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租住民房,因经济能力的大小可以分两类,独院和杂院,北京习惯称后者为大杂院。有力住独院的少数;尤其学生,有资格租民房,也只住杂院。这会随来多种麻烦,其是还没有内装修,但也要打扫打扫,窗,顶棚,不完整要糊。清洁了,如果没有家具(包括做饭用具)还要买。都齐备了,迁入,就要间或买米面,常买菜,每日围炉,为三餐劳累。幸而北京人情好,杂院人多,总会有精力有余的二大妈来帮忙,至少是闲扯张家长,李家短,听听也不坏。与学校宿舍和公寓相比,住民房是由山林迁往闹市,但正如西谚有云:“我也知道清水好,可还是常在浊水里走。”
1931年朱海涛、张中行所住北大宿舍,是离沙滩红楼较远的第三院口字形楼,但也有优越性,是离东安市场近,吃东来顺,到丹桂商场买书,都方便。在一院和北大三院。都有球场,到冬天,红楼后面还有冰场。
一年级新生的公寓生活维持到11月底,冒着大雪迁入三院为止。
北大三院那时已经调整,除了少数储藏室外,整个划作一年级和研究生的宿舍。指定了乙巳楼(入门正对面那建筑,在网球场边上的)给研究生,其余工字楼等归一年级住。工字楼本来是课堂,房间很大,住上8人至10余人还很宽裕。每人一桌、一榻、一凳、半个书架。不过有一点很特别,屋子里常常纵横交错像演话剧似的挂了许多长长短短高高低的白布幔,将屋子隔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单位,这表示北大人一入校就染上了个别发展的气味了。
乙巳楼是上下南北共四间大屋子,各用木板隔出6小间来。每人一间,一个炉子,但板子只隔了一丈来高,上面仍是通的,“鸡犬之声相闻”。所以大家就索性利用这空间,隔着好几间屋子,打起无线电话来了。不过这6间房经常总有好几位缺席。
电类用得非常痛快,从公寓老板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像报复似的买了最亮的灯泡点。亮得怕伤眼睛,于是高高地吊起它来。熄灯在每晚12点钟。
厕所却不敢恭维。盥洗室较可满意,在工字楼地下室,有冷热自来水,可以自己取用,不必像在西斋那样老爷味十足的喊“茶保打水”!
到季节时,三院的网球场上生意很好,但背后大操场上却很少见人打球。住三院的同学,真正的活动中心还是在大红楼。操场旁那座礼堂,一到开会时,雄纠纠的纠察队拦住三院门,更有时包围圈外再有大包围圈(北平市警察宪兵和二军的官兵)。那回纪念郭清的棺材就是推倒了操场的墙,才从孔德小学的大门突破包围抬到南池子口的。
正统典型的北大宿舍却不是三院,而是东西斋。东斋的院子不大,房舍较小,格式很简单,一排排或朝南,或朝北,都是一房间住两个人。位置在一院西墙外,大门也是向西开的。房间比较小,两人住勉强的还算舒适。仍是白被单中悬,隔成两个转不过身来的狭窄长间,但房主人却以此为快。据说有同屋四年,见面只点点头儿,一句话没说过的。
西斋在二院旁有极深的过道,两边一排排的房子分作天、地、元、黄等字号。房间较大,在新宿舍未完成前,是最好的房子了,也是一间两人。这里隔离的工具却是大书架。门背后就是古色古香的大尿桶。从过道一直进去,可到食堂。
北大的公寓生活向来是有名的,但自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秋,红楼以北的椅子胡同新宿舍“新四斋”完成以后,除了有特殊原因者外,很少住公寓的了。新四斋楼房,男女都是一人一间。
蒋梦龄校长为新宿舍费了不少心血。这楼完成之后,北大宿舍乃压倒了燕京、清华。这是四层楼立体式的钢骨水泥建筑,在一院空场的最北头,远看像兵营。里面的格局也很特别,口字形缺了一面半,当中圈住一个空场,楼内自上而上纵切而隔成各不相通的八部分,各有一座精致的楼梯,里面每层七八间,十分适合北大爱好个别发展的胃口。更妙的是一人一屋,偿了几十年来北大同学求隔离的宿愿。每屋附有一小间放箱子挂衣服的暗室。热水汀、弹簧锁,家具摩登舒适,使你完全忘了这是老北大。每一层有一间盥洗室,冷热水管,应有尽有;大小便抽水设备不必说,还分成了坐桶和蹲坑两式,于是“南北咸宜”。光线明亮空气清洁,一切卫生条件都具备了。够资格享这福的是四年级毕业班。
