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4372-博弈-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第二,如果用几万到几十万来购买一个官职,目的是什么?如果我们可以用经济学的语言来把买官看作是一种投资,那么收益呢?可以想象的是,在买到官职以后,势必要利用这个官职来获得收益。而且,买官是有风险的。那我们就可以预期,如果利用买来的官职获得的收益少于或等同于购买官职的花费,是不上算的。这样就大体肯定,其获得这个官职后的收益一定要大于他的投入。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腐败的生态系统是如何形成的。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至少有两个逻辑是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的。首先,腐败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性质。在官场中,升迁是一种正当而普遍的目标。如果这种升迁必须用“买”来实现,那就必然进入一个逻辑之中,即仕途成为一种商业投资,必须用腐败来收回买官的成本并获得收益。其次,腐败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如前所述,一人卖官意味着多人买官。在当时有中国“卖官第一案”之称的河南某县原县委书记卖官案中,其收受40余名干部贿赂70余次。在山东某县,原县委书记在任34个月,先后收受72人175次63万余元贿赂,其范围遍布18个乡镇、30多个委办局。山西某县原县委书记离任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调整批发“官帽”432顶,批发正、副科级“官帽”278顶。江苏某县原县委书记李树春调离前夕,用2个小时的时间就“研究”变动了102名科级干部。这里涉及的每个买官者几乎都可以看作是潜在的腐败者。小 舅 之 死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


《博弈》 第三部分小 舅 之 死

    小 舅 之 死    
    2004年第5期的《当代》刊登了一部中篇小说——《英特纳雄那儿》。尽管这部小说现在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但在不久的将来,其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也许会被人们经常提起。    
    小说的背景如果用主人公“小舅”的话来归纳,就是这样:“小舅”所在的矿机厂是一个国家大型骨干企业,而“小舅”则由劳动模范升任工会主席。“小舅”说,在20世纪80年代,厂里要求分出一部分生产能力开发电冰箱,可上级就是不批准,说是要坚持为矿山服务的方向。好,就为矿山服务。那时厂里每年都有电解铜计划(当时市场上电解铜8000多元一吨,而计划价才4000多元一吨),厂里根据这种情况决定自己拉铜杆拉铜线,这样每吨可以卖到两三万,可上级一看又不干了,愣下文件把厂里的拉线车间给砍掉了,眼睁睁看着那些倒爷在厂门口倒卖调拨单。小舅说,可领导还要我们维护大局。好,就维护大局。到了90年代,等人家把市场瓜分完了,原始积累差不多了,领导说你们该下海了,要自己在市场经济中学会游泳了。    
    也行,就自己学游泳。“小舅”说。一直到90年代末,工厂其实还是能生存的。好,他看你还不垮,就给你换领导班子。给你换上一帮贪污犯来当领导,看你垮不垮!目的就是捞钱。“小舅”说,第一件事是让工人集资买岗位,一个人3000块,不掏钱就下岗。结果集资款全叫那帮人拿去打了水漂。第二件事是,这一届新班子来了以后,政府牵头引进了一个港商,让厂里跟港商签订协议,由港商整体收购,全员安置。但到实际过户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称资产十几亿的香港公司不见了,却变成了本省的一家港龙公司,注册资本金只有3000万,而且公司副总经理居然就是从前上级主管局的财务处长(清算时还挂着市中级人民法院破产清算组副组长的称号)!更滑稽的是,他们所谓的注册资金就是以收购矿机厂后的实有资本来充抵的。空手套白狼啊。工人掏不出钱集资,这样他们就有理由卖厂房卖设备,他们真正的目的是要这片地,他们是搞房地产的!于是工厂倒闭了,工人们则失业的失业,下岗的下岗。    
    “小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上了抗争道路。《当代》2004年第5期在推荐语中这样介绍这部小说:“小说描写的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工会主席,力图阻止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而失败,最后自杀身亡的故事。与其他反映国企改革的小说不同,《那儿》不再只关注改革不可逆转的滚滚车轮,而是关注车轮底下被人忽视的那一抹鲜红。或者说,它不再延续‘新时期’以来‘改革文学’的主调,诠释历史的合理性,而是侧身于改革中‘沉默的大多数’的情感和立场,描写他们的被压抑、被损害和显然是力量悬殊的抗争。”但我们都知道,小说从来都要比理论的概括来得丰富。这一次也是如此,人们可以从中洞见的,是这次改革中更为丰富的内容。    
