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获自由。俄国终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彼尔回到莫斯科,恢复了同罗斯托夫和保尔康斯基一家的友谊。娜达莎
吸引了他,而他也突然意识到娜达莎已长大成人。于是时机一成熟,他就恭
请她父母同意他们的婚事。与此同时,娜达莎之兄尼古拉也正在考虑娶安德
烈之妹玛丽娅为妻。
彼尔与娜达莎结为伉俪,生活幸福。这位曾经单纯而轻浮的女子变成了
一个勤劳能干的妻子。他们结婚8 年后,养育了4 个可爱聪敏的孩子。娜达
莎完全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丈夫和孩子们。他们发现彼此生活实现了他们过
去的梦想。
尼古拉虽然无法完全肯定自己对玛丽娅的爱,却懂得这桩婚事明智适
宜。两家最后联姻成亲。他们收养了安德烈的儿子尼古路什卡,生活也十分
快乐幸福。
精彩篇章推荐
1.茶话会(第一卷第一章)作者用极其简炼的语言把上流社会的主
要人物引上场来,把当时极其紧张的欧洲政治关系从那“茶会”的谈笑中逗
出来,“是战争呢,还是和平?”恢谐、调侃又不乏讽刺,令人忍俊不禁。
这是全书的序幕,渲染非常出色。
2.罗斯托夫家的大型打猎会(第二卷第四章)这是全书中场面描写
最为精致的部分,作者以恢宏的气势描写了20 多位骑马的猎人带着130 只猎
狗浩浩荡荡进发山林的狩猎场面,笔法明快,体现了俄罗斯特有的社会风情
和自然景观。
3.安德烈初识娜达莎(第二卷第三章)在一次盛大舞会上,安德烈
认识了娜达莎。作者巧妙地描绘了安德烈在那高傲得有些自私的个性及曾经
失败过的婚姻影响下,小心却又极其兴奋的心理与举动;娜达莎则表现出16
岁少女的清纯可爱。对比鲜明,色彩明快,是战争爆发前夕最为祥和、快乐
的场面之一。
4.博罗狄诺会战(第三卷第二章)这是全书描写战争最为精彩的部
分。小说既有正面描写法军一两百门大炮齐轰博罗狄诺的盛大战争场景,也
有侧面烘托战士心理的精致刻画;既有战前主帅各自狂傲,也有战后战场的
悲壮气息;。。这是欧洲文学描写战争最典型的场景。
5.法军大溃逃(第四卷第三章)作者通过战俘彼尔的眼睛,淋漓尽
致地活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罪恶。法军衣衫褴褛,却又杀烧抢掠;死亡,
瘟疫、病痛、寒流交相间杂,笔力老到,是全书中描写战争场面的典范之处。
精彩语言辑录
△为什么从未留意到这高高的天空呢?不过,如今总算注意到了。
我真是幸福,没错。除了这辽阔的天空外,其它的一切都是空虚,都是
欺骗,除了这天空外,任何东西都不存在。
△人民战争的巨棒以全部威严雄伟的力量举了起来,并且不问任何
人的趣味和规则,不考虑任何东西,愚笨单纯地,却是合乎时宜地举了
起来,落下去打击法军,直到侵略者的军队全部消灭。
△只要人们没有发现生命的游戏是愚蠢的,他就会期待它,人们一
旦能够认识它的愚蠢,便会自杀,这是我将要做的。
△娜达莎所关心专注的事情,是她的家庭,就是她的丈夫(她应该
那样守着他,要他完全属于她,属于家)和孩子们。(她应该怀孕、生
育、喂养、教育他们。)
△没有人想到,承认一种与是非标准不相符合的伟大,不过是承认
他自己的没有价值和无限的卑劣。
《安娜·卡列尼娜》
作者:(俄)列夫·托尔斯泰
成书时间:1877 年
类别:长篇小说
版本推荐:周笕、罗稷南译,三联书店版
周扬、谢素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堪与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这几座高峰
比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他那三部冠世绝伦的鸿篇巨
著无疑代表了19 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顶尖水平。《安娜·卡列尼娜》更
是这三大名著中最具特色的一部。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豪之一。自
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他渐渐对俄国上流社会的
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而本能地同情农民。俄国五六十年代农奴制改革下理
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得这位作家思想极其矛盾。正是在与思想痛苦的较
量中,托尔斯泰完成了他的三部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无疑刻画了托尔斯泰心灵危机的轨迹。他在自己思想的“恐怖”面
前并没有“等待死亡”,相反却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托
尔斯泰晚年心境趋于平和,并最终走入宗教的灵光之中。
《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 年,到1873 年才开始动笔。这是
