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14座大城市家庭每年平均收入为29550元。又据专家的估算,以上数字可能比实际情况偏高。    
    还有一个统计资料是有关“我国两亿城镇居民”收入状况的。国家统计局公布:     
    1999年我国两亿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491元,人均年收入5888元;    
    根据“十五计划”,要到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将达到666元,人均年收入将达到8000元。    
    这就是说,我国2000学年的大学学费,相当于14个相对发达的大城市人均年收入的一半甚至更多;而达到“两亿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的80—90% 以上。国立大学的学费占据市民家庭生活费份额的六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或者说,目前我国大学的学费至少相当于普通职工4—8个月的工资。这样沉重的负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的吗 ?  (至于广大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状况,肯定比城市差得远;但因为缺乏可靠的统计资料,本文暂不能进行讨论。)    
    由此看来,大多数市民家庭为子女上大学的学费问题而苦恼、而发愁、而焦虑,是应该给予高度同情、高度重视的。    
    这样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方能得到缓解呢? 我的初步建议包括两个方面:    
    (一)  切实提高工薪阶层按劳取酬的实际货币收入;    
    (二)  大幅度地、迅速地提高国家教育经费,从而有效地降低大学学费;    
    (三)  大力发展和加强奖学金制度,鼓励优秀学生;    
    (四)  对于贫困学生、特别是贫苦农民于弟实行有效的助学金政策;等等。    
    现实可行的目标是:把国立大学的学费占平民百姓家庭生活费的份额降低到5…10 % ,或者相当于一个工人两三个月的平均工资。而这个要求,也正是回到30年代一些大中城市如上海南京北平天津的水平;在历史上曾经达到过,在今天也一定可以达到的。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三部分30年代大中学校经济状况(6)

    以上这些研究和思考,不一定妥当全面。但事关国计民生,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引起大家的讨论和关注。    
    30年代北平的中学生活    
    方成原名孙顺潮(母亲姓方),1918年生于北京。在家里是第四个孩子,上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童年时由母亲带他和弟弟到老家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县)农村。    
    1927年秋他9岁时,母亲带他和弟弟回到北平进小学读书。父亲孙笑平的职务是平绥(北平到绥远即今内蒙古的包头)铁路局文牍课课员,当时在铁路局工作号称“铁饭碗”。父亲月薪国币120圆(约合今人民币4千多元),属中间阶层偏下的经济地位。家住西四牌楼附近一个四合院,房租每月12圆。家里有父母和六个孩子,雇佣一个老妈子(保姆)每月工资3圆,小妹妹还用奶妈。家境小康。    
    二哥教他用北京话念书,1928年孙顺潮进入铭贤小学(在西城区礼士路胡同)在四年级插班。    
    30年代北平一户普通人家每月生活费平均约国币30圆(合今人民币1千元左右)就够用了。又据邓云乡说:当时北平“四口之家,每月12圆伙食费,足可维持小康水平。”  标准家庭(平均五口人)的贫困线定为每月10圆以下。中等人家,每月日常生活费80圆(合今人民币2千4百元)显得很宽裕。    
    孙顺潮上初中时,家里迁居到西四牌楼东边的大拐棒胡同1号四合院,北房却是木结构的两层楼,孙家住在楼上。  因为父亲图上班近, 平绥铁路局就在砖塔胡同。有次他花10大枚(合4分多钱)买门票去逛北海公园,站在白塔就可以看见自家的两层楼房。    
    当时居民一般还没有自来水,都买水吃。挑水的、推水车的到各家去卖,那是谁也离不开的。买菜也很方便,菜农挑着菜在胡同里转悠,主妇们一听吆喝,出门就买。大白菜、萝卜、土豆这“老三样”特别便宜,几个铜子儿一斤。一块钱可以买七八斤猪肉。    
    孙顺潮在市立第三中学上初中,家里每天给他一毛(角)钱。当时一毛钱换48个小铜子儿,叫做“四十八枚”;或24个大铜板,叫做“二十四大枚”。他早晨在西安市场茶馆门外花两大枚(合不到1分钱)买一碗豆浆、一套烧饼裹子当早点,中午在学校附近的小饭铺花20大枚(约8分钱)买一份烩饼或炒饼,高汤是白送的。此外如馄饨每碗5大枚,约2分钱,合今人民币7角。    