    故事开始于成为霓虹灯下哨兵的下岗职工杜月梅的一次例外:一天夜里,杜月梅站街回来往家走的时候,被冷不丁蹿出的一条狗给吓着了。“就是这两声(犬吠),把杜月梅吓瘫了,站不起来了”。而狗的主人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舅”。“小舅”曾经是杜月梅的师傅,和杜月梅也曾有过若有若无的感情纠葛。在工厂改制过程中,由于“小舅”的“助纣为虐”,杜月梅也曾遭受经济损失(集资)。这样至少在“小舅”的心目中,杜月梅现在的困境,与他是不无关系的。这种负疚感是促使“小舅”走上反抗道路的直接原因。随着故事的展开,《那儿》首先给人的冲击,是它用震撼性的故事展示了改革过程中不同的个人和群体的差异性利益关系,特别是以杜月梅为代表的底层群体的沉降过程。这样的过程对理论和现实构成了挑战。在过去的改革和转型理论中,论证的总是效率如何成为可能,关注的离不开体制和精英。于是逻辑就越来越收紧为:要么是回到旧的体制中去,要么就是由一部分人(通常是社会中的弱势者)做出牺牲来形成新体制。这样就使改革成为一条越走越窄的小胡同,要么前行要么回头。但问题是,这样的胡同往往会越走越窄。且不说在一部分人做出牺牲的同时能否真的建立起好的新体制(如同“小舅”所在的工厂那样),即使是真地建立起好的新体制了,这也不构成由一部分人做出痛苦牺牲的充分理由,因为利益是具体的。难道在前行与回头之间,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做吗(比如拓宽要走的胡同或道路)?     
    事实上,地位的沉降是一个有着极为繁杂内涵的过程。在杜师傅这样的下岗者身上,这个过程直接而简单。“杜师傅是那样一种人,每天早晨六七点就推着一辆小车,上头装着几个暖瓶,几袋面包蛋糕,穿白大褂戴大口罩满大街吆喝:珍珠奶茶,热的!而到了夜里却换上一身时装,浓妆艳抹,十分青春地去霓虹灯下做哨兵”。这样的现实与偶尔回忆起的过去形成鲜明的对照。原来作为“小舅”徒弟的17岁的杜月梅,也经常在厂里唱着“年轻的朋友们,大家来相会,天也美,地也美,春风惹人醉……咱们二十年后再相会!”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一种不同的沉降过程也发生在“小舅”身上。从现实的身份来说,“小舅”无疑是一个既得利益者。即使许多人下了岗,“小舅”的饭碗是铁的,每个月仍拿着不菲的工资。但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小舅”生活得并不快乐。这种不快乐也许是来自价值的衰落。小舅是个天才的技工,车钳锻铆焊没一样不精通,年年是厂里的技术能手。他十来岁就学会给刀口淬火,能做出像样的锻工活。下乡插队时,他打的镰刀锄头在那一个县都很有名气。19岁回城,进厂的第二年小舅就出了大名。因为“小舅”能“人猫着腰,还得使那么大的榔头抡圆了砸”,并由此解决了维修一条外国客轮时遇到的难题。然而今天“小舅”的价值仅仅是一个无下岗之忧的工会主席。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那是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国内物品匮乏,一位著名作家在出国的时候给太太买了一双很好的皮鞋。久而久之,皮鞋坏了,就找到一个手艺很好的修鞋师傅那儿去修。以后,凡是鞋坏了,都习惯性地找这个师傅。但有一次,路边师傅的修鞋摊不在了。问周围的人,说老头已经有段日子没来了。按照邻居的指引,他找到老师傅的家,说你怎么不做了?老师傅说,年龄大了,眼睛花了,现在做的活儿已经不是活儿了。老师傅说的话很普通,但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尽管在很多人的眼里,修鞋是一种很卑微的工作,但在老人那里,一种高超的手艺,是具有相当神圣的价值的,以至于做不好宁可不做。其实,像在解放前那些天桥“绝活儿”的练成,无不有这种神圣的价值在里面。“小舅”的郁郁寡欢与这种价值的失落无疑是有关的。当然,“小舅”最后的死,价值的衰落,力量悬殊的绝望感,众叛亲离的过程,以及内心的孤独,都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但无论如何,原来那一切价值的衰落所造成的耻辱感是造成“小舅”悲剧性结局的砝码之一。这意味着,伴随着结构上地位沉降的,还有一种价值失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价值变得日益单一化,即以金钱来衡量的成功。相反,一切不能带来金钱的价值,都会受到无情的羞辱。而这个过程与结构结合在一起,地位的沉降之上又加了一种价值的失落。在现实中,这种羞辱常常体现为上层与下层之间。这也是断裂社会更深层的内涵。    
    2003年春天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寻找多数人的家园》,意思是一个社会如何在结构和价值上为多数人提供一种可以心安理得生活的家园。可以说,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紧迫地提到了我们的面前,而改革的结果无疑是应当拓展而不是缩小这个空间。生活在不确定性之中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


《博弈》 第三部分生活在不确定性之中

    生活在不确定性之中    
