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40年代后期,国内局势十分动荡,北大处在风雨飘遥之中。1946年12月24日,北大女生沈崇被两名美国士兵强奸,案情在报上披露后,群情激愤,北平各校师生举行罢课、示威、游行,要求惩办罪犯。当时在南京参加“制宪国大”会议的胡适也无法保持平静了。据一位与他见面的记者回忆:“当我们提到沈崇事件时,老先生这次也被激怒了,‘这还得了!真岂有此理!’说着说着,还敲着桌子。他这个态度使我感到意外。我看到这个深受儒教熏陶,一向主张‘凶而不怒’,又受资产阶级教育,提倡‘自由’,‘容忍’的大师,竟然也正气凛然,金刚怒目起来,不免增加了一些敬重。他甚至说:‘抗议、游行、众怒难犯,伸张民意嘛!”’胡适抵北平后,对记者发表公开谈话:“此次美军强奸女生事,学生、教授及我自己,都非常愤慨!”
所谓调整薪金和“年功加俸”
料)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五部分40年代后期的学校生活(2)
1947年4月,已经超过三月一次调整薪金的期限,物价仍与日俱增,每石(160斤)米已达20万元,困苦益甚。各高校一致行动,俾使政府调整薪俸。5月间,平、津两地13个文教单位(清华、北大、北洋、南开、中法、艺术专科、铁道管理学院、体育专科、北平师院、唐山工学院、北平研究院、中国大辞典编辑处、国立北平图书馆)的校长、主任,于北洋大学北平部举行了第9次例行联合谈话会,推举北洋大学调查平津教职工生活情况,立即电报教育部,要求政府在物价不断飞涨的情况下,按南京上海杭州地区的调整办法,解决平津地区教职员工的薪俸和学校的经常费,以保证生活、稳定秩序。
1947年,教育部为稳定大学局势,颁发了“久任教职员奖金”,也就是给在校连续服务满10年的教师增发一个月的薪金。具体算法是,服务年资算到1947年度12月底止,而发给的奖金却是以1946年12月底薪600元的薪金标准。可是1946年12月底薪600元的教授实领薪金是83万元,当时可买23袋面粉,而到1947年12月,所给的月奖金还不够买一袋半面粉。此外,教育部于1947年11月19日公布“年功加俸”的办法。凡教授经过审查合格、月薪已达最高级,并呈报教育部有案者给予年功加俸,金额每月20元,并得按年递晋,但连同本俸不得超过800元,每年名额不得超过已支最高薪名额的三分之一。而天津北洋大学具备年功加俸资格的教授只有七人而已。
这一时期,职工生活更是朝不保夕。1947年9月,物价总指数为56000倍,10月份则达85000倍,以职工各人所得薪金平均法币44万元计算,只能勉强维持一个人的生活。
震惊国内的“五·二○运动”
在抗议运动中,最先站出来的是大学教授们;最早喊出的口号是要“挽救教育危机”、“增加教育经费”“提高公教人员待遇”。
1947年5月6日,在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中央大学教授们首先发表《要求提高教育经费改善教员待遇宣言》,向教育部郑重提出五项要求:
(1)教育经费应占国家预算的百分之十五;
(2)拨外汇交各校购买图书仪器;
(3)三青团及国民党的训练经费,不得在教育经费内开支;
(4)按照物价指数支薪;
(5)教员薪金按物价指数调整。
教授们还明确表示:“如不能达到目的,吾人为国家前途及实际生活计,当采取适当步骤,以求上列决议案之有效贯彻。我们恳切的要求全国从事文化教育的工作者,一齐起来,坚决支持这个决议案。”教授们的宣言,迅速得到了全校学生的支持。12日,中央大学全体学生“为促使政府增加副食费”,决定实行罢课。他们一致认为凡人起码有争取生存权利并授权伙食团,“动用本学期尚存之全部膳食费,恢复二月份菜蔬素质,至吃完之日为止。待全部膳费吃光后,开始实行绝食,并作饥饿大游行,列队赴有关部院请愿。”
中央大学师生的正义要求,迅速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响应。14日,浙江大学学生公开表示:“为了饥饿与苦难,感于营养之不足维持最低生活,我们这些被生活压迫的人,竭诚高呼响应中大吃光运动。”北平各大学也纷纷响应“吃光运动”;上海“各大学响应‘吃光运动’者,至十六号止计有:交通大学、上海医学院、暨南、同济、复旦等五校。复旦大学膳厅门口并贴出大幅布告,内称:我们与其吃不饱,饿不死,不如将应得公费,按合理营养标准‘吃光’。当交大、上医二校宣传队莅临该校时,同学情绪更热烈。”(以上参看《文汇报》1947年5月13日—25日报道)
2分37秒内战费等于中大全体同学全月膳费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中,1947年5月中央大学(中大)学生曾在校园民主墙上贴出了《求证一则新数学几何题》,形象地显示出学生膳食费和战费的关系,内容如下——
证:因本年度国民政府总预算为20万亿元,实际支出为60万亿元(按以往经验,实际支出常为预算之三倍)。
内战费用占80 %,故为48万亿元;
故每月战费为4万亿元,每日战费1333亿元,每时战费55亿;
每分战费9千万,每秒战费150万;
故2分37秒战费为23850万元;
因中央大学同学每月每人膳费共5。3万元(米价折2。9万元,副食费2。4万元),
故中央大学全体同学,每月膳费(按4500人计)应为23850万元;
故2分37秒内战费用,等于中央大学全体同学全月膳费!
