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2703-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学而优则仕”,通过教育来筛选社会精英,使之从普通大众中凸显出来,向更高级别的社会阶层流动。一个成熟的社会,都有着较为规范的社会流动机制,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与长治久安。


第一部分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社会认同(3)

    当前中国中产阶层规模与分布    
    前面,我们从经济、职业、教育三个单项指标考察了中产阶层的社会认同,那么如果将这三个指标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同时满足经济条件、职业条件和教育层次的人是本研究所认定的中产阶层。那么这个中产阶层的规模是多大呢?这里我们设定的条件是:(1)经济上月收入5000元;由于经济指标的确定有诸多困难,本研究选取的“月收入5000元”标准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为了研究需要而由研究者主观确定的标准,大家不能简单认为中产阶层的经济标准就是月收入5000元。(2)职业为事业单位管理或技术专业人员、党政机关公务员、企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3)接受过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统计结果显示(见表1…13),当代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有效百分比是119%。    
    中国中产阶层规模单位:人,%频数百分比频数百分比中产331109缺失数值25985非中产2448806合计30381000    
    1中产阶层分布的性别差异    
    中产阶层在性别分布上,很明显男性中产阶层的比例要高于女性。在男性中,中产阶层比例是141%,而女性中的中产阶层比例只有99%。这说明,男性依然是社会精英的主流,男女平等的真正实现还有着漫长的道路。    
    表1…14中产阶层分布的性别差异单位:%中产非中产合计中产非中产合计男1418591000女999011000    
    2中产阶层分布的年龄差异    
    中产阶层在年龄分布上,比较集中在20~49岁之间。其中“30~39”岁的人中间,有211%的人属于中产阶层,而“40~49”岁和“20~29”岁的人中间,中产阶层的比例分别为145%和140%。这说明,中国新兴中产阶层的年龄大都比较年轻,它们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社会精英。    
    表1…15中产阶层分布的年龄差异单位:%中产非中产合计中产非中产合计19岁及以下04996100050~59岁76924100020~29岁140860100060岁及以上38962100030~39岁2117891000拒绝回答001000100040~49岁14585510003中产阶层分布的城市差异    
    中产阶层在不同的城市分布也是不同的,相对而言,中产阶层分布比例比较高的三个城市依次是北京(166%)、广州(151%)和上海(144%)。南京和武汉的中产阶层比例明显要低于北京、广州和上海,它们分别是88%、50%(见表1…16)。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北京和上海是改革力度比较大的城市,这三个城市都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它们中间的中产阶层比例高于其他城市,是理所当然。而作为上海辐射区内的南京和位居内地的武汉,由于经济水平发展远不如北京、广州和上海,因此而产生的中产阶层比例相对就要少些。    
    表1…16中产阶层分布的城市差异单位:%中产非中产合计中产非中产合计北京1668341000武汉509501000上海1448561000南京889121000广州1518491000    
    在中国中产阶层的规模上,有着几种不同的声音。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于2002年5~7月在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广东、四川、甘肃、辽宁等8个省(直辖市)进行调查,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目前拥有3000万人左右的中产阶层是一个较为可靠的数字。他们划分中产阶层依赖的标准是:在经济上,人均年收入达到1~5万美元。他们同时认为,中国中产阶层目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少部分城市。 参见《中国有多少中产阶级》,转载自《中国经济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春玲以职业、收入、消费和主观认同四个指标共同界定中产阶层,即某一个人既是职业中产(白领职业),又是收入中产(收入水平在中等以上),同时也是消费中产和主观认同中产(家庭消费达到小康并认为自己处于中等或更高的社会地位),才被归类为中产阶层,得出的中产阶层的比例大大下降,仅为41%。如果加上老中产阶层(收入在中等以上水平、家庭消费达到小康并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处于中等或以上的个体工商户),那么中产阶层的比例达到7%。李春玲:《中产阶层:中国社会值得关注的人群(节选)》,转载自《中国网》,文章来源:wwwchinaelectionsorg/readnewsasp?newsid=%7B5372AEA5…810E…45D4…977B…D5F21C71EA6A%7D。    
    这说明,目前学界对中国到底有多少中产阶层的看法并不一致。中国中产阶层规模难以确定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中产阶层的标准难以确定。这正好反映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的阶级与阶层都还在形成之中,各种社会力量还将进一步分化与重组。中国中产阶层将走向何处,仍然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的一个话题。