    罗伯特·鲁宾,克林顿时期美国的财政部长,现任的美国花旗集团董事长,在他的回忆录中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与我共过事的人都知道,我不相信事情的确定性。可以作为注脚的是他那本回忆录的写作过程。“在政府任职的6年半时间内,我曾认为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我离开政界后,不会写书回顾我的公职生涯。我隐约地感到不安,觉得这种想法有些自私。不过,到1999年夏我离开华盛顿和克林顿政府时,我的想法开始改变了”。于是这才有了那本题为《在不确定的世界》(In an Uncertain World)的回忆录。    
    不确定性这个概念,道出了现代社会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而这一点,作为世界第一强国和事实上的世界警察的美国的财政部长,感受就尤为强烈和深刻。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冷战结束,国际秩序重构,使整个世界处在一个变幻莫测的不确定性之中。这种不确定性不仅是现实的制度与秩序意义上的,同时也是观念和思想框架意义上的。在这样的一个时刻,宣称历史已经结束者有之,预测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将为文明的冲突所取代者有之。简言之,人们需要一张关于这个世界的新地图,一张头脑中的地图。    
    但我想,鲁宾,作为世界第一大国的财政部长,Uncertainty这个词长期萦绕在心头,与他在任内受到的亚洲金融风暴的刺激是有直接关系的。始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从索罗斯沽空泰国货币开始的。在最初的时候,泰国政府进行了反抗,但是很快就失去了反抗能力。于是危机开始向亚洲其他地区蔓延,日本、韩国等国的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当时韩国国民纷纷捐献金银首饰以为国家筹集外汇的情景,到现在还很难让人忘怀。其他的亚洲国家,特别是东亚和南亚国家,纷纷在这场危机中中招。实际上,这场金融危机远远不是地区性的,事实上它波及到整个世界,整个世界经济在危机中受到重创。而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就已经开始显露危机的征兆。鲁宾在他的回忆录中讲道:1995年1月10日晚,他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宣誓就任美国的财长。宣誓仪式一结束,就有一个紧急会议在等着他——处理墨西哥的金融危机。当时墨西哥政府已经失去了对自己国家金融的控制,而且墨西哥的危机已经在西半球产生了恐慌。“在汇报完我们的看法后,房间气氛凝重,大家都感到墨西哥危机已经演变成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墨西哥的危机,财政部官员提出的救援基金总额达250亿美元。这个庞大的数字甚至让总统的一个高级顾问以为是自己听错了:你说的是不是2500万美元?正如鲁宾所说的,这个数字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连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难以承担。    
    鲁宾这里所提及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随后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形象地表征了今天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或风险性特征。    
    鲁宾后来在谈到墨西哥的这场危机时说:“我当时并没有想到,墨西哥的问题会迅速发展成为一场全面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说明,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它所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上升。”可以说,鲁宾这里所讲的全球化,就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人类诞生之后,我们分别经历了孤立时代、多中心时代,到今天开始进入全球化的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整个世界的连带性在不断强化。这种连带性虽然为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增加了社会生活的风险。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问题和危机很快影响到世界上的其他地方,这样就使得一些本来在局部和地方构不成严重问题的问题可能演变为一场难以控制的灾难。2003年发生的非典和2004年一些地方发生的禽流感,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过去的时代,类似非典这样的瘟疫,虽然局部性的后果可能很严重,但只要采取像在非典期间我国一些农村地区所采取的封村这样的做法,瘟疫就很容易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但正如我们在非典时期所看到的,发达的交通,全球化的背景,很快使得这场瘟疫具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