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703-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化与认同》,萧新煌主编《变迁中台湾社会的中产阶层》,巨流图书公司,1989,第83页。他是较早采用主观认同方式来研究社会分层的学者,此后,陆续有其他学者步其后尘,从阶级意识的角度来探讨社会分层问题。在他们看来,所谓“阶级社会”,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阶级意识的存在。许多社会学家相信,阶层分化是阶级意识的运作而形成的。蔡淑玲:《中产阶层的分化与认同》,萧新煌主编《变迁中台湾社会的中产阶层》,巨流图书公司,1989,第82~83页。而其中,认同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
认同概念及其理解
“认同”译自英文identity。“认同”一词起源于拉丁文idem(即相同,the same)。简金斯指出“认同”一词有两个含义:第一,同一性,即两者之间的相同或同一。第二,独特性,它表现为在时间跨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因此可见,“认同”揭示了“相似”(similarity)与“差别”(difference)的关系。“同一”与“差别”是认同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人的前后同一特性或一个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其实也就构成了与其他人或其他群体的差别。 Jenkins; Richard; Social 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 Publishing Group; 1996); pp3~4
“认同”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迄今为止并无一个统一的定义。“认同”从哲学中产生,因被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应用在青少年同一性危机的研究中而为人熟知。6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将其在社会学、政治学、哲学、文学、人类学、民族学等诸多领域中广泛应用,“认同”在不同的学者那里享有不同的含义。
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在描述态度变化理论时,给认同所下的定义是:个人因为想要同另一个人或群体建立或维系一种令人满意的关系而接受影响时发生的。简而言之,即它是指由于喜欢某人或某群体而自愿接受他人的态度,这虽然还不是自己的态度,但已接近自己的态度。心理学家里克罗夫特则将认同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原发性认同,指幼儿期的认同,由于主体几乎与客体没有区别,所以它是未定的;二是继发性认同,即自居作用,它是一种防御机制,并导致了超我的形成;三是投射认同;四是心力认同。投射认同和心力认同也是一种防御机制,其中包含了幻想,在幻想中主体投入并吸收、控制客体。认同与模仿有区别,模仿往往被认为是认同的外部形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伦森认为,认同是一种对社会影响的反击,做出这种反应,是由于个人希望自己成为与施加影响者一样的人。由于在认同过程中个体满意地确定了自己与所认同的个人或团体的关系,因而采取了一种与他人相同的行动。认同区别于依从之处在于个体能够逐渐相信自己所采取的观点和准则,但对这些观点和准则的信仰还不够坚定。如果一个人发现某个团体或个人在某一方面对自己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他就会由于喜欢该团体或该人而倾向于接受其影响,采取与其类似的准则或态度,从而成为与施加影响者一样的人。认同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奖赏或免受惩罚(如依从那样),而只是为了和那个人一样。美国《心理学百科全书》对认同则做了如下解释:认同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主体同化、吸收其他人或事,以构建自身人格的过程。
我国心理学界对认同也有多种解释。在费穗宇主编的《社会心理学词典》那里,认同的解释是:认同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费穗宇主编《社会心理学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第45页。在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认同是“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对他人的整个人格发生全面性、持久性的模仿学习”,它是“一种防御性机制,指由于某种动机而有选择地模仿别人某些特质的行为。如模仿他所崇拜或羡慕对象的某些行为。”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第990、535页。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中,认同即自居作用,是把自己亲近的人或尊重的人作为行为榜样进行模仿或内投自身的过程。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第390页。在荆其诚主编的《简明心理百科全书》中,认同即“把自己看成是所期望的对象,并表现出与对象类似的态度和行为,又称自居。这是一种将对象内投的心理机制。”荆其诚主编《简明心理百科全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第397页。张春兴认为,认同是一种社会学习的历程,人格发展的过程就是从社会认同转变为自我统合。社会认同是指个人的行为思想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待趋于一致。具体包括价值认同、工作或职业认同和角色认同。张春兴:《青年的认同与过失》,台湾东华书局、世界图书出版社,1993,第26~29页。《辞海》对认同的解释是:“认同一译‘认定’,在心理学上指认识与感情的一致性。认为经过认同,形成人的自我概念。在社会学上泛指个人与他人有共同的想法。在人们交往活动过程中,为他人的感情和经验所同化,或者自己的感情和经验足以同化他人,彼此产生内心的默契。分为有意和无意两种。”夏征农主编《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第433页。在这里,无论使别人被自己同化,还是自己被别人同化的过程,都称为认同。认同的过程有时是无意识的,如当着别人谈论某个问题时,或受到观点的影响,或受到感情的激励,自己受到同化;有时则是有意识的,如领导在决策之后,向职工宣传、动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取得职工的认同。沙莲香认为,认同是心理学中用来解释人格结合机制的概念,即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怎样互动而维系人格的统一性和一贯性。认同是维系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互动的内在力量,从而维系人格统一性和一贯性的内在力量,因此,这个概念又用来表示主体性、归属感。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2页。
第一部分认同:探讨社会分层的新视角(2)
综上所述,认同有多种定义,人们从不同角度使用这一概念。有从认同的机制特征揭示认同内涵的,如个人喜欢某个人或群体、想要与另一个人或群体建立关系、希望成为与施加影响者一样的人、把自己看成是所期望的对象等;有从认同的功能方面解释认同的,把认同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或以“内化”的观点解释认同,将认同定义为情感、态度、认识的移入过程;有从认同的行为特征上给认同下定义的,把认同看成是模仿学习;有从认同的动力机制的角度界定认同的,把认同定义为认识与情感的一致性。这些定义都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认同在某一方面的特征。
尽管认同有如此多的定义,对于认同概念的丰富内涵,我们仍然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理解:有关认同概念三个层次的理解,参照了国际关系学院孙英春的博士论文《需要与认同:理解大众文化消费的一种系统视野》,2002年6月。
首先,认同是人们对自身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定位。在这里,“角色”是人们在社会中的位置,也是想象中的自身社会形象或身份它确定了人们行为的“脚本”。龚文庠:《说服学》,人民出版社,1996,第197页。在这里,认同的“定位”遵循了一定的规范,违背规范就会有得到“污名”(stigma)的危险。如果人们缺乏这种定位,就会陷入认同的危机,会有自我否定乃至获得“污名”的危险。