中国的“拉丁区”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三部分30年代北平文化人(6)
法国巴黎有一个著名的“拉丁区”,是那些“物质贫困、精神富足”的大学生们聚居之处。北京沙滩附近号称为“中国的拉丁区”,这一带有许多小公寓,住着一些不知名的学人,他们大多是北京大学的学生或旁听生。这些小公寓通常是个不太大的四合院,院子里种上点鸡冠花或者牵牛花之类,甚至有口金鱼缸,但多半是并不十分幽美的。正房厢房都分隔成几个小间,里面一付铺板,一张小书桌,两把凳子,洗脸架,还有个小书架。地上铺着大小不一的砖,墙上深一块淡一块,裱糊着发黄的白纸,衬着那单薄、褪色的木器,在十六支灯光下倒也调和。公寓的钟通常比学校的快半点,这样,老板娘夜间好早点关电门。这里物质环境保存着京师大学堂的原状:不干净的毛房,雨季从墙里面往外渗的霉气,每天早晨你得拉开嗓门喊“茶房!打水!”但是先后有过几万人不远千里来到北京,住到这世纪的公寓里,恋恋的住了一年、两年,甚至三年、四年,直到迫不得已,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著名的三老胡同就是沙滩附近的东老,中老,西老三条小胡同,布满了公寓在20—30年代,如果你第一次到北京,冬天的半夜里出了前门火车站,坐着辆洋车在漆黑中摸索到一位朋友住的公寓里,轻轻的推开门,小小的房,小小的煤炉已经只剩下一点烬火,万籁俱寂,一枝短短的洋烛,伴着那位朋友伏案疾书。这幅图画给你留下一个永世不磨的印象。
多少无名学者在这里埋头苦学。当时这是一个理想的学习场所,公寓的房钱,好一点的四五块钱够了,差一点的一两块就成,茶水、电灯、用人、一切在内。吃饭,除附近的便宜小饭馆外还有最便宜者,几分钱就可以吃饱。不远处就是窗明几净的北大图书包,欢迎你进去。如果你高兴遛达一下崇祯殉国的煤山,宣统出宫的神武门,供玉佛的团城,和积翠堆云的金鳌玉带桥,你可以走进那钉着九九八十一个金黄钉子的朱红大门,踱过那雕龙舞爪的玉石华表,以一位主人翁的姿态进入金碧辉煌的北平图书馆。
而最痛快的是求师。北大的学术之门向贫寒的知识青年开放。你可以去听任何一位先生的课,决不会有人来查问你是不是北大的学生,更不会市侩也似的来向你要几块钱一个学分的旁听费;最妙的是所有北大的教授都有着同样博大的风度,决不盘查你的来历。你不但可以听,而且听完了,可以追上去向教授质疑问难,甚至提出论文来请它指正,他一定很实在的带回去,很虚心的看一遍(也许还不止一遍,)到第二堂带来还你,告诉你他的意见。甚至因此赏识你,到处到你揄扬。这种学生是北大极欢迎的。虽然给了个大好听的名称:“偷听生”。
就这样,形成了“拉丁区,最可贵的“区风”——浓厚而不计功利的学术风气。
30年代北平一般生活费用
据民俗专家金受申先生30年代末40年代初所写的《北京通》连载文章称:“牡丹每朵花价在十银圆上下,一盆三朵,便是寒家一月生活之费。”(金受申《老北京的生活》第10页)。可见,当时北平一户普通人家每月生活费平均只需要30银圆左右(合现在人民币一千元左右)。
北平的知识阶层一般比较富裕,四五口之家每月的生活费(伙食房租交通娱乐应酬等)平均都在百银圆以上。
全国各地到北平求学者,几年后得到一个大学毕业的资格,生活是不犯愁的。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在北平谋生有一定的困难,但往往能获得前辈学者教授的资助,因为他们富余的钱比较多,支援十来块钱,就能解决大问题。
据张中行说:1935年8月中旬他初到天津,在东北角(官银号)饭铺用餐,一菜一汤,主食是花卷,菜是清炒虾仁,七寸盘满满的,味道很好,价1角6分。他和何其芳都在南开中学教师食堂包饭,质量不错,还可以点菜,每盘菜价1角或1角2分。
杨沫回忆:1935年她21岁时,和丈夫马健民住在北平一个小四合院里,一间东屋分成里外两部分。 马健民在《世界日报》社当一名小职员校对,月薪20多元。每月房租6银圆,菜金8银圆左右,有时花1角钱买点儿猪肉(1银圆可买7-8斤五花肉)炒菜吃上两顿。她这时已是中共地下党员,生孩子以后,没有工作。全靠马一人收入维持大小三口简朴的生活,手头比较紧。她有时写几篇文章换取稿费,但是发表的不多。
30年代北平娱乐场的票价
