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五魁首-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蟛趴赡苡氡热械脑硕辈星樯系牧担欢耸恰按幽诘酵狻毙郎捅热模谒嵌员热行巳ぶ埃纫私馊恕⑼槿耍溆旁诘诙唬适虏攀侵饕摹R蛭行怨壑谝丫任鹊淖诘缡踊傲耍琋BC必须用好莱坞方式或者说肥皂剧方式来转播奥运比赛,争取更多的女性关注,提高收视率。
NBC有5条奥运电视哲学,第1,故事。观众需要一条故事线索,一个故事联系着现实、观看者和主要角色;第2,真实。奥运会对于观众的主要吸引力是未经设计的戏剧化情节,那种不管是对于运动还是对于人生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的生活本性;第3,可能性。观众认同一个运动员从普通人变成世界一流人才的奋斗,这种认同同时也加强了他们对自身取得成就之能力的信心;第4,理想。奥运会仍被大多数人视为纯洁和荣誉的象征,它唤醒我们自身最美好的东西;第5,爱国主义。国家荣誉似乎和奥运传统一直并肩发展,观众在此中体会到他们对自己国家的爱,同时也尊敬运动员对各自国家的爱。
NBC的转播哲学(2)
专栏作家娜斯1996年在《奥运肥皂剧》一文中说:“NBC依据其转播哲学,创造出一出以故事价值,而非新闻价值为基准,持续17天,多重角色,开放式叙事的,以赚人眼泪为己任的标准肥皂剧。按某些电影和叙事专家的理论,肥皂剧正是典型的女性叙事。”
我们与NBC有20年的差距
张兴,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新闻部主任,雅典奥运会报道制片人。1983年进入央视,1988年开始参与奥运报道,从1990年至今,担任历届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报道的制片人,并多次参与世界杯报道。他说:“我们体育频道与NBC的差距有20年。”
“他们做奥运会已经很多年了,经验比我们多,对奥运会的认知程度也比较高。电视要做好,有两个基本条件——投入和规模。钱不够、规模不够就做不好电视。在发展中国家中,我们的电视节目是做得好的。这次雅典奥运会,在节目规模上我们是一样的,NBC转播是1500小时,我们是1400多个小时。我们这次去前方一共去了162个人,在北京大概还有350个人,这样加起来是500个人左右。节目的报道量已经覆盖了第1套、第2套、第5套,还有两个收费频道。在我们的新闻频道、4套和9套还有新闻播出。NBC这次去前方的记者是3000人。电视的技术设备——重装备很重要,我们运过去的设备是两个集装箱,美国人可能要用几十个集装箱。
“到了雅典,我们能在许多地方感受到与NBC的直接差距,他们买2010冬季奥运会、2012夏季奥运会的转播权一共花了22亿美元,相应的回报也是明显的。我们的工作间是400平米,美国人那边是10000平米。他们设立的单边注入点就更多,NBC把奥运会的28个大项目分了5个级别,最高的级别就是美国人最喜欢的项目,包括篮球、体操、游泳、自行车等。在这几个大项的比赛现场,都投入进行自己的信号制作,也就是这几个项目的转播,他们是不用公共信号的,而是投入20台以上的摄像机,自己转播。这就是钱,他们以几亿美元的价钱买来报道,我们是用几百万美元来买报道权。我们台里报道奥运会的总成本大概是1亿人民币,如果把奥运会转播当作一个单独的节目,那做这个节目的投入在中央台是最大的投入,一个春节晚会也用不了这么多钱。NBC做奥运会,除了报道权,还要在制作上投入几亿美元,这样的制作成本是发展中国家难以匹敌的。
“我们在中国人能够拿金牌的7个大项目上都设有单边注入点,就是一个记者、一台摄像机,做自己运动员的采访。NBC他们也有单边点,但在混合区里,他们的单边注入点总是排在第一的位置,像游泳这样的热门项目,会有二三十个电视台排在混合区等待运动员出来接受采访,NBC排在第一,运动员总是会先走到他们那里。国际上的一些运动员习惯接受采访,总会先和NBC说上几句。我们的游泳单边点要排在20位以后。我们最好的位置排在第3个,是射击和乒乓球。NBC的位置还是在第一个。”
2003年8月,张兴参加在雅典举行的奥运会转播会议回来之后,构想中的转播是这样安排的:体育频道24小时播出,中央1套做一个两小时左右的专题。当时台里没有对雅典奥运提出更多的要求,后来决定1套2套都拿出时间来转播。“我们已经没时间来调整和安排,1套节目后来每天播出10个小时的奥运节目,2套每天播出4到5个小时,这不是随便拿出一场比赛转播就可以了。这3套节目,我们没有有意识、有计划地来安排。NBC有7套节目转播奥运会,主频道每天5到8个小时,自行车、篮球等最受欢迎的项目全放在这里,你要看拳击就去看他的体育频道。如果以后中央台还能拿出1400多个小时来播奥运会,我们会事先设计安排得更好。雅典奥运会播出量大大增加,但我们准备得太仓促,从方便观众需求出发考虑得不够。”