作者一生中精神困顿的时期。最初,托尔斯泰是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
失足的故事。但随着写作的深入,原来的构思不断被修改。小说的初步创作
不过仅用了短短的50 天时间便得以完成,然而托尔斯泰很不满意,他又花费
了数十倍的时间来不断修正,前后经过12 次大的改动,迟至4 年之后才正式
出版。这时,小说废弃的手稿高达1 米多!“全部都应当改写,再改写”,
这是托尔斯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显然,一部《安娜·卡列尼娜》与其
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
正是在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说的重心有了巨大的转移,安娜由最
初构思中的“失了足的女人”(她趣味恶劣、卖弄风情,品行不端),变成
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形象,成为世界文
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
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
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 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
品。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
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小说中
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
起巨大社会反响。1877 年,小说首版发行。据同代人称,它不啻是引起了“一
场真正的社会大爆炸”,它的各个章节都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跷足”注视,
及无休无止的“议论、推崇、非难和争吵,仿佛事情关涉到每个人最切身的
问题”。但不久,社会就公认它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它所达到的高度是俄
国文学从未达到过的。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兴奋地评论道:“这是一部
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
他甚至在书信中,亲切地称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
100 多年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肯定与
高度推崇。
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空前的。它把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
峰,树起了一面高耸入云的丰碑。后世任何胸怀大志的小说家在创作时,如
果他不想呆在这丰碑的阴影下,就不能不从批判现实主义这条路上退出而另
辟蹊径。因为,在这条道路上,托尔斯泰,如同巴尔扎克,几乎是不可超越
的。或许正是这个缘故,一批后来的时代精英只得反叛传统,反叛现实主义,
新的艺术精神——现代主义便悄然问世了。
另一方面,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作俄国时代的教科书。正是
通过它,许多人了解到了俄国19 世纪70 年代的社会现实。俄国后来的民主
主义革命者对社会的攻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俄国革命的领导人列宁曾反复
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他说:“托尔斯泰
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的大的艺术力量,使
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内容梗概
安娜·卡列尼娜为了调解哥哥与嫂子多丽的家庭纠纷,从彼得堡乘车到
莫斯科去。在莫斯科车站,她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毕业于贵
胄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之妹吉提的
垂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结婚之意。
真正痴心爱着吉提的,是康坦斯丁·列文。他出身莫斯科的贵族世家,
却不喜欢上流社会浮华的社交生活,蛰居乡下庄园。他从学生时代就对吉提
产生了感情,但倾心于渥伦斯基的吉提却拒绝了他的求婚。
渥伦斯基在看到安娜的一刹那,即成为恋情的俘虏。他在舞会上向安娜
