足见面对全国胜利的形势,怎样预防当政后重蹈李自成式的因胜利而骄傲而腐化的覆辙,已成为他反复思考的大事。他还向我谈了党内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一定要做到“几不”,即不做寿、不祝酒、不以人名做地名,活人不上舞台等。毛主席的这些话,不久得到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认可,形成全党必须遵守的规定。


《赶考》 彪炳史册的成功之举第二节 决不当李自成(2)

    毛泽东所提到的《甲申三百年祭》是历史学家郭沫若在1944年农历甲申年到来时为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而写的一篇政治性史学论文。文章刊登在当年3月19日的《新华日报》上,内容是总结明末这场农民革命的经验教训。文章叙述的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后,部分首领腐化,内部发生宗派斗争,最后导致彻底失败的史实。〖ZW(〗史全伟著:《毛泽东与艰苦奋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92页。〖ZW)〗    
    从1942年春天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整风运动,1944年这场运动正在进入高潮时,毛泽东读到了这篇文章,他被文章启发性的开头吸引住了:    
    ……然而甲申总不失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年。规模宏大而经历长久的农民革命,在这一年使明朝这个最专制的王权统治崩溃了,而由于种种的错误却不幸换来了清兵的入主,人民的血泪更潸流了260余年。这无论怎样说也是值得我们回味的事。    
    让我们将郭沫若的文章再摘录几段:    
    ……李自成的为人,在本质上和张献忠不大相同,就是官书的《明史》都称赞他“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当他进北京的时候,是“毡笠缥衣,乘乌驳马(《李自成传》)”;在京殿上朝见百官的时候,“戴尖顶白毡帽,蓝布上马衣,蹑翰靴(《北略》卷二十)”。他亲自领兵去抵御吴三桂和满州兵的时候,是“绒帽蓝布箭衣(《甲申传信录》)”……在这样的人物和作风之下,势力自然会日见增加,而实现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在(崇祯)14、15年两年间把河南、湖北几乎全部收入掌中之后……17年2月出兵山西,不到两个月便打到北京,没三天工夫便把北京城打下了。这军事,真如有摧枯拉朽的疾风暴雨的力量……    
    在过短的时期之内获得了过大的成功,这却使自成以下如牛金星、刘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沦进了过分的陶醉里去了……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像以为天下就已经太平了一样。近在肘腋的关外大敌,他们似乎全不在意。山海关仅仅派了几千兵去镇守,而几十万的士兵都囤积在京城里享乐。尽管平时的军令是怎样严,在大家都陶醉了的时候,竟弄得刘将军“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甲申传言录》)”了……    
    文章最后说,这无论怎么说都是一场大悲剧。李自成自然是一位悲剧的主人,这场悲剧造成了清兵入关,满清王朝统治中国长达268年。就这样,个人的悲剧扩大而成为种族的悲剧,这意义不能说是不够深刻的。    
    是啊,得人心者得天下。当李自成率领起义军为推翻明王朝统治阶级的压迫时,他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拥护他,他也就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当他进北京后,思想上没有重视部下的骄傲、懈怠,甚至腐化、变质;政治上没有笼络其文武军事力量,内部也发生宗派斗争,频频发生流血事件,革命没有进行到底……当他失去了民心,失败也就不可避免的了。    
    读完郭沫若的文章,毛泽东非常重视,给予高度赞扬,当时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党和军队的干部认真学习《甲申三百年祭》。通知里要求党员,首先是高级领导干部,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国家,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的态度,千万不可冲昏头脑,忘乎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直到1949年的西柏坡,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仍一再提到《甲申三百年祭》,提到决不能当李自成。    
    离开西柏坡前夕,毛泽东又把中央直属单位和警卫部队的干部召集起来,语重心长地告诫说: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京,他们进城后就腐化了。我们共产党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一直到共产主义。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机关正式离开西柏坡。出发前,毛泽东彻夜难眠,他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ZW(〗    
    文辉抗著,叶健君主编:《红色大本营——历史选择了西柏坡》,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第465页。    
    周恩来笑着接过话题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ZW(〗同上。    
    〖BP(〗摘自:《红色大本营——历史选择了西柏坡》第465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从西柏坡到北平,毛泽东称之为“赶考”。这个比喻是多么深刻而形象。实践证明,进城后的考试比任何时候都艰难。在毛泽东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和谆谆教导下,大多数共产党人都考出了优异的成绩,当年毛泽东担心的李自成的悲剧没有重演,黄炎培提出的“周期率”现象没有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出现,这些都得益于“两个务必”。    
    当然,也有少数人考试不及格,进城后不久,党内就出现了刘青山、张子善,他们沦为大贪污犯,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在今天,我们的执政党正在经历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的考验,作为执政党的大多数领导干部能够牢记党的宗旨、牢记“两个务必”,考试是及格的。但也有一些人禁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在糖弹面前败下阵来。建国之初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刘青山、张子善如此,禁不起改革开放考验的成克杰、胡长清、王怀忠等腐败分子也是如此,都是在考场上一个个败下阵来。这场考试还远远没有结束,以后的考试还会更加严峻,如果考试不及格,照样会重演“人亡政息”的历史悲剧。