奥运报道:20年前,10年前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央电视台只有5个人去洛杉矶做前方报道,他们与香港的TVB电视台合作,还要和一家新西兰电视台共用一个机房。20年前的奥运会,只有少量的新闻报道出现在新闻联播等节目中,赛事转播也是录播为主。美国新闻总署支援了一部摄像机和一个摄影师,跟着岑传理去采访。岑传理报道了许海峰为中国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的新闻。他在1986年采访了汉城亚运会,1990年北京亚运会时,岑传理担任了执行总导演。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央台去了18个人参与报道,办公室的牌子上是TVB和CCTV,TVB在前面,CCTV在后面,每天的播出量为七八个小时,全程不超过200个小时。
张兴1988年到体育部,他回忆起体育节目的初创阶段:“1988年我们报道汉城奥运会,主要是把比赛传回北京,北京再录播。1989年我们开始播体育新闻,每天5分钟。当时还有《体育之窗》,是15分钟一个记录片。还有20分钟的《世界体育》、50分钟的《体坛纵横》,这个节目主要是一些国外比赛录像,这一点儿体育节目我们都很不满足。”
张兴认为,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是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做大”的开始,每天30分钟专题“意大利90足球集粹”在1套节目晚上7点半到8点播出,30分钟的节目中包括这样的内容——请张宏根等教练做比赛评论;播出比赛剪辑;推出“足球MTV”,用《意大利之夏》那首主题歌配上比赛画面;罗马热线,是师旭平在前方采访,通过电话发回报道;新闻发布会的一些画面。“我们不仅转播了足球,还制作了专题。现在看,这些手段都很平常,但在90年代,这样的节目形态还是很新鲜的。”
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决赛之夜,中央台体育部第一次演练体育节目的直播,马国力回忆:“其实就是加一个演播室,在比赛前后、中场休息的时候说些评点,前面再做一些小片子,这些手段现在司空见惯,但在1990年之前却没有任何一个台这么做过。那天决赛是夜里3点,这个时间看电视的人少,可以试验一下。那一场比赛我们来了30多人,其实真正干起来就是20分钟左右的时间,但随后的亚运会我们完全采用了直播室的形式。1990年亚运会的经历很难忘,那是中央台头一回直播家门口的大型比赛。那时候也没有提示器,解说员宋世雄是把所有的词都背下来;其他解说员都写好大字,放在摄像机旁边提示。我也是头一次操作,之前没有什么锻炼机会。”16天的直播结束之后,马国力和中央台以及地方台的同行们一起去吃夜宵权当是庆祝宴会。既然是庆祝,免不了要上台讲几句话,“之前我没有想哭的意识,结果拿起话筒说了没两句,就哭了三四分钟。”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CCTV向前方派出了28人,在北京留四五十人做后方报道。早间、午间、晚间3个时段开辟了滚动报道,报道时间增加到250小时左右。张兴说:“1992年,我们有早6点的新闻,12点的奥运午间报道,晚上8点做1小时的晚间报道,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奥运沙龙》,每天有几分钟评论,杨伟光台长当时提出来,电视能不能做一些评论节目,从体育开始。杨伟光台长后来力主推出《东方时空》、《焦点访谈》这些新闻评论性节目,但评论节目最早的试验是从体育开始。当时的《奥运沙龙》是马国力和张武斌主持,张武斌提出选题策划,马国力说6到8分钟的时间。1992年后方只有沙桐和宁辛两个主持人,马国力说,我上去说能控制节奏,出了问题我能承担。我们这个评论节目替《东方时空》先走了一步。”
从1990年之后,张兴开始担任大型体育比赛转播的制片人。他认为1992年奥运会中央台还没能放开手脚,他们加入亚广联的联合制作组,与香港等地的电视台共用一个200平米的报道中心,只独立拥有一个配音间和几张办公桌,机房紧张、节目传输也紧张,某些中国选手拿金牌的比赛未能及时播出。