献殷情,并跟随她回到彼得堡。吉提十分伤心。
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阿·卡列宁其貌不扬,却是位显赫的官场要人,
他在部里工作,成天醉心于功名利禄。8 年前,安娜与大她20 岁的卡列宁结
婚,并生了一个儿子。
起初,面对渥伦斯基热烈地追求,安娜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但是
不久,渥氏的热情,逐渐唤起了安娜沉睡的爱情。他们俩终于不顾一切地结
合了。安娜怀上了渥伦斯基的孩子,渥伦斯基要求她立刻与丈夫离婚,但安
娜因舍不得儿子而无法下定决心。
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观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
伦斯基由于操作失误,翻身坠马,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卡列宁认为有
失检点,迫使她提前退席。安娜无法忍受丈夫的伪善与自私,在回家路上说:
“我爱他。。。我憎恶你。。”。卡列宁思之再三:决斗,害怕受伤或送命;
离婚,耽心涉讼公庭,家丑外传;分居,会使妻子投入情敌怀抱;要紧的是
维护个人名誉,确保仕途生涯,于是他要安娜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
卡列宁去边远省份调查时,接到安娜病危的电报。他匆匆返回彼得堡,
但心里却渴望妻子早死。原来,妻子在分娩时,由于产褥热而感染重病。生
命垂危的安娜呼唤着卡列宁的名字,请求丈夫与渥伦斯基和解。卡列宁深受
感动,含泪把手伸给渥伦斯基,并主动让他留在安娜身边。
渥伦斯基在病室里度过了3 个不眠之夜,待安娜病情好转后回到自己的
住处,思绪万千。卡列宁宽厚的举动令他倍感自己的卑劣与渺小;安娜的爱
情,及自己的前途又很渺茫。绝望、羞耻、屈辱和有罪感使他举枪自杀。但
自杀未遂。渥伦斯基在伤愈后准备去塔什干服役,临行前来向安娜告别。见
面后,两人再也无法抑制热情之火,终于放弃一切私奔到国外去了。
列文求婚未成,回到自己的庄园,但庄园很不景气。他在思考着农业的
出路问题。为了改革农业经济,他出国到欧洲旅行。
吉提由于渥伦斯基负心的打击致病,去德国温泉疗养。不久即康复。在
姐姐多丽的精心安排下,列文与吉提在一次宴会上重新见面。两人消除了隔
阂,倾吐了爱情,很快就结了婚。他们住在庄园里,列文撰写农业改革论文,
吉提料理家务,生活十分幸福。
渥伦斯基与安娜在欧洲旅行3 个月。安娜感到无比快乐,而渥伦斯基在
满足个人情欲之后,一种百无聊赖的情绪在滋长,并感到失去了单身生活的
自由。不久,他们便动身回国。
他们返回彼得堡,遭到冷遇。旧日的亲戚朋友拒绝与安娜往来,使她感
到屈辱和痛苦。渥伦斯基则也被社会舆论和重新踏进社交界的欲望所压倒。
他坚持要和安娜分居,避免和她单独见面。同时,还禁止安娜参加社交活动
和看戏。安娜颇感意外,责问道“我们还相爱不相爱?别人我们用不着顾虑。”
她依然打扮得美丽优雅,傲然出现在剧场包厢。在一次社交晚会上,安娜受
到了卡尔塔索夫人的公开羞辱。回来后,渥伦斯基便抱怨和责备起安娜来,
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自从安娜出走后,伪善的利姬娅帮助卡列宁理家,并成为其心腹。在她
的影响下,他改变了离婚的打算,决心利用一切手段打击安娜。所以,当安
娜写信请求前往探望儿子时,便遭到拒绝,她只得背着卡列宁偷偷地去见儿
子一面,每次会见都痛苦异常。
不久,安娜随渥伦斯基远离社交界,到乡村里定居下来。渥伦斯基要安
娜和卡列宁正式离婚,使他俩的结合得到合法的地位。安娜无奈地答应了,
但她又担心儿子将来会看不起她。3 个月过去了,离婚仍无消息。
安娜要求渥伦斯基把爱情集中在自己的身上。她想尽各种办法去博得渥
伦斯基的欢心,而渥伦斯基正是欣赏她这一点。但天长日久,他对她逐渐冷
淡起来。渥伦斯基又开始热衷于社交,他常常上俱乐部,把安娜一人扔下,
置她于孤独、寂寞的境地。安娜对渥伦斯基说:假如他不再爱她了,也请他
老实说出来。结果渥伦斯基十分恼火。一次,渥伦斯基要到莫斯科近郊的母
亲的别墅去办理事务,安娜与之大吵一场,因为她确信他又爱上了别的女人,
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于是觉得一切都完了。
渥伦斯基走后,安娜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唾弃
的人。她来到火车站,正巧仆人也带回了渥伦斯基10 点钟才能回家的信。她
绝望了,于是安娜决心“不让你再折磨我了”。她投向疾驰而来的火车轮下。
安娜死后,渥伦斯基非常痛苦,受良心的谴责,他志愿加入了军队,但
求得一死。
列文和吉提的生活平静,而又幸福。随着农业改革计划的失败,他一度
陷入苦闷彷徨之中。但不久,他就决定信仰上帝之路,去体验生活的艰辛、
闲暇和怡人的美。
精彩篇章推荐
1.一见钟情(第3 节)渥伦斯基在火车站初次遇上安娜,即为安娜
高雅迷人的容貌与风度所征服。人物心理和肖像描写极为精彩。
2.赛马失态(第9 节)赛马场上,安娜随着渥伦斯基上场,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