(引自《学生肚子饿,前线炮弹肥!——请看“几何”推理》,原载《五·二○运动资料》第一辑150—151页)
另外,中央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所做《食物调查分析报告》确定学生的基本伙食标准:
“应增加之动物性蛋白,每人每月所需为6万元;应增加之植物性蛋白,每人每月所需为1。5万元;应增加之脂肪质,每人每月所需为3。6万元;故维持每人每月最低健康标准之伙食费,至少应有11。1万元的副食费。”学生要求提高副食费更是理直气壮。
面对学生的要求,政府的答案总是:国家目前经济极度困难,教育经费增加实在不易;而学生则指出问题的根本在于内战,并表示没有义务来忍受因内战所造成的苦难。
广大学生在为争生存斗争的同时,渐渐觉悟到:造成这现象的原因在于内战,在于当局的武力统一政策。内战使大量的财富毁灭,使通贷膨胀,使物价飞跃,使人民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道路。为生活所迫的学生愤怒地发出了“举起我们骨瘦的手,向饥饿宣战,向制造饥饿的人宣战”的呼声,并提示饥饿的原因“一切都是因为内战所引起。”(参看《中央大学学生为要求增加公费再度宣言》,转引自《五·二○运动资料》第一辑,159—161页)。于是,“反饥饿、反内战”逐渐演变成为广大学生的一致目标。
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
为了最终达到目的,南京、上海、苏州、杭州四城市学生联合会,决定在5月20日也就是国民参政会四届三次大会开幕的那一天,齐集南京,举行大规模游行请愿。北平、天津两地学生也决定同时响应。事前,南京市专科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在讨论联合原则和五·二○游行时,针对“关于停止内战应否列入宣言”一项,广大学生出于善良愿望,仍决议:“不在宣言中明言列出,而在宣言内容中提及。”
5月20日,五千多名大学生紧挽双臂,在以孙中山画像同“和平奋斗救中国”大幅标语及“京沪苏杭16所专科以上学校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横幅的前导下,浩浩荡荡前往总统府请愿。不料政府派出了大批军警,对手无寸铁的学生大打出手。据统计,“五·二○血案”重伤19人,轻伤104人,被捕28人,被欧打侮辱者不计其数。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五部分40年代后期的学校生活(3)
“五·二○血案”进一步激怒了全国青年学生。上海各大学成立了“五·二○惨案”后援会;杭州、广州、成都、重庆、武汉等高校纷纷组织大游行、罢课;湖南、广西、云南、山东、江西等地也积极响应;平津学生从5月20日至6月2日,也一直处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学生的正义要求,赢得了全社会的支持。各界纷纷发表宣言,抗议政府的暴行,北京大学校长胡适表示,“政治腐败,而又没有人来从事改革的时候,提倡改革的责任自然就落在青年人的身上。这次学生运动,就是这样产生的。”“学联不是受人操纵把持的,而是真正的民主力量。”一些曾抱有幻想的学生,这时也认为:“所谓中立只是自杀的代名词,也就是投机的假面具”,决心“不再为一冷静的旁观者”,而“毅然地舍弃了向所固守的自由主义和中间路线,宣誓加入前进的队伍。”(参看《北大半月刊》第三期,北京大学·学生自治会编印,1948年4月16日)。
内战期间的北洋大学
北洋大学从西北“大后方”回到天津复校之初,校园经过修缮,师生员工的生活比抗日战争时期在内地的状况有所改善。当时教职员工的薪俸,教授兼任院长和系主任的,每月法币600元左右。未兼行政职务而教学成绩显著的教授徐庆春、孟昭礼、杨秀夫、张玉昆、黄邦桢、王志超、刘云浦等7人,每月薪俸600元; 其它正教授都是每月薪俸580元。 副教授月薪400~500元,讲师月薪200~300元,助教月薪最低120元,最高200元,高级职员月薪300元左右,一般职员每月100~200元,工警每月工资只有几十元。
