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3050-车臣之鉴-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在这份文件中写道:
“……我以俄罗斯领导人的名义呼吁你们克制,不要采取践踏高加索山民许多世纪以来文明传统的轻率行动和不可补救的行为…… 解决对共和国现政权的信任问题,有合法的宪法规定的方法…… 呼吁你们采取由各社会运动的代表与依法当选的共和国领导人进行文明谈判的手段。让人民的理智阻止骨肉相煎、让理性阻止有可能席卷高加索山脉、给居住在北高加索的家庭带来苦难的大火。”
对于莫斯科的劝说和警告,杜达耶夫分子置若罔闻。9月6日,他们指使一伙武装分子闯进一个会场,宣布车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推翻并取代了车臣—印古什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一些试图反抗的与会者遭到毒打,格罗兹尼市苏维埃主席维塔利·库芩科在跳窗逃走的过程中牺牲,车臣最高苏维埃主席扎夫加耶夫被迫出逃。
在上述事件发生前后,莫斯科有几个重要人物正在车臣,他们是俄罗斯联邦法律法规及反犯罪问题委员会主席、俄罗斯联邦人民代表A·阿斯拉汉诺夫,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副主席N·格列别舍娃等。令人奇怪的是,这些莫斯科客人在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仍然认为杜达耶夫是车臣“民主派”代表,是改革的动力。他们甚至同俄罗斯上层很多人的看法一样,将其称之为“大山里的叶利钦”。莫斯科客人得出这种结论并非偶然,因为就在十几天前发生“8·19”事件时,杜达耶夫等人一度成为叶利钦的支持者,拒绝执行“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命令,与他们站在同一个立场的扬达尔比耶夫还为此被逮捕。
错误的判断影响了莫斯科的决策。于是,基于杜达耶夫确实是经过选举成为执委会主席这样一个事实,经俄罗斯议会领导人同意,莫斯科决定暂时成立一个由车臣—印古什最高苏维埃和车臣人民全国代表大会的一些代表共同组成的临时最高委员会,俄罗斯最高苏维埃承认该委员会是车臣合法的最高权力机构。
令人遗憾的是,这个临时权力机构根本没有对缓和车臣局势发挥作用。因为它的权力从成立之初就被车臣人民代表大会派出的成员所控制。本来是合法的车臣—印古什最高苏维埃派出的代表在这里成了反对派,他们不仅没有与对方讨论问题的权利,弄不好还要遭到打骂。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代表大都主动退出了这个机构,使之成了由俄罗斯最高苏维埃批准的、由车臣人民代表大会一派控制、堂而皇之的国家权力机构。
1991年10月9日,焦哈尔·杜达耶夫利用他所控制的这个机构,提出并通过了车臣共和国脱离俄罗斯,实现独立的决定。
车臣独立决定的发表,导致这里发生了大规模骚乱,也引起了莫斯科的警觉。10月19日,叶利钦总统又向车臣发出了他的第二份呼吁。文件是直接发给杜达耶夫的,他在这份文件中说:
在政治谈判范围内采取的一切措施,没有恢复安定和国内的和睦关系,相反,局势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料,而且会对共和国的现在和未来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这种状况是无法容忍的。
为了保障公民的安全和维护车臣—印古什共和国的宪法制度,依据俄罗斯联邦宪法和法律授予的全权和我对各民族命运、人民生命所负有的责任,我要求车臣人民全国代表大会执委会领导人和支持他们的派别,停止违法行动,无条件地服从法律。
我要求在三天内:
1执行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91年10月8日第1723—1号《关于车臣—印古什共和国政治局势的决定》和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1991年10月10日第1733—1号《关于车臣—印古什共和国事态的决定》;
2从占领的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的楼房内撤出;
3将所有武器上缴共和国内务机关;
4解散非法组建的武装队伍;
5于1991年11月17日会同车臣—印古什共和国临时最高委员会,依据俄罗斯联邦现行法律,进行车臣—印古什共和国国家制度的全民投票。
我提醒,若不执行这些要求,为了使局势正常化,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维护宪法制度,将采取俄罗斯联邦法律规定的一切措施。
第一部分“独立”之路的是非曲直(9)
叶利钦的警告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他的呼吁发出八天后,也就是1991年10月27日,在武装分子严密监视下,在将不赞成车臣人民代表大会宗旨的六个区的选民排斥在外的情况下,车臣举行了总统和议会大选,杜达耶夫被选为车臣总统。但参加选举的选民只有应到选民的10%~12%。
1991年11月1日,杜达耶夫不顾俄罗斯宪法的规定,发布了《关于车臣共和国主权的命令》,宣布车臣为独立主权国家。第二天,与他这个总统同时诞生的车臣共和国议会批准了这项命令,同时将自行划定的边界宣布为国界,成立了隶属于军事部长的边防和海关机构。
在独立声明中杜达耶夫宣称,如果俄罗斯想与车臣建立特殊关系,那么首先就要承认车臣独立。同时要对以往迫害车臣民族的罪行做出赔偿,对那些犯下这些罪行的人进行公开审判。
11月2日,俄罗斯联邦人民代表大会做出决定,宣布车臣的选举结果非法。
杜达耶夫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不以为然地对媒体说:“俄罗斯联邦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在拥有主权的车臣共和国领土上,有什么法律效力?”
