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皇权悲剧-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疤岢銮逭映食肪囊笫保砣醯奈獯鬂尤晃ㄎㄅ蹬担」茉揽峋龇炊裕裁挥杏谩!肮俅笠患堆顾廊恕保谖狻⑿饺嗣媲埃揽沟寐扯研Γ瞎П暇础
最后,袁世凯真是心灰意冷,满腔怨气。当时,驻朝清军里许多人对他独霸军权早就不满,现在见他失势了,便胆子壮起来,又在两位特使面前告了他一状,说他蓄养官妓、贪污军饷、贩卖烟土。虽然袁世凯绞尽脑汁,百般掩饰,总算应付过去,但他还是伤心至极,大叫:“官运恶极!”眼看处境艰难,哪一路“神仙”他也得罪不起,袁世凯忽然想到了一句古语:“识时务者为俊杰”,还是“走为上策”,便借口养母牛氏有“病”,向吴大澂请假回国。
光绪十一年(1885年)初,袁世凯“伤痕累累”地离开汉城,乘军舰抵达旅顺。在那里,袁世凯拜见堂叔袁保龄,将满肚子的委屈和苦水都向他倒了出来。对袁世凯此时主动“引退”,袁保龄却大加赞赏,认为他“识时务”!
几天后,吴大澂等人回到天津,在李鸿章面前高度赞扬袁世凯,称赞他在朝鲜怎样拓展外交,巩固中朝关系,怎样随机应变、果断英明。回到北京后,他们又多次对人称赞“袁(指袁世凯)才可用”。由于吴大澂等人的正面宣传,加上日本外相伊藤博文指名要求严惩袁世凯,反而使袁世凯名声大震,成为中外人士都关注的“风云人物”。
回到老家河南陈州府后,袁世凯虽然归隐田园,但他在朝鲜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当然,袁世凯也不甘寂寞,经常与堂叔袁保龄通信,谈论的也多是“朝事”、“政事”。
不过,袁世凯这次在家乡并没有待多久。1885年四月,李鸿章与日本特使伊藤博文签订了《天津条约》,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七月,应朝鲜国王的一再请求,清政府决定释放大院君李昰应。至于护送大院君回国的人选,李鸿章考虑了很久,最后想起了袁世凯,认为他“有应变之才”,可以担当这个重任。
八月下旬,应李鸿章之召,袁世凯赶回天津。本来,李鸿章准备派丁汝昌率领北洋海军与袁世凯一起护送大院君回国。后来,他又担心此举既可能引起朝鲜政府的疑虑,又容易引发中日纠纷,便打消了这一念头。事后,李鸿章曾对袁世凯半开玩笑地作了解释:
“韩人(指朝鲜人)闻袁大将军至,欢声雷动,谁敢抗拒?原议诸员无所用,兵亦不须遣,只许汝带水师小队数十登岸,作导引足矣。”
临行前,李鸿章又亲自为袁世凯设宴饯行,并说道:“今如演戏,舞台已经搭好,就等着你这位主角登场了!”可见,李鸿章对这个后辈是多么器重,并对袁世凯的朝鲜之行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想不到,自己年纪轻轻(这一年,他才26岁)就得到了朝廷“第一重臣”李鸿章的如此赏识,袁世凯真是感激涕零,便对着李鸿章一揖到地,然后大步踏上了征程。
袁世凯:“以退为进”(2)
随后,李鸿章又上奏朝廷,大力保荐袁世凯:
“……袁世凯胆略兼优,能知大体。前随吴长庆带兵东渡,久驻王京(指朝鲜首都汉城),壬午、甲申两次定乱,情形最为熟悉,朝鲜新旧党人咸相敬重。……袁世凯足智多谋,与朝鲜外署、廷臣素能联络,遇事冀可挽回匡正。今乘朝王函请,正可迎机而导,令其设法默为转移。该员带队两次戡定朝乱,厥功甚伟。”
所以,清政府很快就决定:破格提拔袁世凯为“钦命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以道员任用,加三品衔”。此前,袁世凯只是一个“同知”,地位只相当于知府之下的正五品官。所以,这道上谕一下,袁世凯立刻成为汉城最令人瞩目的人物。
此外,李鸿章还亲笔给朝鲜国王李熙写了一封密函:
“以后贵国内政、外交紧要事宜,望随时开诚布公,与之(指袁世凯)商榷,必于大局有裨。”
有了这封密函,李熙对他当然是“刮目相看”,袁世凯几乎成了朝鲜的“太上皇”:要是没有他的首肯,朝鲜任何重大问题都很难解决。这一年,袁世凯才二十几岁,投笔从戎也不过三载,就已经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了!