1994年的广岛亚运会,中央台几乎是在广岛建立了一个中小型电视台,有了自己的演播室和卫星专线,记者54人,连续报道16天,每天播出18小时。1995年中央电视台开播体育频道,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体育频道派去60个前方记者,报道时间也一下增加到600小时。
体育大片(1)
上个世纪90年代,电视技术迅速发展,闭路电视、卫星电视让观众有了更多选择,而奥运会作为体育电视节目中的重大资源,在电视网的相互竞争之中也显示出其独特性。国际奥委会利用电视增加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收入,同时保证了奥运会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免费收视。亚特兰大奥运会,东道主电视网推出了3000个小时的实况信号,但只有少数几家电视台的实况转播可以超过120小时。
1996年是体育频道开播之后的第一次“奥运战役”,实现了体育频道第一次24小时直播奥运会。当时前方人手不够,带队的副台长李东生也在演播室执机位。北京和美国的时差正好是12个小时,所以节目一半是直播一半是重播。
张兴说:“亚特兰大奥运会,我们第一次做奥运亲人现场,请奥运冠军的亲人到北京演播室。当时王军霞在亚特兰大拿了冠军,我们把马俊仁请到北京演播室里做直播。这让大家看到了运动员的另一面,也就是说,我们开始注重讲述运动员的故事。最大的遗憾是没能采用单边注入点的报道形式,那次奥运会,我们本来想直播中国运动员入住奥运村举行升旗仪式,但这个仪式和后来比赛中对运动员的采访都是记者去拍摄,拍好了送回广播中心播出。当时亚特兰大已经提供单边摄像机的租用,那是奥运会第一次可以在公共信号之外有单边采访设备,可我们事先不知道,到了那里才知道,当时我们就说2000年奥运会我们要有自己的单边点。
回来之后,八运会在上海我们用了10个单边点,当时的技术人员还不知道单边点是怎么回事。曼谷亚运会我们用4个,2000年奥运会我们有6个单边点,悉尼奥运会中国拿了28块金牌,其中有24块产生在6个大项中。奥运会28个大项我们不可能全派记者去,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实力。一个单边点要几十万的成本——摄像机、人员成本、光缆传送信号的技术成本、优先权——你参加比赛的运动员的水平,人家也按这个来排列你的采访顺序。我们分析,当时中国代表团大约能在35个小项上拿金牌,这35个小项,能拿两块以上的都集中在6个大项目上。我们的那6个单边点给观众带来满足感。观众对单边点没多少批评意见,我们的准备与演练很充分,我们离国际标准近了。”
体育频道记者罗宏涛第一次出国采访就是亚特兰大奥运会,她认为对李小双全能金牌的采访颇为经典。她赶到赛场的时候李小双正在进行单杠比赛,罗宏涛就站在场地外面三四米的距离,同伴罗刚拿着机器拍观众席上的教练。
罗宏涛替李小双紧张,全身发抖不敢回头看,她能听见手在杠上的摩擦声音,腾身之后再抓杠子手与单杠的撞击声音,也能听见风的声音。“那套动作怎么完成的我都不知道。比赛胜利之后,体操队的教练、队员、队医一下子把小双围了起来,我在旁边让队医把小双叫过来进行了采访。采访结束立刻跑回广播中心,演播室刚放完李小双的比赛画面,看我们回来了立刻就报出去,说请看我们的记者对李小双的采访,我们这边赶紧把带子送上去播出。”
有了单边点,记者就不用跑步送带子了,他们可以在现场第一时间采访运动员,立刻就让观众看到。罗宏涛2000年到悉尼采访奥运会,事先到游泳中心去看CCTV的单边注入点。游泳项目是全世界都喜欢,赛场的注入点非常满,CCTV的注入点在观众席的外面,记者站到那里看不见现场。罗宏涛看完了回来跟马国力抱怨位置太差,问能不能买一个里面的地方或者不出现场,马国力回答说:“第一,能买早买了,没有地方了。第二,我们的钱已经出了,这钱不能白花,就那个位置就那个条件,你就想怎么把采访做好,别的我不管。单边点的通路、技术支持都是报道权之外还要花钱另买的,只要公共信号没有的,你就是唯一的,你站在那里提供给观众的东西就是新鲜的。”
罗宏涛就拉游泳队的教练队员来认地儿,叮咛嘱咐“这里是中央电视台,比赛完了想着先到我们这里来。别人拉你们,千万别停留”。NBC的优势再次显现,他们居然在游泳场设置了两个单边点,里面一个,外面一个。比赛之时,罗宏涛就在外面通过NBC的监视器看现场,等运动员出来立刻采访。那一次比赛,她记忆深刻的是女子跳台双保险李娜、桑雪失利,两个小姑娘出来接受采访。“我问她们失利是不是和紧张有关,大概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