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人大代表王维忠传奇-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98年,他针对东北地区冬季供热中出现的问题可能会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情况,组织在长春的农工党三级人大代表展开调研。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国务院对东北地区供暖经费给予政策扶持”的建议。建议提出后,他又去北京锲而不舍地跟踪,促成了国家四部委组成联合调查组来东北调研,并报告国务院,最后长春市获得国家近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采暖设备的更新改造。
老主委的故事太多了,但其中他带病参加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的事迹最让人感动。1999年,这位年过六旬的老知识分子奔波于各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并于2001年1月完成了关于建议制定“强制执行法”、“中医法”、“人体器官捐赠法”等7个议案草稿。议案有了雏形,他也因肾功能衰竭住进了医院,长达14天排不出尿,腹部积水看上去就像七八个月的孕妇,先后进行了12次肾透析。从医出身的他深知病情的严重,但他仍然心系议案。在住院期间,他把我和几位机关工作人员叫到床前,自己口授完成了7件议案。最后他在儿子的陪伴下准时赶到了北京,亲自把议案交到全国人大。
作为一位卓尔不群的社会活动家,他有着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这种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人生观如一条鲜明的红线,贯穿于他生命的始终。2005年11月至12月20日,他带病先后走访了吉林省的吉林、通化、四平、白城四个地市的7个县(市)13个乡镇,举行了10余场座谈会,对县乡村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和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阻力及打算等问题进行座谈,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长达两万多字的调研报告。
正是由于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使我们的老主委再次病倒,他带着对未竟事业的遗憾和对生活无比的眷恋走了,留下他对祖国和人民事业的一片忠诚。“关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愿借先人的这句名言,表达我对一位德高望重的智者的敬意。〖HT〗
吉林人大几位与王维忠共事多年的老代表感慨地说,像王维忠这样的代表太少了!如果全国的人大代表都能像他这样就好了,这样我们国家的民主机制就会更健全,我国的民声就更真实和广泛,基层老百姓的真实呼声才能更好地反映到中央……
吉林省人事代表选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赵祥是王维忠当选九年人大代表以来的直接见证人之一。他说:“王教授是我所见到的履职最为认真、工作最为勤奋的代表。为了提高议案质量,王教授常常带病调研,不辞劳苦,深入基层,足迹遍布我省的乡镇、企业及高校……他被称为‘议案大王’是当之无愧的,他更无愧于人大代表这个称谓。”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教授连建设感慨地说:“王维忠先生真是个了不起的代表,他真正把履职当成自己的生命。”
王维忠的学生、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医学博士关桂梅说:“说实在话,我以前从不关心政治,也不知人大代表是做什么的。从王教授身上,我才真正感受到人大代表履职的不易。特别是我从教授身上不仅感受到他一心为民的情操,更感受到他的那颗爱国之心。”
关桂梅激动地说:“他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他不但在专业上以身作则教导我们,更在做人和爱国情操方面用真情来影响我们。”
王维忠教授带出的博士有几十名,这些学生平时都把他视为亲人。关桂梅哽咽道:“我1994年就跟着王教授读硕士,后来又考取了他的博士生。他就像我的父亲,不仅在学习上指导我,还关心我的生活。”〖JP〗
王维忠的学生、医学博士孙延霞说:“他是我们一辈子见到的最好的老师。”王维忠的学生、医学博士薜立娟流着泪告诉我:“不管是哪个学生,他都是视为己出,总是竭尽全力帮助他,就像对待自己子女一样。记得我们的小师弟张玉成家中贫困,王教授不但自己想方设法帮助他,还动员我们这些年长的师姐、师兄,号召我们大家一起帮助他。”
张玉成哽咽着对我说:“王维忠导师的离去,是中日联谊医院的一个重大损失,更令我永远失去一位德高望重的良师益友。”
我在采访张玉成的同时,一位长相秀丽的女孩子正坐在一边默默地抹着泪。她叫王雅丽,和张玉成都是王维忠最后辅导的博士生。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热心的王维忠教授撮合这对年轻人成了恋人。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心研究室的几位博士生,对我这样说:“每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人代会,不仅是王教授一个人的快乐,而且是我们所有学生的快乐。这些日子,我们都会关注电视和报纸,因为也许通过那儿可以看到王教授参政议政的镜头,我们总是一起为他快乐和激动。特别是,我们都在长春翘首盼望老师的礼物。”
这礼物就是“两会”的纪念封,上面是以宏伟的人民大会堂为主要背景、以“两会”为主题。为了增加学生和朋友们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为了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操,王维忠总是会自掏腰包,在人民大会堂购买几百份有关“两会”的纪念封,然后再从北京寄到这些学生、同事、同学和朋友们的手中。九年间,他所带的每一位博士生以及他的亲友,在每年的阳春三月,都一定能收到由老师亲笔签名的纪念封。
他是温暖的传播者(6)
是的,这礼物很小,但其中却饱含着王维忠代表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寄托着他对学生无限的爱,他不但教书育人,更从思想和道德上言传身教,教育每一位学生,不管在何处,一定要树立热爱祖国的精神。这种浓浓的深情,这种绵绵的爱意,是一位代表拳拳的爱国之心!