但是,袁保龄认为:朝鲜是一个“火药桶”,随时都可能爆炸,袁世凯在那里连生命都没有保障,所以他不赞成袁世凯重返朝鲜。不过,胸怀大志的袁世凯却不做如此打算:在国内,要想爬上一个三品官,不知得“熬”上多少年,他可不想把青春和热血都白白浪费掉!所以,袁世凯在给二姐的信里说:
“从前带兵身任战事,故危险。此时做使臣,无人能害,何险之有?……今日时势,惟出使尚有出头之日。带兵操练又无战事,将何由名闻天下?……弟年未三十,而名扬中外,俱赖出使之功也。”
对此,台湾著名史学家苏同炳先生有很高的评价:
“26岁的袁世凯,不但充分显示了他的勇敢、果决,并且还具有不惜金钱以买结人心的器识,足见袁世凯这个人实在具备做大事、做领袖的条件。”
自古以来,英雄也有“屈身”时!在风云变幻的权力斗争中,面对不利的局面,袁世凯运用“以退为进”的策略,主动请假回乡,“归隐”田园,不但避开了风口浪尖,还因祸得福,身价倍增,升任“钦命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这说明:在权力场上,“退”有时要比“进”好!
引言:皇权社会中丧失了独立人格的中国人
整个封建社会,中国就一直是一个以专制皇权为中心的“官场化”社会,或者说是一个“大官场”。在这里,既有聚光灯下大放异彩的荣耀,也有千尺水中触礁沉船的陷阱;既有万人之上一呼百应的显赫,也有中箭落马被踩成肉酱的惨状。其中,有的是喜剧,更多的却是悲剧!
于是,人们不禁要问:过去素来自命不凡的中国人,为什么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官场化”社会?究竟是我们的祖先缺少创新的智慧,还是有什么东西在束缚着我们的祖先思想的翅膀,以致于我们的祖先停滞不前?抑或是皇权社会里的中国人的人格被扭曲,喜欢这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生活?
近代以来,西方崛起,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特别是美国,可以称得上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而在此之前,世界上可以被称为“超级大国”并经久不衰的,只有中国。几千年来,中国的国力曾遥遥领先,经济发达,文化先进,其他国家望尘莫及。面对那些“蛮夷”、“番邦”,那时的中国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让我们的祖先过分自信,想怎么搞就怎么搞,反正我们最先进,就是标准;与我们不一样,就是不遵从教化。结果,在这种自高自大、惟我独尊的错误意识支配下,身处皇权社会的中国人逐渐失去了求新、求变的精神,一直信奉儒家学说,崇尚专制皇权,即使把国家弄得乱七八糟,天下大乱,社会崩溃,也是“九死而不悔”!久而久之,封建社会的中国人逐渐拜倒在专制皇权的脚下,成为帝王们的“奴仆”,丧失了独立的人格。
那么,什么是人格?在古代汉语中,虽然没有“人格”一词,但早已有了人格的观念。人格这个概念源于拉丁语Persona,起初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与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差不多。后来,心理学家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
在中国皇权社会里,君有君格,臣有臣格,官有官格,民有民格,各有不同的“格”。其中,君格为专制帝王们独有,他们是圣人;举凡宰相、文臣、武将、后妃、外戚、宦官等大小官吏或贵族,都有官格,在皇帝面前是奴仆,在老百姓面前又是“主人”(狐假虎威而已),亦奴亦主;至于一般的平民百姓,则有民格,被剥夺了一切权利,是奴隶式的“草民”、“贱民”、“小民”、“蚁民”。
在皇权社会里,人们按照所拥有的权力大小,分为三六九等,社会地位也各不相同,分别拥有属于自己的“格”。反正,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就是没有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缺少独立人格的一大表现,就是没有主见,不能(也不敢)为自己做主,对周围的舆论特别重视,所谓“人言可畏”在中国人的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所以,中国人对外界的臧否总是特别重视,在倾听别人意见时更要“洗耳恭听”——耳朵特别长,眼睛特别亮,心眼特别小,报复心特别重。
在中国皇权社会的历史上,因为一言不慎而招来灭门之祸的事情数不胜数。时间一长,许多人就认定了一个信条:祸从口出,沉默是金,不该说的不说,该说的也不说。在皇权社会的官场上,“点头先生”、“划圈先生”、“叩头先生”、“是是先生”之所以那么多,这是根本原因!