11月7日,叶利钦宣布在车臣—印古什共和国实行紧急状态。
同日,杜达耶夫发表声明,认为莫斯科的做法是对车臣共和国主权的粗暴干涉。
11月9日,杜达耶夫身着将军制服,手抚《古兰经》,宣誓就任车臣总统。随后,他宣布车臣进入战时状态。当天,有将近10万人参加了他的就职典礼。他们高呼口号,要求俄罗斯从车臣撤出内务部队和代表,表示绝不在俄罗斯的讹诈面前退却。
许多人都认为车臣局势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但莫斯科不仅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沉默,而且还在1992年5月25日由杜达耶夫与联邦代表斯特罗戈夫中将共同签署了《关于撤军和车臣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分配财产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俄罗斯部队和所有机构均于当年6月10日前撤出了车臣,实际上等于承认了车臣的独立。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俄罗斯高层在对车臣的态度上存在着严重分歧,议会不仅否决了叶利钦的总统令,还要求政府组成代表团前往车臣,与杜达耶夫谈判,坚持通过政治手段解决问题。
但是杜达耶夫并不买这个账,他把莫斯科的无所作为看成是对其独立无能为力。他在当地主办的《自由报》上发表文章说,车臣共和国的出现,“注定了俄罗斯帝国的瓦解”。其他报纸也随声附和地写道:“如果过去的斗争导致了联盟的解体,那么,现在轮到俄罗斯联邦了!”
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车臣的分裂活动更加紧锣密鼓。首先,他们开始进行民族清洗,规定“除车臣人外”,其他民族不准向共和国移民;不许“非本土的民族人士”担任共和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内务部和检察院的领导职务。由于不堪忍受暴力和歧视,从1992~1994年,就有147万非车臣民族的人口离开了他们常年生活的地方,其中80%是俄罗斯人。
随后,杜达耶夫成立了几个诸如内务部这样的机构,授予这些机构特殊的权力,甚至“为了消除威胁车臣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危险”,准许他们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动用武器。
在这些过程都顺利完成后,他又开始组建自己的武装部队。这支队伍由正规军、特种营、“总统贝雷帽”营和安全部门组成,由曾经在阿富汗和原苏联境内冲突地区打过仗的民族极端分子担任基层指挥员和骨干,给部队配备了现代化武器和保障设施。
至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前,杜达耶夫的武装力量已经拥有了15万人的兵力,266架各种飞机,100多辆坦克和装甲运兵车,火炮和迫击炮350多门,反坦克兵器近千件,防空兵器80门,86万支各种枪械,15万枚手榴弹和地雷。对于一个不到百万人的小国来讲,有如此精良的装备,真可以说是军事强国了。
至1994年下半年,杜达耶夫羽翼已丰。于是,他拒不承认俄联邦宪法,不签署俄联邦条约,不组织联邦选举,也不参加联邦会议,在事实上脱离了俄联邦政权。
第二部分第一次车臣战争(1)
一莫斯科的选择
对于车臣的分裂活动,莫斯科当然看得非常清楚。但从1991年11月车臣宣布独立,直到1994年底这三年,叶利钦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不得不把两只眼睛都闭上,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自有他的原因和苦衷。因为随着车臣问题的爆发,他必须同时扮演两个角色。一是他作为前苏联的掘墓人,正在为苏联的解体与各种政治力量斗智斗勇。另一方面,他又必须换上一幅面孔,以捍卫俄罗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姿态,反对车臣民族分裂势力。否则,很难说在俄罗斯从苏联挣脱出来之前,自己是不是首先解体了。
叶利钦的担心并非多余,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俄罗斯的民族情况与苏联同样复杂。在构成联邦的89个主体中,有为数不少的自治共和国,他们加入联邦的时间和历史背景各不相同,其中哪个民族要求独立是对被颠倒了的历史的重新颠倒,在叶利钦看来,只能是历史学家的事情。作为政治家,他无论如何不会允许国家在他的手中失去一寸土地。更何况车臣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不仅仅是一寸土地,它很可能波及所有自治共和国,危及到整个联邦。