30年代北平最盛行的娱乐享受是“听戏”(欣赏京剧)。大致说来,名角如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的票价是每张1银圆左右,当时最红的武生杨小楼,票价1圆2角。(北平戏园子和戏院的票价还分几个档次,参看下文。)
文明茶园,位于前门外西珠市口大街路北,煤市街南口外。票价:戏场散座每人铜子儿16枚(合4分钱,1分=4枚铜子),茶水钱4枚(合1分钱)。池子内都是圆桌,每桌1银圆可坐6人,每人约1角6分钱;茶水和椅垫钱铜子24枚(合6分),即每人4枚,约1分。以上说的是楼下男座。楼座正楼、东西楼大包厢是头等,每间4银圆,茶水椅垫40枚(合1角钱)。二等包厢(靠北边小包厢)每间3银圆,茶水椅垫40枚。正楼包厢后是正桌,可坐6人,每人30枚(合7分钱),茶水椅垫钱24枚,每人6分钱;东西楼包厢后是散座,每人铜子儿30枚(合7分钱),茶水椅垫钱4枚,合1分钱。
也就是说:连戏票带茶钱,最便宜的楼下散座每人5分,正桌每人1角7分,楼上散座每人9分;比较贵的楼上包厢,每人6角到1圆左右。(当时国币1圆=今人民币30元。)
天桥大棚
北京城前门大街南面就是天桥。清代以来,有许多贫苦艺人集中在此卖艺,五方杂处,戏园子、杂耍场、书茶馆、落子馆等约200多处。这是社会底层的娱乐场所。
30年代天桥兴建的演艺场有天乐园、小桃园、万盛轩、丹桂茶园、小小戏院等。一般用方木搭架,篱笆抹灰为墙,顶上覆盖瓦楞铁或铅铁板,仍然是棚式结构。可容纳三五百人。棚内一端堆土成戏台,观众席设茶桌长凳,供应茶水、小食品、手巾把,与大戏园子类似。门口设五彩牌楼,进门收钱,开场时铜子60枚(合1角5分),中轴减为40枚(合1角),到大轴时只收20枚(合5分)。设备简陋,收费低廉,演出辛苦。然而天桥娱乐场出了不少名角大腕、天才艺术家,如荀慧生(白牡丹)、新凤霞、侯宝林、雪艳琴、月明珠、李桂云等。
哈尔飞大戏院
位于北平西单刑部街的哈尔飞大戏院,于1930年9月开始营业。
1930年11月22-25日,黎锦晖率领上海市明月歌舞剧社来北平首演于哈尔飞大戏院。每场票价3角、4角5分、7角,包厢3银圆、4银圆(每人1银圆)。这是儿童歌舞剧目在北平舞台上首次展现。
1938年1月6-22日,哈尔飞大戏院举办17天曲艺杂耍大会,票价1角5分、2角5分。由于上座率很高,22日以后继续上演。3月又举办一台曲艺杂耍大会,票价1角5分。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三部分30年代北平文化人(7)
北平电影票价
30年代北平的著名电影院有开明、新明、真光等。
开明(吉祥)电影院是一座大众化的电影剧场。从1921年2月初北京《晨报》登载的广告可见,东安市场开明电影院(即吉祥剧场,设在吉祥茶园内,白天演戏,每晚放映影片两场),第一场7-9点,第二场9点半-11点半。票价:正面包厢七座4银圆,五座3银圆,两座1圆2角,合每位6角;侧面包厢每位5角,眷属同座;正厅座每位铜子60枚(合2角),普通座每位铜子30枚(合1角)。1931年《世界日报》刊登的“吉祥影戏院”广告,票价差不多。
新明戏院故址在前门外香厂路,可容纳观众一千二百人。1927年6月,新明戏院改为电影院,全新设备,专门放映电影(默片,有中文字幕),每天两场,夜场加奏西洋音乐。日场下午3点30分,夜场8点30分开演。票价:楼上包厢每位大洋1圆,楼上散座5角;楼下前排4角,楼下后排6角。日场优待学生一律收国币(不用收银圆),以制服徽章为凭。
坐落在东安门大街中段路南的真光电影院(原址即今中国儿童剧场),当时是座具有先进设备的电影院,可称为“豪华型”娱乐场。于1921年11月开张,可容纳8百观众(一楼5百,二楼3百)。票价比较贵,是北平电影院里面最高的。分三个档次:一等价是专利特轮名片,即独家放映的世界获奖影片(如《自由魂》及《乱世佳人》等)票价6角-1圆5角;二等价是多家放映的头轮片,5角-1圆;三等价是复映片,4角-8角。
附:真光电影院职工的月薪
电影放映员月薪15-30圆。讲画师(默片放映时担任内容讲解的)月薪35圆。勤杂工月薪最低10圆。一般职员月薪30圆以上。(那时一袋面粉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