第一部分自我认同与定位偏差(1)

    生活于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有自己的社会分层或社会区分观念,它得自于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得自于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分析。这些社会区分观念反映出每个人对于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的想象和理解,基于这些理解与想象,他们给自己和他人在结构中定位。李春玲:《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分层想象》,转载自《学说连线》、《中国社会学网》。阶级的自我认同,就是指对自己属于哪个阶级的定位,这是一个主观层面的问题。    
    中产阶层自我认同现状    
    李春玲曾经进行过中产阶层自我认同的问卷调查,她得出的结论是,有468%的人自我认同为中产阶层。李春玲,同前引书,《中产阶层:中国社会值得关注的人群(节选)》。而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有855%的城市居民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层(见表1…17)。其中,自认为属于中上层的占140%,自认为属于中中层的占431%,自认为属于中下层的占284%。由此可见,中产阶层的自我认同比例远远高于根据经济、职业和教育三合一指标所划分的中产阶层。这说明,当代中国城市居民的社会心态比较稳定,自我感觉为“中层意识”的占了社会的大多数。    
    1中产阶层自我认同的性别差异    
    男女两性在社会阶层的自我认定方面差别不大,比例比较接近(见表1…18)。只在属于中中层的比例上略有差别,女性认为自己属于中中层的比例是465%,而男性认为自己属于中中层的比例是395%。这或许说明了女性的思想较男性保守,她们有着更加明显的“中层意识”。    
    2中产阶层自我认同的年龄差异    
    从表1…19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对社会阶层的自我认定存在着较大差异。一个最为明显的差异就是,年龄偏小的人群中,自我认定的社会阶层相对较高;而年龄偏大的人群中,自我认定的社会阶层反而较低。这说明,在经济收入上,年龄轻的人可能要多于年纪大的;在职业身份上,年龄轻的人应该外企打工的机会要多于年龄大的;在社会心态上,年龄轻的人也要比年龄大的人开放些。    
    3中产阶层自我认同的城市间差异    
    从中产阶层自我认同的城市分布来看(见表1…20),自认为属于社会中中层的人们,在北京有528%,这个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四个城市。奇怪的是,广州自认为是社会中中层的人们比例只有387%,这个比例竟然低于武汉(413%)和南京(405%)。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认为,在这五大城市中间,广州的贫富差距最为明显,这显然影响了人们对自我阶层归属的判断。在贫富差距不太明显的武汉和南京,尽管人们从经济的绝对值上,可能比广州要少,但当人们发现自己周围的人们也与自己差不多时,心理也就平衡了,他们普遍存在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自我认同。但是在广州,作为改革最前沿的阵地,有钱的人很多,他们的生活方式及消费能力让普通大众感觉“自惭形秽”。因此,广州的中产阶层自我认同比例低于武汉和南京的中产阶层自我认同比例,也就得到了解释。    
    差异:基于当前中国中产阶层认同的讨论    
    奥索基在其著名的《社会意识中的阶级结构》一书中指出:不同社会类型或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社会结构的感知、想象和解释是不同的。Ossowski;Stanislaw; Class Structure in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London: Routledge; 1998); pp6~7 李春玲认为,与社会区分相关的一系列的想象会发展成为对社会结构的一套系统的阐释,它与实际存在着的社会结构是高度关联的。李春玲,同前引书,《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分层想象》。因此,通过对中产阶层的认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考查当前的社会分层系统及其机制运作。    
    在以上对中产阶层认同的研究分析中,我们发现了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人们的主观自我定位与客观分层之间的不一致;二是人们的自我阶层认同有向下倾斜的趋势;三是处于社会中下层人员的相对剥夺感。下面我们将一一对它们进行讨论分析。