    1933年父亲的职务被辞退,只好回广东谋生。留方成和二哥两人在北平上学,寄宿在学校,由叔父照顾。    
    二哥在北平大学工学院念书,校址在端王府夹道,学生285人。学费每年20圆。学生食堂的伙食费 每月6圆,合每天两毛钱;如果不喜欢食堂,那么个人在饭店包伙每月10来圆,四菜一汤。    
    孙顺潮升高中进了私立弘达中学二院,校址在月坛。这是一所著名的住宿学校。学宿杂费每年32圆,合今人民币1千元左右。从学校出来,乘坐洋车(东洋传来的人力车)从月坛到西单商场,车钱只要16大枚(合7分半)。    
    当时城里公共交通工具是有轨电车,新派的学生们经常乘坐。司机开车后不是按喇叭,而是脚踩铃铛“当当(diangdiang)”响,所以人都叫它“当当车”。起初电车的路线有四条,不久扩充为六条:第一路红牌,天桥至西直门,共分四段,途经前门、西单、西四;第二路黄牌,天桥至北新桥,共分四段,途经前门、东单、东四;第三路蓝牌,东四至西四,共分四段,途经东单、天安门、西单;以上4段票价依次为:铜元十枚(3分多)、十八枚(6分钱)、二十六枚(8分多)、三十二枚(1角1分)。第四路白牌,北新桥至太平仓,共分二段,途经地安门;第五路绿牌,崇文门至宣武门,共分二段,途经天安门;第六路黑牌,崇文门至和平门,共分二段,途经珠市口;以上二段票价依次为:十四枚(4分半)、二十枚(7分钱)。电车票比人力车便宜。    
    方成幽默地说:有轨电车司机要听卖票的吹一声哨子才开车,所以有句俏皮话“老太太上电车,您先别吹!”    
    上高中时,学校食堂是包给厨师的,吃饭记帐,每人一个小折子,吃一回记一回。校外的小饭铺也一样,只需花一块钱买个折子,吃上三块五块都欠着,满一个月或到放寒暑假前才结帐。中学生每月有五块钱就够了(合今人民币150元)。    
    那时许多店铺习惯于做记帐的买卖。他记得父亲下班以后路过四牌楼下面一家“隆景和”食品店买糕点,可以记帐;路过海鲜铺子买鱼虾,如黄鱼、比目鱼、黄鳝、白鳝这些家常菜,都是记帐。……    
    高中毕业后,为了考大学,他住进二龙坑宏仁公寓,每月房租加包伙费一共10圆左右(合今人民币3百元)。据记载还有十来个公寓,如会贤公寓在西河沿路南,房租饭钱每月13圆。在那些公寓住宿的多是全国各地来北平报考学校的青年人。他那时忙于准备考大学,休息时偶尔也去看电影、听京戏。一张电影票2角钱。    
    1936年夏天,孙顺潮考取武汉大学,离开北平。    
    30年代北平专科和中等学校的费用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三部分30年代大中学校经济状况(7)

    专科和职业学校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学费每学期10圆,杂费制服费17圆,学生173人,校址在前京畿道18号。    
    北平女子西洋画学校,学费28圆,杂费2圆,学生50人。校址在东城无量大人胡同4号。    
    中国戏曲音乐院戏曲学校(原名北平戏曲专科学校,1931年7月改中华戏曲专科学校,1934年10月改今名),报名费1圆,注册费1圆,其余均由学校供给膳食等。学生170人,校址在崇文门外木厂胡同4号。    
    青年会育才商业专门学校,学费47圆,学生397人,校址在马大人胡同。    
    北平法律函授学校,学费讲义24圆,女生减收17圆。学生441人,校址在宣武门内受水河流甲1号。    
    北平国文专科学校,学费初级每月1圆2角,高级2圆2角。学生25人。校址在交道口南菊儿胡同。    
    北平华英打字学校,  华文打字全期12圆;英文打字全期6圆。学生20人。校址在北新桥褡裢坑39号。    
    新声英文日夜学校,学费每学期12圆,学生96人,校址在菜厂胡同。    
    北平中央银行簿记学校,每生每月学费5圆。学生每班30人。校址在朝阳门内南小街老君堂67号。    
    较著名的中学    
    市立第四中学,学费10圆,寄宿费7圆,体育费2圆,制服费5圆,杂费3圆,膳食费约5圆。学生428人,校址在西什库后库4号。    
    市立第五中学,免收学杂费;体育费高中4圆,初中2圆,学生323人,校址在北新桥方家胡同。    
    北平弘达中学,学费初中26圆,高中32圆。学生1200人,校址在西单新皮库胡同13号。    
    北平华北中学,学费初中23圆,高中29圆。学生450人。校址在南长街南口内路西。    
    北平大同中学,由北京大学师生创办。学杂费初中24圆,高中28圆。学生596人,校址在东城外交部街。    
    北平崇实中学,学费高中35圆,初中30圆。学生350人,校址在安定门内大三条。    
    孔教中学,学杂费每学期18圆。学生123人。校址在西单北甘石桥。    
    还有几所著名的女子中学:    
