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皇权悲剧-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誉,讲究原则。晏子也真是狠心和缺德,偏偏要杀这样的君子,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政治污点”。
不过,在传统史家的眼里,齐人三杰成了千古笑柄,晏子却是“一代贤相”。古往今来,很多人虽然敬佩项羽,嘲笑刘邦,却赞扬用阴谋诡计来帮助刘邦的张良,因为中国人历来崇拜阴谋诡计。几千年来,正是晏子这样的“贤相”,使中国人始终无法摆脱皇权专制国家的阴影,连盼望一个“仁慈君主”的愿望都难以实现,而不得不忍受那些专制帝王的奴役和压迫。
总之,晏子虽然享有“贤相”的美名,却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政客”。在我看来,和李斯一样,晏子也是一个“刻薄寡恩”之徒。若要论起“贤相”来,在秦始皇的眼里,李斯又何尝不是?
所以,诸葛亮曾写了一首《梁父吟》,对齐人三杰表示哀怜,并无情地鞭挞晏子: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从这个“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晏子对那些贤人、能人的态度:压制,限制使用。也许这就是晏子能够纵横齐国几十年,成为“政治不倒翁”的“秘诀”吧!要是我们生活在那个时代,恐怕也会像齐人三杰一样遭到晏子的排挤,甚至被他设计害死!
袁世凯:巧使“美人计”
人们常说:“自古英雄皆好色,若不好色非英雄。”千百年来,多少英雄难过美人关,连英雄也可以被美人攻克,为美人倾倒,可见美色有多么大的威力,又是多么惹人喜爱。在这方面,奸雄袁世凯堪称“高手”:为了笼络阮忠枢,他暗送美女“小玉”给他,使他感激涕零,死心塌地地追随自己。
阮忠枢,字斗赡,安徽合肥人,曾中过举人。甲午战争后,袁世凯奉命去天津小站练兵,阮就在他的手下做文案,是“新建陆军”出了名的“笔杆子”。
对于这个“大才子”,袁世凯非常赏识,总想让他为自己卖命。可是,在此之前,阮忠枢已经在李鸿章的幕府里任过职,算是小有成就,所以一般的提拔、重用并不能使他感恩戴德。不过,袁世凯这个人心很细,他稍一留心,就发现此公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喜欢猎取女色,便计上心来。
阮忠枢风流倜傥,早就是天津青楼里的常客。有一次,阮忠枢告诉袁世凯:“我在天津一家妓院里看上了一名叫‘小玉’的女子,想为她赎身,纳她为妾。”谁知,袁世凯听后非常生气,警告他:“这种事违反了军纪,你也不嫌丢脸?”说完,袁世凯还将他狠狠地斥责了一通。“官大一级压死人”!无奈,阮忠枢也只有在背地里痛骂这厮不通人情。
半个月后,袁世凯却给了阮忠枢一个大大的惊喜。这一日,袁世凯以“出公差”为名,让阮忠枢陪他去天津。在天津下车后,天色已晚,袁世凯说:“快到傍晚了,我们不如先到一位朋友那里歇歇脚吧!”
不一会儿,阮忠枢跟着袁世凯走进一个小院。只见院子里大红灯笼高高挂,房里喜气洋洋,堂上也是红烛高烧,还摆了一桌酒席。这时,阮忠枢只道是朋友家办喜事,也没有多想。
等他们登堂入室,就见一个丫头高喊:“新姑爷到!”说着,从里间搀扶出一个新娘装束的俏丽美人,一名仆人将一条红绸带往阮忠枢的身上一套,然后禀道:“请新姑爷行礼!”
这时,袁世凯站在一旁哈哈大笑,连声说道:“妥了妥了!”那阮忠枢却如坠入雾里云中,连忙挣扎:“不要弄错了!”谁知新娘在红头巾下“咯咯咯”地娇笑,阮忠枢觉得有点耳熟,急忙把头巾掀开,见是一位大美人,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小玉,真是很诧异:“小玉,你怎么会在这里?”小玉腼腆地一笑:“你真是太老实了,还不赶快谢过恩公?”
原来,袁世凯虽然在表面上驳回了阮忠枢的请求,暗地里却悄悄派人用重金将小玉赎了出来,并布置好一切,才将阮带到洞房。这下,可把阮忠枢感动死了,还没拜天地,就先给袁世凯倒身下拜,袁世凯连忙拱手笑道:“恭喜老弟!贺喜老弟!你们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从今以后,这座房子就是老弟的藏娇之所了。”
从此,阮忠枢对袁世凯自然是忠心不二,后来竟不顾世人的唾骂,与杨度等人一起拥戴袁世凯复辟帝制,登上了“洪宪皇帝”的宝座!