不幸的是,猛升的物价和教职员工的薪俸差额越来越大。1946年以后,教育部曾每隔一季度作一次调整,但总赶不上物价飞涨的速度。
1946年12月,天津北洋大学全公费生每名每月发给5万多元,生活尚可。到1947年,每人每月发12万元,却不够20天的伙食费。一般学生连粗面馒头也不够吃,只好改吃玉米面丝糕,六人一桌,桌子中间往往只是一盘大白菜,学校虽给学生每三人配售两袋(88斤)面粉,但仍难以为继。
由于煤炭缺乏,每个教室只有一个取暖炉,寒冬上课,手脚冻得冰凉。学生宿舍虽然高年级3人一室,低年级学生则20多人住在一个大房间,晚上复习功课只好到教室去,人各一盏煤油灯,在灯下学习。入夜后,每个教室都是星星点点一片,尤其是冬天深夜,教室中炉火已熄,真是寒窗苦读。宿舍中也很寒冷,有的披着棉被或毛毯,坐在床上看书。享受公费的学生逐渐减少,到1948年,由原来1000余名的全公费生减少到644人,半公费生91人。
校方为了维持校务,作出种种努力。一方面,强调本校教职员一律不准外出兼职、兼课;另一方面,组织各种临时委员会,集中力量解决实际问题。如冬煤分配委员会,派员去开滦煤矿寻找校友联系冬煤,负责核实用煤情况,制定分配冬煤的办法、发放煤条,首先保证56个教室和办公室每日9公斤的用煤,其次酌量分配给教员和学生宿舍,解决取暖问题。建立福利生活委员会,派员寻购面粉和棉布,教职员每人每月配发一袋面粉,工警每人每月发半袋。家属不能顾及。此外,教职工每人夏季配售白布5丈,咔叽布1丈5尺,做饭用煤200斤等。还建立了有1亿元资本的合作社,设有贩卖部和饮食部,给师生以优惠价格购买日常消费品。这些措施虽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对于缓解教职工的困难,稳定情绪坚持教学,起了一定的作用。
毕业生就业是大难题。抗战以前,北洋大学一般在毕业考试之前早有各地来函约聘预订,常有不敷应付之感。而今却不然,毕业有失业之危险。1948年夏,应届毕业生246人,经学校向各地机关、企业发函介绍工作,结果27处复函有接收表示,总计只需82人,仅占应届毕业生的三分之一。其他复函或曰:“奉命裁员”,或称“经费支绌”拒绝接收。为此,校院长、系主任亲自发函,或托熟人,或找校友给以帮助。但多数学生仍处于“毕业即失业”的困境。(以上参照《北洋大学校史》第一册内容)
法币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
近代以来,有些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形成这样的看法——
每年通货膨胀率在5 % 以下,物价稍有提升,是轻微的膨胀;每年达到7—8 % 左右是较大的通货膨胀;一旦超过10 %,即达到两位数字则是严重的通货膨胀。一般经济学家认为,每年通货膨胀率在两位数字以内,人民还是能够忍受的。但是长期发展下来,就惊人了。如果通货膨胀率每年平均5 % 的话, 三十年后,一元钱的购买力就会下降到原有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四分之三被政府有关机构及中央银行搜括去了。通货膨胀率是累进递增的,特别是在战争时期,难免野马飞腾的超级通货膨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抗日战争及内战期间的中国,都提供了活生生的例子。在1914—1918年间德国花费了巨额军费。其中只有6 % 是依靠增加税收,而94 % 来自发行公债和纸币,四年之内通货膨胀率达到450 % !战后经济衰败,又要支付战争赔款,内外交困,财政面临绝境,只好用滥发不兑现的纸币应付财政开支;99 % 以上的政府支出靠发行纸币维持。纸币发行量增加到天文数字:773,585,345,854,800百万马克,物价上涨万亿倍。马克同美元的外汇比价一落千丈。1921年开始贬值时,75马克还可以换到一美元,次年就跌到四百比一,1923年初,跌到百万比一,不到一个月又跌到一万八千比一,同年7月初跌到百万比一,11月跌到四十亿比一。此后就以兆来计算了。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