第一部分自我认同与定位偏差(2)

    1假性阶级意识    
    有的学者把人们的主观自我定位与客观分层之间的不一致现象称之为假性阶级意识。蔡淑铃,同前引书,第87页。在本研究中,自我主观认定为中产阶层的占855%,如果将自认为属于社会中下层的284%去掉,那么自我认同为中产阶层也有571%,这个数据相对来说是比较保险的。中国人有“中庸”意识以及“爱面子”的心态,即便经济条件很差的人,也宁愿把自己归为“中下层”,而不愿归属为“下层”。所以笔者认为,如果把自己归为“中下层”的比例拿掉,自我认同为社会中层的比例就是应该是比较没有水分的。而根据研究设立的社会分层指标得到的客观中产阶层认定只有119%。这种巨大的偏差反映出,当前人们对社会经济差异的体验和认识并不深刻,他们尚未形成群体或阶层(阶级)的归属意识或地位的认同感,这同时也反映出这些人的社会区分意识并不强烈。李春玲在其文《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分层想象》中提到:如果具有相同经济特征的人把自己都归为同一类人或相似的社会经济(等级)位置,即表明他们有群体或阶层(阶级)的归属意识或地位的认同感,这意味着这些人具有强烈的社会区分意识。反之,如果人们难以给自身明确定位,或者主观定位与其客观的社会经济状况缺乏一致性,即意味着他们对社会经济差异的体验和认识并不深刻。    
    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日本人的实际阶层分布与“阶层归属意识”一直有着明显的差距。按照“上、中上、中中、中下、下”五分法,中层按均态分布应该占人口的60%;但在抽样调查的人群中,认为自己是中层的占到77%;如果加入政治、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的综合考虑,具有“中流”意识的日本人占到90%以上。因此王思睿认为,“中流”意识与“分化”、“断裂”意识哪一个占上风,对于中产阶层的形成具有截然不同的影响,绝不是无关紧要的事。王思睿,同前引书。    
    中产阶层的自我认同比例已经超过半数,可以想象当前中国“中层意识”占据了社会主流。我们可以认为,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心态是稳定的。尽管存在着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等,但这种不均等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改革开放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尽管改革开放也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但人们对此表现出了较为宽容的态度。    
    2阶层自我认同偏下    
    在本研究中,自认为属于社会中上层与中中层的比例合计为571%,认为属于社会中下层和下层的人们在城市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84%和99%。从这个数据来看,我国城市公众的自我阶层认同有向下偏移趋势。这不仅仅体现出当前中国社会特有的社会阶层结构,更反映出潜藏在社会公众内心深处的心理活动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宏观经济发展与社会公众生活质量改善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改革开放前的居民生活水平相比,城市公众的总体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物质极度匮乏的短缺经济时代已成为历史记忆。与占我国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相比,城市公众无疑是更大的受惠者。一般而言,城市公众所享受到的经济发展成果远多于农村公众,他们的生活水平与经济实力的年增长率远高于农民。无论是与过去相比还是与农村公众相比,城市公众的社会地位都应该是“升”而非“降”。    
    问题的关键在于:城市公众既没有拿现在的生活与过去的生活相比,也没有拿自己的生活与农民的生活相比。事实表明,公众不会“向下”或“向后”寻找“参照物”,而只会“向上”或“向内”选择比较目标。参见《改革大局面临重大风险 公众认同阶层偏下》,转载自《中国网》,文章来源:infonewshc360/html/001/002/003/013/52668htm。    
    多数的城市公众以拥有大部分社会财富的豪富阶层作为参照物。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或依靠诚实劳动、或依靠合法经营、或依靠艰苦创业、或依靠巧取豪夺、或依靠权钱交易……一支人数少却手握巨大社会财富的“特殊获益者”登上了金字塔的顶端。仰望那些身居金字塔顶端的豪富,大多数城市公众只能自惭形秽,将自己归入社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