这是袁世凯运用“美人计”的一个经典案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袁世凯利用阮忠枢喜好女色的弱点,将美女小玉送给他,使他对自己感激莫名,足见袁世凯很善于笼络部下!
“官场红人”的自保之道
记得,有一位文学家说过:这个世界就像是一条即将沉没的大船,最要紧的是先救起你自己!是啊,政海茫茫,大浪淘沙,谁能够永远“一帆风顺”?在皇权专制时代,权力场上风云变幻,瞬息万变,许多人不得不考虑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何保全自己?可是,古往今来,真正能够全身而退,做到“善始善终”的人,又有几人?就如同“凤毛麟角”!
所以,你一旦投身权力场,在追求荣华富贵的同时,千万要学会自保,因为只有保存自己,才能更好地战胜对手,才能有美好的未来,套一句俗话,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是古今权术的第一要义,也是在官场上克敌制胜的良策。
在这方面,范蠡和袁世凯很有自知之明,他们在进退关系上处理得非常好,可以说是许多人的榜样!
范蠡:“激流勇退”
在《红楼梦》里,有一支曲子——《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唱这首曲子的是贾元春,她虽然入宫做了贵妃,贾家也成了皇亲国戚,真是风光无限,但她却有一种“如临深渊”的感觉。在临死前,她给父母托梦,让他们赶快激流勇退。
那些置身权力场的人,应该把眼光放远一点。当你的权势达到顶峰时,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稳如泰山,要清醒地认识到“福兮祸所伏”,在锦绣荣华的背后可能早就隐伏着危机。也许,你正坐在即将喷发的火山口上,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所以,许多聪明人(比如范蠡),就是因为认识到这种“祸福相倚”的关系,才能早做安排,及早抽身退步,避免灾祸。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年楚国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年轻时,他曾师从奇人计然。对于范蠡的才学,越国大夫文种非常敬佩,便把他推荐给越王勾践,成为勾践的主要谋士,开始走上了“平吴霸越”的坎坷之路。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会稽。于是,勾践采纳了范蠡的计谋,向吴国称臣纳贡,并亲自去吴国做人质。
当时,吴王夫差听说范蠡很有才能,便对他说:“听说聪明的妇女不会嫁给即将破亡的家庭,有才能的人不会去辅佐即将灭亡的国家。现在,你们君臣都是我的奴仆,我准备赦免你的罪过,让你改过自新,弃越归吴,你看怎么样?”
这时,越王勾践担心范蠡真的会离他而去,只好伏地哭泣。可是,范蠡却“不卑不亢”地回答:“我也听说,已经亡国的臣子没有资格议论朝政;已经战败的将军,也不配谈什么勇敢。过去,我没能好好地辅佐越王,以致得罪了大王,幸亏大王宽厚、仁慈,给我们留了一条命。现在,我已经很满足了,哪还敢奢望荣华富贵?”
就这样,范蠡陪着勾践在吴国当了几年人质。后来,他们又一起回到越国,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出兵一举消灭了吴国。
班师回国后,君臣设宴庆功。席间,乐师作了一首《伐吴》之曲,称颂范蠡、文种之功,勾践听后却面无喜色。范蠡见了,不禁心里“咯噔”一下,立刻明白了一切:勾践这个人猜疑、嫉妒之心很强,不想归功于臣下。看来,自己若不及早脱身,日后难免招来杀身之祸。一想到这里,他便决定激流勇退。
第二天,范蠡就去见勾践:“臣闻主辱臣死!20年前,大王受辱于会稽,臣之所以忍辱偷生,只是为了能复兴越国。现在,吴国已灭,如果大王能赦免臣的罪过,我愿金盆洗手,退隐江湖。”勾践一听,神色凄然:“没有先生,寡人就没有今天。如果先生留在我身边,我将和您一起共享越国。倘若先生私自逃走,必将身败名裂,一家老小难保!”
范蠡曾辅佐越王勾践多年,对他的心思非常了解,而且早就看透了世态炎凉,根本不敢奢望“共享越国”,所以他断然表示:“大王,您如果要处死我,我也是罪有应得,但我的妻子儿女又有什么罪过?现在,他们的死活也只能听凭大王处置,我也管不了那么多!”