有的人走了,他还活着(1)
2007年3月,对我而言,没有像往年那样能感受到春光明媚和春意盎然。这个三月,在我的世界里,只有春寒料峭……
因为这次“两会”,我再也见不到王维忠代表了。
此次“两会”,许多新闻记者像我一样,再也见不到他那高大挺拔的熟悉身影,再也听不到他那亲切而又洪亮的嗓门,
再也找不到新闻频出、新议案不断的王维忠代表……
此次“两会”,人民大会堂的代表们再也看不到王维忠忙忙碌碌的身影,再也见不到他笑容可掬地向人代会提交议案的开心样子。人代会议案组的工作人员们,再也见不到王维忠代表提交的缜密议案……
“议案大王”王维忠走了,他带着未完结的多份议案,带着没有完成百份议案的遗憾,走了。他像春风一样,拂过大地,却为人间留下了一片绿色……
“议案大王”王维忠走了,就像三月悄然钻出土地的绿芽儿,把凛冽的寒冬带走,却把春意盎然留在代表们的心尖……
“议案大王”王维忠走了,他走得悄无声息,以至记者们都无法相信这残酷的事实。他走了,但这位慈善的代表,却把温暖洒播在新闻界的每一个角落……
2007年3月3日,新华社记者杨潇前往吉林团欲采访王维忠代表时,意外地获知这位“议案大王”竟然已在三个月前去世的噩耗。当天晚上,这位心情复杂的记者,这位王维忠生前的朋友,写了一篇沉痛的报道,以“今年两会,不见王维忠”为标题,发表在2007年3月4日的新华每日电讯第5版上:
〖HT10。K〗今年“两会”,吉林团的代表名单里没有王维忠的名字。
2006年12月5日,这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心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病逝,没能连续第四年提交“新闻监督法”议案。
“其实去年两会时他的病情已非常严重,省人大反复告诉他,让他不要来北京了,他不听,省里只好给他配了专职大夫。”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黄百渠告诉记者。
王维忠的专业与新闻没有任何关系。2004年两会间,他在一篇日记中写道:“今天几位记者朋友来采访我,我与他们谈起了新闻监督的问题。2003年‘记者被打’‘封杀新闻记者’的消息屡见不鲜。我真感到不解,有些单位怎么这么怕新闻记者?”