《赶考》 彪炳史册的成功之举第三节 最严峻的两张考卷(1)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抵达北平后,并没有直接住进历代皇宫的中南海,而是到北平的香山,暂住双清别墅,直到开国大典的前夕,在叶剑英出于安全考虑的一再要求下,后经周恩来、朱德等一再劝说,9月21日才搬进中南海。至于个中原因,除了军事上考虑之外,是否因为忌讳当年李自成一进北京,便迫不及待黄袍加身,一屁股就坐到崇祯皇帝的龙椅上,结果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其实,当时的毛泽东考虑最多的并不是开国大典,在他胸中激荡的是如何回答好迄今为止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最严峻的两张考卷。    
    这两张考卷,一个是针对当时已穷途末路的蒋介石;一个是针对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美国的强大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都未涉及其本土,都是别人拼得精疲力竭时它参战摘桃子,再加上做军火商,可谓尝尽了战争的甜头。此时,美国已拥有全球50〖WT《Times New Roman》〗%〖WT〗的工业生产能力,仅钢的年产量就达8000万吨(一直到50年后,中国的钢产量才达到这个能力),而苏联当时的工业生产能力仅达美国的1/5,钢的年产量只有1200万吨,所以,当时的美国“不可一世”。    
    如何回答这两张考卷,毛泽东首先要面对的是来自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的压力。    
    时间要追溯到1945年2月21日,由美国的罗斯福、苏联的斯大林、英国的丘吉尔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召开的“反法西斯同盟三巨头”会议,史称“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会议实际上是大国列强的“分赃”会议,这个会议奠定的战后世界战略格局,直到1989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才宣告彻底结束。    
    雅尔塔会议的内容分为两大板块。一块是美英苏三国战后如何划分德国和欧洲势力范围;第二块是美苏两国如何处理日本问题和划分远东势力范围问题。而令人愤怒和慨叹的是,真正坚持对日作战时间最长、出力最多、牺牲最大的中国在如何处理日本的问题上被完全排斥在外。不仅如此,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还任凭苏联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接受其他屈辱的条件,以满足美苏达成交易。    
    两次世界大战中国都是名义上的胜利者,但一次胜得比一次屈辱,“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后世一位中国历史学家如是评价雅尔塔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9年上半年,协约国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这次和会是在战争中取胜的几个强国把持下进行的。中国政府因战时参加协约国一方,也派代表出席。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等七项希望和取消“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了拒绝。会议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和会给予中国的,只是归还八国联军入京时被德国掠去的天文仪器而已。北洋军阀的代表居然准备在这样的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如火山爆发一般地开始了。〖ZW(〗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第12—13页。〖ZW)〗    
    在此次雅尔塔会议上,美苏达成交易的基本内容是苏联对日宣战。条件是它将得到库页岛(俄称萨哈林岛,曾是中国领土)南部以及千岛群岛,加上外蒙古正式独立,中国的国土流失150多万平方公里,占当时整个国土面积的14〖WT《Times New Roman》〗%〖WT〗,另外苏联还可以无偿使用中国“不冻港”大连和中长铁路。战胜国中国的合法权益就这样被美苏做了交易,可悲的是中国对此毫不知情,连当时的战败国都不如,更不如第一次大战后的巴黎和会,那时中国代表还被允许出席了会议。〖ZW(〗李峰著:《决战朝鲜》,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6页。〖ZW)〗    
    “三巨头”雅尔塔协定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决定,立刻受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进军东北的挑战,此后尽管斯大林只从苏联利益出发颠三倒四反复无常,时而表示要将东北交给国民党,时而默许八路军出关抢占东北各要地,明里暗里压迫中共接受雅尔塔协定的远东计划,斯大林甚至告诉马歇尔,要中共交枪,参加蒋介石的中央政府,当时法国共产党人就在斯大林和美国人的共同压力下已经被迫交出了最后一支枪。    
    面对斯大林的压力,毛泽东义无反顾:人民的枪一支也不能交。党中央排除干扰,不放过任何一线有利之机,抓住了甚至不可能的机会,摒弃了一切教条主义,发挥了罕见的灵活性,先于国民党占领了东北,表面上看起来蔫耷耷的林彪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用不到3年的时间在东北全歼了国民党的最精锐部队。    
    当时的东北,是旧中国基础最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120万东北野战军是人民解放军装备最好、战术最强、人员最多的精锐之师。这是一只铁拳,有了它,解放全中国已指日可待。    
    1949年1月,站在滹沱河边西柏坡的毛泽东微笑着对战友们说:“原来预计五年打垮蒋介石,现在看来可以大大提前了,可能再有一年人民就可以坐江山了!”    
    兴致极浓的毛泽东随即说出了一句太精辟又太深刻,以至于许多年后才为人所知的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