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皇权社会的中国人就丧失了独立的人格,信仰和求知精神也被“阉割”了。自从先秦诸子百家之后,二千多年来,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具有独创性的思想家,即使出现一点苗头,也会立即被扼杀。在这个社会里,一切有思想的人都被压制得动弹不得。为了活着(像狗那样苟活着),不能不收敛锋芒,夹着尾巴做人,惟恐触犯了统治者的忌讳,招来“塌天大祸”。
这是为什么呢?这与皇权专制国家的残酷统治有关。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开始,历代帝王就大搞文字狱,“思想罪”大行其道,中国人受到了极大的挤压,缺乏自己的自由意志。
特别是历代帝王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使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只知道学习礼乐,取法先王,崇古复古,维护专制制度。隋唐以后,又推行科举制度,更是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打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幌子,只会读死书、死读书,一心只想做官,成为争权夺利的社会蛀虫,他们缺乏“思想”和“人格”,一辈子也走不出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桎梏,自我封闭,不肯真正睁开眼睛看一看世界。这真是中国皇权社会的悲剧,更是皇权社会里中国人的宿命!
正因为皇权社会里的中国人缺乏独立的人格,所以他们很容易听天由命,随遇而安,逆来顺受。在权力场上活动的人,比如宰相、文臣、武将,绝大部分都是用儒家经典培养出来的人,信奉的是儒家的官场哲学,表面上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私下里相互嫉恨,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在中国古代,儒、道、佛三家并行,大行其道。虽然儒、释、道三家有“入世”、“出世”之分,但在劝世人逆来顺受、忍让克制方面,它们的功效却是高度一致,没有任何一家宣扬自尊、自强,宣扬的都是愚民思想,对个人自尊心百般打击。在它们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人被驯化成了只会为争名逐利而奔忙的动物人(甚至是机器人),宛如行尸走肉!
几千年来,在皇权社会里,儒家的“性本善”,道家的方术迷信,佛家的“来世”观念,成了中国人的“麻醉剂”、“安魂剂”,以至于中国人始终不敢用眼睛正视“权力”(特别是专制皇权)这只怪兽,只是一心企盼“圣王”、“明君”的恩赐,等待天命、圣人、大人的善举!
因此,在皇权社会里,大多数中国人的成就意识很低,具有严重的自卑心理,时刻准备逆来顺受,苟且偷生,缺乏创新、求知精神,感到自己的心灵生活在一片孤独的荒漠之中,处于一种极端压抑的状态,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许多人只好脱离红尘,消极避世!
于是,类似“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之类的处世格言,便在中国皇权社会历史上经久不衰,这种阿Q式的语言反映了皇权社会里中国人“缩头乌龟”式的人生态度。到最后,皇权社会里的中国人连仅有的一点人格和自尊也丧失了,糊里糊涂地生,糊里糊涂地死,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人生舞台上走一次过场,再无声无息地消失。一部中国历史,竟然变成了一部皇权社会中国人的人性悲剧史!
就这样,在皇权社会里,中国人身处精神被隔绝之中,越来越麻木、迟钝,他们的文化视野仅限于自己周围极其狭小的空间,无边无际的暴力、压迫、恐吓、威慑、死亡蔓延过来,吞噬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所以,中国皇权社会不适合天才的生存、成长,成了天才的“地狱”。例如,屈原、曹植、嵇康、谢灵运、李白、杜甫、柳宗元、韩愈、白居易、苏轼、黄庭坚、李贽、龚自珍、谭嗣同……无不被告密、中伤,而遭到掌权者的治罪、贬斥、流放……反正没有好下场。像屈原的那种永远不“随波逐流”的高傲性格,就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总之,在皇权社会里,中国人就像是一头被拴上了鼻子的耕牛,或者是一匹被套上了缰绳和车轭的骡马,失去了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在这个顽固、封闭、愚昧的皇权社会里,中国人逐渐丧失了独立的人格,成为精神上的“侏儒”,默默地忍受着专制帝王对社会权力的垄断,让自己人性的良知在专制皇权的淫威面前默默地死去。
几千年来,在皇权社会里,中国人的精神领域越来越狭窄,越来越陷入颓境,民族精神越来越暗淡……与皇权社会里中国人的精神萎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类历史上的“思想巨星”有一半以上是出现在17~19世纪的西方,如霍布斯、洛克、笛卡尔、牛顿、休谟、孟德斯鸠、卢梭、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
“天子也命苦”
在皇权社会里,专制政府的头儿是皇帝。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皇帝处于权力金字塔的最顶端,拥有最高权力,就可以一个人说了算,为所欲为。所以,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老话:“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