这种危险实际在车臣危机发生不久,在其他地方就有了苗头。“8·19”事件后,随着15个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原来的自治共和国纷纷要求将自治共和国升格为共和国。其中鞑靼等五个高加索和克里米亚地区的自治共和国,都与车臣一样提出了独立要求,试图一步获得与俄罗斯平起平坐的地位。与这些国家同时提出要求的还有雅库特共和国。
此外,在有些原来并非是自治共和国的地方,也有人开始筹备建立“萨哈林共和国”和“远东共和国”,准备日后宣布独立。
俄罗斯民族国家争取“独立”的风潮也波及到其他加盟共和国。格鲁吉亚境内的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在车臣宣布独立前后,都提出了与所在加盟共和国脱离的要求。就连总共只有434万人口的摩尔多瓦,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也打出了“独立”旗号。在328万人口的亚美尼亚,有人竟然想把很少有人知道的邵武逸地区划出来,成立一个国家。
在为数不少的地方,原来的自治共和国领导人已经开始考虑更长远的事业了。为了在“独立”后拥有更多领土,相邻的共和国发生了民族纠纷甚至是武装冲突。发生在北奥塞梯与印古什之间的冲突就是这种事例的典型。
印古什和北奥塞梯都是世代居住在北高加索的两个民族,后来同车臣一样,逐渐形成了民族国家。其中北奥塞梯成为共和国的时间是1936年,它的东面与印古什和车臣接壤,北面是俄罗斯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南面与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相连。该国面积8000平方公里,人口64万。
与北奥塞梯相邻的印古什共和国只有16万人口,曾经与车臣共同组成过车臣—印古什共和国。1991年11月2日车臣宣布独立时,由于印古什不愿意随车臣一起独立,经俄罗斯议会批准,于1992年6月4日,成立了印古什共和国。但其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都与车臣有较深的渊源。
印古什和北奥塞梯两国矛盾的起因,与1944年车臣等少数民族被斯大林驱逐到中亚和西伯利亚这件事有关。在这次行动中,印古什人也因为“破坏国家安全”举族搬迁。1957年1月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命令,决定恢复车臣—印古什共和国。从此,印古什人和车臣人一起,陆续返回家园。可是,当他们回到家乡后发现,印古什西面与北奥塞梯共和国相邻的一部分领土,主要是弗拉季高加索市郊和马尔戈别克区的一部分,已经被北奥塞梯人纳入了自己版图。由于当时两国都是俄罗斯的自治共和国,所以这个矛盾暂时被掩盖了。
1991年4月26日,为了彻底否定苏联时期的做法,由叶利钦主持的俄罗斯议会通过了《关于为受迫害民族恢复荣誉法》。该法规定,类似印古什这种情况,北奥塞梯应该把原来属于印古什的领土,归还给该国。
在这个法律公布时,苏联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俄罗斯则正在全力谋求独立,根本无暇顾及条文执行与否,这就导致双方都采取了一些过激行动,使两国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两国间的武装冲突发生在苏联解体一年后的1992年10月30日。这天,一支大约由150人组成的印古什武装,来到两国边境切尔缅村附近的一个国家汽车检查站,打伤了正在那里值勤的两名俄罗斯内务部军人,抢走一辆运输车,把检查站的六名工作人员扣为人质。随后向切尔缅村的北奥塞梯人发起攻击。由于这里距北奥塞梯共和国武装力量驻地并不太远,所以,村子里的北奥塞梯人很快就得到增援。随后,两国不断向这里增兵,事情越闹越大,双方都动用了装甲车、大口径火炮、迫击炮,造成了很大伤亡。
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叶利钦总统为此召开了国家安全会议,决定从内务部队派遣3000名士兵和警察,进驻两国交战地区。但就在内务部队到达指定位置前,战场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11月2日,印古什的部队已经推进到距北奥塞梯首府弗拉季高加索只有几公里远的杰弗拉赫,并且切断了从弗拉季高加索通往格鲁吉亚的道路。当天,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从当日14时起到12月14日14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