他的那篇“出台‘新闻监督法’很有必要!”经新华社播发,引起极大关注,有人当时就称赞他为“最为新闻记者权益鼓与呼的人大代表”。
2005年两会,王维忠身边已经有了一批“编外代表”,他说,记者长期在基层采访,我的不少议案或建议是通过与记者交流获得信息源的。他于是再提“新闻监督法”议案,因为这“标志着我们的文明程度”。
2006年,他的一句“名言”广泛传播:“殴打记者要罪加一等,因为他打的是党的喉舌,蔑视的是社会舆论监督权。”他三提“新闻监督法”,要求明确记者采访权。
“我们都非常佩服他,他一年有相当长的时间在调研,而我们忙业务,自我评价不够尽责。”吉林的一位人大代表认为,王维忠其实已经是“准专职”的人大代表。
王维忠自己则这样说,“我不能仅就医学的领域来提议案,而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我觉得浑身都有劲儿。”
作为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一共提交了议案91件;建议、批评和意见115件。
黄百渠觉得,王维忠是他心目中比较“理想”的人大代表的模式。
〖HT〗
《中国青年报》政法记者崔丽,是我的朋友,几年前,我因独家披露过诗人汪国真假新闻内幕新闻时,她找过我。她是位很勤奋的记者,她的报道视角独特,文风犀利;是多年连续上“两会”的记者。因为工作,她多次采访过“议案大王”王维忠,与他成了好朋友。2007年3月10日,崔丽又像往年一样,特意来到吉林代表团下榻的某宾馆打算采访王维忠,谁知却获得了这位老代表在几个月前病逝的噩耗。一连几天,她处于悲痛之中。直到3月12日;她才在《中国青年报》“两会”博客及“中青论坛”上,以“有的人走了,却还活着”为题;发表了一篇缅怀老代表王维忠的悼念文章:
连续跑了几年两会,这次上会,我心里时时涌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感伤和空落,每每经过吉林省代表团,都忍不住停下脚步,想再打听打听王维忠代表来了没有,他今年又带来了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议案、建议。
以前,每每采访这个有点倔但对记者极为友善、热情的老头,总是会让记者满载而归。
记得2003年,我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报道时,那天是大会休息日,代表们都出门去了,王维忠代表的门虚掩着,文件摊了一桌子,他在里面忙着整理议案。
我推门进去,和王维忠代表聊了起来,翻看着他关于义务教育、“三农”调研、农民工权益、司法监督等林林总总的议案、建议,我发现本职是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王维忠,所提议案、建议没有一件是与他本职工作相关的。
初出茅庐的我大惑不解,怎么也不能把眼前的这位人大代表与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联系在一起。王维忠笑着说,“来参加两会,我的身份就是全国人大代表,要想百姓所想,言百姓所言,反映百姓的疾苦,当代表怎么能围着自己那点事转?”
有的人走了,他还活着(2)
这以后,每年上会,我都找这个老头儿聊聊。每次,他都会用一种近乎倔强的执著感动你……敢直言、敢碰硬、敢反映,是人们评价王维忠代表的“三敢”。王维忠爱说:代表不是荣誉也不是光环,而是一分沉甸甸的责任,说什么、做什么,要对老百姓负责。
去年两会,我又去看王维忠代表,他为不法医疗广告满天飞却屡禁不止而疾呼。“给国家工商总局写的批评意见,他们的回复我不满意,还要写。”王维忠挥着手,提高了嗓门。
我根本没想到彼时眼前的他,已是重病缠身,为了来参加两会,女儿陪同来参会,休息时给父亲打吊瓶。王维忠生前的遗愿是再去农村搞调研。
一位代表在追忆王维忠时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始终把关注民生、维护群众利益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的代表发自内心地让人尊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翻开两会代表名册,每年代表都因各种原因有增删。今年,也有代表止步于两会,因涉嫌违纪或经济问题,几名代表被终止全国人大代表资格。
有的人离去了,他还活在百姓心中;有的人离去了,他注定将被历史遗忘……
王维忠代表的去世,更令吉林省的几家媒体记者伤心不已。吉林电视台的几位记者几乎每年都要从他身上捕捉到多篇好的新闻,给家乡的荧屏和版面增加光彩。没想到,他们此次“两会”却再也见不到王维忠代表那和蔼的笑容、那洪亮的嗓门儿、那总有闪光点的话语……
2007年3月5日,吉林省《城市晚报》特派记者刘桂杰、常旭在北京采访时,怀着沉痛的心情,发表了一篇题为“‘议案大王’王维忠是最好的榜样”的纪念文章。
2006年12月16日,《东北之窗》杂志社的一位编辑,在该刊第12期策划的“2006东北温暖人物”一栏,根据王维忠代表的相关事迹做了一个“情为民所系的人大代表王维忠”的报道,并给这位尊敬的代表写了一封信。谁知,他的这封信还没有发出,就在“石野焦点网”上获知王教授已经走了。他在当天的博客上表达了沉痛的心情:“没有想到,我的文章竟然成为王教授生前最后的一篇报道。他还没看到就匆忙离开,我悲痛,心绪不平,我们失去了一位最可爱的人……”
我通过网络留意着有关王维忠的每一个文字,回忆着王维忠代表的音容笑貌,回忆着我们交往的点点滴滴。就这样,这些日子,我一边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一边沉浸在无尽的哀思之中。自从长春送别王维忠代表返京后,我取消了一切应酬,关在出租屋里整理着他的日记、笔记、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