    笃志女子中学,教会学校,由中华圣公会设立。学费每季高中20圆、初中18圆,高小14圆、初小8圆。学生296人。校址在前王公厂。    
    贝满女子中学,教会学校,由美基督教公理会设立。学费每学期25圆。学生560人,校址在东城灯市口。    
    崇慈女子中学,学费高中19圆,初中17圆,小学8圆,幼稚园5圆。学生520人。校址在安定门内下二条。    
    华光女子中学,学费高中37圆,初中27圆,寄宿费15圆。学生143人。校址在西单北前英子胡同甲6号。    
    中小学教员的待遇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教育部在蔡元培主持下,于1912年1月19日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将清朝的“学堂”改称“学校”,将学堂监督改称“校长”。规定全国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可男女同校,国立小学学费全免。中学为普通教育。    
    1912年7月在北京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重新制定学制,称为“壬子学制”,规定初等教育7年(初小4年、高小3年);中学4年。一开始对于中小学教员的薪水标准,尚无明文规定。况且当时全国的中小学教育经费经常得不到保障,时有时无,时多时少。各中小学校的教员待遇不同,一般采用“时薪制”,依照讲授的课时付给薪水。    
    广州市的薪水标准比北方地区高。1921年1月广州市政府规定小学教员的工薪分为9级,最低月薪为36银圆;通常任满3年晋升1级,递加额度10%,最高可达125银圆;到1926年又规定最低月薪40银圆,每年晋升一级,递加额度为7元5角。    
    当时1银圆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今人民币40元。    
    1921年10月,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七届年会在广州举行,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新方案,这时创办的执信中学首先试行;取得经验后,教育部即于1922年正式颁布全国施行,通常称为“壬戌学制”或“新学制”,小学6年(初小4年、高小2年),中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以广州地区说来,1922年以前旧学制(不分高初中)的时期,每课一小时,每小时薪水1-2银圆(相当于今人民币40-80元);    
    1923年正式实行新学制后,中学教员待遇明显提高,初中教员每小时薪水1元5角至2元5角(相当于今人民币60-100元);高中教员每小时薪水2-3银圆(相当于今人民币80-120元)。    
    1932年实行“教(课)训(练)合一制,中学教员待遇改为以“月薪”计算。规定:    
    初中教员每周任课18-22节(每节课45分钟),月薪60-80银圆,约合今人民币1千8百-2千4百元;    
    高中教员每周任课16-20节,月薪80-120银圆,约合今人民币2400-4800元。    
    私立学校和兼任教员的薪水,参照公立学校的办法,但仍以每周任课时数计算报酬。(当时1银圆约合今人民币30元。)    
    抗日战争初期,广东各机关公务员和学校教员,一律按照原薪8成发给,称为“国难薪”。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物价逐步上涨。起初教育界采用发给“生活补助费”的办法加以弥补。但到抗战后期,提高薪水和发给生活补助费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物价飞涨的速度。因此公立学校按家属人口数补助免费大米,私立学校则向学生家长征收“学米”补助教职员工。沦陷区老百姓跟内地一样,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三部分30年代北平文化人(1)

    (九)30年代北平文化人    
    六十年前文化万元户    
    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说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例如乡镇企业和商贩、个体户先富起来,发明了一个新名词叫做“万元户”。那时人民币一万元,按照实际购买力相当于今天十几万元。目前的文化人,达到那样水平的还不多。    
    根据史料查明,早在20—30年代,北京上海等地也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是相当多的学者教授成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