当晚,范蠡便不辞而别,乘着一叶小舟,涉三江,入五湖,辗转来到齐国陶山,在那里隐居,自称“陶朱公”,做起生意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商人。
范蠡走后,忽然想起曾经“风雨同舟”的好朋友文种,便修书一封,派人送给他。文种打开信一看: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越王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种看后,想到勾践近来与功臣们日渐疏远,这才如梦方醒,便假托有病,不再上朝。可是,一切都晚了,勾践深知文种才华过人,担心他一旦有二心,没人能对付得了他,便对他起了杀心。这时,有人诬告文种图谋不轨,勾践就赐给文种一柄宝剑:“过去,先生教我伐吴七策,我仅用三策就灭掉吴国。现在,请先生去地下实行其他四策吧!”文种拣起宝剑一看,见上面写着“属镂”二字,正是吴王夫差令伍子胥自裁的那柄剑,只好仰天长叹,拔剑自刎。
由于范蠡的出色智慧,给春秋晚期的吴越争霸增添了一些传奇色彩,而范蠡本人也知道进退,所以后人曾有评论:“文种善图始,范蠡能虑终。”相比起来,文种的结局就有些悲凉,越发衬托出范蠡的过人之处。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范蠡看透了“权力场”,毅然激流勇退,这种大智大勇实在是千古罕见,不是常人所能及!
袁世凯:“以退为进”(1)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常胜将军”,就是百战百胜的西方名将拿破仑也曾兵败滑铁卢。在皇权专制时代,面对逆境,又该如何“自处”?在这方面,狡猾的袁世凯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见风使舵,随机应变”,这就是他的“秘诀”。在内外交困的不利形势下,袁世凯“以退为进”,果断地抽身离开朝鲜,不仅保全了自己,还迅速地东山再起。
光绪十年(1884年),中国和法国在越南的战争越打越大。为了拱卫京师,防止法军入侵,清政府下令调驻扎朝鲜的清军统帅吴长庆回国,镇守辽东。吴长庆走后,驻朝清军被一分为三:由袁世凯接统淮军“庆字营”,提督吴兆有和总兵张光前各统一军,但由吴兆有总统三军。
同年十二月,在日本驻朝公使竹添的支持下,朝鲜开化党人在首都汉城发动“甲申政变”,逼迫国王李熙移居别宫,并“邀请”日军入宫护卫。这时,袁世凯主张立即发兵平乱,而吴兆有等人则主张先请示北洋大臣李鸿章再行动。由于时间紧迫,袁世凯当机立断,立即率军出击,救出国王李熙,并一举消灭了开化党人。
可是,日本对朝鲜早就处心积虑,并不甘心失败,又开始增兵朝鲜,并向清政府提出抗议,指责袁世凯挑起中日冲突。
在驻朝清军内部,吴兆有等人早就对袁世凯的专横不满。原来,袁世凯的权力欲很强,骄傲自大,竟然看不起吴兆有。本来,按照官职,吴兆有既是二品总兵、记名提督,又是驻朝清军的最高统领,而袁世凯只是一个五品的“同知”,充其量只能算是吴兆有的“副手”!可是,袁世凯却目空一切,公然自封为“钦差北洋大臣会办朝鲜防务总理营务处”,处处以“清军主帅”的模样出现,对吴兆有行文时居然用上级对下级的格式——“札饬”,把吴气得肚子发胀,差点没背过气去。最后,连朝鲜国王李熙也被袁世凯弄得稀里糊涂,搞不清他与吴兆有到底谁的官大,应该谁指挥谁?
这时,吴兆有趁机“落井下石”,把一切责任都推给袁世凯,还控告他擅自挪用军费。原来,在“甲申政变”中被杀的朝鲜保守派官员平素与袁世凯交往密切。事后,袁世凯既顾念旧情,又为了提高中国在朝鲜的威望,就从军饷中拨款抚恤死者家属,打算作为“正常开销”入账。没想到,吴兆有竟拿此事大做文章。最后,官司打到李鸿章那里,李鸿章就给了袁世凯一顿“杀威棒”,命他自己掏腰包,照数赔偿。
因为日本指控袁世凯挑衅,所以李鸿章派吴大澂、续昌两人去朝鲜调查。袁世凯知道后,急忙使出浑身解数,将各个漏洞抹平,并预先做好了周密安排。
吴大澂和续昌一到汉城,袁世凯就用美女、银子将他们服侍得非常舒服,并恭恭敬敬地向他们报告了“甲申事变”的经过,并为擅自开衅之事自责。当然,他早已想好了各种理由,巧妙地穿插在“自我检讨”之中,既表明自己当时那么做是万不得已,又是怎样英明、果断,说得吴、续二人连连点头。
当时,日本派井上馨赴朝鲜与中国谈判。在中日谈判中,对井上馨咄咄逼人的过分要求,吴大澂、续昌不敢反驳,节节败退,袁世凯就站在一边,急得要命,却又没辙。当井上馨提出清政府从朝鲜撤军的要求时,软弱的吴大澂居然唯唯诺诺,尽管袁世凯坚决反对,但也没有用。“官大一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