第二,认同是社会互动过程的结果。认同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自我观照和规范的学习而形成的。只有通过社会互动,人们才能对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有一种明确的定位,进而产生对自己的地位、形象、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判定即认同。基于此,认同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即认同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纽带”。Woodward; Kath; Questioning Identity: Gender; Class; N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p8
第三,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Fornⅲ黶; Johan; Cultural Identity & Late Modernity (London: Sage; 1995); p233认同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吉登斯认为,认同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一个动态的、没有终点的过程。Barker; Chris; Culture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 (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2000); p166简金斯也指出:“认同事实上只能理解为过程,理解为‘成为’或‘变成’。”Jenkins; Richard; op cit; p4基于此,认同的变化既是对外部社会环境变化的反映,也是人们之间相互关系不断变动的结果。不仅如此,它不但反映了人们对自我的认同的改变,而且也体现了社会对某一个体或群体的态度的变化。
阶级及其认同
阶级的产生源于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均等。然而,由于社会成员在各种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并非有或无的关系。整个社会由无数个连续的阶层所组成,人们很难区分出界限分明的阶层来。蔡淑玲,同前引书,第79页。因此,如何对社会进行阶级阶层的划分,完全是研究者个人主观的建构。总体来看,西方比较有影响的社会分层方法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1)基于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如马克思的有关论述;(2)依据财富、身份和权力,如韦伯的《经济与社会》;(3)依据权威关系,如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的《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冲突》;(4)依据职业地位,如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合著的《美国的职业机构》;(5)依据声望(财富、收入、职业、家庭背景等),如美国社会学家沃纳对美国的一座小城扬基城(Yankee City)的研究;(6)依据劳动技术分工,如美国社会学家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7)依据权威和技能,如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的《阶级论争》和《阶级计量——关于阶级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8)依据人们在就业关系(劳动力市场和生产单位)中的位置,如新韦伯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社会学家高德索普的《高德索普阶级模式》;(9)依据职业、收入和财产、文化教育水平,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帕塞隆、布东、孟德拉斯等人,他们在研究社会分层时不约而同地把这三个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并把研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结合起来。陈义平:《关于中产阶层概念的理论问题》,《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136页。
不难看出,上述各种社会分层方法一定意义上比较着重于客观分层,事实上,社会的主观分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所谓主观分层,是指对社会成员的地位归属,采用主观自我评价和他人认定的方法所获得的分层结果;其依据主要是被调查者的主观评价(包括自己的和他人的评价、认定)。李正东:《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与实践》,转载自《中国社会学网》,文章来源:wwwsociologycassnetcn/shxw/shjgyfc/P020040628482601872939pdf。那么,被调查者的主观评价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基于一种阶级意识的存在。
马克思的阶级意识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阶级意识指的是一个阶级作为一个集体对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利益的觉悟;另一方面,阶级意识指的是一个阶级的成员所具有的相似的情感、幻想、思想方法等。刘欣:《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的阶层意识》,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同前引书,第209页。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阶级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一个阶级的成员会通过传统和教育不自觉地承袭和接受这些情感和观点。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629页。承袭和接受这些情感和观点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成员认同的形成过程。由此可见,人们的阶级认同是社会主观分层的一个重要因素。认同通过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将情感、态度、认识等不断进行“内化”,从而加强了社会群体的归属感与凝聚力,最终促进了阶级的形成。
第一部分认同:探讨社会分层的新视角(3)
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人们的认同是由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所构成的连续统。刘爱玉、周晖:《制度变革过程中工人阶级的内部分化与认同差异》,转载自《中国农村研究网》。所谓自我认同,指的是“个人对自己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据的位置的感知”。Jackman; MR; & Jackman; RW;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38; 5 (October; 1973); pp569~582而社会认同则是有关某个群体的共同认同。它强调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似性以及群体成员相信他们之间所具有的某些共同性和相似特征。两者是辨证的统一。自我认同融合了个体的各种社会认同成分(如性别、年龄、民族和阶级等等),是各种社会认同要素在个体身上的结合Fornⅲ黶; Johan; op cit; p233:一方面,任何自我认同均是在社会认同条件下的认同,离开了社会认同的自我认同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社会认同就存在于某一群具有自我认同的个体当中,社会认同并不排斥自我认同的存在。
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及其认同困境
中国实行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